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专业文献 > 正文

    述评结合:《西方经济学》教材编写思路和结构安排

    时间:2020-12-10 06:01:3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颜鹏飞?周绍东

    摘 要:西方经济学既包含着有关现代经济运行规律的科学分析,同时也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其立场、观点和方法仍然是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进行辩护的。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既要原原本本地介绍西方经济学的知识体系,积极吸收、参考和借鉴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和积极成果,又要辩证地评价西方经济学的资产阶级本质、立场和观点。本文首先回顾了西方经济学在我国的传播历程,分析西方经济学的科学因素或实用性、阶级属性或意识形态特征,并且以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西方经济学》教材(第二版)的编写为例,着力探讨如何“述评结合”地呈现西方經济学知识体系的编写思路、结构安排、评析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材;述评结合;科学因素;阶级属性

    一、西方经济学在我国的传播历程

    作为经济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独立学科和高等学校的一门独立课程,“西方经济学”这一名称在我国出现较晚。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一学科和课程的名称经历了几次改变。20 世纪50年代中期,国内有几所大学尝试开设相关课程,内容一般限于凯恩斯主义,因而课程名称定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介绍与批判”或“凯恩斯主义介绍与批判”。20 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设同类课程的高校增多,教学内容除凯恩斯主义外,还增加了垄断经济学等。这个历史时期的课程名称一般定为“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介绍与批判”或“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说”。改革开放初期,一些高校将这门课程的名称改为“外国经济学说”。到了20 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经济学”这一名称正式形成,并很快就得到了我国经济学界的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

    目前,西方经济学是高等学校经济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同时管理学、法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专业也普遍将西方经济学作为专业选修课程。在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最新组织编制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共有经济学类、财政学类、金融学类和经济与贸易类的10个本科专业将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和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作为专业基础课程[1]。

    以上这些专业都设置有8门专业基础课,这就意味着,西方经济学课程在专业基础课中的比例已达到了四分之一。此外,经济学类专业还普遍开设有金融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课程,这些课程均以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作为前置课程,西方经济学为这些课程提供了重要的背景性知识。从学科设置上来看,目前,“西方经济学”已不仅仅是经济学类专业的一门课程,而且还成为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经济学教材的编写和翻译工作也取得了长足进步。1979年1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由中国人民大学高鸿业教授翻译的保罗·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英文第10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内地翻译出版的第一本完整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1983年,由武汉大学刘涤源教授、谭崇台教授联合主编的《当代西方经济学说》出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中国学者编写的第一本西方经济学教科书。此后,西方经济学教材编写工作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开设有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院校大部分都编写了适合自身需要的西方经济学教材。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加入引进国外西方经济学教材的翻译出版工作中来。例如,上海三联书店翻译出版了“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当代经济学译库)”(后来和上海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翻译出版了“经济科学译丛”“金融学译丛”“经济学前沿系列”,北京大学出版社翻译出版了“增长与发展经济学译丛”和“经济学精选教材译丛”。这些教材的翻译出版,极大地拓展了西方经济学教材的可选择空间。

    二、西方经济学的科学因素和阶级属性

    西方经济学是有关市场配置资源的学说体系,在消费者需求估测、商品定价、生产决策、市场调节和宏观经济调控等方面积累了具有实际意义的经验和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方经济学关于金融、价格、货币、市场、竞争、贸易、汇率、产业、企业、增长、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有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一面,要注意借鉴。”[2]西方经济学发展了一整套观察和研究经济问题的分析工具、技术和方法,这对我们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情况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应用价值。譬如,西方经济学运用数学模型对经济现象进行因果分析,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在一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经济生活中最大利润、最小成本、最佳生产规模、最优要素组合等问题。除数学方法外,西方经济学的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动态分析、局部均衡分析、一般均衡分析、博弈论等方法,也都包含着一定的科学因素和实用性,对我们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具有可借鉴之处。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西方经济学仍然是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经济领域的集中体现,其研究前提、立场方法和观点结论鲜明地体现出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进行辩护的阶级属性。西方经济学将商品、市场、私有产权视为“永恒”的客观存在,在一个恒定不变的经济环境中分析资源配置问题,有意识地忽视社会经济形态的历史演变规律。此外,西方经济学将资本所有者、劳动所有者、土地所有者等视为平等的市场交易主体,刻意忽视劳资双方的矛盾和冲突,也不承认资本所有者依靠生产资料所有权无偿占有劳动成果的客观事实。这些,都是西方经济学阶级性和辩护性的典型表现。

    实际上,即使在西方经济学阵营内部,也有一些学者毫不讳言其理论的阶级性。例如,凯恩斯就曾直言不讳地说:“如果我当真要追求阶级利益,那我就得追求属于我自己那个阶级的利益。……在阶级斗争中会发现,我是站在有教养的资产阶级一边的。”[3]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索洛也曾直言不讳地说:“社会科学家和其他人一样,也具有阶级利益、意识形态的倾向以及各种各样的价值判断。但是,所有的社会科学的研究,与材料力学或化学分子结构的研究不同,都与上述的(阶级)利益、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有关。不论社会科学家的意愿如何,不论他是否觉察到这一切,甚至他力图避免它们,他对研究课题的选择,他提出的问题,他没有提出的问题,他的分析框架,他使用的语言,很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的(阶级)利益、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4]凯恩斯和索洛的坦言恰恰表明西方经济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特征。

    正是由于西方经济学本身兼有科学因素或实用性及阶级属性或意识形态特征,因此,在改革开放初期引进西方经济学时,国内高校在教学中都普遍注意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方向,同时,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以中国人民大学高鸿业教授主编的《西方经济学》(1996年)为例,目前修订至第七版,在我国西方经济学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产生了很大影响。遗憾的是,在目前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有的教师和研究者只承认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而不讲甚至不愿意承认它的阶级性和辩护性。在教学时只介绍、不评论,只传授、不批判。这种做法,严重歪曲了高等学校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本意,也不符合我国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国外特别是西方经济学,我们要坚持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对其中反映资本主义制度属性、价值观念的内容,对其中具有西方意识形态的内容,不能照搬照抄。经济学虽然是研究经济问题的,但不可能脱离社会政治而纯之又纯。在我们的经济学教学中,不能食洋不化,必须要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大讲特讲,不能被边缘化。”[5]这不仅为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西方经济学的教材编写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依据。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客观要求下,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组织了对于高等学校重点教材第一版《西方经济学》的修订工作。

    三、述评结合地呈现西方经济学知识体系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西方经济学》于2011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联署出版。2017年以来,教材编写组启动了第一版教材的修订工作,目前,修订版教材行将出版(以下简称《西方经济学》第二版教材)。在本次修订过程中,编写组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立场进行批判性评析,借鉴西方学者观点进行比较性评析,结合中国实践进行经验性评析,对第一版教材各章的“本章评析”部分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以下,我们以教材第一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为例,展现“述评结合”的教材编写思路和结构安排。

    1.《西方经济学》第二版教材第一章的逻辑结构

    《西方经济学》第二版教材第一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共包括五节内容,分别为“需求”“供给”“市场均衡”“弹性”和“供求分析的应用事例”。本章知识体系展开的逻辑结构是:西方经济学从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来分析市场均衡价格形成问题,在西方经济学看来,商品的价格是由这种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的,因此,要得到均衡价格,首先必须推导出需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供给与价格之间的关系,西方经济学将前者称之为“需求曲线”,后者称之为“供给曲线”。在同一个坐标系中,利用需求曲线和供求曲线两者相交,即可以得出市场均衡时的商品价格水平和交易数量。因此,本章首先从“需求”和“供给”出发,进而得出“市场均衡”,再分析价格变化对需求和供给的影响,这种影响分别被概括为“需求的价格弹性”和“供给的价格弹性”,最后利用一些具体案例进行供求分析。

    2.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立场进行批判性评析

    实际上,本章的核心内容在于商品的价格决定问题,西方经济学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十分明晰,这就是“商品价格是由商品需求和商品供给通过市场交易共同决定的”。这种观点也可以被称之为“供求决定论”。针对这种观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双重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但是,人们通过不同类型商品获得的有用性在性质上是不同的,是不可通约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并不能构成商品交易的基础。譬如,食物能够为人们提供充饥的有用性,但却无法替代衣服所提供的御寒保暖的有用性。因此,商品之所以能够交易,一定是其内部凝结着同质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商品之所以能够交换,是因为商品内部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特殊的、具有具体形式的劳动,它生产出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在社会意义上的耗费,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构成商品交换价值的基础。至于价格,实际上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价格的高低首先取决于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同时也受到商品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

    通过辨析可以发现,西方经济学有关价格的“供求决定论”没有能够正确地区分商品的价值与价格,这种价格决定理论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价格波动的原因,却无法解释在供求相等的情况下均衡价格为什么是这样一个货币额,而不是另外一个货币额。也就是说,供求决定论只给出了价格波动的原因(市场供求的影响),却没有给出市场均衡时价格量的决定因素。很明显,这种分析只停留在市场交易的表面,并未从流通过程深入到生产过程去研究价值的创造问题,因此也就不可能得到有关价格和价值的正确结论。

    3.采用西方学者观点进行比较性评析

    西方经济学本身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分析范式,其内部的各种理论观点也是千差万别的。包括后凯恩斯主义学派、货币学派、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在内的大量非主流西方经济学理论,均不同程度地对以新古典综合派为代表所谓“西方主流经济学”表示了异议。合理地运用这些学派的理论观点对西方经济学进行评价,也是《西方经济学》第二版教材运用较多的方法。

    在第一章的评析部分,教材对西方经济学市场均衡分析方法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批评。

    首先,为了证明均衡的存在,市场均衡模型对市场运行条件和经济活动当事人施加了若干不切实际的假设。模型假定,市场上存在一个可以自由涨落的价格,面对这一价格信号,需求和供给自发变动,买者和卖者相应地调整自身的需求或者供给数量,买者与买者、卖者与卖者之间相互竞争,最終使得需求与供给相一致。这些假设条件经常作为完全竞争市场的基本要件而构成西方经济学论证“看不见的手”原理的前提。很显然,这些假设条件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从而导致所得到的结论并不符合现实经济活动的情况。

    在现实经济中,市场并不总是处于需求等于供给的均衡状态,价格调整也并不总是需求和供给调整的唯一信号,一些制度因素和政策性因素可以导致价格不能自发波动,比如劳动市场和农产品市场上的支持价格或者限制价格,从而使得某些市场不能处于供求相等的均衡状态。此外,在不同的市场条件和制度环境下,经济活动当事人的行为具有多样性,因而供求均衡模型中隐含的市场条件和买者及卖者的行为假设受到许多质疑。例如,法国经济学家贝纳西等人就认为,如果买者或者卖者都只唯一地接受价格信号,事实上排除了他们实际上决定价格的可能[6];同样,如果买者或者卖者都按照价格信号做出理性数量决策,也就意味着行为人不会对数量信号做出理性反应。

    其次,供求均衡模型并没有真正说明均衡的实现问题。在严格限定市场条件和经济活动当事人行为的前提下,供求均衡模型得到了市场总处于供求均衡状态的结论。然而,要使得供求均衡状态具有现实意义,另外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偏离均衡的状态趋向于均衡的速度,即价格的调整速度。在以静态形式出现的供求均衡模型中,西方经济学通常的处理方式是,当供大于求时,价格下降,而当供小于求时,价格上升。但是,这并不能保证市场供求一定趋向于均衡价格,一种可能的情况是,价格在供大于求和供小于求之间变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西方学者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比如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分析基础》中增加假定,将价格调整速度定义为正向地取决于需求量与供给量之间的差额,即相对于供给而言,超额需求压力越大,价格提高速度越大。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价格调整的速度。但正如西方学者博兰质疑的那样,即使如此,我们仍然一点也不清楚现行价格达到供求相等的水平需要多长时间,因为价格的调整速度只能保证在无限的时间内可以实现均衡状态,但在这无限的时间范围内,我们又不得不假定需求和供给函数是不变的[7]。

    最后,这里的供求均衡模型是一种局部均衡。在分析某一种商品的价格如何达到均衡时,供求均衡模型假定均衡状态只取决于商品本身的供求状况。而涉及需求或者供给的分析,“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则是必要的前提。这就意味着,除了影响需求量或者供给量的价格因素之外,其他商品或要素的价格以及技术、偏好等因素都保持不变,结果,这些因素就被排除在形成市场均衡状态的过程之外。

    为了解决影响需求或者供给的因素如何影响均衡价格的问题,供求均衡模型采用了比较静态的分析方法,即在均衡状态决定之外考察这些因素的变动对均衡的影响。利用均衡的比较静态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影响需求或者供给数量的其他因素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方向及程度,但却不能说明这些因素的相互影响,更不能说明整个经济系统的演进过程。因此,供求均衡模型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市场的状态,均衡状态也非经济的常态,其背后隐藏的经济联系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方能得到解释。

    通过把教材本身的观点与西方经济学其他流派的观点相比较,可以发现,西方经济学市场均衡理论中有关均衡的存在性、可达性以及均衡分析本身都存在着很多争议性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4.结合中国实践进行经验性评析

    《西方经济学》第二版教材的第一章内容是围绕供给、需求和均衡价格的形成展开叙述的,其核心是为学习者描绘市场机制运行的基本原理。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供求及其相互作用反映了市场配置资源过程的一般特征。但是,如果仅仅阐述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就不免使学习者产生这样一种印象:人们需要的所有产品和服务都是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市场可以完美地、彻底地解决一切资源配置问题。在这一章的评析部分,教材对这种认识进行了深入分析。

    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的优点在于其处理经济信息的高效性。在市场经济中,各种商品的生产者依据以价格为主的市场信号自发地做出“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的决策。虽然商品众多,决策分散,供求处于不断变动之中,但价格却可以随时显示这些变化,通过价格信号,市场经济引导生产者将社会资源用于社会需要的部门。与完全通过政府指令直接分配社会资源的计划经济相比,市场价格以自动、快捷、便利的方式显示了社会需要的变动,从而使得市场经济能够比较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经济工作必须遵循这条规律[8]。

    但是,教材在评析中明确指出,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并不是万能的。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是从总体上讲的,不能盲目绝对讲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而是既要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9]。要使市场机制有效运行,经济当事人必须能够自主决策并获得由此产生的利益,必须拥有有效信息,以確保决策正确。因此,要实现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至少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明确经济当事人的权利,二是价格信号能够反映资源的真实社会需要。在现实经济中,前者可能会因为产权关系的复杂性使得决策者不能完全自主决策并获得与决策相关联的利益;而后者则可能因为市场本身的缺陷而导致价格信号失真,影响经济当事人做出正确

    决策。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市场能在一定范围内实现自发调节,也并不意味着其调节结果必然令人满意。自发调节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可能引发经济波动乃至经济危机,自发调节也可能产生结果的不公平,这些都是市场自发调节的重要缺陷。此外,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也将会造成不同的结果,在存在垄断、外部性、信息不完全和公共产品的条件下,也会出现资源配置低效率的市场失灵状况。因此,评析部分最后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仅要依靠市场调节,还要借助于政府调节等多种方式,减少市场自发调节的负面影响,促进经济资源合理有效配置。

    四、依托教材传授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正确方法

    教材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件,但仅仅依靠教材内容开展教学活动仍然是不够的。在西方经济学教学活动中,为了帮助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准确地把握西方经济学的知识体系,以正确的立场掌握西方经济学分析工具和研究方法,需要任课教师依托教材,在讲解知识内容的同时,向学生传授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正确方法。

    1.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习西方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和把握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的科学方法,也是我们认识和把握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方法。作為西方国家主流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具有明确的阶级性,但它总是力图模糊和掩饰这种阶级性,以所谓“纯经济学”自居。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才能拨开迷雾,更清楚地看清西方经济学的另一面。西方经济学的许多范畴、原理、假设,都是针对复杂经济问题提出的,但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解释,又往往是简单的、表面的、片面的或形式逻辑的,看不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因而也抓不住这些问题的本质。有的理论由于受价值取向的局限而存在明显的偏颇,在似乎“合理”“公正”的表象后面掩藏着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和辩护的实质。有的理论因不同流派、观点之争而各执己见、彼此矛盾,等等。而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就为我们认识复杂经济问题提供了科学的视野,从而能够认识和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揭示西方经济学的内在缺陷,更加全面、辩证地看待西方经济理论。

    西方经济学往往抛开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和现实条件,抽掉社会生活中的技术、制度、政治、文化等各种复杂因素,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当作考虑所有问题的出发点,把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当作人类永恒不变的理想形式,把抽象的数理逻辑当作判断经济学是否科学的主要标准。在政策主张上,崇尚私有制而贬低公有制,崇尚市场调节而贬低政府干预,崇尚全球化而贬低国家利益,崇尚效率而贬低公平,崇尚个人自由而贬低社会合作,崇尚资本主权而贬低劳动主权,崇尚比较优势而贬低自主创新,不一而足。之所以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就是以此作为强大的思想武器,有的放矢地批判盲目崇拜西方经济学的思潮,批判用西方经济学取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倾向。

    2.在深入了解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学习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体现,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内在矛盾,学好西方经济学必须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和现实状况。在资本主义产生的初期,由于资产阶级尚有革命的要求,属于代表历史进步的力量,加上当时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尚未凸显出来,资产阶级经济理论的代表——古典经济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科学研究,比如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当然,也必须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当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时候,西方经济学为资产阶级利益辩护的性质或特征就开始鲜明起来。古典经济学中的庸俗成分被分离出来,系统化、独立化为辩护性的庸俗经济学,一些明显有利于资产阶级、不利于无产阶级的经济理论被资产阶级追捧为“主流观点”,如节欲论、生产要素分配论、边际效用论、均衡价格论等。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深化和发展相适应,为保证资产阶级获得稳定可靠的利润,西方经济学理论也不断分化,提出各种各样新的政策主张,西方国家政府也不得不对某些经济社会政策做出调整,但它们维护和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特色和本质并没有变。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资本主义社会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更加错综复杂。对此,西方经济学极力开出各种药方。这些药方尽管千差万别,但总体上都具有一个突出特点,那就是宣扬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性,粉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繁荣,尽可能延长资本主义的生命。为了达到这些目的,西方经济学常常无视世界上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也不顾及是否危害落后国家和地区普通劳动人民的利益。也正是因为西方经济学存在着这样明确的目的性,因此西方经济学在理论上存在着致命的缺陷,难以对严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做出合理而有说服力的解释,也开不出有效的治愈良方。所以,许多西方经济学家都在反思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解释力和政策创新力,有的也在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寻求答案。

    3.在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上学习西方经济学

    学习西方经济学,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学习中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的现实国情,充分考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坚持为我所用、有所取舍,绝不能简单照抄照搬、食洋不化。

    西方经济学阐述的关于市场经济运行的理论,是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比如,微观经济学强调以市场配置资源,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进而实现消耗或成本最小、收益或利润最大的最优化生产;必须针对市场调节的弊端制定解决这些问题的微观经济政策,等等。显然,这些阐述对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因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要对市场调节的局限性采取对策。当然,也必须指出,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因此我们制定经济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与西方微观经济学是根本不同的。

    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对我国进行宏观管理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在具体应用时,还要看到这套管理理论和政策的适用条件并不完全符合我国的实际。西方宏观经济管理理论的核心是需求管理,政府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影响私人投资和消费,并增加政府的公共投资,以解决有效需求不足问题,进而干预经济运行。我国的宏观管理既要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进行需求管理,又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重视供给管理,通过收入分配关系调整、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调整、涉及供给管理的行政干预等来调整总供给,进而调控宏观经济运行。

    西方经济学的国际经济学强调发展国际经贸关系对于发展经济的必要性,这对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得益于对外开放,世界也从中国的对外开放中获得了巨大益处。因此,西方经济学的国际经济学所阐述的诸如比较成本理论、资源禀赋理论、自由贸易理论、汇率决定理论等,都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密切相关。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反对西方国家惯常的以不平等交换等手段剥削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做法,始终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强调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总而言之,尽管西方经济学在理论上存在不少缺陷,但仍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它反映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殊的阶级利益、制度属性和意识形态。与此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关于现代化大生产、市场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机制、政府宏观调控和企业管理的规律。这就需要我们厘清西方经济学中的有益成分和无益成分、意识形态成分和实用价值成分;进而还要从有益成分和实用价值成分中找出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可以移植、借鉴和吸收的合理因素。全盘否定,一味排斥西方经济学是不可取的。盲目崇拜,全盘照收也是不可取的。

    五、结语

    《西方经济学》第二版教材,始终贯彻“述”“评”结合、“述”和“评”紧密结合 且相对独立的结构安排,亦即力求在正文部分,原原本本地反映西方经济学的知识体系,将评价部分单独安排在各章最后一节,避免“夹叙夹议”对学习和教学 效果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立场进行批判性评析,借鉴西方学者观点进行比较性评析,结合中国实践进行经验性评析。这种述评结合的教材编写思路,其根本用意在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和把握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的科学方法,也是我们认识和把握西方经济学,正确区分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关系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其中包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指引中国伟大实践的指导思想,而西方经济理论是不能用来指导中国的实践,西方经济学本身无论出现怎样的变化,其阶级性和辩护立场是不会从根本上发 生改变的;唯有如此,并且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才能剔除西方经济学阶级属性和糟粕,借鉴其实用性和科学因素,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西方经济學在市场经济运行和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中的积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对此予以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是教材编著者和授课教师的初心和使命。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5]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6,7.

    [3] 凯恩斯.劝说集[M].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244-245.

    [4] R.M.Solow. Science and Ideology in Economics[J].The Public Interest,1970 Fall,21:94-107.

    [6] 贝纳西.非均衡分析.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1卷[C].平新乔,译,伊特韦尔,等编.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928-933.

    [7] 博兰.批判的经济学方法论[M].王铁生,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241.

    [8]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499.

    [9]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57-58.

    [责任编辑:周 杨]

    颜鹏飞,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驻院研究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西方经济学》编写组首席专家;周绍东,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相关热词搜索: 述评 编写 西方经济学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