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专业文献 > 正文

    反转新闻中的伦理问题探讨

    时间:2020-11-05 14:00:0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焦洋

    正如克莱·舍基说的那样,这是一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各类自媒体平台应运而生。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创作,通过传播工具来发表自己对社会热点问题、时政新闻等的观点和见解。自媒体平台为普通民众提供了发表意见和见解以及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渠道,促进了不同思想文化间的碰撞和交流。然而来到“后真相”时代,越来越多的反转新闻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由此,公众、媒体环境和社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反转新闻的概念及成因

    近两年,“后真相”一词开始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当中。这与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和其越来越依赖算法推荐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后真相”形容的是一种不正常的舆论生态,指的是媒体传播主要起到煽动感情、强化偏见的作用,其所产生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客观事实对人们的影响,人们只在意情绪或主张,而不管事实和道理。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反转新闻的涌现。

    (一)反转新闻的内涵及特点

    反转新闻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括:一是指当下的一种新闻现象,即指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在事实、价值、情感等层面出现一次或多次显著变化,甚至反向变化的现象;二是指新媒体时代的一种新现象,它不是媒体单向制作并传播新闻的产物,而是新旧媒体和受众多渠道、多层面传受互动实践的结果,是一种复杂的新闻传播现象;三是其引发的反转舆情不仅是一种结果,也是下一阶段反转新闻报道的对象和反转的重要条件。

    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转新闻的数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从各类反转新闻的报道中也不难发现信息的复杂性。前有“彭宇案”,后有“小悦悦事件”,舆情的多次反转都与信息传播形式的多元化和利益诉求多元化有着密切联系。综上所述,反转新闻主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从来源上看,多出现于网络;第二,从内容上看,多为社会新闻;第三,从意见表达上看,有片面化及情绪化的倾向;第四,从反转路径上看,政府部门是事实核查的主体,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配合促使真相还原。

    (二)反转新闻频现的几点主因

    1.“后真相”时代网络民粹主义的兴起

    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公众提供了更多样化的舆论平台,同时也推动了以互联网为媒介的网络民粹主义的形成。在自媒体平台愈发普泛化的今天,网民们对于公共事件的认识和判断越来越依赖于自身的生活常识且流于新闻事件表面,也就是刻板印象。而由于自身利益常常无法得到满足也使得这一群体自发结合起来,形成了“草根阶级”。这种极端平民化的倾向常常使网络舆论呈现出一边倒的趋向,让受众忽略了事情的本质或是转移了关注点。

    而在民意占据主导地位的“后真相”时代,新闻事件中的事实真相似乎已经变得不再重要,民众认为他们愿意相信的就是事实。在这样的情境下,新闻记者的观念也会受到一定影响,无法坚决保证新闻报道的准确与客观。因此,草根性、极端性的网络民粹主义是造成现在新闻事件中伦理失范现象频现的重要原因,也是反转新闻的成因之一。

    2.新闻媒体职能错位导致竞争失范

    在各类新媒体平台大行其道的当下,为了吸引更多的受众,媒体间的竞争形势也日趋激烈。有些媒体平台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刻意追求新闻发布的速度而忽视了最为重要的新闻质量。尤其是新媒体平台,在整体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下,筛选、核实、审阅稿件等过程就会被有意无意地压缩甚至省略,而这些费时费力的环节却恰恰是保证新闻真实性所必须的。有些新闻媒体甚至为了博眼球故意制造反转新闻,借新聞报道之名收割流量。

    媒体行业竞争的加剧使得新闻媒体在无意中降低了对新闻真实性的要求,这也就导致了反转新闻的频频出现和反转舆情的愈演愈烈。“今日头条”平台就曾因内容审核不严,出现大量低俗不实的垃圾信息而多次被政府部门点名批评并予以处罚,其它媒体平台应以此为戒。

    3.管理体制与把关系统的缺位

    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信息传播的自由度在不断增强,这在无形中弱化了“把关”的作用。而新闻把关机制无法覆盖到各个平台和用户,这也为反转新闻中伦理失范现象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面对不确定信息时,政府等权威机构或媒体也很难在第一时间明确新闻事件的始末,权威信息的发布及后续报道等方面更是常显不足。不久前那则“马航MH 370在柬埔寨发现残骸”的新闻在网络平台大肆传播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新闻发布监督体系以及文本信息审查制度的不完善为反转新闻中的伦理失范现象打造了温床。新闻内容审核机制的不健全使得各类新闻媒体在对众多的新闻素材进行筛选和加工整合的过程中,向公众传递了片面化或极具争议性的内容。

    二、反转新闻中的伦理失范现象探析

    新闻反转现象在新闻报道中一直存在,只是近年来数量呈不断上升趋势,且虚假新闻所占比重也在增加,舆情反转事件也是屡有发生。周鸿书教授认为,新闻伦理研究的对象既包括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也包括新闻媒介的社会道德功能。

    (一)真假反转新闻中的伦理失范现象

    真假反转新闻常常指针对同一个事件,新闻报道先后做出截然不同的描述。这也是反转新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而这样的真假反转新闻正如病毒般吞噬着新闻媒体在受众心目中的公信力与权威性。

    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就经历了从虚假新闻大肆传播到事实真相水落石出的过程。10月28日上午,重庆市万州区的一辆公交车在长江二桥与一辆小轿车相撞后坠入江中。由于涉事轿车的驾驶员是一名女性,且有现场图片显示,女司机当时穿的是高跟鞋,于是部分媒体关注的焦点开始偏移,纷纷发布涉事女司机逆行的相关报道。而当天下午,万州警方通过官方微博@平安万州辟谣:“经初步事故现场调查,系公交车在行驶中突然越过中心实线,撞击对向正常行驶的小轿车后冲上路沿,撞断护栏后坠入江中。”之后,公交车的“黑匣子”被打捞上岸,还原了事情真相。事故原因是乘客与司机发生肢体冲突造成车辆失控。

    纵观这一新闻事件,前期虚假新闻的传播与扩散暴露出社会公众对于女司机的深刻偏见,而这种被新闻媒体生生捏造出来的性别歧视,正在当下中国的舆论场大行其道。只有这样极具争议性的新闻报道才能迅速获得关注度和点击率,这也是促使谣言形成并迅速传播的原因所在。而那些并未调查了解事件经过便跟风转发不实报道的新闻媒体也是造成虚假新闻快速发酵的元凶。公众对于官方平台新闻发布的依赖和宽容也给了这些新闻媒体“任性”的资本。

    (二)虚实反转新闻中的伦理失范现象

    在这个人人拥有麦克风的时代,公众不只是新闻报道的接收者,他们也参与到了新闻的生产和消费中。公众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对各个新闻事件的观点和看法,而他们的关注与反馈也成为后续新闻报道的内容,这就是虚实互相转化的过程。这两种过程的一次或多次转化是反转新闻产生和发展的深层次因素。

    日前曝出的“人工耳蜗丢失”事件的始末正展现出了虚实反转新闻的转化过程。据《北京青年报》报道:“一位名叫李明的年轻人在乘坐地铁时,丢失了一个价值二十万的人造耳蜗,李明的姐姐表示,如果人造耳蜗没有找到,就需要再开一次头颅,把脑袋里面的耳蜗拿出来。”这则报道在微博上的转发量很快过万,但“寻找耳蜗”的整体舆论却在第二天迅速发生反转。微信公众号“黑奇士”发布了《大骗局:20万人工耳蜗丢失刷爆朋友圈?媒体和商家恶意炒作滥用善心》一文,作者非常肯定地认为这是一家澳大利亚人工耳蜗制造商策划的营销事件,并列举了理由。而早在10月份《全城寻找!郑州三岁男童人工耳蜗丢失找不回来孩子可能还要做开颅手术》的报道中就曾出现过类似内容,耳蜗在媒体报道后找到了,河南省儿童医院也对“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需要开颅”的说法进行了辟谣。

    这一新闻事件从开始的全民齐帮忙到后来的类似事件频发且表述不实造成群情激奋,经历了多次反转的过程。尽管“黑奇士”的文章措辞过于激烈,内容也存在争议,但既然他能发现新闻报道中的错漏之处,就说明新闻媒体在报道过程中还不够细致严谨。这也提醒新闻工作者在具有话题性的报道中更应调查清楚信息的细节,不糊涂不敷衍。

    (三)主从反转新闻中的伦理失范现象

    有些反转新闻中并没有明显的真假反转出现,这类反转新闻的反转表现在受众关注点的转移,同时受众的情感和态度也发生了明显转变,这就是主从反转新闻。

    不久前发生的“演员蒋劲夫家暴”事件就是主从反转新闻的典型案例。事件初始,蒋劲夫女友被家暴的照片流传于网络,蒋劲夫也随即承认并道歉。因为图片中的蒋劲夫女友伤势严重,网友几乎一边倒地谴责蒋劲夫的暴力行为。然而不久后,蒋劲夫的好友在网络上贴出了“蒋劲夫家暴”事件的前因后果,其好友称蒋劲夫女友在恋爱期间私生活混乱,骗取男方钱财并假装怀孕。其众多好友也在微博发声说应当还原事件真相,舆论由此发生转向,一些网友开始同情蒋劲夫的遭遇,认为其家暴也是“情有可原”。两种声音在网络上争论不休。

    其实很多新闻事件本身就充满复杂性,公众对这些新闻事件的认识也需要一个变化的过程。这与新闻报道的角度、社会心理以及公众的认知习惯等都有着一定的关系。新闻媒体在报道中不应有预判,更不能表现出明显的情感偏向,公众应当在看待新闻事件时保持理智。

    三、反转新闻的评析及反思

    反轉新闻与纯粹的假新闻是有所区别的,从本质上来说,反转新闻应属于失实新闻,因为它依附于真实发生的事件之上,却由于新闻从业者对于事件的歪曲解读或不深人调查而造成社会公众对事实真相的误解。然而社会公众对于反转新闻的认知仍旧带有片面性,认为反转新闻就是假新闻,是单纯为了博眼球、博关注而欺骗公众的情感。当然,那些不实或具有争议性的报道确实消耗了公众的时间和热情,但事物具有多面性,反转新闻的积极意义也不应被忽视。反转新闻引发了社会的思考和热议,加强了受众监督,也彰显了新闻自由。

    反转新闻的出现及发展具有复杂性,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宣传赞扬,积极寻找整治反转新闻的方法和策略才是关键。首先,国家在制定相关法规的同时还应注意新闻道德方面的约束。因为多数情况下,谣言或虚假新闻的发布源头无从追查,那些定性化的法律条文起不到应有的震慑作用。而如果建立起新闻道德约束制度,无论是新闻工作者还是社会公众,随意发布或传播不实言论都将受到一定制约。微博平台最近推出的“被多位博主删除评论并拉黑将禁评三天”的规定就是很好的示范。

    其次,新闻工作者应起到一定的示范带头作用。尽力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自然是新闻工作者首先应该做到的,但更应该在自己参与报道的新闻事件出现舆情反转的第一时间承认错误,重新发布调查后的真实事件内容,给公众一个满意的答复。只有明确自身导向,才能保证媒体平台的权威性不倒。

    最后,公众媒介素养的提升也是关重要环节。公众的话语权越来越大,其弊端也随之显现,网络民粹主义的泛滥使得新闻反转事件频繁出现。这就要求公众在传播信息的同时更多一份理性,社会也应当倡导公众掌握基本的媒介常识,从而更好地参与社会讨论。

    四、结语

    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每个人都有了在互联网上发声的可能,但与此同时,互联网也成为反转新闻、舆情反转事件出现后迅速扩散的重要途径,而此类事件中包含的伦理失范现象也引发了各方的关注。新媒体技术既为反转新闻的产生与传播提供了便利,却也为揭露其中的虚假新闻创造了条件。本文在对反转新闻中的伦理问题进行探析后归纳出几点减少反转新闻发生频率的策略:国家应加强新闻道德方面的约束;新闻工作者应明确自身导向,明晰职业底线;公众应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

    相关热词搜索: 反转 伦理 探讨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