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专业文献 > 正文

    既熟悉又陌生的国度 塞尔维亚: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国度

    时间:2019-02-09 04:32:2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2006年5月21日,原塞尔维亚和黑山(简称赛黑)的黑山共和国21个选区的1120个投票站进行了“是否希望成为个完全意义上的独立国家”的全民公决。23日,公决委员会公布,86.49%的登记选民参加了此次投票,其中55.5%的选民表达了独立的意愿。于是,一个名为黑山的新国家诞生了,而“塞尔维亚和黑山”也随之解体,原黑山以外的那部分就以“塞尔维亚”的名称重新出现在国际舞台上。正是有了这样一个大背景,当笔者来到塞尔维亚,才感到它对我来说竟是如此的熟悉而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作为前南斯拉夫的主要继承者,我们中国人对这里有种特殊的感情;陌生,是因为除了贝尔格莱德古老的街巷没有变,其他的似乎都变了。
      对塞尔维亚近几十年的国家命运变迁,一位汽车司机的话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他说,他和妻子的出生国是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而他1996年出生的大女儿的国籍是南斯拉夫联盟,第二个孩子的祖国又变成了“塞尔维亚和黑山”,如今,他们全家又变成了塞尔维亚国民。这种“国籍”转变的痛苦,这种随祖国命运辗转不安的悲凉,的确是一般人很难体会的。
      
      别了,南斯拉夫
      1945年,刚刚赶走德国法西斯的铁托将军,用他的铁腕手段和个人魅力将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波黑人、马其顿人、黑山人、斯洛文尼亚人组合成一个崭新的国家――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963年南斯拉夫新宪法改国名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铁托将军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仅仅过了47年,他的南斯拉夫就解体了,本来亲密无间的兄弟闹得势如水火。
      铁托是克罗地亚人,但他把南斯拉夫的首都定在了塞尔维亚,相比其他民族,铁托更了解塞尔维亚人不屈服于其他民族的个性。
      塞尔维亚民族的历史,更是一部灾难重重与奋起抗争的历史,但这也成为令塞尔维亚民族骄傲和自豪的资本。历史上曾在黑山共和国任国王的涅戈什大公,也称自己是塞族人,在其著名的《高山上的花环》长诗中就曾这样写道:“没有痛苦,战刀就不会挥舞。没有痛苦,英勇也无法得以体现。英雄本质是每一个人心目中罪恶的体现,对于每个生物来说,其灵魂中的友善才是最最甜美的。”因此,数百年的反抗历史使塞尔维亚民族磨炼出一种永不屈服、永不言败的性格。
      古代塞尔维亚人是南部斯拉夫民族的一支,公元6―7世纪从欧洲的北方迁居到巴尔干半岛,和当地的伊利里亚人、色雷斯人等通婚并定居。公元9―10世纪时,这里出现了一些小公国,如杜克里亚、泽塔等,其中泽塔公国被今天的黑山共和国视为祖源。但是过去一般不把这些小公国作为塞尔维亚或者黑山的前身,因为当时黑山和塞尔维亚境内有很多小公国,它们都只是塞尔维亚没有统一前的小邦,后来塞尔维亚终于形成了统一的国家,这就是公元11世纪时建立的奈马尼亚王朝,这些小公国都被征服,成为奈马尼亚王朝的一部分,也就是说现在的马其顿和黑山的先民那时候都算是塞尔维亚人。
      公元14世纪,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向北扩张。公元1389年,科索沃战役后,塞尔维亚终于完全被奥斯曼帝国并吞。大部分塞尔维亚人沦为土耳其统治下的二等国民,但依然保留了自己的宗教和信仰。还有部分塞尔维亚人则从1366年起,就在塞尔维亚南部的山区依托险要地形闭关自守,保持独立达500多年。这里成为整个东南欧巴尔干地区仅有的小块从未臣服于土耳其的地方。就在这闭关自守、与土属塞尔维亚隔绝的几百年中,这里的人民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心理特性和民族认同。这就是现在的黑山。
      可以说,在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征服时期,古代塞尔维亚人发生了分化,一部分人在奥匈帝国统治下接受了天主教和拉丁字母,成了克罗地亚人;一部分人在土耳其人的统治下皈依了伊斯兰教,成为现在的波斯尼亚人,或叫波黑穆斯林;另一部分人没有皈依伊斯兰教,但还是接受了土耳其人的政治统治,这就是现在的塞尔维亚人;而最坚决地保持独立、在宗教上与政治上都保持民族传统的那一部分就是现在的黑山人。因此有人说:黑山人实际上可以说是“比塞尔维亚人还要塞尔维亚”的一群人。
      几百年来,塞尔维亚人形成了复杂的特性:一方面非常热爱自由,反对外来统治,有古老民族的强悍精神;另一方面,塞尔维亚人又有封闭、保守的一面。“二战”胜利后,以铁托为首的南斯拉夫领导层因为不希望塞尔维亚势力太大,便把黑山从塞尔维亚独立出来另立共和国,当时的塞尔维亚也被分割成好几块:以讲塞语的穆斯林为主的地区成立了波黑共和国,讲马其顿方言的地区成立了马其顿共和国,剩下的塞尔维亚共和国内还建立了享有联邦成员地位的两个“自治省”,从而埋下了日后的诸多矛盾隐患。黑山于2006年公决独立,塞尔维亚随之也成为一个新的独立国家。虽如此,黑山和塞尔维亚仍然最为亲近,可以说塞、黑这两个共和国之间的关系要远远好于塞尔维亚与自己国内两个自治省的关系。在原南斯拉夫的诸民族中,塞尔维亚与黑山也是关系最好的。
      
      贝尔格莱德:啊朋友,再见!
      塞尔维亚人争强好胜,即使在游戏中,也会认真到每一个细节。贝尔格莱德的老城中,有一段鹅卵石路。一到傍晚,这里就变得十分的热闹。小贩纷纷摆出他们的所藏,家家饭馆门户大开,用香气吸引来往的路人。化装成武士的演员在街头表演着中世纪的角力――身强力壮的汉子们为了一决腕力强弱,竟会争得脸红脖子粗,甚至滚翻在地。而交手之后,刚才还你死我活的对手相互拍拍肩膀,立刻又成了朋友。也许这里的人们经历了太多的磨难,自我保护之余,却也练就了对一切满不在乎的心态。在塞尔维亚的日子,让我充分感受到了塞尔维亚人身上交织着的强悍和宽容。
      贝尔格莱德该是欧洲历史最长久的城市了。发源于斯洛文尼亚、蜿蜒了近千公里的萨瓦河在这里浩浩荡荡地和多瑙河汇流。在两河交汇处附近的因吉亚,一位浑身都散发着热情的大学生捧着他的考古发现告诉我,从石器时代开始,人类就已经开始在这里生息。而翻开贝尔格莱德的历史,却很难想象世界上还有哪个城市曾经经历过如此众多的磨难。从罗马帝国的统治开始,几乎这里的每代人都必须经历至少一次以上的战争。哥特人、匈奴人,匈牙利、保加利亚、土耳其、德意志、前苏联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欧洲大地经历过的所有帝国和强权都曾在这里大打出手。
      贝尔格莱德市区内树林成片,街道起伏,建筑错落,景点密布。白天,逛逛市中心的步行街,顺道游览有名的卡莱梅格丹城堡、共和国广场,沿途看看国家博物馆、人民剧院、议会大厦、市政厅等特色建筑,或者泛舟多瑙河和萨瓦河,欣赏两岸美丽的景色,都能让人流连忘返。夜晚,走走贝尔格莱德的老街斯卡达利亚,随意坐进“三顶帽子”或“两只鹿”那样的特色餐馆,在民间音乐的伴奏下,品尝当地的佳肴美酒,更是大享受。而无论白天还是夜晚,闲坐于街头的各式咖啡馆,都能让人体会到贝尔格莱德独特的韵味。
      贝尔格莱德的城市标记之一是城东的圣莎瓦大教堂,很远就能看见她巍 峨的拱顶。我一直以为这是所很古老的教堂,直到我走进她的大殿,我才明白我只说对了一半儿。说古老没有错,这所著名的教堂破土于19世纪末,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有意思的是,她也可以说是所全新的教堂,因为她的建筑从破土至今,多次被战争摧毁,至今还没有真正完成过。
      贝尔格莱德因多瑙河而建城,来这里,自然要到多瑙河上漫游。我坐在游艇的顶棚上,从横越多瑙河的一座座大桥下穿过,当地人给我指点沿河的建筑,这里是被炸毁的国防部大楼和广播电台,那里是战后暴发的银行家修建的摩天大楼。9年前的那场战争期间,这里每天都会有隆隆的爆炸声,我默默地听着,心情变得沉重起来。我看到了那座矗立在多瑙河边的一手扶剑、一手托起和平鸽的雕塑,她是南斯拉夫人民向往和平和自由、捍卫国家利益的象征。
      坐落在贝尔格莱德市中心、雄居萨瓦河和多瑙河交汇处的卡莱梅戈丹城堡,是贝尔格莱德起源和发展的基石和摇篮。公元1世纪,古罗马帝国在这里建立了城市――新基顿。6世纪时,南斯拉夫人越过多瑙河到卡莱梅戈丹定居,在古罗马城市新基顿的废墟上建立起自己的城市――贝尔格莱德。贝尔格莱德在历史上是欧亚列强的征战之地,因此留下了许多古城堡。卡莱梅戈丹至今还保留有古罗马人、土耳其人和奥地利人的城墙、城堡和废墟。贝尔格莱德在政治和军事上历来处于重要地位。历史上,这座城市曾遭到40次不同程度的摧毁。最厉害的一次是60多年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映“二战”期间前南斯拉夫人民反抗德国侵略者的13集电视连续剧《黑名单上的人》,1982年曾经在我国放映。南斯拉夫人在游击队的领导下,与入侵者展开英勇顽强与灵活机智的较量,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争取国家解放不惜付出鲜血与生命的抗争精神,给中国观众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
      岁月沧桑,在历史即将进入21世纪的时刻,贝尔格莱德竟然遭到了世界上最强悍的军事集团――北约组织的武力进攻,但贝尔格莱德人民并没有被吓倒。就在北约导弹对贝尔格莱德狂轰滥炸的关键时刻,当时的塞尔维亚电视一台时隔多年后重新播出《黑名单上的人》以及电影《桥》、《胜利属于南斯拉夫》等,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当时的南联盟军民不畏强暴,英勇抗战,击落了包括美国人自诩“击不落”的F117A隐形战斗机在内的61架北约飞机以及无人驾驶飞机30架、直升机7架、巡航导弹238枚。以美国为首的、拥有几十个成员国的全球最大军事集团,经过78天的狂轰滥炸,使用了包括B―1B和B―2战略轰炸机在内的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付出了约130亿美元的高额战争经费,竟不能使一个只有10万平方公里的小国屈服,北约丢尽了脸面。
      记得在离开贝尔格莱德的头天晚上,我们和塞尔维亚朋友一同唱起了那首中国人耳熟能详、激情澎湃的前南斯拉夫电影《桥》中的插曲:《啊,朋友,再见》,那场面,至今令我热血沸腾:
      那一天早晨,从梦中醒来,
      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
      ……
      啊每当人们,从这里走过,
      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
      每当人们,从这里走过,
      都说多么美丽的花。诺维萨德:多瑙河畔的古老城堡
      诺维萨德是塞尔维亚的第二大城市,是塞尔维亚伏伊伏丁纳自治省的首府,曾是扼守多瑙河上下游军事运输、交通往来的座重镇。高耸在多瑙河边山冈上的诺维萨德古城堡,就是诺维萨德最早的城市雏形,始建于13世纪,经历代扩建。到18世纪,由奥地利城堡设计大师重建后完美保留至今。诺维萨德古城堡,也是欧洲大陆著名的古城堡之一。
      诺维萨德与贝尔格莱德仅一个小时车程,两城市中间的大平原就是著名的伏伊伏丁纳平原,这是世界闻名的三大黑土平原之一,有欧洲粮仓的美誉。公路两边是望无际的田野,种满了小麦、玉米、向日葵、甜菜,等等。塞尔维亚是欧洲最大的糖出口国之一,大多数的糖产自一种粮豆而不是甘蔗。
      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无数次攻打和防守中修建和改良的古城堡,外表是用无数条石砌就的高大坚固的城墙。城堡分内外二城,墙面上密布了交错的射击孔和�望塔。走进古城堡深处,内部结构虽复杂却不紊乱。从弹药库的安全到士兵的休息,从通风排水到兵马人流的调动渠道,考虑得极尽周全。如果把这里的巷道连接起来,总长度竟然达到16公里,我这才明白为什么1813年奥地利王国在抵抗拿破仑的进攻时,会将王冠隐藏在这个号称全世界最完美和最无法攻陷的城堡中。在欧洲随处可见的各个时期的城堡中,诺维萨德古城堡绝对是数一数二的佳作。
      昨天的军事重地,今天已经成了艺术家的天堂。每当夕阳西下,艺术家们便纷纷走上城墙,围坐在篝火边,一边喝酒一边交流心得。一对对情人依偎着眺望山脚下蜿蜒的多瑙河和中世纪的古城。身后的钟塔上,依然保留了为方便昔日来往行船所设的钟表,只是指针看上去被油漆得过于鲜艳了些。
      诺维萨德的自由大桥在多瑙河上众多的桥梁中或许不是最显眼的一座,但在近代欧洲历史上却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一次见到这座在科索沃战争中被北约炸毁的桥梁,是在网上:拦腰折断的巨大桥面因为失去了桥墩的支持从两岸斜插入多瑙河主航道,如一个坠落的V字,卡在了奔流的河水中。去看看自由大桥,是我在这个夏天决心去走多瑙河的原始动力之一。那场战争中被炸毁的桥梁大部分已经被清出了航道。在当地人的努力和
      世界各国的支援下,临时浮桥已经重新连接了两岸的教堂,多瑙河航道也基本得到恢复。而自由大桥本身的修复却进展缓慢。也许和塞尔维亚人一丝不苟的,性格有关吧,这里所有的建筑都追求着工程的完美和坚固。
      在自由大桥上游不远处的一个小渔村,笔者认识了一个叫马里奇的当地人。马里奇递给我一杯自家酿制的烈酒,看我饮尽,冲我竖起拇指,然后解开条小舟的缆绳,示意我上船,自己则蹬脚码头也跳上了船。小舟摇晃着顺水而下,穿过修复中的自由大桥时,马里奇用英语告诉我,1999年6月8日,当北约的炸弹自天而降炸毁自由大桥的时候,桥上的行人和车辆沿着倾斜的桥面,如坐滑梯般滑向下面的河水。几个不幸的人也许得到了上天的怜悯,在最后的一刻居然扒住了断桥。危急时刻,是马里奇的一位渔民朋友挺身而出,驾驶着他的小艇;中向自由大桥。他小小的船上挤上了7位幸存者,水浸船舷。当他们划离了危急中的断桥后没一会儿,桥面上落下了又一轮炸弹。我看着那巨大的桥身,看着头顶被轰炸的气浪掀起的汽车砸断的护栏,看着当年桥墩上被炸出的大洞,心里莫名地感到有些压抑。马里奇说,在轰炸后,倾斜成30。的桥面上,还奇迹般稳稳地停着一辆轿车。车主被勇敢的渔民救走了,轿车还留在上面,被来自全世界各大通讯社的记者争相拍摄。悲愤中的诺维萨德人并没让炸弹破坏他们的幽默感。大家都开玩笑说,如果那车的生产商有些商业头脑,这该是多么好的一个广告啊!
      
      探访科索沃乡村
      想去科索沃看看,但人家说那里不安全,甭管 是阿族还是塞族,都这么说。而且听说,虽然科索沃至今还是塞尔维亚国家版图的一部分,但那里驻扎的是联合国维和部队,那里的最高行政长官也是由联合国委派的。不过,我还是去了,一方面,科索沃高贝尔格莱德并不远,只有几个小时的路程,再有,科索沃的乡村非常美丽,就像画眉鸟一样。
      “科索”在塞尔维亚语里的意思就是“画眉鸟”。相传斯拉夫人来到这个地方时,看到这里有非常多的画眉鸟,因此就把它叫做“有画眉鸟的地方”。在这个浪漫的名字背后,对于塞尔维亚人而言,科索沃更有其民族文化发源地、民族精神的象征与寄托的重要意义。公元6世纪末至7世纪初,这里就是古斯拉夫人活动的重点地区。科索沃境内的大量东正教建筑与修道院就是证明,多处建筑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作为塞尔维亚民族文化的发源地,其上千年来孕育的情感,使科索沃成为塞尔维亚人心目中的圣地。但这里也是信奉伊斯兰教的阿尔巴尼亚族人的家园。科索沃历史上曾是中世纪塞尔维亚王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不假,但后来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了400余年,其间,塞族人被迫外迁,阿族人大量迁入,至今也有数百年的历史了。目前,在科索沃的人口构成中,阿族人占95%。
      科索沃境内多丘陵山地,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700毫米。农业以谷物、烟草、葡萄种植为主。山地饲养牛、羊。有占塞尔维亚一半的铅、锌矿和60%的煤矿。工业以采矿、电力、有色金属冶炼为主。手工业发达。
      普里什蒂纳是科索沃的首府,位于西摩拉瓦河支流伊巴尔河上游地区,人口20万。公元1389年前,这里曾是塞尔维亚王国的首都,后因土耳其军队占领才被迫迁都,城内有钟楼、清真寺等上千年的古老建筑。
      我们这次要去的地方是普里什蒂纳市以南60多公里处一个名叫德尔科尼亚的村庄,我们在塞尔维亚的导游――克罗地亚族小伙子与村长是朋友。
      德尔科尼亚村位于科索沃南部,与阿尔巴尼亚北部边境接壤。由于高速公路网尚未触及该地,因此这里外国投资较少,工业经济并不发达。目前这里的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处于科索沃中等偏低水平。经济不发达,但景色宜人。德尔科尼亚村附近小湖清亮、河流潺潺。与科索沃许多乡村样,这是一个形状狭长的村庄:一条普通小公路蜿蜒穿过村庄,村民居住的房子依次建在紧靠公路的两旁。小村仅有108户人家、370口人,全部是阿族,村里的清真寺、大部分住宅都是传统民俗特色的文物建筑。
      穿着朴素、气质优雅的村长贝戈瓦特意站在村中央那座古典风格的标志性建筑――有100多年历史的村公所前等候我们的到来。在表达诚挚的欢迎后,贝戈瓦邀请我们到他家做客。继续前行几十米便到达一座普通的农家宅院,这就是贝戈瓦村长的家了。村长家的客厅其实是座具有阿尔巴尼亚族传统风格的简朴农舍。屋里刻意保留了土坯内墙,四周则以些老式农具作为装饰,中间摆放着旧式的长木桌,地上的藤篮中盛满新摘的栗子。贝戈瓦首先以当地特产葡萄汁、梨汁等招待我们,接着,便向我们说起了本村的情况。
      在科索沃,像德尔科尼亚这样的村庄不多,由于偏僻,基本上没有受到科索沃战争的影响。村庄地处古老的葡萄汁产区,但还没形成经济优势。由于战争的影响和宣传力度不够,很多水果汁产区的乡村贫穷依旧。过去,德尔科尼亚村几乎无就业机会,大多数有劳动能力的年轻人被迫前往普里什蒂纳甚至阿尔巴尼亚去打工赚钱。
      教师出身、能讲一口流利塞尔维亚语和英语的贝戈瓦17年前从普里什蒂纳回家乡德尔科尼亚村定居,他很想为改变自己的家乡做点事情。他意识到,应该依据村庄的现实条件,参照西欧国家葡萄酒旅游的经验和模式,将葡萄汁、梨汁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这才是乡村经济发展的唯一出路。
      为了吸引观光游客。德尔科尼亚村创办了独特的“梨汁节”,如今已举办过十届。每年节日期间,不但有本地民间文艺和手工艺表演,还邀请国内外不少民间艺术团体来村里演出助兴,并开放本村古老的酒窖迎接游客。游客们花费几个美元购买一个葡萄酒杯,凭此酒杯即可进入酒窖品尝葡萄酒,并可不限量品尝当地产的各种水果汁。客人找到自己喜爱的品种后,就可当场购买。
      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德尔科尼亚村相对闭塞,但开放意识却非常强烈。在贝戈瓦的引导下,村庄为提高旅游方面的知名度不断加强国际联系。科索沃的特殊性也影响了村庄的发展,但如果你能够置身于德尔科尼亚村以及像它一样的许多科索沃村庄,你就会发现,这里的人们要的不是战争,他们更希望富裕和发展。
      十多年前,年轻人的流失使德尔科尼亚成为一个人口趋于老化的村庄。但近年来,乡村面貌和生活环境的显著改善,吸引了一些爱好和平乡村生活的年轻知识分子家庭前来定居,其中有画家、雕塑家、陶瓷艺术家等。这些人士的到来,不但使村庄人口变得较为年轻(目前年轻人和年老者的比例已大体相等),而且还增加了村庄本身的活力以及吸引游客的魅力。
      贝戈瓦是村民们投票选举出来的村长,他不想辜负村民的期望。他说“我们的村庄既小又不富裕,没有力量做大的市场营销。然而,我们始终在做些事情,争取有所改变。”显然,他也希望通过我们这些外来的客人向世界各地传递他的这一信息。
      
      塞尔维亚人与酸白菜
      塞尔维亚人对酸白菜情有独钟。塞尔维亚中部小镇姆尔查耶夫齐,由于每年举办酸白菜节而闻名遐迩。笔者途径那里,恰逢一年度的酸白菜节,遂有幸感受了塞尔维亚人对酸白菜的酷爱。
      姆尔查耶夫齐所在的姆拉瓦河盆地,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这里种植的圆白菜个头匀称、味道纯正,非常适合制成酸白菜。当地人告诉我,酸白菜是塞尔维亚饮食文化的代表。人们可以不吃肉,但是绝对离不开酸白菜。再豪华的婚宴,缺了这道菜,就不能称其为真正的婚宴。此外,每逢盖新房、升学、参军和庆祝生日等活动时,塞尔维亚人也都会做上一份酸白菜以示庆祝。20世纪80年代,姆尔查耶夫齐建造了前南斯拉夫第一座酸白菜加工厂。目前这个加工厂的生意非常红火,每年都向荷兰、奥地利和法国等地出口袋装酸白菜。
      按照当地的风俗,酸白菜节要举办3天。届时,姆尔查耶夫齐每家每户都烹饪酸白菜,各地高手都来参加厨艺大比拼。胜者将拿到“金瓦罐”奖杯和500欧元的奖金。今年的酸白菜节吸引了3万多食客,大街小巷人声鼎沸,摩肩接踵,酸溜溜的菜味四处飘香。
      我在比赛现场看到,烹饪酸白菜所使用的器皿都是瓦罐。为了保持味道纯正,塞尔维亚人会根据食客的人数选择使用6―120公斤不同容量的瓦罐。厨师斯坦科维奇仔细地向我介绍了烹饪方法:“原料必须是至少经过两星期腌制的酸白菜。首先在瓦罐内侧涂上层油,底部放一些骨头,避免瓦罐被烧坏;然后将适量的酸白菜、小牛肉、猪肉、绵羊肉和熏肋骨一层一层地摆放起来。在每层酸白菜和肉之间都放些红辣椒、月桂叶、葱头、胡椒粒和厨师自定的其他调料;最后,把盛得满满当当的瓦罐放在火架上用温火炖上5个小时。这样一来,可口的酸白菜就可以上桌了。”酸白菜节上烹饪的菜肴味道鲜美。不油不腻,咸淡适宜,经常是一端上餐桌就被各方“食神”争抢一空。
      
      小贴士:塞尔维亚
      公元6―7世纪,部分斯拉夫人越过喀尔巴阡山移居巴尔干半岛。9世纪起,开始形成塞尔维亚、杜克里亚(后称泽塔,即现在的黑山共和国地区)等国家。14世纪,塞尔维亚曾是巴尔干强盛的国家之一。15世纪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征服塞尔维亚,吞并马其顿、波斯尼亚一黑塞哥罗维那以及黑山部分领土,统治达500年之久。1878年,柏林会议承认塞尔维亚和黑山独立。1882年和1910年,塞尔维亚和黑山相继成为王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被击败。1918年12月1日,南部斯拉夫一些民族联合成立“塞尔维亚一克罗地区一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塞尔维亚和黑山成为其中一部分。1941年被德、意法西斯占领。1945年5月15日全国解放,同年11月29日,塞尔维亚和黑山与其他南部斯拉夫民族联合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963年4月修改宪法,易名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91年6月25日,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两个共和国脱离南斯拉夫联邦宣布独立。1991年10月1 5日,波黑宣布自己为主权国家。1991年11月20日,马其顿宣布独立。1992年2月12日,塞尔维亚和黑山两共和国领导人举行最高级会议,决定组成新的国家。1992年4月27日,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宪法正式通过,塞尔维亚和黑山两共和国联合正式成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2003年2月,南斯拉夫联盟议会两院通过了《塞尔维亚和黑山宪法宪章》,南联盟更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它由塞尔维亚共和国和黑山共和国两个平等的成员组成。2006年6月3日,黑山共和国宣布独立,“塞尔维亚和黑山”解体,孤独的塞尔维亚以“塞尔维亚”名称出现在国际舞台上。

    相关热词搜索: 塞尔维亚 国度 熟悉 陌生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