•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杂文文章 > 正文

    大学生就业率对中学生受教育的影响

    时间:2020-11-24 18:04:1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罗建锋 荣东平

    【摘 要】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比较突出,这不仅影响到大学生的生存与发展,也影响了中学生的教与学。本文从剖析大学生就业现状入手,对中学生及家长的心理作出分析,提出通过各方面共同努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来降低对中学生就学的影响,达到良性循环。

    【关键词】就业率 大学生 中学生教育

    【中途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11-0-02

    近年我国高校连年扩招,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就业岗位的增加数量远小于毕业生的增加速度。加上就业结构性矛盾、就业信息渠道不畅、社会舆论的影响、学生自身能力所限等原因,我国大学生就业率有逐年下降趋势。

    1 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剖析

    有专家统计,按照70%一次就业率,2006年高校毕业生中有124万人无法落实工作岗位,到2009年有625万人无法落实工作岗位。由此看来高校的扩招导致毕业生数量剧增与社会经济发展只能带来有限数量岗位的矛盾正愈演愈烈。结构性矛盾制约严重:地区结构看,东部沿海地区吸纳了全国5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西部省区接收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不足20%;从学历层次看,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状况尴尬;从学科专业看,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就业形势比文科专业明显好。高校毕业生流动渠道不畅,制约了大学生的优化配置。社会舆论对大学生就业产生误导,在大城市待遇又好的“好工作”毕竟有限,大家都找到这样的好工作不大现实,而去西部到基层工作有关政策宣传还不够全面深入,配套优惠政策也不齐全,最终导致两种现象:有业不就,无业可就。

    此外,在已就业的毕业生当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就业错位和职业错位现象,集中表现在十大“所非”:所学非所做,所学的专业不是所从事的工作。所做非所乐,所做的工作不是自己所喜欢的。所乐非所能,所喜欢的工作又不是自己能够胜任的。所能非所适,所能做的工作不是自己所适和的。所适非所做,所适合的工作却没有做而做着其他工作。所做非所能,所做的工作并不是自己的能力优势。所能非所愿,所具备的能力不支持自己的理想。所愿非所现,所面临的环境不支持所建立的理想。所现非所见,所面临的职业环境不是要履行的职业通路。所见非所愿,所实行的职业发展通路不能实现所树立的理想。人才存量资源大大增加,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作为中学生应该在高中甚至初中校园就设计自己的未来,为自己能考入理想的大学、选择理想的专业、兴趣发展打好基础。

    2 大学生就业状况对中学生受教育的影响

    有专门机构调查,我国青年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但仍以初中学历为主,超过50%,文盲和高学历(本科以上)的比例相对都较低。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对中学生教育影响有多大呢?笔者认为总的来说,人们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对中学生教育的影响不外乎三种认识:激进观点、保守观点和“中庸”观点。

    (1)激进观点。持激进观点人看到现今就业状况对中学生教育积极影响的一面。大学连年扩招,大学毕业生比比皆是,中学生如果不好好珍惜宝贵的时间争取考试上重点高中、一流的大学,很难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相反学习成绩好,能进入重点大学的重点专业就读,或者是就读一些社会还比较紧缺的专业毕业后就业应该不是问题。所以,持激进观点的人会主张应该鼓励中学生应以此为鉴,刻苦努力学习。这类学生有良好的心态,勤奋好学、努力向上、自强不息、立志成才。老师和家长都不用花太多的时间精力在这些学生身上。(2)保守观点。与激进观点相反,保守的人在接受新事物时更多的是显现出“谨小慎微”的态度。持保守观点的人会认为,现今大学生就业环境不好,大学本科生毕业后在市里找工作也是很难的 ,好些大学生毕业后只有选择外出打工或在本地企业帮临时工,学费又那么贵,读不读都一样,上大学也没多大意义。导致中学生和家长在上学这个问题上的选择只能是眼前利益为主。一些学习成绩一般或差些的学生可能会因此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也就可能是,混个毕业证去打工算了。(3)“中庸”观点。以上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之处,但又都有失偏颇。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的,我们不能因为其缺点而完全拒绝 ,也不能因为其优点而完全接受。要有批判地接受,也就是坚持“中庸”的观点、不偏不倚。因此,“中庸”者认为这是对中学教育的一种考验也是对相关就业部门的一种考验。

    笔者认为学校和家长着力抓好孩子的基础教育,全面提高思想认识不断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要让孩子树立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先人后己,无私奉献的精神。中学生还没有完全“独立”成人, 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还处在趋向成熟的过程中,现实生活及其对中学生的影响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因此,他们的价值观也处在形成与变化交织的过程中。相对于成人,中学生的价值观更具有可塑性。因此,社会、学校和家庭更应关注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使他们在追求学业成就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 牢记当代青年人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不要只是为了赚钱而就业。

    3 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减少对中学生受教育影响的对策

    第一,政府从政策上支持就业,国家努力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这是根本的解决办法。据权威人士分析,按照我国目前的发展情况,国民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新增加70万到80万个就业岗位,说明经济增长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大学生就业状况改善主要取决于经济增长。一方面国家要不断健全大学生就业机制,这是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必要保证。国家应该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政策和法规,切实保护大学生就业方面权益,加快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进程,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就业政策环境。积极支持和规范大学生就业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加快机遇信息网络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大力构建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人才供需平台。努力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服务,大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国家加强政府宏观指导,努力为大学生充分就业创造条件。继续以项目带动为突破口来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可加大实施“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项目,合理调控和配置大学毕业生资源。

    同时政府要保障教育经费持续稳定增长。根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历年的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2002-200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GDP比例分别是3.41%、3.28%、2.79%、2.82%、3.01%、3.32%,始终没有根本性的突破。与之相对照的是,目前世界平均水平约为7%左右,其中发达国家达到了9%左右,经济欠发达的国家也达到了4.1%。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达到4%的规定,最早出现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但是,从数据变动看,近期似乎也很难得以实现达标。当前阻碍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资金投入不足与高校扩招直接导致学校经费他投入不足、基础条件差、教学设施短缺应是主要原因。

    第二,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生涯辅导工作,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市场竞争力,同时提高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水平,并形成长效机制。有人做了一个“上大学目的调查”,有43.2%的中学生认为上大学是为了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有39.2%的中学生是为了将来找个理想的工作。当代大学生在职业追求上更多的看重职业的个人价值,很少考虑职业的社会价值。很多大学生毕业以后在职业生涯中缺乏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沟通能力也较差,被用人单位挑剔。因此在高校教育中在加大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同时应加强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要让大学生从大一至毕业都能以不同情况接受个性化就业指导,不断的促进大学生自觉地将未来就业压力转变为现实的学习动力,并不断的帮助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理解就业政策,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就业竞争意识。同时高校应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工作机构,培养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第三,大学生应加强自身能力学习,转变就业观念。大学生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素质、表达能力、反应能力、气质修养等综合素质,积极适应需求,充分发挥大学生就业的比较优势,增强竞争力。要学会做人,努力从社会需求、自身生存和发展、就业需要的角度,自觉陶冶情操、磨练意志、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要学会做事,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实践技能,努力发展个性特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认真开展社会调查,不断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要学会学习,努力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以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学会创造,加强对自己的职业技能的训练、就业知识的学习和就业道德的培养,不断增强就业的竞争力。同时大学生要适时转变就业观念。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条件,固然是政府应尽的责任,但大学生不能及时和完全就业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一昧为自己寻找客观原因,不主动发现自身问题,到最后吃亏的是自己。大学生要牢固树立职业理想服从社会需要的观念,适时调整就业期望值,淡化“白领”思想,做好到基层、到艰苦地区、到非国有中小企业就业的思想准备。要树立“先求生存,后谋发展”的自立观念,走“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之路,放弃“等、靠、要”的思想,主动出击,积极参与竞争。

    总之,大学生就业状况的改变无疑能延续中学生受教育的希望。但是,也要看到影响中学生受教育的因素是多样和复杂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可能给中学生带来唯一的、最终的希望,中学生真正的希望在于国家对中学生教育体制的改革。中学生要看到重点本科院校和热门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待遇明显要好过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或冷门专业毕业生,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薪酬普遍要高过专科或高职毕业生的薪酬。相信这点能为中学生学习带来实实在在的动力。所以,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单是大学生的问题,还是社会和谐的”生物链”。

    参考文献

    [1] 杨殿学,《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对策思考》,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

    [2] 张昀、蒙雪影,《浅析在校生能力素质培养》,职业时空,2008(9).

    [3] 王兴权,《大学生就业难在哪里之分析篇和误区篇》,职业技术,2005(12).

    [4] 张红霞《新时期中学生教育浅谈》科教论丛.

    [5]《“十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状况与“十一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02087111374.

    相关热词搜索: 就业率 受教育 对中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