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自查报告 > 正文

    高中政治教学反思

    时间:2020-08-12 08:07:4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高中政治教学反思

      课本是学生学习、阅读的根本,是高考题目答案的依据。“学生的智力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课本阅读能力,不仅对学生当前学习成绩的提高有利,对学生的高考有利,而且对学生今后的终身发展也很有利。学生应该充分使用好政治课本这个“本本”,在政治课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阅读政治课本的能力,学会阅读、理解政治课本知识的策略和方法。?

      1、划分句子成分——全面地把握概念。?

      许多政治名词概念,表面看好象很复杂,但只要我们运用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就能迅速地、准确地、全面地加以理解。

     2、区分易混词——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俗话说:“一字值千金”,所以“读书须仔细”。这些年高考的选择题和辨析题,有些题目就是在某些易混词上做文章,用来检查学生是否对知识准确地掌握。?

     3、抓住近义词——培养信息转换能力。?

      ?信息转换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都有一些材料题,要求阅读后完成一定的题目。这种题就属于检测信息转换能力的题目。在这种题目中,往往有一些通俗的词语,其实就对应着我们高中三个年级的政治课本中的政治名词概念。重点、中心、关键、首要,这四个名词与“主要矛盾”就是“近义词”;主流、大局、方向,这三个名词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近义词”……在教学中,对于这些近义词,我们可以在课本上做好旁批,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4、注意对应词——学得灵活。?

      “主要”对应“次要”、“现象”对应“本质”、“物质”对应“意识”、“主观”对应“客观”、“正确”对应“错误”……我们首先就应该充分注意教材在表述中的对应词,在课本上做好批注。这样,就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运用的目的。?

     5、重读关键词——抓住知识重点。?

      所谓“关键词”,就是指课文中寓意深刻,能突出地揭示概念、原理的本质属性或特征的一些词语。最、首要、前提、基础、基本、关键、核心、主要、主导、实质、本质、根本、根源、标志、目标、目的、原则、源泉、决定、第一,等等,就属于“关键词” 。?

     教材中的关键词是很多的,它们在课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在学习中,我们可以采用在课本上对关键词划上点、线、圈、勾等着重号,或用彩色把关键词加以突出。?

      6、寻找反义词——正确理解知识点。?

      任何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学会从对立面去观察事物,能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加准确。专家在编写教材时,为了对概念、观点、原理等进行准确的表达,一般都是使用一些精确的词语。我们在阅读时,应该使用反义词的方法,准确地理解课本中的知识点、观点和原理,进而培养辩证思维。?

      7、重视“引言”——注意前后两课之间的联系。?

      现行政治课教材,每一课都有一个引言。这个引言,既概括了该课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也言简意赅地点拨了该课与前一个课之间的有机联系。重视引言,能帮助我们在宏观上把握知识板块之间的联系,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8、板书标题——使学习“纲举目张”。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抓住标题,就统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课(单元)有课(单元)的标题,节有节的标题,框有框的标题。抓住各种标题,就把握了课本内容最主要的东西。把各种标题“串”起来,就能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因此,在学习中,不能忽视各种标题,最好用彩色把各种标题加以突出。在学习、复习时,把各种标题“串”起来,既能对知识起统领作用,又能把知识梳理清楚,还能训练 思维和叙述的条理性。?

      ?9、区别字体——吃透知识点。?

      现行政治课教材,在编写体例上,有三种字体:黑体字、宋体字和小字。黑体字是重点。宋体字是黑体字的延伸,它与黑体字一起构成了课本的正文。小字是对重点和正文的补充说明,它与旁边的名言警句、语录、谚语等一起对重点知识起辅助作用。阅读时,我们既要区别不同字体的字的作用,又要把它们联系起来进行思考。这样,既能熟悉教材,又能激活思维,从而把知识点吃透。?

      ?10、层层追问——发散思维。?

     ? 一般地,政治课本上的每句话,都有它的前因后果。我们阅读政治课本时,必须把每句话同前后句、前后段、前后节、前后课的内容联系起来。具体方法是:围绕确立的中心(段意、框标题、节标题、课标题或其他),不断地对自己提出相应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类问题。这样,一句话就就诞生几句话,一段就扩展成几段。这样,前后知识的联系也就越紧密清楚了,思维也就得到了发散。?

      11、逻辑推理——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在新课的学习时,应尽可能地从旧知识推出新知识。在旧课的复习时,应探寻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这不仅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而且能建立起知识网络,便于对知识的记忆。?

      12、带问阅读——对课文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从而使阅读变成一个有准备的、批判性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过程。这样,既可以提高阅读的效果,又可以提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政治教学中如何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体现时代性

     上传: 黎秋林 ?更新时间:2013-2-2 18:11:47

     以前很多学生一提到《思想政治》课就会摇头。枯燥的概念,空洞的说教,远离生活的事例,老师上课吃力,学生昏昏欲睡。这种政治课给学生的感受是“学这些东西有什么意思,学这些对我们有什么用,反正考试时把老师给出的重点记住就行了。”这种情况是我们都不愿看到的。

      而今新课改对政治教材进行了全面的调整,书本上的知识点非常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是每个学生都碰到过的问题、都想了解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不但教给学生必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一种情感的感化思想觉悟的提升。思想政治课本身又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时代性、前瞻性和社会性特点,与时代和社会息息相关,与个人成长息息相关,从这个角度上出发,思想政治课的组织与教学应该是开放的、发展的,并且是使学生融进教学环境,接触生活、社会的过程。因此,不仅仅老师上课前得准备一些事例,学生也应该多融入社会,多了解相关时事。我在这里就想简单谈谈我是怎么在政治教学中让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一、课前准备

      根据教学实践,精心选择合适的复杂的案例分析,所选的教学案例笔削具有真实性、针对性和开放性,在课前将相关材料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先阅读、思考,学生也可以根据案例提出问题,或就案例问题自发地进行初步讨论。当然,为了便于学生课前去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将教学案例中要解决的讨论题附后。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进行分析和探讨,具有开放性。例如在“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的教学中,我就提前准备了有关“神六”发射成功等相关材料。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兴趣非常浓厚,当然这堂课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二、教学中的实践性

     ? 在政治教学中的事例,来源于鲜活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政治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样通过实际例子的教学让学生在不离开学校的情况下,可在短期内接触并学习到大量的、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弥补了学生实践经验中的不足。在教学中把课内外连接起来,把学习理论与解决实际问题统一起来,真正实现小课堂与大社会的有机结合。例如在进行“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的教学,之前我先让学生回家对爸爸、妈妈及爷爷等人进行调查,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理所当然,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就更加轻松了。

      三、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 思想政治课的案例教学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无论是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搜集整理案例,或让学生参与讨论、辩论,或让学生写出相关的政治小论文,在整个过程中,都存在着师生之间的互动,生生之间的互动,同时还存在学生与社区、学生与家长等的积极互动。学生在多方面的积极互动中,走进了社会,体悟了人生,学会了学习、做事和合作,使学生不断成熟起来。

     体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代性浅议

     上传: 黎秋林 ?更新时间:2013-2-2 18:20:41

     长期以来,社会中的人们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认识都是觉得政治课枯燥无味,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这是学生上政治课产生厌倦情绪的重要原因,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注重改进教学方式和丰富教学内容,让课堂教学赋予时代性。随着电脑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出现,为完成这一任务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多媒体课件走进课堂,它的时代性首先应该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采用多媒体教学赋予了教学内容以生动活泼的外在表现形式。鼠标轻点,天下知识皆汇于咫尺荧屏,内容丰富而详实,教师"如虎添翼",学生"如鱼得水"不仅能够强调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且便于理论联系实际,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同时也为教学的综合性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多媒体课件的时代性,还应该体现在课件设计、运用的指导思想应突出现代教育观点上,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课件的运用并不局限于就知识讲知识,而应辅助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多媒体课件的时代性,还应体现在探索和构建崭新的教学模式上。广大政治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时,必须探索和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能实现群体教学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教学信息反馈、分析、计算机决策相结合,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确实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健康发展,从而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和政治课课堂教学的效率。

     广大政治课教师要努力掌握多媒体技术,以适应教育现代化要求;要关注多媒体课件的时代性、艺术性和实效性;要深入吃透教材内容,把握重点、难点,清理教材脉络,教师利用多媒体这种形式把抽象枯燥的政治知识寓于趣味的活动之中,亲身体验,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唤起他们的注意。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融知识性、趣味性、新颖性、时代性为一体的新兴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政治课教学模式的一场重大改革,利于克服教材的滞后性这一弱点。

     建议复习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复习要有“据” 《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是命题的依据,因此要仔细研究《课程标准》,课标不作要求的可不复习或不作重点复习。《考试说明》对考试范围及知识点要求更具体和仔细,一定要认真研读,围绕《考试说明》中所规定的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使复习内容覆盖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还要将《考试说明》要求培养的“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提出、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整合、表达、运用信息的能力”目标渗透其中,在培养学生基本思想政治素养的同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我们在复习时,要将《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相结合,对《考试说明》要求的而《课程标准》中又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等几个方面不同层次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并告诉学生,在教学中能放手的低层次要求的内容尽管放手让学生自己看书解决,对理解和要求掌握的内容,要下功夫,探求规律,学活学透 二、复习要有“点” 一是要强化基础,突出重点。政治中考命题尽管愈来愈注重对能力的考查,强调能力立意,但若胸中无数,能力从何谈起。因为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基础,这就要求在复习中首先要要注重让学生读熟教材,切实掌握好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要求学生重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其含义,能复述其主要内容,并迅速而准确地找到它们在教材中的位置,为考试时翻阅教材作好准备,并且要把一个个的基本概念、原理经过归纳、综合、整理,形成知识网络,做到点、线、面的结合,在了解基本概念和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联系实际来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因为考试往往是:“题在课外、理在书内”,所以对基本理论要做到“加深理解、重在运用”,这样才能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和分析问题。当然,对基础的复习要抓住《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重点,切忌知识“泛滥”。

     二是要关注时政,点击热点。《考试说明》明确提出要“体现时代性。注意结合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以引导学生关注国家、人类和社会的命运”。时政热点是命题的重点,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热点时政、 地方时政更是中考的重中之重。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也可以看出命题者往往注重以最新的时政热点材料为背景,特别注重考查学生在实践中的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考生不能从课本中直接找到答案,而是要自己先弄清楚时事材料所设计的问题,再用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教师在复习过程中要选择典型的事例来解剖,其重点是方法的指导与解题技巧的培养,力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取得较好的效果。今年的中考,我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科学发展观、依法治国等仍是考察的重点。

     三是要分类研究,找准结合点。对热点的透彻解剖,让学生由社会问题回归教材,这只是中考备考的一个层面,面对纷繁复杂的热点问题,要做到“处变不惊”,还须对教材再次进行研究,培养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归纳和提高的能力,不仅要对本节、本章的内容进行归纳,更要打破章节和年级对知识进行全面的横向、纵向梳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找准分析热点问题的联结点。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例:它和教材可以结合的知识点有八年级的社会公平正义,九年级的社会责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观,基本国策,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依法治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

     三、复习要有“序”复习时的有序安排是提高效率的重要因素。建议你复习采用“三轮复习法”,第一轮是基础知识的系统复习,这一阶段的复习目标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领会、记忆,并使其系统化。今年的时间紧,因而复习课必须目标明确,重点基础知识突出复习,讲练做到有的放矢;第二轮为专题复习,即教会学生将社会热点问题与所学的知识点之间进行联系,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一轮中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要学以致用。教师主要是教给学生方法,包括分析材料的方法,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解题的方法。教师要注意及时掌握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分门别类进行训练,并要和课本的有关内容联系起来训练,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对于各个热点问题,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力求穷尽其与教材相结合的知识点,并根据开卷考试的开放性和答案的多元性特点,根据材料设计一些开放性训练题,训练全面、准确、迅速寻找材料与书本知识的最佳结合点的答题能力。第三轮为模拟练习,这一轮的复习目标主要是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训练,知识的再提高。教师要精心编选好练习题,并定时训练和讲评,特别要加强对学生易出问题的知识点或思想认识方面模糊点的训练,要注意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

     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体现政治教学的时代性

     上传: 朱木耕 ?更新时间:2012-5-8 7:48:18

     政治教材虽紧跟当今社会的日新月异,但由于受时空的制约,教材仍不能及时的反映飞速变化着的社会实际。且思想政治课条条框框多,学生不容易记忆,而教材的事例比较陈旧,教师如果照本宣科就会致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所以,政治课堂如果缺乏时代感,那就会失去活力。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在抓纲务本的同时,一定要力求使政治课堂长教常新,充满时代感。

      一、突出教学的生活性、实践性,营造动态生成的生活课堂

     思想政治课程涉及社会生活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它们都是来自真实的生活,课堂教学应回归生活,加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思考与体验,在实践的矛盾中探究、感悟和内化。

     ? “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因为“整个社会是我们的学校,全部生活是我们的课程”。以生活为源头活水的课程资源观是对于课程资源的全新思考。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源头活水就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不断改进的政治教材虽然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但与鲜活的社会生活相比,教材永远是滞后的。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变化发展的,它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生活素材的选择应是教学需要与学生生活需要的结合点,它不仅包括以“家事、国事、天下事”为代表的时事生活,也包括学生正在感受和经历的日常生活,并且后者更具有思想政治课教学所要求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践性。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教学,把思想政治课教学置于无限的社会大背景之下,做到“小课堂”与“大社会”密切结合。例如,在讲授“树立正确消费观”时,可以通过学生生活中的浪费现象、攀比现象和不恰当的消费行为,引导学生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践行科学消费、节约消费、绿色消费。

     生活化的教学除了注重教学素材、教学情境的生活化外,也注重教学落实的生活性,即做到“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为此,教学中应努力突出实践性,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自觉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提升其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社会生活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可采取制作性活动、社会调查、专题性研究和课内模拟实践等。例如,在学习了储蓄、股票、保险、债券等多种投资方式之后,不妨让学生学着制定1份“家庭理财方案”。这既与学生家庭生活密切相关,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经济头脑和理财能力,增强学生做人的责任感;在学习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后,可组织学生对附近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状况进行调量,了解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长、农业生产提高的影响因素,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针对存在问题,拟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案;也可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及知识积累,开展诸如“环境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网络技术面面观”、“国际形势与我国的对外政策”等专题性研究活动。

     让课堂洋溢着生活气息,使思想政治课逐步走向生活化已成为当前思想政治课改革的一大趋势。政治教师要善于用发现的眼光对待生活,用生活的气息感染课堂,用实践的真谛引导学生,营造具有动感的充满生机的政治课堂。

     二、突出时代性,发挥多种媒体的作用,营造富有现代气息的动感课堂

     当前,人类正步入一个全新的技术发展时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并对这种应用的立足点作了明确的阐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显然,传统的政治课教学媒体(如语言、课本、板书、挂图、模型、演示等)已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信息社会要求更多地在教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因为它既具有直观、生动、情境性等特点,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又能将古今中外日新月异的科技知识和时代信息请进课堂,从而加大课堂教学的密度、深度和广度,以弥补教材内容滞后、教育区域环境信息相对闭塞的局限。同时,也能多角度扣动学生心弦,多方位调动学生感观,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从而更具开放气息,更富时代特征;但我们又要看到它的工具本质。为此,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本着从实际出发,以转变学生方式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挖掘和发挥各种媒体技术的优势,克服其局限性,避免使用中的片面性,注意把握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适用性”和“度”的问题,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服务的功能,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 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我们的课堂教学并不是仅仅局限在教室中,而是可以走出教室,走进社会实践的大课堂来进行的。因此,为了体现思想政治教学的时代性,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这样做也能够拓宽课堂教学的范围,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思想政治教学的实践意义和其所具有的时代性特点

     如何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效率

     上传: 刘润香 ?更新时间:2012-5-8 7:49:03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培养学生兴趣提高政治课堂效率呢??

     ? 1.在教学内容上

     ? 1.1 要从小事例入手。任何高深的理论都能在平凡的事物中见到它的影子。大道理往往蕴含在通俗的小事例之中。所以,讲道理时,要善于用小事例讲大道理,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大道理”。比如,在讲解高一经济常识“竞争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也是市场经济充满活力的杠杆”时,学生很难理解这句话。我们不妨从一些通俗易懂的小故事入手,像“鲍鱼效应”“鹿场养狼”,这样学生就会很自然地明白大道理了。?

     ? 1.2 要从身边的事入手。心理学家多柏雷宁认为:引起人们注意的原因有三类:一是外界的刺激。二是内在的兴趣。三是人们已存在的经验。学生听课时都希望听到自己所熟悉的事物。所以,讲课时,要尽量多引用学生所熟悉的事例讲大道理。例:讲解高一经济学“提倡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时,可从身边的大办“红白喜事”说起,从“食堂泔水缸里的馒头”说起。教学实践证明,这些都是成功的范例。?

     ? 1.3 要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例如:在讲授资本主义剥削时,可引用幽默的故事:英国著名的作家肖伯纳是有名的瘦子。一大,他在路上遇见一个大腹便便的资本家,资本家嘲笑他说:“一见到你,我就知道世界上正在闹饥荒”。肖伯纳反唇相讥,“一见到你,我就知道世界上正在闹饥荒的原因”。同学们都笑了,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起来。教师抓住时机接着说,“肖伯纳讥笑资本家的肥胖,说明了资本主义剥削是造成劳动人民贫困的根源”。于是资本主义剥削的大道理也就不难讲清了。?

     ? 2.在教学方法上

     ? 2.1 以“设疑”激发兴趣。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例如:针对经济常识价值规律与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的教学,可以这样设计:“不找市长找市场”,几年前人们就体会到“市长”与“市场”关系微妙变化,如今“看不见的手”使得市长也要“过关”。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关当然非过不可,市场是无情的,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市场也充满了魔力,把握好市场脉搏,经济就快速发展,当前过市场关需要强化三种意识,即开放意识、法制意识、竞争意识。试问:“看不见的手”为什么能使市长“过关”?“过市场关需要强化三种意识”,反映了市场经济什么特征?为什么要强化这三种意识?问题提出来后,同学们置身于思考探究的气氛中,教师引导,对各种答案进行评议、争论,形成自己的看法,最后指导学生阅读和小结,当学生看到教材中的内容与自己的答案基本一致并有新的见解时,肯定会感到一种成功的喜悦。?

     ? 2.2 以“比喻”激发兴趣。比喻恰当,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加深印象,加强巩固。如在讲“认识的根本任务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时,其中讲到“必须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这一内容,可以把“人脑”比作“加工厂”。加工厂生产产品,一要原料,二要开动机器,对原料进行加工。人脑这个加工厂的根本任务是生产理性认识。完成这个任务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进入人脑这个加工厂的原料,即感性材料;二是要开动脑筋这个机器,发挥思考的作用,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通过这一形象的比喻,学生肯定对这一知识点就极易掌握了。?

     ? 2.3 以“情”唤起兴趣。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现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谈到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时也说:“人人都有情感,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情感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为强,转薄为厚,就有待于陶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管采取何种教育方法,如果忽视丰富多彩的情感活动,可以想像其效果一定是乏味、枯燥的。我在几年的政治课教学实践中,总尝试着用“情”唤起学生的兴趣。因为我知道爱是成功的源泉,爱是启迪心灵的钥匙,是师生心理沟通、缩短距离和建立感情的最好桥梁。师生心理相容才能缩短师生心理距离,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姿态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所以,我会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和机会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努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无论教哪个班级,都想尽办法了解这个班学生的思想、情感、家庭状况等,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

     ? 要想提高课堂效率,除了兴趣之外,就是规范。没有规范的课堂是混乱的、无序的,混乱无序的课堂是提高不了课堂效率的。那么,在规范上,对教师来说:一是板书要规范,二是用语要规范。?

     ? 板书规范,学生才能一目了然,熟知知识体系。平时也有学生给老师提意见,希望板书能再清楚些,不要把字写的太小、太潦草。这就充分说明了清楚、整齐的板书对学生学习、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性。当然,投影片不能代替板书。用语规范,在政治课上尤其重要,一些专业术语如果教师讲课时都不能准确的运用、描述,学生就更可想而知了。平时在做主观题时,一些学生总是像写作文一样,或抒发感情、或用自己的大白话,写的答案很让人发笑,当然这就非常影响学生的得分。所以,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做到语言的规范,这样才能进一步影响学生。?

     ? 以上是我在如何提高政治课堂效率方面关于规范和兴趣这两方面的所思所想,以后我在教学中会继续探索、研究、以期不断进步,取得更好的政治课堂效果。

     运用教学方法提高高中政治课堂的效率

     上传: 张小燕 ?更新时间:2012-5-15 12:33:03

     运用教学方法提高高中政治课堂的效率

     贵溪四中 张小燕

     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运用好的教学方法很重要。而把探究式教学法融入高中政治课堂是落实中学思想政治新课标的要求,是适应高考政治改革的必然之举。主要有:激趣引题探究法、体验探究法、实物形象探究法等。

      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应用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注重追求标准答案,当老师提出问题时,不是首先自己思考,而是翻书找答案。当自己的想法与课本矛盾时,就不知所措,这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作为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思考,主动探究问题。加快政治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把探究式教学法融入高中政治课堂中,已迫在眉睫。那么,到底什么是探究式课堂教学呢?

      什么是探究式课堂教学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依据教材的基本内容,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社会现象,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从而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的教学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不同于以往的偏重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而是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其自学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和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教师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它关系着教学能否秩序井然地进行,能否取得实效;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要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抛弃"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要自觉学习,主动探索。由此可知,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

      为什么要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法探究式教学的引入是落实中学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要求加强教学的过程性、学生学习的体验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实践的能力。

      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精神与新课程标准要求是一致的。探究式教学法的引入是适应高考政治改革和中学政治教学改革的必然之举近几年的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文科综合试卷明显加大改革力度。

      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大大提高了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题目在试卷中所占的比例。如果仍然使用旧的一套"注入式""填鸭式"的方法进行教学,是无法适应形势发展的。这就要求进一步加大教改力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探究式教学这一类的侧重启迪思维、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

      怎样在高中政治课堂中实施探究式教学法激趣引题探究法古希腊有位哲人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点燃的火把。"那么我们如何来点燃这火把兴趣,它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好的导入方式,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激趣引题就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要引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激发出其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愉快主动地去获取新知识。高中生虽然不是小孩子了,但是,他们仍然有听故事的欲望,我们可以用故事、寓言来导入。

      例如:在讲述商品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时,我就引入了"洛阳纸贵"的典故。这种导入使教学富有情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前的高中生对音乐的喜爱有时是超乎寻常的。如果教师能够把它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也会使政治课堂充满活力,学生对所学内容容易接受。

      例如在学习《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时播放歌曲《爱拼才会赢》,借用海水潮涨潮落的道理来说明人生道路的曲折坎坷,从而使难懂的理论深入浅出。我们还可以借助漫画、诗词、格言、警句、俗语、时政新闻等来导入,同样会收到好的效果。

      体验探究法陆游曾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和品德的内化,没有亲身的体验不能深有感触。

      体验探究法就是利用学生亲身体验来完成探索层次,即让学生投入一定的实践活动,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在教师的诱导下,逐步研究归纳,掌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做,可以避免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奇,面目可憎。因此,体验探究法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常用的探究方法。其主要途径是社会实践,包括收集资料、社会服务、调查研究等等。

      实物形象探究法实物形象探究法一方面是组织课堂教学、讲解知识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开发智力、感染情绪、影响个性发展的手段。在上课时,应尽量用实物信息刺激学生的大脑,通过联想法、类比法、比喻法、幽默法等,用学生比较熟悉的形象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以调动学生大脑的思维活动。

      在组织学生学习"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时,我自制了一幅农村新貌图,问学生:从图上你们看见了什么?其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有没有物体是静止不动的?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争先恐后发言,最后顺利地归纳出:运动有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五种形式,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也是运动的结论。

      总的来说,高中政治探究式教学法就是尝试改变课堂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总结方法和规律,最终提高学生的能力。只要我们相信学生有自主探究的能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学生的探究水平肯定会提高,这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浅谈高中政治以“学生为主”的生活化教学模式

     贵溪四中? 张小燕

     ? 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中“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所以在教学中要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从学生出发教政治,才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确认,才是对政治与生活的本源关系的真正确认。

      从学生出发教政治,就是要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为教学起点,以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为教学情景,以学生的生活过程为教学过程,以学生生活的角色去理解和安排教学角色。

      从学生出发教政治,实际上就是对学习生命体主体地位的真正确认,就是对政治与生活的本源关系的真正确认。现行高中政治教材中的观点原本就是从生活中形成、提炼出来的,其源头在生活那里,离开了生活就不是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政治。从学生出发教政治,就是要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为教学起点,以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为教学情景,以学生的生活过程为教学过程,以学生生活的角色去理解和安排教学角色。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教学起点从已知到未知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必然过程。政治教学就是要适时提取学生的生活经验素材,想尽办法将其纳入到教学中来,建立已知与新知的联系,在整理“旧知,提取观点,引发讨论,激发思考”的过程中完成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生活经验是他们“起跳”的最佳标杆,是“我所知道的,我能够参与”;生活经验往往是温馨的回忆,是有体验的生活,是“有兴趣的话题,我愿意参与”;枯燥的政治理论教学一旦与生活联系起来,就会立刻显得直观、生动和有用,是“有用的,我值得参与”。如在教学“消费心理面面观”这一知识点时,没有从教材概念、观点直接入手,而是让学生回忆自己和玩得好的同学们过生日互送生日礼物的情景,并设问引导:在不同同学生的日聚会中,你们送给他们的生日礼物都一样吗?学生回答:大多情况下不一样。

      进一步设问:那请你们讲一讲,除了关系远近这一因素外,为什么要对不同的同学送不一样的礼物呢?这时的课堂就像炸开了锅一样热闹起来,根据学生的回答、描述和老师的引导,学生自己归类出了相应的有代表性的生日同学的消费心理及特征,并给予评价,师点拨、总结,最后水到渠成的得出结论:以求实消费心理进行消费,才是做到了理性消费。

      由这个设计引起的温馨回忆、丰富话题以及对四种消费心理的有效比较,无不显示出生活经验对于政治教学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生活不仅是政治教学的起点,而且通过教学活动形成的知识、经验、价值体验还要还原到生活中,在生活中去感悟,去内化,去提升,去接受现实生活的检验。

      以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为教学情景如果政治教师只是醉心于自己的学科讲坛,毫不顾及学生真实的情绪、需求和倾向,一厢情愿地做着学科知识的阐释、强化,那么这种纯学科情景会让学生觉得“与我无关”,或者“与我无益”。此时,教师的执着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内在活力和参与热情,反而会让学生增加对政治学科的警惕、排斥、反感和绝望。从学生角度来看,生活才是真实的,是需要面对的,生活于“我”是有意义的;政治却是外在于生活的一个冷冰冰的说教,于“我”是无意义的。

      优秀的政治教师就该善于借助生活的彩色外衣,去妆点政治的学科世界--学生就会自觉地与你跳起学科的舞步。

      以学生的生活过程为教学过程教学的理想状态是生活的状态,而生活的状态就是活动的状态。有意识地将一个人置于活动状态中,其实就是将他置于一个“任务驱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活动规则就是教学要求,活动目的就是教学目的,活动过程就是教学过程。

      一个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看上去就是一个有趣的生活过程。如在教学“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这一框题中,设计了“选举民意代表”的模拟活动,通过选择选举方式、产生候选人、投票选举等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了民主选举的一般程序,探究了不同选举方式的利弊,领会了民主选举应遵循的一般原则。“模拟”选举毕竟不是真实的选举活动中,部分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差。

      因此,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关注并总结学生的行为表现,充分肯定优点,及时指出、纠正活动中显露出来的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探究前行。在此基础上还特意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反思选举,理性对待。

      以学生生活的角色去理解和安排教学角色在生活的角色中,学生在儿童时的简单行为被大人认为是天真,儿童时的犹豫迟缓换来的是耐心等待,儿童时的痛苦可以得到及时的帮助解决,儿童时的错误还可能是成年人口中善意的笑话或美谈。

      可是,同样是儿童,一旦进入教学情境,“待遇”却是天壤之别:简单行为成了愚笨,迟疑犹豫等来的是呵斥,所有的痛苦自己承担,每一个失误都是要“扣分”的。这种“差别待遇”内在的机理是什么?就是对角色的理解和安排不同。生活本身是纷繁的、混沌的,因此,对生活的认知也是从混沌、犹豫、痛苦、错误中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基于这样的理解,在生活的角色中,我们对儿童时的种种行为采取的是宽容、理解和欣赏的态度。其实,政治教材是生活的全息载体,甚至是更集中、更深刻、更抽象的载体。教师并非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智者,当遇到新教材、新题型的时候,还是会陷入到焦虑之中。可是,教师一旦从这种“学”的泥沼中爬出来,就会很快忘记曾经的痛苦-进入到“教”的角色中的教师是胸有成竹的,是“未卜先知”的,是慷慨激昂的。

      在这样的强势角色定位下,教师当然是侃侃而谈,当然是急于求成,对待学生当然是颐指气使甚至是鄙夷不屑。被处于弱势角色下的学生只能是惊愕、敬佩、追随、记录还是茫然、失措、丧气、远离。我想,更多的学生还是后者。教师应该站在生活中的学生的角度教政治,请"蹲下来"和学生说话!总之,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就应该是从生活的角度出发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三个点

     上传: 黄真平 ?更新时间:2012-5-27 20:36:42

     一、兴奋点。

     有人说过:“一个人如果失去了金钱,只是失去一点点;如果失去了毅力,你就失去了很多;如果你失去了兴趣,那么你失去的就是整个未来。”你看那些著名的专家们,他们之所以能够做出一番丰功伟绩,就在于他们在某一领域具有了超强的浓厚兴趣;那些学习优秀的学生也是这样,正是因为他们对学习各科知识有了强烈的兴趣,才会有废寝忘食的学习精神。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兴趣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啊。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做的工作是多方面的。

     首先,教师应该具备把枯燥的内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讲给学生的能力。毋庸讳言,现行教材中有的内容并不是学生喜闻乐见的,那么如何让学生去热爱它?学生们一天天在封闭的教室里学习,很辛苦很疲惫,甚至会达到一种忍耐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去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充满激情地去学习与思考?这些都需要我们做教师的付出极大的努力,尽最大努力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始终使学生保持着一种兴奋的状态,才可以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可能。

     其次,教师应该具备营造宽松融洽的课堂气氛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建立起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时刻注意使学生的人格能得到有效的尊重,使学生的高见能得到及时的鼓励,使学生的思维能得到适时的启发,只有这样才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促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落实到有序的教学过程中。

     再次,教师还要具备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的能力。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应该看到建立起良好的师生伦理关系和情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实践中大家是否体会到,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不仅会使教师精神焕发,而且还会使学生思维活跃,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假如课堂上师生关系紧张,教师没好气,学生怎么会有良好的情绪呢?没有了良好的学习情绪,又何谈教学效率?现在有一部分教师还是在教学中习惯于处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学生看作是被动的、学习的奴隶。这样的课堂一般情况下是见不到好效果的,更无法奢谈教学效率。实践证明,只有实现了师生情感上的共鸣,建立起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的教学才有可能实现高效率。

     二、知识点。

     教学质量的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就是把教材规定的内容有条理地让学生掌握熟练了,学会应用了,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应该知道哪些知识点是必须要让学生熟练掌握的,哪些知识点是应该让学生深刻理解的,还有哪些知识点是应该让学生基本了解的,只有底码清楚,才可以使教学有的放矢,从而实现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大收获的目的。要做到这一点,应该怎样去做呢?

     首先要深刻领会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通过对课程标准的分析理解,建立起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确定出每一章节、每一课时的具体知识点。

     其次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具体内容。通过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和理解,准确把握本章节、课时的能力要求、知识要求、应用要求,从而确定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在这些知识点中再分析出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如何去突破它。

     再次要分析近年来的中考试卷,从考试命题的角度确定出讲课的知识点。当把知识点确定出来后,还需要认真审视试题答案,分析答题思路,引导学生明确答题时的思考方向,从而提高学生审题能力。

     以上的三个方面主要是指在备课过程中准确把握知识点的方法,要想使每一节课都做到知识点明确,并且紧紧围绕知识点设计教学过程,启发学生在攻克一个个知识点的过程中,积累知识,学会学习,持之以恒,学习效率就会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也就有了基本保证。

     三、激发点。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重要的是要明确“课堂”这个特指的场所,必须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是在课堂教学的有效时间内。因此在有效的时间内要使学生有最大的收获,教师还要千方百计地去抓住稍纵即逝的有利时机,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有的老师曾经问过我,学生在课堂上不动脑筋怎么办?我的回答是:“首先你要分析清楚这种现象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然后再对症下药,找到解决的办法。一般的来说,学生不动脑筋的原因往往是由我们教师自己造成的。比如你在设计问题时,会不会说'这个很简单的问题谁来回答?’你说学生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他们就自然会想,这个问题我不能回答,因为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我回答出来了,显不出我的本事,如果回答不出来,教师一定有一句'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回答不出来’在那里等着我,因此还是不回答为妙。还有的教师遇到有两个学生回答不出问题的时候,就会急切地把现成答案说出来,下次再提出问题的时候,学生一定会想,等着吧,一会答案就会从老师的口中说出来,何必去苦苦思索呢?你想,这种情况持续下去,长此以往学生还会动脑筋吗?”虽然这些回答也许不是教师需要的,但是我觉得这种现象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时时会出现,要有效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教师就应该寻找到能够使学生持续不断处于思考状态的激发点。

     首先,教师要善于抓住能够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的激发点。在一些所谓的示范课、公开课或者优质课评比中,总有部分教师担心课堂中出现意外情况无法完成预定任务,所以就有人事先安排好学生发言该说什么或者怎样去说,并且这些都要做好提前布置,结果把示范课上成演示课,优质课上成做秀课。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回答的问题都是提前预设的,答案也是事先安排的,怎么会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呢?失去了学习热情,学生的思维又怎么可能深入下去呢?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抓住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卡壳”时机,或者分解问题,或者变换角度,激发学生去深入思考,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深入,这样做的结果势必会使我们的学生养成一种思考问题的习惯,当一种好的习惯养成之后,就会为学生的学习带来无穷的动力。这种效果在演示课中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其次,教师还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情绪并把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一节课内,如果教师没有饱满的激情,就很难激发出学生的激情,没有激情的课堂学生就会处于昏昏欲睡的状态中,这种状态怎么会有很高的教学效率呢?所以教师以一种充满激情并富有诗意的语言是学生时时被教师感动着,被自己的精彩回答感动着,那么你还用犯愁教学效率吗?

     还有,教师应该善于激发学生熟练掌握知识的热情,这就要去研究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性。教学艺术性中首先要提高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鲜明而深刻的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的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也同样体现了语言在课堂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僻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的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 当然教学艺术性中还包括教学情境设计的艺术性、教学环节设计的艺术性等多方面内容,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

     这三个点,相互支撑,相互作用,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了基础。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三条线

     上传: 黄真平 ?更新时间:2012-5-27 20:37:57

     一、训练为主线。

     我们知道,再高明的游泳教练如果不把运动员放到水中去游泳,那么训练就不会见到效果。同样再高明的教师如果只靠自己滔滔不绝地讲课,也不会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树立一种训练意识,要让学生在有效的训练中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要提高训练的效果,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班级,学生的基础都会分为好中差三种情况,并且是呈阶梯状分布的。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发出的信息却是水平状态分布的,如果没有了学生的参与,那么教师所发出的信息就不会与学生的思维产生共鸣,这样就会出现过一种结果——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只是昏昏欲睡,这怎么可能实现高效率呢?只有当教师把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的时候,教师再特别关注一下学习有困难的那一部分的时候,学生的思维与教师所发出的信息才有可能产生共鸣,只有这种共鸣不断产生、不断深化的时候,才有可能顺利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

     二、情感交通线。

     这里的“交通”,指的是情感上的“交流、沟通”。其实每位教师都应该清楚,我们的学生一天要在教室里坐上七八个小时,如果是倾听着自己并不愿意听到的枯燥声音,得到的不是热情的鼓励,而是斥责的眼神和语言,这45分钟的时间对他们来说,该是怎样一种难熬的时光?所以在课堂上建立起来与学生密切联系的情感交流与沟通,就是非常必要的。这就需要我们始终保持着一种对学生深沉的爱。这种爱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也应该是明媚阳光底下的一缕和煦春风,更应该是来自天际的柔声呼唤,要唤醒一颗颗沉睡的心灵,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塑造着洋溢着爱心的美好心灵!这都需要教师真情付出,只有真情付出才会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有了情感上的沟通,学生的学习才会变成幸福的事情,才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才会使学生在充分享受成功与愉悦的同时,得到最大程度的收获。

     三、创新生命线。

     依据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所提出的目标,未来人才的标准应该是以下几点:要有开拓进取、敢于创新的思想意识;要有经受挫折而不懈追求的心理品质;要有坚持终身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性格特征;要有善于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人际关系;要有面对竞争不怕任何艰难险阻的气概;要有善于利用一切资源寻找走向成功的能力。在这些能力中,为什么要把“开拓进取、敢于创新”放在第一位?这就足以看出未来人才拥有创新能力是多么重要了。因为只有创新社会才会进步,只有创新科学技术才得以不断发展,我们做教师的如果连这一点都不能清楚的时刻牢记,那么你的教学很可能就是一种失败的教学,教书育人的任务就不会很好地完成,这是我们必须要明确的。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怎样才可以把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起来呢?

     首先是要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体现出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我们有的教师离开了教学参考书就上不了课,离开了教材就教不了书,一切只是照搬书本,教师的作用只是一个书本知识的传承者,这样永远也不会把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起来,只有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努力去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环节设计,才会有可能使我们的教学为创新能力的开发而服务。

     其次是要在教材的使用上体现出创新性,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扩大知识领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而我们有的教师在教学时,不敢越教材雷池一步,甚至到了教材中的错误也照讲不误的“痴迷”程度,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绝对没有好处的。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就必须要有教材开发能力。

     在这次课程改革中,由于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并且确立了国家、地方、校本课程三级管理政策,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要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教师要了解和掌握不同层次的课程知识,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只有对教材烂熟于心的时候,你才有可能具备教材开发能力。教材的开发,是需要教师的知识、能力、水平作基础的,所以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在教学方式的变化上要体现出创新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养成钻研探索精神。就目前来讲,新课程改革的难点之一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我们做教师的要想培养出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就必须要攻克这一难点,在教学的方法与学生学习的方法上,努力去追求一种可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最大程度发展的全新途径。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三个面

     上传: 黄真平 ?更新时间:2012-5-27 20:39:22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能力其实质就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它包含的是多方面的,比如善于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勤于思考善于发问的能力、寻求最佳解决问题途径的能力等等。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并不是需要教师去刻意追求,而是要把它融入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悟到,从而把教师的教学方法演变成为学生自己的能力。

     比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历史课《西汉与匈奴的关系》一章时,并没有按部就班地从教材的开头讲到结尾,而是首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读一读本节教材内容,看一看谁能够把这些内容用两个字总结出来,如果你能够把本节教学内容用两个字总结出来的时候,说明你就学会了怎样来学习历史课了,并且你还抓住了本节教学的精髓。”教师的这一番既有鼓动性又有方法暗示的导入语,把学生带入了自主学习的状态。学生们开始了认真地读书、勾画、做标记。过了一会,又对学生开始小声地交换意见,教师看时机已经成熟,然后说:“现在有的同学已经感觉到自己解决问题有些难度,想与其他同学交换看法,那么你们就自愿结组,各抒己见谈论一下好吗?”于是热烈的课堂气氛出现了。经过几分钟的讨论,学生们的意见很快达成了共识,一致认为西汉与匈奴的关系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战”与“和”,教师接着又问:“战,重要的战役有哪几次?是谁与谁战?战果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和,是哪一个方面在什么情况下求和?求和的方式和措施又是怎样的?这种'和’在当时具有怎样的意义?”学生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再进一步读书,需要学生们在教材中寻找相关信息,找到相关信息后,还要进行总结归纳,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全面的训练和提高,从而实现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任务。

     二、面向全体学生。

     在深入学校听课的时候,发现有的教师在课堂中对优秀学生表现出的关爱程度远远高于一般学生,其实这是教师教学中的一个误区。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要树立起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意识。如果教师的眼中只有优秀学生而忽略了其他学生的存在,势必会产生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心不在焉的后果,这对提高教学效率实在是一种严重的阻碍。解决的办法首先是在备课过程中就要想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其次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再次就是给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创造同等的机会,让他们都能够享受到成功的体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这才可以保证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面对教学实际。

     所谓的教学实际,其实就是指你所任课学校的、班级的具体实际情况。尤其是要注意在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的时候,必须要立足于本班实际,不能照搬照用,否则多好的经验一旦脱离了自己的实际,也不会见到效果的。比如,现在好多学校都在推广洋思中学经验,其中学案的使用就必须要以自己本班学生的实际来进行操作,不能只是学一点形式和皮毛。否则就会出现别人的经验学不到,自己的优势却发挥不出来,其结果必然会影响到教学效率。

     高效课堂质疑的误区与对策

     上传: 韩诗福 ?更新时间:2013-12-24 19:42:42

     高效课堂质疑的误区与对策

      学生能否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是衡量课堂教学优化程度的重要尺度。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基础。质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可是,仔细审视这些课堂质疑,却发现存在许多误区:

      1.东拉西扯。表现在教师把引发学生质疑作为教学时尚加以追逐,没有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教材的特点实施教学,结果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偏离教学中心,无思考价值。

      2.疑而不解。表现在教师把学生的提问作为一张美丽的标签,贴在课堂教学这本书上。有的教师一方面千方百计鼓励学生质疑,一方面却没能高度重视学生的思维成果,仍旧按照备课时预先设计好的问题进行教学。这样就形成师生注重提问而不注重解疑的不良局面。

      3.主次不分。主要指在学生质疑过程中,教师不加判断,不加疏导就进行教学。这种“学生牵着老师走”的做法与“老师牵着学生走”的危害性等同,造成课堂教学秩序混乱,效率低下。

      走出误区的对策:

      1.把握质疑的时机。前提是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是在人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激发学生提问,一般都要在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后进行。

      前质疑。学生在初步感知教材后,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悬而未解的问题,此时,不妨让学生说出来,以便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注重探讨问题的解决。

      中质疑。在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后,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这时老师在学生解疑的基础上,要对个别问题进行适当的引导。

      后质疑。传统做法是教师问学生学了教材后还有什么问题,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具有很大的盲目性。由于学生的差异性,他们很可能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但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这样的问题难以使教学发挥最大的效益。因此,课尾质疑需把握两点:一是选择探索意义较大的问题进行;二是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进行。

      2.培养解疑的能力。教会学生质疑,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解疑。

      即时解决。针对一些信息量比较少,在教材中能找到明确或近似答案的问题,教师可直接以解释性的等量信息作出解答,也可以让其他同学作出解答,还可以引导提问的学生自己寻找答案。

      实施反诘。有些问题的提出具有多种发展可能,这就要求教师采取适当的手段,促进课堂向合理解决问题的目标前进,防止误入歧途。

      组织讨论。对于涉及重点或难点的问题,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把问题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让学生从自己的认知出发,将观点融入小组中,让学生观点碰撞,进一步形成新的认识。

      延伸课外。教师要树立“生活即课堂”的教育观,明确在课堂上产生的大量问题需要学生在课外去探索。教师对于学生的质疑,除了让学生从课文和学习中找出依据外,还应鼓励他们联系实际,进一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摘 要: 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能提高高中政治教学的实效性。引入探究式学习方法,不但能让学生接受基础知识,更能通过实际生活、社会生活的体验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有意无意中作为课程的重要内容,贯穿在“教”与“学”的全程中。在现实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方式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探讨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 探究式教学 存在问题 解决措施?

      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高中政治教学改革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使当前高中政治教育面临挑战和机遇,其对政治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政治教师的教学理念与观念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一、高中政治新课标对政治教学的要求?

      1.政治教学要以促进学生素质发展为中心。政治新课改致力于推进政治教学的创新,加强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新课改要求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求知识、寻找规律及发展创新等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态度、能力等各方面的素质。从新课改的要求可以看出,高中政治教学是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其要求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2.教学要与生活相结合。高中政治教学要建立在实际生活基础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积极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迅速融入到政治课堂教学中。政治教学联系生活实际深刻地体现了“政治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3.政治教学要彰显时代特征。政治教学理论性极强,在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实际显得极为重要。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我国当前发展与政治理论相结合,不断调整和补充政治教学内容,鲜明地体现我国乃至世界的时代特征。?

      二、高中政治探究式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1.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内容。课堂上气氛过于活跃,而忽略了教学内容,可能导致学生一节课下来什么都没有学到。在课堂上以讨论、辩论等不同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可以的,但同时应该注意促进学生深层次思考,进行知识的深层次探究,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2.太注重表演。一些高中政治教师在准备公开课时,为了体现新课程探究式教学的概念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设计探究方案,并在公开课上“表演”出来以博得好评,而在平常上课时还是按照老的套路讲课,完全没有探究式教学的影子。?

      3.死板照教材讲,缺乏变通。一些高中政治教师在备课时,为了体现新课程探究式教学的概念而太拘泥于教纲上的规定,将教学步骤公式化,内容太死板,不顾学生探究的热情等实际情况。?

      4.指导学生太少。在高中政治探究式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忽略了自己指导学生的重要性。探究式学习的过程要在注重学生探究方法、能力、价值观的同时也注重学生获得的知识。教师如果在探究活动中参与太少,学生往往就会失去明确的探究方向,最后获得的知识肯定是很少的。?

      三、高中政治探究式教学中问题的解决措施?

      1.改变教师观念,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新课改下,政治教师要以发展的观点改革课堂,将政治教学课堂转变为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政治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发扬民主教学精神,将政治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营造教与学和谐、民主和宽松的氛围。?

      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学校的教育质量。因此,新课改下,政治教师应转变自己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和教学手段,推动政治教学的高水平及最优化发展。?

      2.转变教师教学方法。新课程倡导高中政治探究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合作探究、独立思考,同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交流机会和发展空间,使学生能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人生问题、社会事件和自然问题发表见解,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树立求真务实的态度,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创造性思维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法,采用互动式、辩论式、讨论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见解,能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3.切实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新课改要求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发展,要求教师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创新。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坚决杜绝缺乏思维、缺乏思想深度的一问一答,坚决反对简单的知识训练和机械重复,坚决反对交流单向化和矫揉造作等。?

      4.主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丰富多彩,但需要人为地认识和运用。一堂高效率的政治课要求教师巧妙地将课程资源融入课堂,运用于课堂,实现目标效益最大化。通过运用课程资源实现师生互动、学生互动,从而产生课堂共鸣,这样才能产生课堂教学的双赢局面。?

      5.理论知识和生活背景相结合。政治理论知识教学要符合思维逻辑,要合乎生活规律及生活实际。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从何而来,怎样生成,而且要清楚所学的理论知识有何用处,怎样用。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概括总结,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生活中认识规律,这样学生既体验了知识的生成,又很好地享受了发现的乐趣。?

      总之,要解决高中政治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中政治探究式教学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探究式教学的载体与核心是问题,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探究式教学的出发点是设定需要解答的问题,这是进一步探究的起点。从教学的角度讲,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精心考量,提出难度适度、逻辑合理的问题。

     二、开放课堂,发掘自主探究潜能

     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实验探究。这是教学的关键步骤,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拟定合理的研究计划,选择恰当的方法。同时,要求教师提供一定的实验条件或必要的资料,由学生自己动手去实验或者查阅,来寻求问题的答案,提出某些假设。这时,教师起到一个组织者的角色,指导、规范学生的探索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由单个学生自己完成,也可以由教师将学生分组来完成。要注意培养学生寻求合作的团队精神。经过探究过程,学生要把自己的实验过程或者查阅的资料进行总结梳理,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解释。不同的学生或者团队可以就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解释或看法。他们要能够将自己的结论清楚地表达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三、适时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

     教师为了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学生不明白时可适当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

     四、课堂上合作探究,训练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事物。因此,必须正处理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去探究,也不能过多牵引。

     1、交流自学成果。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自学成果。在互相交流中,使大家思维相互碰撞,努力撞击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交流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汇报 2、合作学习,探究疑难。让学生对“交流成果”环节中所提出的问题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认识进行讨论,在合作学习中大胆质疑解疑。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同桌互帮,四人小组研讨,全班辩论等,为学生充分表现、合作、竞争搭建舞台,使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传授知识和解决问题相结合,单一性思考和求异性思维相结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诱导。如:“你认为他说得对吗?为什么?”“对他的回答你满意吗?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等等,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讨论中,教师要做到:(1)要密切关注讨论的进程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引导;(2)要发现多种结论,特别注意和自己备课时不一致的结论,变教案为学案;(3)要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及时发现优点,特别是善于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讨论要使学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激发表现欲,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五、课后留创新作业,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课后,教师布置的作业要改革,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1、留因材施教的作业。教师要客观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留作业应做到因材施教,采用按能力分组、分层、适度布置作业。如学习了课文后,我设计三个层次的作业(1)自由读你喜欢的段落,抄写课后词语;(2)摘抄并背诵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喜欢画画的同学还可以画一幅山水画;(3)写读后感或请你当一回导游写一段导游词。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其中的一项来完成。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训练,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提高了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2、留课外阅读的作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课外阅读的作业,不但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而且能促进学生积累词语,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3、留写日记的作业。日记是学生畅谈自己喜、怒、哀、乐的广阔天地,是学生诉说心里话、观察社会、评头论足的阵地,学生在写日记时觉得有话可写、乐写、想写。留写日记的作业,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持之以恒,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4、留想象的作业。亚里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必须善于想象。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课文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华和突出主题的地方,鼓励学生发散、变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兴趣。如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于是,我让学生在课后充分发挥想像力。

     】“探究教学”的模式采用在化学教学中,不但可以激励学生的求知欲,还可以发挥学生们自身所具备的潜能的作用。但是,因为没有对探究教学的内涵有深切的理解,探究教学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笔者在高中教学中针对化学这一学科的特点和学生所用的学习方式的要求,对化学学科探究式教学模式做出总结。(剩余4223字)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运用中的心得体会 点击数:2165 次录入时间:2010/5/24 11:51:00编辑:wanghui2066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和“民主合作”的教学观,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拓展和延伸教学空间,实施“教学内容活动化,教学活动内容化”,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平台。在实践中,我感觉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做到这一点。

      一、什么是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所谓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从宏观到微观逐层分解知识,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归纳概括成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提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有目的的阅读教材,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最后请不同程度的学生归纳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教师进行点评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优点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我认为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有以下优点:

      (一)贯彻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也就是说我们教学时要面向全体学生,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有些教师上课时学生开小差的较多,课堂效率较低,就是因为单纯依靠教师讲解的课堂教学,没有面向全体学生,使一部分学生感觉自己是课堂教学的旁观者,激发不起他们的兴趣,不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导致精力不集中。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够解决这个问题。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师把一节课的内容细化成多个问题,并且根据难易程度把问题分为A、B、C三个等级,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同的问题。这样,就使每个学生都明确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都有被提问的可能。在此背景下,学生就不能再把自己当成课堂的旁观者,否则,回答不出来问题是要脸红的。因而,绝大多数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课堂教学中,认真阅读教材、积极参与讨论,为回答问题做准备。

      比如我班有一名学生,入班成绩比较差,对学习丧失了兴趣,上课不是睡觉就是看小说,好多老师上课都放弃了他。我上课时,针对他这种情况,专门让他回答一些最简单的问题,像“是什么”等通过看书可以在课本上找到答案的问题。刚开始,他也不配合,根本不去看书、思考,起来就说不会。这时,我告诉他在课本就能找到答案,让他读出来。这样,他感觉老师没有放弃他,并且稍加努力他也可以回答出问题,所以他上课不再睡觉或看小说,而是根据要求去看课本,参与小组的讨论,慢慢的有了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了。

      (二)贯彻了“民主合作”的教学观。

      树立“民主合作”的教学观,就是要摆正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通过民主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其实质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提出问题,从宏观上把握学生学习的方向,而解决问题的任务则主要是由学生来完成的。这样,教师就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合作探究的引导者,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解放为主动的知识探究者,通过生生讨论、师生讨论来获取知识。经过这一变化,教师从繁重的讲授知识的任务中解放出来,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则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必须积极地去思考、讨论,否则,就不能得到问题的答案。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提问——讨论——回答——点评”四个环节,让学生各有所谈、各有所识,互相启发,共同寻找答案,领会知识本身的意义。

      为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我把全班同学分成九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又根据程度不同分为A、B、C三个等级。小组讨论时,不同程度的学生则成为不同等级问题的中心发言人,比如,对于简单的A级问题,由程度较差的A级同学主要回答,其他同学作补充。并且,我又在小组之间引入竞争机制,引导小组间相同等级的同学进行竞争。比如,一组的A类同学回答A级问题,回答不好,由其他组的A类同学进行补充,哪个小组回答得好,则给予充分的肯定。每两周评选出最佳小组、最佳同学以及进步最快的同学。当然,这个等级的划分只是由我自行掌握,不对外公布的,避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这样,课堂上每个人都有任务,都有竞争对手,学生之间,既是探究问题的合作者,又是竞争对手,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更多地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自主学习的能力则是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出来的,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就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一节新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讲,往往非常抽象,不知从何处下手学习,更不知重点、难点是什么,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会大打折扣。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把一节课的内容细化为若干个问题,就相当于把一块原先无从下嘴的大肉切成了许多小块,方便了学生“下嘴”,使学生愿意去“吃”。另外,把零碎的知识问题化后,学生知道了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学习起来就有了很明确的目标,努力朝这个目标前进,避免了盲目的低效率的重复。

      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要阅读课本,分析总结,要求学生从课本的叙述中概括出有用的信息点,构建起知识网络,这就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过程要进行小组讨论,特别是对于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讨论,可以锻炼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能力、辨别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前考试时,学生最怕做的题就是主观题,得分率非常低,原因就是分析材料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差,即使基础知识都会背了,也不会用。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后,经过一学期的实践,学生主观题的得分率有了很大提高,不少学生认为正是课堂上自主学习的过程锻炼了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一)问题的设置要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科学家研究发现: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特别是情商对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要学”和“要我学”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为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的情绪处于积极亢奋状态,能自发地去学习,激发学生寻求正确答案的积极性。教师要设计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而且问题设计形式要多样。

      比如,在教授“矛盾的概念”时,我是这样设置问题的:我首先把一个比我高的同学叫上讲台和我站在一起,问“我们两个谁高?”学生感觉老师怎么问这样的问题,不知道我葫芦里要卖什么药,兴趣一下子上来了,都在期待着我下一步要干什么。然后,我让他回到座位上,问“我高还是矮?”这样,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也很容易的明白了高和矮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从而明白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二)问题的设置要有启发性。

      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要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因为启发性的提问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起学生探究知识本质的愿望,促进学生的思维。启发性提问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通过这一问收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境来,通过这一问使学生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更通过这一问使学生产生一种“欲罢不能,跃跃欲试”之态。这样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灵感就会不断产生。

      我在课堂上,有时通过一些典型案例情境进行启发,有时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讨论、辩论启发,有时通过创设情景模拟试验启发。比如,在教授《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这一框题时,我就创设这样的情景模拟试验:我准备了三个烧杯,一个放入自来水,一个放入白酒,一个放入白醋,我让教室靠后的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杯子里分别放的什么。他没法回答出来,同学们也感觉这个问题没法回答。我又问怎样才能分辨出杯子里放的东西?学生众说纷纭,我请一位学生回答,他走到讲台上闻一闻之后迅速给出了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