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杂文文章 > 正文

    观察新时代历史方位的全景式坐标:中国向度与世界视野

    时间:2020-12-10 04:36:5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谢启华 谢海军

    〔摘要〕构建中国向度与世界视野的双向互动视域观,可以全景式展现新时代中国自身发展的历史纵向坐标与中国在世界发展进程中的空间横向坐标。中国向度的历史纵向坐标与世界视野的空间横向坐标形成的交汇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代化。中国向度侧重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展现新时代承上启下的新特征。世界视野侧重于现代化维度,从世界看中国,科学判断中国在世界发展进程中的静态位置和动态演变;从中国看世界,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现代化发展道路多样性和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力。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历史方位;中国向度;世界视野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20)06-0078-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是中共十九大原创性重大理论成果之一。它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基石、条件和依据,又属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一时间,关于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研究成为学术界和理论界的热点问题之一。当前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研究主要集中于新时代的重大意义、新时代历史方位的内涵及特征、新时代的世界历史意义、面临的挑战等方面,均取得了阶段性、基础性成果。〔2〕但仍需在新时代历史方位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扩展,推进深层次研究成果的产出。

    本文侧重于新时代历史方位研究的广度上,特别从研究视域观上,打破过去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历史方位研究中的单向度视域观,即要么侧重于中国向度维度忽视世界视野,要么注重世界意义研究而忽视中国向度。构建中国向度与世界视野的互动视域观,既根植于中国向度的维度,凸显新时代历史方位变迁的中国逻辑;又拓宽新时代历史方位的世界视野,蕴含着从世界看中国的世界逻辑。要构建大历史观,从中国发展逻辑的历史纵向坐标与世界发展进程中空间横向坐标交汇点,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与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互动关系,全面、辩证和客观地分析新时代历史方位的内涵。

    一、构建中国向度与世界视野双向视域观的互动范式

    历史方位的概念范畴从其表象来看,首先呈现出历史学中编年体的时间维度。毫无疑问,历史方位必须具有时间特性,否则就不具备历史属性,但时间只是历史方位的外在符号,能够规定历史方位的是事物发展演变过程中的本质属性及特征的变化。因此,历史方位是反映某一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特定时间阶段上的属性和特征发生的重大变迁。历史方位的多重要素规定了其呈现出既相互关联又有结构性差异的多元属性。因此,分析历史方位不能拘泥于单一的属性,需要从历史方位属性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关联性进行观察,同时,其多元属性的结构性差异,决定了要以历史方位的时间属性和空间属性为坐标系,同时兼具性质和特征作为核心尺度来分析历史方位的内涵。

    (一)在认识论上从单向度视域观向双向度互动视域观的转变

    从认识论上看,历史方位在本质上要求除了认识中国自身以外,还要认识中国与世界之间关系的特定阶段性变化。中国向度的视域侧重于从中国自身来看中国,体现出中国发展的逻辑;世界视域侧重于跳出中国来观察中国,从全球范围来观察中国,呈现出世界的中国,彰显世界发展的逻辑,但这些都是一种单向度的视域观。

    中国向度视域观在认识论上侧重于从中国自身发展逻辑来认识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这种视域观,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时间演进相结合,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历史方位的坐标系,凸显中国道路变迁的中国国情、中国特色和中国元素的特殊性,但却容易忽视新时代历史方位的世界视野和普遍性。

    世界视野的视域观侧重于从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来确立中国在世界发展进程中的历史方位,虽然凸显世界普遍性,但忽视立足于中国实际与凸显中国特色。

    因此,需要在借鉴和吸收两种单向度视域观的基础上,从整体性、系统性和关联性上构建中国向度与世界视野双向互动的视域观,既立足于新时代历史方位变迁的中国国情和中国实际,凸显新時代中国道路、中国特色和中国元素的内涵,展现新时代历史方位的中国逻辑;又体现出宏大的世界视野,从世界看中国,构建世界的中国,彰显新时代的世界背景、世界历史和普遍意义。

    (二)矛盾观上体现中国逻辑与世界视野主次方面的对立统一体

    从矛盾观上看,历史方位是一个国家在某个发展阶段中各种社会矛盾运动的结果。它包含着两个最重要的矛盾要素,一个是中国自身发展的矛盾要素运动的中国逻辑;另一个是世界不同矛盾要素运动的世界逻辑。中国自身发展的矛盾运动可以概括为“国情”;世界不同要素的矛盾运动统称为“世情”。这两个矛盾要素之间的相互运动,导致中国与世界之间关系的对立统一体就是“国情与世情”的互动。前者毫无疑问是分析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矛盾主要方面和立足点。正如习近平所讲的:“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3〕。

    同时,经济全球化和人类普遍交往的世界历史,导致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也需要中国,世情变化是新时代历史方位确立的外因,从世界视野观察世情变化是分析新时代历史方位内涵的矛盾次要方面,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维度。因此,从矛盾对立统一规律,构建中国向度与世界视野双向视域的矛盾对立统一性来全面分析新时代历史方位的内涵,同时,又要区分不同矛盾要素的结构性差异,把中国向度作为分析新时代历史方位内涵的内因、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视世界视野作为分析新时代历史方位内涵的外因与矛盾的次要方面。

    (三)构建中国发展的纵向坐标和世界进程的横向坐标的交汇点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由单向度线条向双线条轨迹转变,即中国自身发展轨迹转向中国与世界互动的双向发展轨迹转变。这两条双向发展轨迹相互影响,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发展线索,但其发展主题愈加明确,就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了实现这两大主题,贯穿着中国纵向发展的路径和世界发展的横向路径坐标系的交汇点有了两个最大公约数和同心圆,即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发展的纵向坐标和世界发展进程的横向坐标交汇、碰撞,实质是中国与世界之间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近代以来,中国发展特殊性与世界发展普遍性在交汇中具体表现为两个特质:中国向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世界视野的现代化。中国学习、借鉴世界文明,中国的现代化具有世界意义上的普遍性,中国道路还具有特殊性,这个特殊性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道路包含着普遍性与特殊性两部分内容与要素,要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协调与统一”〔4〕。

    近代中国需要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两大历史主题。由此形成了解决两大历史主题的两条主线:一条主线是中国在处理与世界关系中,在学习、借鉴和超越西方现代化道路,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就是‘现代性的实现与超越过程"”〔5〕;另一条主线是中国在处理与世界的关系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列成果。后者集中到改革开放,就是创立、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6〕。总之,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中国发展的纵向坐标和世界发展的横向坐标交汇点的两条主线。要分析新时代历史方位内涵,必须从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条主线展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代化两个维度是贯穿分析中国向度和世界视野的主线,两者分别在中国向度和世界视野构建中各有侧重点,但同时也密不可分。相比较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中国向度与世界视野双向视域观的“红线”。

    二、从中国向度观察中国纵向发展坐标的历史方位

    从中国向度观察新时代历史方位内涵,主要是立足于中国国情和实际,侧重于从中国发展的纵向时空坐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為主线,辅之以现代化维度,来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内涵。

    (一)从中国发展重要时间节点厘清新时代历史方位形成的历史逻辑

    时间本身并不能成为其判断历史方位的尺度和标准,时间维度只有与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事件相结合,展现社会性质与特征的重要变化时,时间符号才被赋予特定的意义。这些时间节点之所以成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标志,是因为时间节点背后隐藏的历史事件。著名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曾经针对世界历史变化提出过“时段理论”,时段理论提出了“转折世界”概念,转折世界是指世界由一些社会转折所构成,把历史变化分为: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三个范畴,长时段是结构的逻辑性;中时段是局势的必然性;短时段是事件的偶然性。〔7〕如果将“转折世界”范畴转化为历史唯物主义范畴,时间节点背后隐藏着经济社会发展性质与特征变迁的转折。因此,历史方位变化并不是历史学中通常的“编年体”意义,其根本依据和标志是经过较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引发的社会性质与特征的重大转折性变化。

    以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观点、唯物辩证法质量互变规律并结合布罗代尔的时段理论的观点,要看清某一历史事件变化的真相,必须放在历史发展变化的长时段分析其演变的逻辑。我们要观察新时代历史方位不能“就事论事”,根据新时代历史方位变迁的关联性,拉长其变迁的时间长焦距,分析其演变的历史逻辑,才能更清晰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必然性。

    目前理论界和学术界较为一致观点是,2012年党的十八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历史方位的起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从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关联度看,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由近及远、从直接关联到间接关联两个判断标准,与新时代历史方位变化有直接关系或者较为密切间接关系的重要历史节点有五个时间维度。

    这五个重要历史节点分别是,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是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直接形成时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大,是新时代历史方位形成的基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1978年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升级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新时代历史方位形成的前提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8〕。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是新时代历史方位形成的政党条件,从此引领改变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走向。1840年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从长期走在世界前列转向衰败的重大转折点,由此提出了近代中国所要解决的两大历史主题。这些若干时间节点由远及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历史方位形成相互关联又渐次递进的关系。这些历史节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都扮演着各自独特的历史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7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中得来的”〔9〕。

    从大历史观的维度,我们可以拉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成的时间长焦距,厘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成的历史逻辑。通过对近代以来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有直接和间接相关的重大时间节点的图谱变化,可以厘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成的历史脉络,在梳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逻辑的同时,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从历史发展“阶段论”来认识新时代历史方位的本质规律

    历史方位从本质上说,是从发展阶段的维度来认识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它是从事物性质与特征变化中来区分事物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动态运动过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时,除了提出人类社会发展基本矛盾观、历史主体论、发展动力等观点外,历史发展“阶段论”也是其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个维度,“阶段性思维模式是一种通过把事物的量增长与质的转变统一起来,进而把事物的发展演进过程划分为若干阶段的思维方式”〔10〕。

    从最宏观的角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人类社会划分成若干社会形态阶段的宏大叙事。“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11〕。从中观视角上,也有把某个单一社会形态区分为不同历史发展阶段。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文献中,把取代资本主义的未来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高级阶段”。

    中国共产党对历史“阶段论”的重大贡献,是把国情作为判断历史发展阶段的依据和尺度。“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12〕。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均把科學认识中国国情作为判断中国发展所处历史阶段的基石、条件和依据。

    在国情认识论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又进一步深化对历史“阶段论”内涵的认识。把社会性质和社会特征两个维度作为判断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标准。中国共产党对近代中国国情判断标准就是依据中国社会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同时,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把发展特征差别作为区分同一社会性质下不同发展阶段的标准,例如,毛泽东根据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主体、目标等特征,把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区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形态下应该区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的两个发展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社会主义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13〕。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在认识国情的维度上,除了把社会性质作为判断标准之外,从发展阶段的特征方面进行分析,进一步深化了对历史“阶段论”的广度和深度的提升。党的十三大提出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两个本质规定:一个是社会性质上的属性规定;另一个是从社会特征的属性规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包括两层涵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初级阶段”〔14〕。前者是从社会性质来规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内涵;后者是从社会特征中生产力、商品经济和现代化三个特征来界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内涵。

    总之,历史阶段论是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尺度,而认识国情又是科学判断发展阶段的总依据。中国共产党在认识国情范畴上,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构建了深化认识国情的社会性质和国情特征的标准。在区分社会发展阶段上,构建了以社会性质为首要尺度,同时辅之以发展特征的国情标准。

    (三)新时代历史方位凸显承上启下阶段的新特征

    首先,从时间维度上,新时代历史方位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承上启下的特定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方位的时间跨度是100年左右(1956—2049年)。在这100年左右时间跨度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性质不会改变,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征是变化的。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00年并不是整个单一、同质性的特征,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跨越不同的发展阶段,并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新时代历史方位上接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发展时期(1956—2012年),下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善时期和建成社会主义强国时期(2012—2049年)。

    其次,在社会性质不变的情况下,新时代具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建设中特定发展阶段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具体而言,新时代历史方位阶段性特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新时代历史方位没有跨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两个本质规定性,即没有完成从落后生产力向先进生产力的转变,从现代化起飞阶段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新时代历史方位还带有部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期的若干特征,如发展不充分;中西部地区部分生产力还比较落后;部分群众刚刚脱离温饱状态;生产关系还不成熟;上层建筑还不完善。“不仅要在经济建设中要始终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也要始终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经济总量低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经济总量高后仍然要牢记初级阶段”〔15〕。

    另一方面,新时代历史方位具有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期的部分不同特征,具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上启下的某些新特征。具体而言,新时代历史方位所展现的阶段性特征,不是单项要素的变化,而是集成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要素变化。新时代历史方位的整体性要素变化,集中体现在新时代发展阶段、主要矛盾、发展主题和任务的集成性变化。

    从发展阶段看,新时代历史方位处于从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主题转换为三个发展阶段“富起来”的中间阶段。无论是近代两大历史主题话语结构还是“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话语结构,新时代均处于承前启后的中间转换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把近代所要解决的两大历史主题进一步细化为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话语结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16〕。新时代历史方位恰恰处于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中间历史节点。具体到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富起来阶段恰恰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基本吻合。新时代历史方位所处的发展阶段,既处于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主题从国家和民族独立向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中间阶段,又处于中国特色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完成的阶段,兼具向实现第三步走的迈进和实现阶段。

    从主要矛盾的内涵转换看,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是原来主要矛盾的“升级版”。主要矛盾转化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主要依据,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主要矛盾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互为表里、相互转化。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原来主要矛盾的“升级版”,具体体现在既相互继承又有所发展的两个方面:一是新时代主要矛盾新变化是原来主要矛盾长期发展而来的,是原来主要矛盾长期运动演变的结果;另一方面是新时代主要矛盾与原来主要矛盾的内涵等方面发生的新变化。这种新变化在需求侧方面表现为人民群众需求从过去的“物质文化”需求,向需求的广度、深度和多样性方面转变;在供给侧方面从过去的“落后社会生产”向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转变。所以,新时代主要矛盾是过去主要矛盾长期量变进而转化为部分质变的结果。

    从新时代历史方位的主题和任务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目标下,具体表现为两个“一百年”交汇期,同时兼具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既定任务和续写开辟和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任务。从近期发展任务看,新时代历史方位必须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任务,这是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三步走”的关键性阶段。之所以是关键性阶段原因在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着从温饱社会向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承上启下的联结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用两个“交汇期”来形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枢纽作用。新时代历史方位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17〕。

    三、从世界视野分析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

    从世界视野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历史方位,要树立全球意识,以世界发展的横向坐标为主轴,以现代化维度为主线,辅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范畴,从世界看中国,分析中国在世界现代化发展中的位置;同时,从中国看世界,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和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力。

    (一)分析历史方位的视域从国情单向度走向世情国情党情“三位一体”多向度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有一个逐步认识和完善的过程。改革开放初期,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内涵解释中,侧重于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背景下,注重从传统苏联模式弊端禁锢中解放出来,凸显立足于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与“中国道路”。所以,党的十三大提出社會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侧重于立足中国国情的最大实际,相对忽视了从世界视野来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世界元素。

    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和中国改革开放全方位和立体式的特征出现,世界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在广度、深度和力度上前所未有。中国发展与世界交互深度嵌入,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方位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深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三个没有变”,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没有变。关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论断,拓宽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视域和内涵,由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认识的视域从过去中国向度扩展到世界视野,从单向度视域观转变为中国向度与世界视野的双向度视域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内涵认知,从中国自身的纵向发展坐标定位,向中国在世界发展的横向坐标广度扩展,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认知的重大变革。

    党的十九大报告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提出了我国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但同时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18〕。主要矛盾与所处发展阶段并不是简单地“一对一”的线性关系,而是不同主要矛盾新形态与所处发展阶段同一性的关系,即在同一个社会性质的发展阶段,可以根据发展阶段的变化发生不同的社会主要矛盾形态的变化。例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出现了抗日战争的主要矛盾与第一次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变,但不同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却发生相应的变化。新时代主要矛盾新变化与所处发展阶段和基本国情没有变的辩证论断,显示出中国共产党对主要矛盾认识的与时俱进,又深刻把握中国国情特征的长期性,辩证地、全面地构建了主要矛盾新变化与所处基本国情不变的辩证关系,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要矛盾与所处发展阶段之间关系的新形态。

    最终形成了科学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历史方位的国情党情世情“三位一体”总依据。其中 ,国情党情侧重于中国向度的分析,内涵也从单纯的国情向国情与党情延伸,显示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一定要认清,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什么是中国特色?这就是中国特色”〔19〕。中国国情是分析中国所处历史方位的立足点、最大实际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可以更加凸显中国特色和中国要素,从而坚定“四个自信”。世情则侧重于世界视野来分析中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凸显出从世界看中国而彰显的世界普遍性,特别是从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来判断中国所处的位置,可以使我们更清醒认识到中国与世界发展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把中国向度观察到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与世界视野分析中国在世界发展的历史方位进行耦合、交叉和碰撞,形成中国向度观察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与世界视野分析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的全景式坐标系。

    (二)从世界视野看中国与世界发展时间坐标的关联性和一致性

    近代中国从区域的“国别史”向全球的“世界史”转变,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融入到世界发展的历史方位之中。因此,要全景式观察中国发展历史方位,就必须既要看到中国纵向发展的历史方位变迁,同时,也要从世界视野来观察中国在横向世界发展进程中所处的历史方位。

    1840年鸦片战争是中华民族衰败的历史起点,与此相关联的世界历史正处在西方殖民主义的兴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在世界历史发展节点上表现为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直接影响的产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和冷战背景下诞生的。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世界背景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下世界主题从革命与战争向和平与发展的背景转换下产生的。201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则是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转折点。

    新时代历史方位的时间逻辑重要节点,如1840年鸦片战争中华民族的衰败起点,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78年开启改革开放,201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重大历史节点,都与世界历史发展重要转折时期密不可分,说明世界历史发展重要事件及其历史节点对中国社会发展走向影响愈来愈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仅是中国近代以来自身历史发展逻辑,也与世界历史发展节点密不可分。因此,新时代历史方位中国发展历史节点与世界历史节点呈现出高度吻合性,这表明新时代历史方位的时间维度是中国发展历史逻辑与世界历史发展逻辑相互激荡、相互影响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20〕。

    (三)从世界看中国:新时代兼具“发展中国家”静态方位与“半核心”动态演进

    从世界发展的横向时空方位来观察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会产生与从中国向度纵向观察中国发展历史方位产生不同的广度和深度。世界视野观察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最重要的尺度是现代化。现代化理论内涵与外延非常庞杂,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分析中国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位置,就必须厚植于经济基础的实现之上。“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21〕。以经济基础范畴为基石,通过比较我国与其他国家在现代化发展的指标,可以科学定位中国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历史方位。

    从反映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指标GDP的规模总量看,中国经济规模处于世界前列。但2019年人均GDP为10121美元,位列第72位,而2019年发达国家的人均GDP达到48250美元。〔22〕从反映现代化发展的人类发展指数看,在UNDP公布的2015年HDI中,中国在188个国家中位居第90位。如果以HDI排序来反映发展水平,那么中国正好处于世界中等发展水平。

    从直接反映现代化发展的人均收入看,按汇率法计算,日本和中国在216个国家或经济体中分别列34位和95位,而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日本和中国在215个国家或经济体中分别列34位和103位。〔23〕日本属于发达国家而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这个分析结果没有改变。从反映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指标工业化进程看,2018年中国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所占的比重是9.3%、43.3%和47.4%。同时期,美国三大产业所占的比重是1.2%、20.3%和78.5%。通过产业结构比较,中国仍处于工业化阶段,而美国已经达到后工业化阶段。

    总之,中国在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已经从低收入国家迈进了中高收入国家,中国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后期,中国现代化综合指数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已经大大缩小,但这种差距缩小仍处于量变阶段,还没有达到质变的转换节点。“改革开放后,中国保持了4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巨大的提升,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已经从低收入国家发展成为上中等收入国家。但是,无论从主要国际组织的界定还是从中国经济自身的发展来看,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24〕

    从现代化视角,新时代历史方位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位置,这种从静态结构来看中国发展历史方位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所处位置没有发生量的变化,因此,仅从中国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历史方位,尚不能从动态结构反映出中国发展的动态变迁。这需要从动态范畴来分析中国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位置没有根本改变情况下发生的结构性位置变化。本文引用沃勒斯坦的世界历史理论来分析中国在世界经济结构中方位的动态变化。

    在世界经济体系结构中,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的动态位置从“边缘”向“半核心”位置转变。沃勒斯坦的世界历史理论把世界经济体系划分为三个部分结构:核心—半边缘—边缘。中国过去曾经长期处于世界经济体系中边缘位置,随着改革开放40余年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结构正在发生着变化,尽管中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历史方位,但从动态结构看,中国经济总量GDP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世界第15位到稳居世界第二位;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25〕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结构正在从“量变”向部分“质变”转变,准确地说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从边缘位置转变为与主导性核心力量互动的“半核心”力量。“以中国和俄罗斯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对国家主权利益的强化和地区性协作组织的建立,形成了相对自主的政治经济体系,成为一种与主导性核心力量互动的‘半核心"力量”〔26〕。

    (四)从中国看世界:新时代中国对世界发展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世界视野观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除了从世界看中国,定位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还要从中国看世界,分析中国自身发展对世界的动态影响。虽然从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中国发展历史方位没有本质属性的变化,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阶段,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在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位次没有改变,现实情况是中国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从工业化起步阶段向工业化后期转变,从人均低收入国家向中高收入国家转变。中国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综合国力的差距显著缩小,导致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从中国看世界,主要是从中国视角看待中国与世界之间关系的变化,侧重于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和变化。从对党的十九大报告文本的解读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和变化的总体性判断为:“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27〕。这种宏观性的判断具体表现为道路和制度两个层面对世界变化的影响。

    首先,從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看,中国在改革开放40年“实现现代性和超越现代性”中,开辟了一条既继承现代性又超越西方现代性的新的现代化发展道路。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后重新回归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大道,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借鉴、吸收、实现并超越现代化道路的内核,即工业化、民主化、法治化等现代性的精髓。同时又不是简单模仿西方现代化道路,在借鉴中超越西方现代化的不足,更赋予现代化道路的中国特色和中国元素,形成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

    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不仅是外表上涂上中国特色和中国元素以区别于西方现代化道路,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在实现现代性本质属性的同时,超越现代性。在现代性内涵上,从现代化价值理念上抛弃西方现代性的“资本”逻辑赋予其“人民为中心”价值取向;在制度构建上,构建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载体;在经济属性上,构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的混合经济制度,扬弃西方新自由主义主导的经济私有化。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内涵的现代性扬弃了西方现代化中现代性的弊端,系统性和集成性超越西方现代性,初步构建了既借鉴和实现西方现代化道路内核——现代性,又超越西方现代性的弊端,形成了一条从本质属性上有别于西方现代化道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现代化道路。“它雄辩地证明实现现代化并非只有西方一条道路,也不存在‘标准的和‘唯一正确的”〔28〕。

    其次,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视野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另一个世界意义是影响和改变世界“两制”关系的力量对比和变化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逐步彰显其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使世界社会主义走出低谷,重新焕发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看,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实践从一国向多国扩展,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制度竞争,成为现代世界历史的两个要素,除了现代化道路之争外,还有“两制”之间的借鉴与竞赛。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制竞争与现代化发展道路相互交织,南北发展问题与东西两制问题成为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两大主题。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谷,历史终结论盛行一时,中国崩溃论相继登场,社会主义对世界影响力衰退,社会主义对发展中国家的吸引力下降。改革开放40年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速度、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影响影响力日益增强,除了现代化发展道路之外,毫无疑问具有“意识形态”和“制度”要素。因此,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在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全新选择,同时又在两制竞争中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使中国在现代化发展道路优势与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合二为一。“因为中国对西方的超越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超越,意味着社会主义文明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超越,意味着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道路在发展中国家取得了成功”〔2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逐步展示出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社会主义制度在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吸引力、借鉴力和模仿力,引领世界社会主义逐步走出低谷。

    同时,我们在看到中国与世界实力之间的变化,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但也要清醒认识到中国对世界影响还没有带来中国在世界位置上发生根本性变化。在这种变局中世界体系的资本主义属性没有变,仍然是资本主义主导性质。这种大变局只是一种温和的世界力量对比的变化与秩序的再调整,不是一种根本的世界秩序变革〔30〕。为此,我们必须对中国对世界影响力有清醒的认识和定位。

    最后,我们既要看到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的机遇,但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国走进世界舞台中央面临的风险与挑战。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会带来旧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改变,必然触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守成大国的既得利益,也会面临美国等西方守成大国的挑衅,这种挑衅不仅是经济上的,也会逐步蔓延到政治上、军事上、文化上等各个方面。近些年中国在走进世界舞台中央过程中,面临着美国等西方大国制造的中美贸易摩擦、中国南海军事挑衅、美国对中国华为、TiKToK等高科技企业的制裁、美国对中国若干知名大学的封锁等行为,都说明了新时代我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面临的挑战是长期的、复杂的和严峻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31〕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就包括中国在崛起中,改变旧的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建立公平公正新的国政政治经济格局中,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守成霸权国家的各种斗争、风险与挑战。

    总之,观察新时代历史方位内涵,必须跳出中国向度或者世界视野的单向度视野观,全景式观察新时代历史方位。既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和中国实际,来分析新时代在中國纵向发展的坐标方位,体现出中国道路、中国特色、中国元素;也要以宏大的世界视野,来分析中国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纵向坐标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历史方位的内涵及特征。使我们更全面看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变化和全方位成就,同时,也能清晰认识到我们与世界之间的差距和不足。从而全面、客观和辩证地看待新时代历史方位内涵的变化。

    〔参考文献〕

    〔1〕〔6〕〔8〕〔16〕〔17〕〔18〕〔20〕〔31〕 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0,17,14,27,26,12,11,18.

    〔2〕 陈界亭,杨奎.2019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综述〔J〕.观察与思考,2020,(4).

    〔3〕〔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 〔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70,70.

    〔4〕 蔡拓.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审视与反思〔J〕.国际政治研究,2019,(6).

    〔5〕 毛立言.从现代化视野对中国道路的整体认识〔J〕.经济纵横,2010,(1).

    〔7〕 程光泉.全球化理论谱系〔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38.

    〔10〕 欧阳景根.国家制度竞争力的基础要素、衡量标准与新时代的制度建设〔J〕.江汉论坛,2019,(10).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3.

    〔12〕毛泽东选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33.

    〔13〕毛泽东文集:第8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116.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09.

    〔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0-11.

    〔19〕 习近平.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J〕.求是,2020,(14).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17-618.

    〔22〕何传启.中国现代化报告(2019)〔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26.

    〔23〕李正穹.联合国报告里的中国数据:HDI再提升,中国减贫成就贡献大世界〔N〕.中国青年报,2017-03-24.

    〔24〕刘伟,蔡志洲.如何看待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J〕.管理世界,2018,(9).

    〔25〕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光明日报,2020-03-29.

    〔26〕大卫·莱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经济体系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

    〔28〕钱乘旦.把握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方位〔N〕.人民日报,2018-01-05.

    〔29〕秦宣.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J〕.前线,2010,(5).

    〔30〕 李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向何处去〔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7).

    【责任编辑:刘彦武 欧 露】

    相关热词搜索: 新时代 坐标 中国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