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杂文文章 > 正文

    吉林省粮食加工业现状及转型升级对策

    时间:2021-02-05 06:01:2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张晓娇 王利波 徐柏琪

    摘要    近年来,吉林省依托丰富的产地资源优势,粮食加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加工转化能力持续增强,综合效益稳中有升,粮食加工业作为全省重要支柱产业,要实现转型升级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从产业内部、政府和外资企业3个方面分析吉林省粮食加工产业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为推进吉林省粮食加工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粮食加工;转型升级;现状;问题;对策;吉林省

    中图分类号    F426.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17-0243-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2019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实现粮食安全与现代高效农业的统一。吉林省作为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是我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商品粮基地,但是近年来粮食结构性矛盾突出,粮食加工企业亏损乃至破产的现象普遍,粮食加工产业作为粮食产业最重要的价值创造主体和流通枢纽,却成为产业发展的短板。吉林省必须坚持“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加快粮食加工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强力推进由粮食大省向粮食强省迈进,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1    吉林省粮食加工业现状

    1.1    产业基础扎实稳定

    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促使吉林省粮食产业由单纯粮食种植向优质高效农业转变,2019年吉林省粮食总产量达到3 878万t,净增加量位列全国第一,占全国粮食总增量的41.2%。2013年以来已连续7年超过3 500万t,并且能够根据市场需要优化种植结构,提升粮食品质,大力发展专用玉米、優质水稻和高蛋白大豆等优质粮食作物,主要粮食的优质品率达到90%。主要商品粮基地县建设稳步推进,吉林省粮食加工业依托丰富的粮食资源优势,粮食产业化经营取得长足发展。

    1.2    粮食加工转化能力持续增强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意见》提出到 2020 年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88%的目标任务。吉林省常年加工粮食1 500万t以上,其中玉米深加工能力1 500万t左右,实际加工量1 000万t以上,近50%的玉米、80%的稻米都要经过加工转化。全省粮食加工企业基本以股份制企业为龙头、民营企业为主导,2019年从事粮食生产加工的省级龙头企业达到230个,占总量的40%,销售收入达580亿元,涌现了黄龙、天景食品集团等发展较好的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年加工能力10万t以上的在产企业有14户,形成了淀粉及其衍生物、酒精、生物化工三大系列产品,淀粉产量居全国第2位,并且产品不断向纺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方向延伸。

    1.3    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率有所提高

    吉林省粮油加工企业通过不断加强产品和技术研发,提高创新能力,粮食加工技术和设备水平不断提高,推进产业循环和废弃物利用。企业采取先进的技术,充分挖掘农产品副产物和粮油加工副产物的价值,不断提高粮食的综合利用率。益海嘉里(吉林)等大型企业把大米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稻壳作为发电原料,稻壳灰用来制作活性炭,米糠炼油,并从中提取卵磷脂、肌醇、谷维素等,有效保证了农产品加工品有效供给。这种利用方式树立了行业典范,催生了农产品加工新生态,提高了企业效益和农民收入。

    1.4    大力推行粮食产业品牌战略

    吉林省粮食加工产品不断向“绿”“特”“精”转变,打造特色高效农业品牌,粮食产业加速由产品经济、数量经济向绿色经济、品牌经济转变,“吉字号”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据不完全统计,吉林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获得省级以上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的达222个,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龙头企业134个,认证产品426个,其中包括吉林大米、绿色大米、杂粮杂豆等优质特色农产品。“德惠小町米”“前郭北显米业”“乾安黄小米”等品牌的影响力得到持续巩固和提升,扶余“四粒红花生”被批准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主产区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命名为“出口花生质量安全示范区”。

    2    吉林省粮食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吉林省粮食加工业虽然取得了良好发展,但是目前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由于产业起步晚,仍然无法摆脱分散、落后的特点,转型升级压力很大。山东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粮食产业全国领先,通过对比就可以看出吉林省粮食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

    粮食库存高,企业利润低、开工率低。吉林省粮食加工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初加工产能过剩,多数粮食以原粮形式出省,没能把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转化成经济发展强势,粮油加工效益流失较多。创新能力弱,企业整体科技研发投入少,创新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没能形成梯次投入开发格局,产品附加值低,品牌影响力低,在市场竞争中不占优势。2018年,吉林省粮食加工转化率达55%,山东省粮食产业产值4 016亿元,位列全国首位,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153%,居全国主产省第一,加工转化能力接近吉林省的3倍。

    企业规模和管理水平限制了吉林省粮食加工业的发展。截至2018年,山东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接近9 600家,农民合作社达到19.2万家,而吉林省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6 512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76家,多数粮油加工企业还属于中小型企业,生产工艺简单,产权结构和企业经营管理带有家族式特征,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建立,企业家的素质和管理理念仍需提升,缺乏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融合、同行业抱团发展的理念,影响产业升级。

    2.2    粮食加工企业融资困难

    资金一直是影响粮食加工业发展的重要问题。粮食加工企业粮食收购时间集中、库存时间长、对资金的季节性需求量大,加重了企业资金压力。财政支持、员工入股、社会投资是粮食加工企业的3种主要融资方式,但是政府支持有限、申请困难,加上受近2年国内外市场不景气等宏观因素影响,企业吸引资金少,大多数中小企业面临有效抵押不足的困境,往往很难获批金融机构贷款,一旦原材料、劳动力价格上涨或者市场波动,企业就会面临资金危机,经营艰难。

    2.3    政府行业管理有欠缺

    粮食加工业关乎国家粮食安全,而农产品市场机制尚且不完善,政府宏观调控目前仍是引导和规范粮食加工业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1]。自2010年以来,山东省成立了粮食加工领导小组,建立并完善工作会商制度,把促进粮食精深加工和主食产业化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体系,并且确立关键指标,提出阶段性量化目标,强化落实各级政府职责,加强督查考核,确保工作实效[2]。吉林省虽然制定和执行了相关政策和规划,但产业引导和实施落地还不到位,政府没有为粮食加工产业营造良好的生态发展环境,没能形成良好的工作推进机制和方法。

    2.4    外资进入加剧了粮食加工业的竞争

    外资粮食加工企业资本雄厚、技术先进、管理严格,拥有较强竞争力,加大了区域内本土企业在原粮采购和产品销售方面的压力,外资企业采取高价收购优质粮源以及全产业鏈的发展模式[3],其庞大的规模和强大的实力使本土企业无法与之抗衡,外资粮商的区域市场垄断地位日益形成,这可能会干扰政府对粮食市场的调控,影响粮食加工业的产业安全。可以说,外资粮食加工企业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促进我国粮食加工产业的质量提升,也可能威胁我国粮食安全[4]。

    3    吉林省粮食加工业转型升级对策

    吉林省粮食加工业要实现产业提升,必须在推进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上取得新突破,在重点项目建设、产业集群集聚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在打造特色品牌、提高市场化水平上取得新进展,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化发展水平。

    3.1    提升行业内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3.1.1    培育领军型企业,促进产业集聚。大力实施规模化战略。在政策扶持、资源配置等方面向行业影响力大、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倾斜,以资产为纽带,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组建跨区域、跨所有制的粮食集团,向研发、收购、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方向发展,延长产业链,打造带动力强的领军型企业,提升行业水平[5]。形成大企业引领、主导产业突出、中小企业配套、上下游协作的集群集聚的发展格局,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

    3.1.2    完善内部管理,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在宏观决策、项目谋划、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逐步形成与现代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机制,避免家族式管理和小农意识带来的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能,一方面增加粮企研发投入,加强企业自主研发;另一方面改进技术、更新设备,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同时,促进粮企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3.1.3    做强质量品牌,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提高粮食精深加工和主食加工水平,主动适应城乡居民粮食消费需求升级的新形势,打造安全绿色有机粮食加工产品品牌,建立全产业链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实现从源头到餐桌的全过程安全防控。开发营养、安全、健康、便捷的多元化食品,形成差异化、特色化的主食结构。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推进“互联网+粮食”“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等产销模式;推行“粮食+”新业态,促进产业融合,推行“粮食加工业+乡村旅游”“粮食加工业+特色小镇建设”等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支撑。

    3.2    优化外部环境,加强政府服务和指导

    继续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把优质粮食工程列入政府重点工作并纳入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把推进粮食精深加工和主食产业化工程纳入政府绩效管理,设立领导小组,强化激励约束机制,严格提出分阶段量化指标,强化督导考核问责,保证粮食加工相关政策规划落地生根[6]。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效率,深化“放管服”改革,为企业提供行政审批、税收减免、招商引资、融资担保等方面的支持,为企业减负,创优环境,促进产业,但是要从生产规模、技术水平、转化效率、市场需求、产品结构、环保等方面制订严格的行业准入标准,促进企业提档升级。

    3.3    政企合作,拓宽融资渠道

    搭建融资平台,利用省内现有的各类贷款担保平台,重点解决中小企业因抵押物不足难以获得银信部门贷款的难题,探索建立省级龙头企业贷款担保公司,撬动银信部门资金投入粮食加工业;加快农业信贷政府担保体系建设,为加工企业提供担保或贴息服务;积极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或者上市融资,积极与民间资本合作;探索龙头企业发行企业债券、集合票据等新型融资方式;鼓励企业家引进战略合作投资者,行业内或按产业链条开展产业联盟,实现合作共赢。

    3.4    防范外资企业形成行业垄断

    在对国外资本的监管中要严格执行外商投资管理办法和反垄断法,销售额和资产达到一定规模的外资粮食加工企业要按照规定及时上报。必要时管理部门要委任独立董事,加强对外资企业的内部监管。及时遏制外资粮食加工企业的扩张,严格审查其收购或者并购行为,合理分配市场份额。

    最重要的是要提高本土粮食加工业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牵制外资企业,促进粮食加工市场的合理健康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4    参考文献

    [1] 程叶青.吉林省玉米加工业发展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其政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1):1-4.

    [2] 黑龙江省粮食局.关于河南山东两省粮食加工产业发展情况的考察调研报告[J].黑龙江粮食,2017(4):9-13.

    [3] 刘楠楠.外资进入对粮食加工产业安全的影响研究[D].郑州:河南工业大学,2014.

    [4] 蓝海涛.当前我国粮食加工业利用外资的突出问题及对策[J].宏观经济研究,2011(5):25-30.

    [5] 迟国涛.黑龙江省粮食加工产业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7.

    [6] 张宏明.坚持政策扶持 突出市场运作 转变发展方式 努力实现吉林省粮油加工业快速发展[J].中国粮食经济,2011(9):51-54.

    相关热词搜索: 吉林省 加工业 转型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