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专业文献 > 正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建模过程探析

    时间:2021-02-12 00:00:5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顾玮楠

    摘  要:数学教师研究学生的数学建模过程,才真正地抓住了数学建模教学的关键。從模型建构的角度来看:将学生思维加工的素材变成大脑中清晰的表象,然后寻找到判断位置与方向的方法,才能够帮学生建立起模型认识。数学建模的认知过程是:首先是知觉启动,然后是图式激活,再然后是数学表征,最后是模型运用。教师只有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研究数学建模的过程,才能真正掌握数学建模的规律,发现学生在数学建模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挑战,而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也才能让教师的数学建模教学水平日益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建模;建模过程

    数学建模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一直都是重要的,30多年前,义务教育各个学科曾经出版过一套关于建模的书籍,而事实上,关于数学建模的研究,在那之前早就开始了。直到今天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数学建模依然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在数学教师的教学研究情境中,数学建模更是作为一个挂在口头上的概念而频频被提及。

    什么是数学建模?数学建模就是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知识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这是一个非常学术的表达,甚至因为过于学术化,而显得有些不接地气。相信多数一线教师是不喜欢这样的表达的,如果思考得更加深刻一些,还会发现其中存在着另外一个问题:如果说教师对数学建模的理解因为概念化、学术化而有些模糊的话,那么又如何真正认识到学生的建模过程是怎样的呢?要知道,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如果不知道学生的数学建模过程是怎样的,那么数学建模的教学就难免以己昏昏而使生昭昭了。因此笔者认为,数学教师研究学生的数学建模过程,才真正地抓住了数学建模教学的关键,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数学建模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车载斗量,而将目光锁定在学生建模过程的研究并不多见,笔者不揣浅陋,决定做一个尝试。

    一、小学数学建模理解:从宏观到微观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数学建模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将数学建模思想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能较好地简化抽象数学知识的难度,有利于构建学生数学知识网络,树立学生信心,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可以说这是一个比较公认的判断,但笔者仍然想强调,对小学数学建模的理解,仍然应该更细致一些,应当坚持从宏观到微观,只有体察入微,才能知道学生在数学建模过程中会经历了一些思考,会遇到哪些困难,教师的数学建模教学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不仅要重视其结果,更要关注学生自主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科学地、合理地、有效地建立数学模型。

    例如,在“位置与方向”的教学中,帮学生认识位置与方向,看起来是一个常识教学,实际上却是为了帮学生建立模型。有经验的小学教师都知道,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位置与方向的判断是模糊的,不少学生甚至到小学毕业都难以迅速地判断东西南北,在让人啼笑皆非的同时,却又应当引发思考:位置与方向的教学,如何才能在数学建模的思路之下,更好地达成预期的效果。

    笔者的观点仍然是,要从微观的视角研究学生的数学建模过程。在“位置与方向”的教学中,教材给学生设计了一个具体的情境(如图1),然后让学生根据太阳的位置以及相关的说明,去判断一些建筑物的位置;实际教学中,可以将这一画面转换为学生的具体学习生活环境素材,如直接向学生提问:我们上课的教室在学校的哪个位置?学校大门在哪个方向?……

    但是这样是否就能够帮学生建立起位置与方向的认识呢?笔者以为是值得商榷的。笔者研究过: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回答正确的学生凭借的是经验,回答错误的学生缺少的是表象(也可以说是模型认识),因此只是这样的一问一答,是不足以培养学生的模型认识的。从模型建构的角度来看:将学生思维加工的素材变成大脑中清晰的表象,然后寻找到判断位置与方向的方法,才能够帮学生建立起模型认识。

    二、小学数学建模过程:从现象到本质

    基于以上分析,教师将研究的视角从宏观转向微观,那对数学建模的过程就要从现象转向本质。谈到本质,数学教师一般都知道,数学在本质上就是在不断的抽象、概括、模式化的过程中发展和丰富起来的。数学学习只有深入到“模型”“建模”的意义上,才是一种真正的数学学习。而从认知的角度去理解并设计数学建模的过程,显得非常必要。

    同样以“位置与方向”的教学为例,基于数学建模的教学设计一般是这样的:

    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判断位置与方向。这一步以上述第一点中的素材为情境素材,具体不赘述。

    其次,数学体验,帮学生建立“位置与方向”表象。这一步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画图的方法,去将自己对位置与方向的认识用图表示出来。这里涉及一些细节,比如画图时对“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方向的确定,又比如将实际的位置转换为图上的位置,等等。画图实际上是一个输出的过程,也是让表象变得更加清晰的过程。

    再次,数学应用,帮学生强化模型认识。这一步强调的是迁移,也就是让学生将自己对位置与方向的认识,运用到新的生活情境当中,比如让学生拓宽视野,画出上学一路标志性建筑的位置,等等。

    如果说教学设计是现象角度,那么认知的角度就是本质。数学建模的认知解释是这样的:首先是知觉启动,然后是图式激活,再然后是数学表征,最后是模型运用。从这个视角去看上述教学设计:利用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实际上就是为了启动学生的知觉;而建立表象实际上就是激活学生的图式,如果学生的图示不够完整,那么教师就要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如讲授或者学生之间的合作等;当图示完整之后,就要进行输出,这也就是数学表征,画图就是一种很好的表征方法,尤其适合小学生的数学建模,即使不是“位置与方向”这样的知识,很多时候也可以选择画图的方法;而最后数学应用的过程,首先是为了帮学生检验所建立起来的模型是否合理,实际上不少学生对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则比较抗拒,他们也确定了自己的表示方法,但是在交流的时候就出现了困难,于是对方向的约定俗成,就使得他们改变了原来的思路。

    事实上,通过上述教学设计,小学生对位置与方向的确定就进入了同一个模式,自然运用的也就是同一种模型,这个过程如果得到适当程度的重复,学生对这个模型的理解与运用就会变得越来越熟练。

    三、小学数学建模评价:从经验到解析

    作为教学研究的一部分,对数学建模的评价,影响着教师对数学建模的认识。同样从学术语言的角度来看,数学建模的本质,在于它更突出地表现了原始问题的分析、假设、抽象的数学加工过程,数学工具、方法和模型的选择分析过程,模型的求解、验证、再分析、修改假设、再求解的过程,体现了学数学和用数学的关系。如果将这一学术判断转化为经验判断,可能更加符合小学一线教师的需要,只不过这种经验判断不应当是纯粹经验的,而应当是经验解析式的。

    上述第二点提供的认知视角,实际上就是一种很好的解析工具,甚至可以认为认知视角下的数学建模评价,本身就是一种模型:知觉启动——图式激活——数学表征——模型运用,就是认知视角下数学建模模型的初步表述。在这个模型当中,每一个环节以及每一次转换都有着丰富的研究空间:小学生的知觉如何启动?知觉启动是否必然激活学生的图式?用怎样的数学语言去表征形成的图式?如果建立起来的模型不符合预期,那该怎么办?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回答,实际上就可以驱动教师去研究学生的数学建模过程,同时也就决定了数学建模教学的质量。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数学建模评价的解析视角,实际上进行过多次比较,结果发现从认知视角去进行解析,要比从经验角度去解析可靠的多。当然,上述认知视角还显得比较笼统,其中的每一个环节与环节转换,还存在着丰富的研究细节,比如在图示激活环节,学生可能会在自己的知识与经验系统中进行多次搜索,这里有一个匹配与识别的过程,也非常值得研究。总的来说,教师只有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研究数学建模的过程,才能真正掌握数学建模的规律,发现学生在数学建模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挑战,而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也才能让教师的数学建模教学水平日益提升。

    相关热词搜索: 探析 建模 中学生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