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专业文献 > 正文

    董仲舒思想对汉武帝大一统王朝的积极作用

    时间:2021-02-08 08:01:0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意识形态领域的统一是国家统治根基牢固的基础,西汉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的文化方略和天人感应的治国理念使汉武帝实现中央集权的政治理想成为可能。经董仲舒整合强化之后的儒学体系,通过漫长的政治社会化过程,渗透到人们的观念、情感和行为之中,积淀内化于深层的民族心理结构和思维定式,以统一的文化力量构筑起了中国皇权王朝的执政根本。本文通过简要探究董仲舒思想的主要大义以及这套思想在汉武帝时期立足与发展,简述董仲舒思想对汉武帝大一统王朝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董仲舒思想;汉武帝时期;积极作用

    中图分类号:K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9-0087-04

    汉武帝的执政理念及汉帝国的政治走向无法忽视董仲舒献于汉武帝的“贤良对策”。董仲舒为儒家的政治学说构建了由宇宙论、人性论作为哲学基础的完整思想体系,为汉武帝大一统王朝的构建和巩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也对整个民族意识形态的整合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儒家思想也因此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力量,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官方和主流意识形态。

    一、董仲舒思想概要

    西汉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研究也是精深独到,在他的推动下,将儒学置于发展的巅峰状态,从此,任何学说流派无法与之较量。虽然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为了适应西汉统治的需要,在儒家学说中糅合、增添了一些新动力,改造成了新的思想体系,但究其本源,董仲舒的理论支撑还是来自于孔孟荀的儒学思想。

    (一)儒家治国思想的应时运用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以“仁政”和“德治”为主,要求统治者在统治中力求“仁政”,做仁君。主张以修身养性和道德教化来治天下,反对用苛政和刑律来治天下。此外,孔子用模式化的礼治思维去规范人民的心智系统和无以复加的“忠君”思想,“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伦理纲常,对于形成臣属型的政治文化有着极大的影响,臣民们面对强大而又威严的君主,只能是俯首贴地,无限敬仰。这迎合了汉武帝统一意识形态的全局观。

    孟子在发展孔子仁政的基础上,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孟子治国理政的核心思想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就是保民,恤民,教民,养民,与民同乐。孟子认为,在如此王道仁政的推行下,政权深得人民拥护,民归之如水之就下,天下百姓皆引领而望,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此外,还提出了“天人合一”世界观,为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的专制国家形态铺垫了理论基础。

    荀子将儒家的人文精神渗透到法治理论当中,强调“人治”与“法治”要相结合,用法律强制使臣民约束自律,因此,他提出“隆礼重法、王霸并用的治国模式”,认为立法者和执法者应该以“爱民”的态度去制定和执行。荀子将儒家仁政与法家律法巧妙互补,为大一统王朝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治国方案,也为后世历朝历代所效仿沿用。

    (二)儒学“礼治观”的继承发展

    按照儒家学说,人生下来无异于禽兽,即礼治是区分人和禽兽的标志。而这种与生俱来的罪恶,必须在社会中对人施以教化,学习礼治,修身养性,用一整套礼治秩序来规范人,使人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遵守礼治[1]53。孔子说:“仁者,人也”,在伦理学说上孔子以仁为内容,以礼为形式,强调了人的道德与礼制的统一,礼治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臣属型政治文化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以仁政礼制为根本原则是孔子政治思想的内核,其政治路线就是修身到治国平天下,可见其最终也是统治阶级的秩序置于人之上。

    董仲舒的政治评价模式是以自然、社会、人伦道德三位一体的稳固系统;总体来说,无可诟病。儒学本身以它强大的人伦秩序,强制性灌输着尊卑名分的教育意识,礼治使人的观念和行为永远被规定、被证明、被定义,从意识层次上取消了人的个性和独立性。它要求人们遇到矛盾时,永远从自身找原因并克服和弥补。而“礼”同时又发挥着“法”的作用,对于在教化子民、规范行为方面有着惊人的实用性。儒学的“礼”以广博性和宽厚性深得统治阶级和下层民众的支持。既符合上层统治者的需要,也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从而符合上层统治者的长远利益。

    (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

    中国人在认识国家时,使用的“天”这个概念,可以说与宗教崇拜无关。这里的“天”,主要指天命,乃是决定万事万物运行演化的、命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总规则,总秩序,是天经地义,万世不易的总法则[1]73。董仲舒从“天人合一”意识出发,强化提出了“君权天授”的理念,为汉帝国以及此后中国古代皇权专制国家的合法性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首先,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思想,就是接受了董仲舒“君权神授”的理论。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尊君攘夷,加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把阴阳五行思想融入儒家,发展了孔子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的”的思想,从自然法则的角度论证了皇权的神圣性,从而确立王者替天行道,出言即法的地位。在性三品学说中,董仲舒把天人格化,指出圣人行教化是执行天命,只有圣人才能沟通天人之际。依董仲舒所言,“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者,非王者孰能当是”[1]83。结论就是尊天必须尊王,从而使统治者的地位神圣化、绝对化。因为“天子受命于天”,所以天下就应该“受命于天子。”董仲舒总结后的“天人合一”学说,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专制主义的一根重要支柱,支撑起统治者心安理得接受天命,普天之下唯我獨尊的政治心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的政治理论体系,为君主专制罩上了一层神秘的光环,从“天意”和“天道”的高度论证了王权的合法性和等级秩序的绝对性,为“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做好了理论准备[2]。

    其次,“天人感应”学说也不仅仅是为王权辩护,它的另一个重要角度在于——灾异遣告说。董仲舒构建了一个以五行为框架的体系,将世间一切纳入这个体系中。董仲舒说,“王者行为不正当,上天不满意,就降下灾害,表示对王者的警告。”[3]君王如果自查自省及时纠正,那天灾就会自行消失。如果王者毫不醒悟或肆意明知故犯,那上天会降下更严重的警告或选择有高尚道德的人来取代不称职的王者。董仲舒认为,上天的警告,是对王者的特别仁爱,给他很多改正错误的机会和较多的改正时间。只要他愿意改正、能够自强,就可以维持统治地位;只有当他坚持错误、自暴自弃时,才会自取灭亡。董仲舒说:“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守之。”[3]往往在皇帝的心目中,官和民都是愚蠢的,他自己才是最高明的,没有制度能制约他,也没有人能制约他,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朽,这是中国古代难以解决的政治问题,董仲舒的“灾异遣告说”毫无违和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董仲舒经过论证,使天人感应论得以成立,然后再进一步推论,提出灾异谴告说,使天子的权力处于天的控制之下,这是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因此得以广泛传播。

    二、“儒学”和“君权神授”理论在汉武帝时期的立足和发展

    董仲舒把孔子、孟子、荀子所阐释的关于人间关系的伦理和政治学说借助于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资源,加以系统地整合、改造,将其提升为能够阐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性关系的世界观,建立起一个包容了自然与社会在内的完整的思想体系,是比道家、法家更为接近社会生存、发展规律的政治思想。新儒学迎合了汉代封建统治阶级维护自己政治和思想统治的需要。汉武帝为了将儒家思想确立为全社会的正统和主流思想也采取了一些政令措施,作为保障和驱策工具。

    (一)汉武帝将儒学确立为官方意识形态

    阿尔都塞说“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在掌握政权的同时对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行使领导权的话,那么,它的政权就不会持久”[4]。至于汉武帝,国家政权是平稳交到他手中的,不存在什么阶级斗争,但对于年纪尚轻的汉武帝来说,背后有窦太后的垂帘听政并把控着朝局,况且窦太后极力推行用黄老思想来治国,这对于身为一国之君的汉武帝来说,没有身为帝王的安全感。所以,要想普天之下的臣民都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就必须有一套有合理基础的并且是正义的、值得大家尊敬的、能够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同和支持的意识形态形式。而董仲舒为汉武帝提供的正是一套解燃眉之急,符合当下需要的系统全面的治国理论体系。

    1.以儒家经典作国学教程

    学校是政治体系进行意识形态传递的重要场所。在学校中推行意识形态,以培养支持政权合法性的臣民,从而达到培育合格臣民的目的。自汉武帝设诏下令设置太学,并提出“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以来,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就构成以传播儒家学说为中心的思想教育体系网。此后,历代官学都是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学内容。统治阶级也重视培养内部人才,历代帝王大都自幼学习儒经,并且请饱读名儒的人作太子的老师。此外,汉代对诸侯和皇亲国戚配备精通儒学的老师,从统治阶级内部一统思想和精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儒家思想几乎垄断了所有的世俗教育,因此,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政治社会化就集中体现为儒家学说的传播、延续和发展。

    2.儒家学识也是私学教育的基本内容

    汉武帝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所以,私学成为统治阶级向社会传播儒学的又一主要途径。统治阶级觉察到,私学既可以达到儒学教化的相对普及,还可以节省为中央政府在地方教学中的额外开支。所以,统治者对私学持支持鼓励的态度。在教学方面,通过刊刻经书、正定经义、通经录用等方式加以引导和扶持,保持着对私学的教学内容、办学宗旨的有效控制,使私学成为传播、灌输、延续儒学的重要渠道。

    3.将儒家思想渗透到启蒙教育和通俗教育中

    启蒙教育一般在地方私塾、义学、书馆等场所传授儒学经义,儿童在幼年就在这些范围内接受儒学教育,初步形成与封建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情感、观念和价值取向,锻造符合统治秩序的人格特征,为日后步入社会,忠君报国做好心理建设,打下情感基础。儒家学说通过启蒙教学进行最初的影响和灌输,成为封建时代入学教育的基础。

    此外,儒学还渗透到妇女教育和没有入学机会的下层百姓中。汉武帝以后,开始出现以倡导儒家“三从四德”为基本内容的女子教育,去教导女性如何提升自身修养,并且遵守与家庭成员相对关系的准则,即所谓的“妇礼”。对于以农民为主体的下层百姓来说,他们一生无缘拜读也读不懂一本儒家经典,但他们会受到全社会儒学风气的耳濡目染和深远持久的影响,就算是目不识丁的乡野村夫也一样能领悟到儒学的大义。

    4.以儒学背景选拔任用人才

    由于儒家经典具有万世教科书的地位,儒生能否入仕为官,都要根据对儒经的领悟和理解程度来定。因此,士人束发就学,皓首穷经,一辈子埋首啃经书,儒学是他们立身处世的准则,是他们学问、才能的标志,尊孔读经成了他们生活的主要信条和精神支柱[1]162。汉武帝起用很多精通儒学之人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二)“天人合一”思想的合法性论证

    梁启超认为,中国古代产生的对“天”“自然”的观念是“后世一切政治思想之总根核”[5]。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统治者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国古代政治的精神支柱。董仲舒总括出一条基本法则就是“受命应天”,依董仲舒之言,“一而不二者,天之行也”,“一统”永恒化法则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提供了认识依据。秦朝确立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不能赤裸裸地去实行专制,需要一套合法性的意识形态为其辩护。董仲舒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的思想,糅合成一个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宇宙论和“变而有常”的天道观,认为一切有关社会政治的问题都可以从中找到切入点和依据。为当时社会所提出的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系统回答。

    三、对西汉政治统治的积极作用

    中国文化是世界历史长河中唯一一个历尽千年行程却亘古不絕的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迹。而董仲舒是这一文化经脉的重要奠基人。虽说这种文化措施是为了君主专制服务的,但若没有这一思想强制性的举措,当时的天下也就无所谓“一统”了。我们应该以历史辩证法和发展的眼光去学习和利用传统文化,去正视传统政治文化的价值和精神。

    (一)统一的意识形态促进了社会整合

    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就是社会整合功能。用葛兰西著名的“霸权”理论来解释的话,就是统治者一定建立文化领导权。葛兰西说“意识形态是促成社会统一的黏合剂,是浇灌社会团结统一的水泥”[6]。随着国家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文明进步,获得被统治者的认可和同意对统治者来说是关键的。所谓“忠君”的前提是要“爱民”。而董仲舒新儒学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在某种程度上是契合的,政权的统一和社会民众的团结统一就是中央王朝集权政体的根本。对于占统治地位的儒学意识形态来说,它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引领社会成员达成共识,把社会冲突和矛盾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文化方略也是一个典型的通过进行社会整合的方式,通过一个完备而系统的思想体系,去规范和指导民众的观念和行为,用伦理纲常去约束人们的行为,排除异己和社会中的不安定意图,从而去减少汉武帝在社会治理和改革中的成本和代价。

    (二)坚持大一统思想,促成文化共识,增强国家凝聚力

    董仲舒提出的大一统思想,是汉武帝在政治经济以及军事上实现“大一统”的理论基础,虽然其最终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推动了封建社会的发展,避免国家长期处于分裂之中,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尽管也有剥削和压迫,但被统治阶级欣然服帖于这种共同的价值、观念、目标以及文化和政治内涵。董仲舒从天人感应的精神层面和儒学伦理纲常的道德层面让君王和臣民都怀揣着一种被上苍眷顾的感恩戴德之心,因而在生活中,不管是天子还是社会民众都应该恪尽职守、安分守己,和谐共处,坚决不做忤逆天理、不符伦常的事。这从思想本源上就浇灌了一种“共同体”意识,给民众植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思想:若国家危在旦夕,则普通百姓也将无宁日。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是符合自然精神、集百家之长的优秀的治国治民的学术,与汉武帝“永惟万世之统”的理念相一致,在長期的灌输和教化下,提高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从而使得儒家思想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取得了空前的成效。同时,社会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也是对儒家文化的认同,而文化认同是增强一个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更增强了全社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三)以德治国、德主刑辅的思想的合理性

    董仲舒研习儒学,对儒学大义理解通透,他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统治定理。因而董仲舒以德治国、德主刑辅的思想影响着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统治。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暴政,保全了统治者仁君爱民的形象,维护了封建统治。“屈君而伸天”,目的是在政治与道德之间找到一条互相通融、彼此协调的通道,既避免道德对政治的严格约束,把政治牢牢绑在道德的祭坛上,又避免政治脱离道德,走上一条非道德化的道路[7]。以德治国的思想符合西汉统治者的统治心理。他们既然可以内心毫无波澜地接受自己是天子的说法,也应该接受如果当暴君,施苛政的话,上天也自然会惩戒他,甚至取代他。所以,“天人感应”这一观念看似愚昧至极,但对金字塔顶端的君王来说,也能有所忌惮,坐在那把集权力于一身的椅子上,也会想到自己作为天子、作为一国之君、作为全国大家长的责任和所要发挥的作用。因而国家管理者也会更注重自身的德行修养,做到以德服人和以德治人,并辅以法律制裁,这样才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健康运行。

    (四)重视人才培养的方法,推动教育的有效性

    董仲舒重视人性的形成与发展,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看到了教育关系着国家发展。认识到民间教育要相对普及,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使少数社会中下层的人士得到了入仕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弟垄断官位的情形,进一步巩固了封建政府的统治基础。董仲舒非常重视对历史经验的提升并融之于教化的做法,说明儒家学说所以延续千年而保持生机的原因所在是对历史的继承以及重视历史文化血脉的研究。在董仲舒看来,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注重语言的艺术,言传是最重要的传授方式,在传授的过程中,要知道“其言当务”,把道理和正确的理解传授给学生,并告诫“於乎,为人师者,可无慎邪”[8]。董仲舒结合孔子和孟子的主张,把仁、义、礼、智和信放在一起,形成“五常”。董仲舒认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视“德行”的培养,在道德教育中,应该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德育要与智育相结合,道德需要培养和修养,行善除恶。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反映了从先秦到西汉儒家学说的重生和革新,有着历史的合理性和时代的进步性。

    (五)恪守伦理纲常,维持社会秩序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孔子可以说是守“礼”的典范,他提出的“克己复礼”的主张,看似迂腐,压制了人的创造性,但是也可发掘出一种合理的思想。南怀瑾先生认为“礼”代表了中国文化的谦让精神,中国的“礼仪之邦”的称谓也是由此得来。任何一种社会都会有相应的制度,要求去维护统治秩序;如果大家都不遵守制度规范,那必然会造成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倘若孔子和那些恪守礼制的人身在今天这个社会,那也必定会是爱国守法的好公民。董仲舒提出的礼治就发挥着法治的作用,儒家的孝文化和价值规范即成为一种体制的力量,有着正义的形象,潜在而又有力地稳定着宫廷伦理和萧墙秩序。儒家伦理纲常不仅是平民大众的处事规范和准则,而且也约束和规范着帝王的言行。如果帝王本人都不能有很高的道德境界,不能恭敬、顺从长辈,爱惜子民,又何以服天下人心?看似把人言行举止用一些世俗礼数禁锢住了,但对于西汉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起着非同小可的作用。

    小结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是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的基石。在汉武帝的支持和推动下,合力筑起了汉武帝大一统王朝的执政根本,为汉武帝的统治创造了不可摧毁的政治条件和天下归一的思想文化环境。将儒家文化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将西汉的统治发展推到一个新高度。

    参考文献:

    [1]金太军,王庆五.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新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张颐.儒学与政权之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政策再思考[J].研究生法学,2012,27(6):118-126.

    [3]孟维.浅谈董仲舒“天人感应”论的积极作用[J].东南传播,2007(5):77-78.

    [4]阿尔都塞.哲学政治:阿尔都塞读本[M].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5]刘光伟.“天人合一”及其思想价值略论[J].学理论,2018(3):105-107.

    [6]吴晓斐.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功能及其运行机制分析[J].岭南学刊,2014(2).

    [7]季桂起.论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及其在汉代的影响[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63(4):62-83.

    [8]张兆琳,段满江,贺彦凤.董仲舒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戏剧之家,2019(24):193.

    The Positive Effect of DONG Zhongshu"s Thought on the Great Unification Dynasty of Emperor Wu of Han Dynasty

    GOU Runan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of Qingha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Xining 810000,China)

    Abstract:
    The unity of ideology is the solid foundation of the state"s rule. DONG Zhongshu"s cultural strategy of respecting Confucianism alone and the idea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through the induction of heaven and man made it possible for Emperor Wu of Han to realize his political ideal of centralization of power. The Confucianism systems trengthened by DONG Zhongshu has penetrated into people"s psychology, ideas and emotions through the long process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accumulated and internalized in the deep national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and thinking pattern, constructed the ruling foundation of China"s imperial dynasty with the unified cultural power.This paper briefly explores the main meaning of DONG Zhongshu"s thought and its foothold and development in the period of Emperor WU, and briefly describes the positive role of DONG Zhongshu"s thought on the great unification Dynasty of Emperor Wu of Han Dynasty.

    Key words:
    DONG Zhongshu"s Thought,Emperor Wu of Han Dynasty,Positive Role

    收稿日期:2020-03-23

    作者簡介:苟儒男(1996-),女,青海贵南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政治学理论研究。

    相关热词搜索: 董仲舒 王朝 汉武帝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