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专业文献 > 正文

    童话教学要教出“童话味儿”

    时间:2021-02-05 22:10:4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文体意识与读写能力提升有密切关系,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清晰的文体意识。童话在语文统编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童话教学要在对童话文本准确认知的基础上,运用“讲一讲”“演一演”“辨一辨”“品一品”“编一编”等教学策略,实现“教会一篇,认识一类,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童话教学;文体意识;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7B-0093-04

    童話,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编写适合于儿童欣赏的故事。”童话作家洪汛涛认为:童话是“一种以幻想、夸张、拟人为表现特征的儿童文学样式。”[1]王泉根在《儿童文学教程》中认为:“童话是以幻想为核心,以拟人、夸张等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满足于表现人类普遍愿望并适合儿童欣赏和接受的叙事文学样式。”[2]童话从表现手法来分,大致分为拟人体童话、超人体童话、常人体童话;从表现题材看,主要分为文学童话和科学童话。童话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价值。阅读优秀的童话,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利于儿童审美素养的培养和智能的开发。

    童话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一、二年级四册教材共计84篇课文中,童话有25篇,占比达30%。随着年级的升高,童话占比逐渐减少。编者为什么在低年级教材中安排这么多童话呢?首先是考虑到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头脑还处在一个,童话的世界”,童话是他们最亲近的文学形式之一;另外,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把比较枯燥、单调的识字教学融入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中,可以降低识字难度。

    “文体有别,教法各异”,每一种文体,因其编码方式不同,解码策略也必然有所区别。童话教学,教师要把握童话特质,凸显其本身特有的文学的、审美的价值。

    一、童话教学要让学生讲一讲

    山歌要唱,童话要讲。童话一定要用来讲一讲的,尤其是那些古典童话、民间童话,它们多脱胎于神话,接近口头文学,让学生练习讲一讲,很有意义。儿童阅读推广人徐冬梅说:“一个故事通过讲述所提供的情感、语言、思想的要素,会给孩子成长提供各种各样的养分。”[3]讲故事,需要自然,需要投入情感,需要加上自己的理解与发挥。讲故事的过程,其实就是孩子理解故事内容的过程,就是感受人物形象的过程,就是培养情感的过程,就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就是培养想象力的过程,就是促进入际交往的过程。

    讲故事应该成为低年级童话教学的重要目标,这是由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的,因为他们还不能从主题、结构、语言等方面去分析、欣赏童话。教学时,教师先不着急让学生读课文、学生字,先给学生讲一讲课文中的童话,让学生对故事中的人物、情节、语言、结构等有个大概印象,在此基础上,学生走进课文,把故事完整地读一读,试着说一说故事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和情节。然后,教师再借助识字卡片、人物图、情境图、填空式语段等带着学生集体梳理故事。这样几轮下来,大多数学生对童话的主要人物及情节发展就比较熟悉了。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提高要求:比如讲故事要注意完整性、连贯性,语调自然,能用不同的语气区分人物,适当带上表情、动作、感情等。

    二、童话教学要让学生演一演

    童话教学的核心,不是讲述,也不是理解分析,而是让学生进入童话,融入童话,成为童话的一分子,成为童话中的一个角色。如何让学生融入童话呢?表演是一种有效方法。表演可以让童话中的人物形象“立”起来、鲜活起来。通过表演,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直接触摸童话中的人物形象、内心世界,理解文本中蕴藏的知识,拥抱真善美的情感。

    表演童话,成为童话中的一个人物,是低、中年级学生特别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于永正老师深谙此道。他在执教科普童话《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时,就多次运用了“演一演”的方法,寓学于演,寓学于乐,收到了特别好的教学效果。我们来看一个教学片段:

    师:我当小稻秧,你们当杂草。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你们应该怎么站?(学生从四面围住老师)

    师:你们想干什么?

    生:快把营养交出来!(声音低)

    师:“气势汹汹”这个词你们没有读懂。要凶,声音要大,把腰卡起来。

    生(卡腰,凶恶):快把营养交出来!

    师:我们刚搬到大田不久,正需要营养,怎么能交给你们呢?

    (生不知所措)

    师(问全体):他们应该干什么?

    生:他们应该上前抢营养。

    (“杂草”们一拥而上,“小稻秧”无精打采地低下了头)

    师:杂草厉害不厉害?凶不凶?(生:厉害,凶。)这就叫“气势汹汹”。杂草野蛮不野蛮?讲理不讲理?(生:野蛮,不讲理。)这就叫“蛮不讲理”。杂草让小稻秧讲话吗?(生:不让。)这就叫“不由分说”。

    大脑皮质最基本的活动是信号活动,词语是第二信号,只有当它与第一信号——它所代表的事物建立联系的时候,词语才有了意义。于老师运用角色扮演的方法,不仅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了“蛮不讲理”“气势汹汹”等词语,同时明白了杂草对于稻秧的破坏性,激发了他们对杂草的讨厌和对小稻秧命运的担心。

    三、童话教学要让学生辨一辨

    一般情况下,童话总是教育人向上、向善、向美的,故事的结局也总是如“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公主最终嫁给了王子”等圆满而美好,所以儿童喜欢读童话,希望自己能成为童话中的那个“公主”或“王子”,这完全符合儿童的天性。其实,生活中的人都是复杂的,会随着环境、角色等的变化而变化,不可能像童话里的人物那样扁平式、直线性的。

    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他们在阅读童话时,不再像低年级学生那样只关注好玩的故事情节,而是多了一些理性和睿智,有了比较强烈的自我意识,对人物和事件都有了自己的看法。教师在童话教学时要立足学情,引导学生通过角色互换、改写情节、深度阅读等方式,想一想,辨一辨,培养他们深度阅读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笔者曾看过美国的一堂阅读课《灰姑娘》——不管它真实与否,都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这位美国教师非常有智慧,她用“你们喜欢故事里的哪一个人物?如果午夜12点,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南瓜马车,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会不会阻止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等五个问题,引导学生悟出了几个人生哲理:要学会守时、要注意形象、要学会宽容、要自尊自爱、要敢于质疑……我们都读过这个童话,可曾产生过这五个问题中的任何一个?我们读这个童话,大多羡慕灰姑娘的好运,希望自己也可以成为那个穿上水晶鞋的灰姑娘。但是,大家可曾想过灰姑娘的“好运”里,有沒有其合理的、必然的因素?这位美国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思辨这五个问题,认识到发生在灰姑娘身上一系列奇幻的事情,其实也有其合情合理的一面。

    也许有人说,这样的课不是语文课,更像是一节品德课,但是从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来看,美国教师这样的解读与教学完全合理。因为对任何文学作品,读者的阅读过程并不是单纯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人们必然根据自己的观念和需要对文本做出自己独有的理解与建构。

    窦桂梅老师在执教《皇帝的新装》时,也是运用了这样的策略把童话教学引向深刻、理性。一上课,窦老师就开门见山地说:“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常人体童话。”在“共学”环节,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推进学生深入阅读和思考:这件新装为什么这么有杀伤力呢?是不是对所有的人都有杀伤力呢?皇帝爱美有错吗?皇帝考验大臣的做法有错吗?错的是什么?读了这个故事,你还有什么疑问呢?在历史上、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像《皇帝的新装》这样的事情呢……学生的思维在教师一连串的追问中被激活,被推向纵深,当学生说出“皇帝爱美没有错,可他这样每天不务正业、过分爱美就不好了”“皇帝考验大臣的想法没错,可是他用这样的方法来考验大臣是否尽职,就荒诞了”……我们不得不感慨:这样的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与张力,童话伴童年共成长!

    四、童话教学要让学生品一品

    (一)品一品童话中的想象

    童话作家豪夫说:“童话是一个美丽可爱的仙女,它是想象女王的大公主。每年想象女王都带着她和她的几个妹妹来到世界上。”[4]童话在培养儿童想象力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童话中的想象可以说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如《巨人的花园》中多处对于花园景象的描写都非常奇特:第11自然段,花园里有孩子的地方是桃花盛开、鸟儿歌唱,而“只有一个角落是冬天”,你看,巨人的花园不同的角落居然出现了两个完全不同季节的景象!这样的想象多有意思、多么神奇啊!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去文本中找一找像这样的想象,交流其他童话故事中的想象,感受想象的作用以及带给我们的愉悦与思考。

    (二)品一品童话中的语言

    童话的语言是文学性语言,或充满诗意,或充满趣味,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揣摩和积累,培养其对语言的感受、理解与欣赏能力。如《海的女儿》中描写公主美貌的语句:“她的皮肤那么细嫩、洁白,乌黑的睫毛下,一对深蓝的、钟情的眼睛在微笑着。”读着这样的描写,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那位美丽迷人的公主,这就是童话语言形象性的体现。

    童话喜欢用反复的语言。如《青蛙卖泥塘》中,青蛙“卖泥塘喽,卖泥塘!”的吆喝声就先后出现了四次;《蜘蛛开店》中,蜘蛛的招牌内容先后出现三次,内容基本相同:“……编织店,每位顾客只需付一元钱。”如此反复的语言,非常符合小学生言语认知特点,促进了学生的言语成长。教师教学时可以用停一停、猜一猜、填一填、仿一仿等,引导学生掌握这种反复的语言。

    (三)品一品童话中的结构

    研究童话的金燕玉、洪汛涛、林守为等先生,总结出了一些常用的童话结构:反复、对比、循环、现实与幻想结合、包孕、巧合等[5]。教学时,教师不用给学生讲解这些结构,要让学生自己去品读,去发现,去感悟童话的结构,这对于他们复述、讲述和创编童话都非常有帮助。例如带有数字“3”的反复结构的童话,灰姑娘先后三次参加王子的晚会,女巫先后三次诱骗白雪公主,主人公要回答三个问题,英雄要经历三次考验,农夫要有三个儿子,小壁虎三次借尾巴,小蝌蚪三次才找到妈妈,猴子三次种果树……这是童话故事中最常见、最经典的结构。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童话中的反复结构,并迁移运用这种结构创编童话。

    五、童话教学要让学生编一编

    童话是最受学生喜爱的读物,教学时除了让学生读一读、讲一讲、演一演、品一品,还要让学生动脑编一编,动手写一写,在他们的心里种下一颗“写童话的种子”。

    (一)改编

    潘新和教授说:“没有入学习语文仅仅是为了一辈子当一名读者。而一个人不论将从事什么职业,只要想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他学习语文的主要目的必将是指向言语的表现功能。”[6]语文教学要培养的是运用语言的人。儿童爱幻想的天性常常让他们在阅读童话的时候有一种改写的冲动:他们迫切希望自己喜爱的人物有个自己想要的结果,而不仅仅满足于故事原有的样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给他们一个改编故事的机会,常见的形式是“故事新编”。如《龟兔赛跑》新编,有的学生通过修改比赛规则,让兔子打了个翻身仗;有的则继续美化乌龟形象,在赛道上增加了一条河、一段下坡路,让乌龟再次赢了比赛;还有的在故事中增加了高科技的元素……五花八门、精彩纷呈的改写,让学生释放了天性,放飞了想象,满足了创造欲望和心理需要。

    (二)续编

    与寓言故事主要揭示寓意不同,童话故事的主题往往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歌颂真善美,非常适合让学生续编,延续这份美好的情感。薛法根老师在执教《猴子种果树》时,就用了整块的时间指导学生续编故事。学生在续编的时候大多让这只猴子吸取了前面的教训,最后幸福地吃到了自己亲手栽种的水果。这让原本有点儿遗憾的故事变得圆满,让学生的心里充满了希望:知错就改,依然会有好结果。这就是童话的魅力,始终给学生以温暖、鼓励和美好的希望。

    (三)创编

    有些童话运用了反复的结构和语言,中间会省略一些内容,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创编童话中的某一段。如教学《大象的耳朵》中,教师让学生仿照文中大象与小兔子的对话,创编大象与小鹿、小马、小老鼠的对话情节:

    小老鼠说:“大象啊,____________________?”

    大象说:“我生来就是这样啊。”

    小老鼠说:“你看,我的耳朵____________________,你的耳朵一定出毛病了。”

    到了中高年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借用童话中的人物形象、结构方式等创编一篇完整的童话,如让学生模仿数字“3”的反复结构创编故事。

    理想的童话教学,应该是教会一篇,认识一类,触类旁通,帮助学生逐步完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

    参考文献:

    [1]洪汛涛.洪汛涛论童话[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3:41.

    [2]王泉根.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40.

    [3][4][6]薛法根,等.文本分类教学:文学作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234,232,54.

    [5]蒋军晶.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85.

    责任编辑:石萍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重点自筹课题“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的实践研究”(B-b/2018/02/31)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0-05-30

    作者简介:陈玲,宿迁市实验小学(江苏宿迁,223800)教科室主任,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宿迁市名教师,宿迁市“双千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

    相关热词搜索: 童话 味儿 教学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