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杂文文章 > 正文

    论中学语文文本阐释的过度化现象

    时间:2021-01-04 14:04:0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内容摘要:对文本能够进行有效阐释,是上好语文课、提高师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保证。随着新课标提倡的个性化解读、多元理论解读的推广,开始允许学生有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同时,教师的教学思想也得到解放,对教材的把握不再围绕着教参,对文本的解读注入了更多的人为因素。也正是教学思想得到解放,文本阐释的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出现了对语文“人文性”、对文本细节、对文章主题、对文本留白处等方面的过度阐释。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语文文本 过度阐释

    个性化阅读、多元解读,不是随心所欲的阅读。师生在阐释文本时,要注意文本阐释的底线问题,强制阐释、过度阐释只会让语文课越教越乱。钱梦龙指出:“阅读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更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那种忽略文本的暗示或提示,随心所欲毫无限制的解读,对阅读教学的损害不亚于标准答案。”[1]也就是说,师生在对语文文本理解的过程中,一定要紧扣文本,那些不遵循文本的阐释,必将使语文教学适得其反。

    一.对语文“人文性”的过度阐释

    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历来是教育研究者的争论点,2011年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这也基本能确定的是,语文不但要使学生提升“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还要发展学生的审美想象和情感熏陶。崔峦指出:“语文课程贵在工具与人文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和人文的统一。”[3]许多教师在新课标理念下,过分重视语文人文性的特征,造成了语文人文性过度阐释的现象。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注重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侧重于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熏陶和内心体验,但这些不是空谈就能达到的,而是要借助文本,通过分析文本内容来培养学生。有些教师为求创新,人文性被无限放大,教师对教材的人文因素做了不合时宜的挖掘,文本学习仓促肤浅,教材也被完全异化为一种摆设,而且有效的读写听说训练则全然缺席。新课标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因素的培养,并非否定“工具性”本身,如果因为前些年把语文教成纯汉语知识课破坏了人文性,现在反过来以人文性代替工具性,同样是不可取的,正如钱梦龙指出,一堂“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堂,应是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进入文本深处,在理解和品位语言的过程中,领略祖国语言的精妙,进而构建文本的意义,获得求知和审美的愉悦。”[4]无论教师只哪侧重一方面,都是失败的文本解读,都只会使语文“走向自我消亡的悬崖”[5]。

    二.对文本细节的过度阐释

    近些年来,很多专家学者们提倡“文本细读”,这种阅读方法本身是可取的,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不免出现过度阐释现象。很多老师在执教《背影》这篇课文时,对其中父亲买橘子的一幕揪住不放。毋庸置疑,买橘子的场面,将父亲对儿子的爱描写的淋漓尽致,父亲不擅长用言语传递情感,选择用这种笨拙的方式为儿子做一点事,做一点他认为当时至关重要的事。但是,有的学生、一线教师甚至所謂专家却指出:“文中的‘父亲穿铁道、翻栅栏的举动,是否违反了交通规则?”此问题一处,大家似乎找到了新的教学点,马上进行研究,并向学生传授。蒋成瑀在《对阅读教学过度阐释的思考》一文中指出:“语文课的阐释因教学内容和对象不同会有所变化,但也应该有相对确定、共同遵守的尺度标准。如承认诠释的客观真理性、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相对确定的为多数人接受的共同阐释等。”[6]语文文本具有时代性,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文本的解读带有时代的烙印,比如同是选择司马迁的作品,在一段时期内,教材中选择了反映革命精神的《陈涉世家》,而现行的部编版教材则选择了反映具有治军才能、治国安邦的《周亚夫军细柳》。《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处于军阀混战时期,国家和人民关注的重点都不在所谓的“交通秩序”上,更无所谓会不会违反交通规则。试想,处于战争时代的上层官员和下层百姓,受战乱困扰,有怎会过多在交通方面纠缠不清?且在《背影》这篇文章中,更多的是情感的美,如果以铁路交通警察的眼光去看待,或许就有了违反交通规则这一说,但文章的叙述者只是一个父亲的儿子,他和父亲之间是纯粹的亲情,那他所感受到的就和警察的感觉迥然不同,彼时彼刻,作为儿子,他惟一的感受就是年迈的父亲忘却交通规则,一心只想为儿子尽一份心。

    《背影》是一篇经典美文,所谓经典,就是要将之放置于历史语境中去理解、去揣摩,“不能无条件地用当代经验和价值观念去‘同化历史文本。研究一个历史现象,不管是按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还是最前卫的解构主义,最根本的要求就是把它还原到产生它的历史环境中去。”[7]那么,在语文课堂中出现的对“父亲是否违反交通规则”等类似问题的探讨,忽视了文本的审美价值和历史语境,此等做法,是读文本细节的过度阐释,应引以为戒。

    三.对文本“主题”的过度阐释

    本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思想,语文教育界提倡文本的“多元解读”。虽然对文本的解读可以是多元的,可是并不是没有限度的,文本解读必须以原文为基础,牢牢把握文本内容、语言、主题思想。对“主题”的解读也可以是多元的,但也是有限度的,我们以韩军老师《背影》教学实录为例探讨这个问题:

    师:(多媒体)请同学们填空:生命的链条——奶奶的背影(已逝的),父亲的背影(将逝的),作者的人生(壮年的),儿子的生命(未来的)

    师:本文写了作者几次流泪

    生:四次

    师:(多媒体)请同学们填空:第一次流泪——祖母(死)了,第二次流泪——父亲(老)了,第三次流泪——父亲(去)了,第四次流泪——父将(大)(去)

    师:哪一次写得详?

    生:第三次

    ……

    师:(多媒体)请同学们填空:生命是坚强的,还是(脆弱的)。生命是永恒的,还是(短暂的)

    师:儿子从祖母与父亲的身上看到了生命的脆弱,生命的短暂,家里所有的重担都在父亲身上。你们认为,生命是实实在在的存在,还是短暂缥缈的过程?

    生:生命是实实在在的存在

    师:(引导)生命是一个短暂缥缈的过程。转眼间祖母死了,父亲老了,作者有点接受不了。(师深情的)祖母啊,小时候我在你怀里数星星,听故事,吃肉,而今天我回来你怎么出丧了呢?父亲啊,原来你的背如此宽阔,如此有力,今天怎么弯了呢?这一切源于时间太匆匆了啊。(多媒体)《匆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時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祖母的生命,父亲的青春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我不禁头涔涔泪潸潸了。

    师:(多媒体)请同学们选择:本文的主题是赞美父性,还是喟叹生命?

    生:喟叹生命。

    ……

    师:背的影是生命的虚幻,有背到影,生之背,死之影,那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生命轻,才愈珍重,请同学们珍重生命吧。

    师:《背影》写的是父与子,还是生与死?

    生:生与死

    师:(多媒体)朱自清的短信:我的《背影》发表了87年,一直被人们浅读、粗读、误读,只有今天,你们才真正读懂了,读深了,读细了,读对了,因此,的 我的在天之灵感到欣慰。谢谢孩子们。

    从以上教学实录可以看出,韩军老师的教学侧重点放在“四条生命的故事”,放在通过几次流泪的描写,以及何为“背”、何为“影”来引出作者朱自清写《背影》是对生命易逝的喟叹,《背影》的主题是生与死,而不是父与子。对韩军的这一解读思路,有褒有贬,温儒敏指出:“你的课是成功的。特别是深入到对于生命、死亡等命题的思考,把握住了文章的深层意蕴,而且对汉字进行这方面的启发引导,也是有必要的。因为你作为教师对作品有深入的带着自己体验的理解,才能讲得如此精彩。”[8]孙绍振说:“他刻意求新,但立论不是从文章全部内涵出发,而是从主观预设的‘生命死亡之流的概念出发,从文章中抓出几个与之相合的词语,强行演绎,置文章主旨于不顾。他抓住的第一个字是祖母之‘死,第二个词是父亲来信中的‘大去,却根本无视整篇文章的核心并不是祖母的死。‘奔丧仅仅带了一句话,只是显示结果,并不与朱父之‘大去构成生命与死亡的因果链。”[9]韩军片面的观点并不足以证明朱自清《背影》的主题,而“《背影》之所以不朽,就是因为写出了亲子之爱的丰富和复杂。”[10]笔者比较认同孙绍振的观点,《背影》之所以是不朽的传世之作,还在于它的感人至深的父子亲情。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现行部编版教材中《背影》在八年级上册,所以《背影》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甚至更早,给这个学段的学生讲生命之轻、生命之重、生命的喟叹,不知学生是否会接受或者真正理解何谓“生之背”“死之影”,韩军老师别出心裁的讲解是否真正让学生读懂了这篇课文,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钱梦龙.一千个读者还是一千个哈姆雷特[J].中学语文教学,2004(10):23-2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3]崔峦.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J].小学语文教学,2003(9):4-5.

    [4]胡晓.语文课程改革:反思与建议——中学语文高层论坛暨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第29届年会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2006(2):36-42.

    [5]王尚文.仅仅抓住语文的缰绳[J].内蒙古教育,2005(1):24-25.

    [6]蒋成瑀.对阅读教学过度诠释的思考[J].语文学习,2003(11):12-13.

    [7]孙绍振.名家六十讲[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3:128

    [8]韩军.背影七说[J].语文教育通讯2015(11).

    [9][10]孙绍振.主观强制性阐释的混乱——谈韩军背影的解读[J].语文建设,2016(6):63-66.

    [11]陈发明.多重语境下中学语文文本阐释的坚守[J].中国教育学刊,2019(3):12-16.

    (作者介绍:王婷婷,重庆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专业:学科教学·语文)

    相关热词搜索: 阐释 中学语文 过度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