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自查报告 > 正文

    媒介批评结课-论文

    时间:2020-09-09 09:53:1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媒介批评》结课论文以访谈节目为例浅谈电视节目的受众“真实参与性” 学院:天津师范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 学生姓名:陈思洋 学号:1310230044 年级:2013级 研究生 专业名称:广播电视艺术学 科目:《媒介批评》指导老师:陈建群摘要电视媒体因其特有的直观参与性与受众建立了密切联系。受众既是电视节目形态本身形成的主体,同时又是电视节目接收的主体,理应受到重视。尤其是在访谈类节目这种双向交流的节目形态当中,受众的参与性显得尤为重要。在节目的制作、传播、接受的整个过程当中,都要凸显受众的主体地位,使之更深入的参与其中,发挥作用。关键词:受众,参与性,访谈类节目目录前言1一.关注电视节目“受众参与”的必要性。11.何为电视节目 “受众参与性”。12.“受众参与”的重要性2二.强化访谈类节目中“受众参与性”的基本策略。3三.存在误区与盲点。5四.小结。8前言众所周知,电视作为当代大众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有信息传播、社会服务、大众娱乐等功能。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也随之进步和变迁。我国的电视艺术已经有了一个世纪的历史,期间随着时代和政治环境的变化,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我国电视艺术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受众群。节目类型也愈见多样,题材丰富,看电视已经成为最受我国广大观众青睐的休闲方式。一.关注电视节目“受众参与”的必要性。1.何为电视节目 “受众参与性”。电视因其特有的直观参与性与受众之间建立了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在电视节目的制作、传播过程中,受众产生的被动或主动的参与意识,在行为上表现出的对节目制作、传播过程的间接或直接的参与和共同完成。”因此,受众既是电视节目形态本身形成的主体,同时又是电视节目接收的主体,理应受到重视。“所谓电视节目的观众参与,就是普通电视观众参与电视节目的制作、表演,从而一定意义上改变了电视节目传播的内容和方式,有利于电视节目的健康发展。”2.“受众参与”的重要性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志峰曾经在谈及“超女”给我们的启发时说道,“参与性”应该成为电视节目的一个评价标准,过去我们一直把“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奉为评价电视节目的金科玉律,但是现在看来,一个参与性弱的电视节目,即使有很高的艺术观赏性,也很难满足受众的审美诉求。同时,电视这种媒介和电影相比,从受众的接受方面分析有着天然的区别。随着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视受众接受的互动性越来越得到发挥,受众变被动为主动。受众可以随时随地的接受自己喜欢的电视内容并且随时了解节目背景、相关评论甚至自身也参与到电视节目当中来,他们的意见和要求直接制约着电视节目的发展方向。因此要发展电视艺术,就必须把握受众。他们是信息传播的接受者,是关键环节。文学领域中,姚斯曾提出“文本接受论”观点,他认为研究文学史,不应该只对作家和文本做纯客观的分析和描述,而应该研究文学文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接受情况,也就是把读者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在电视文化学领域,我们也应将受众的接受状况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电视还有社会沟通的强大功能。通过多种社会观点的的相互碰撞讨论,从而达到交流学习的目的。人的交流需要双向流通性,只有有反馈有互动,交流过程才算完整。而由于电视媒体空间上的束缚,节目演播者无法看到观众的真实反映,这样的双向性也就得到了束缚,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做了很多思考和努力。例如现场连线电话等方式的运用都在逐步的完善这种流动性。在电视这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可以发现电视的社会沟通潜能正在逐渐被激发。对于广大受众来讲,传统意义上的观看电视节目已不再有吸引力了,受众可以通过现场参与,电话,网络等多种方式直接参与到电视节目当中去,才能最大程度的满足受众的参与心里,表达受众的直接情感体验,拉近与受众之前的心理距离。二.强化访谈类节目中“受众参与性”的基本策略。在这种双向交流的形成过程中,一种新兴的节目形式谈话类节目应运而生,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并且逐渐成为高收视率的热门节目。“一般来说,谈话节目是正常谈话的过程中,以面对面的形式进行人际传播,通过电视媒介传播到更广的范围内,让更多的受众观看到的一种大众传播活动。”访谈类节目通过把观众搬进演播室,让受众真正参与进来,听他们现场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来实现电视的强大的社会沟通的功能。“它为受众提供了一个全国性的谈话系统,通过让人们在其间自由讨论某些问题而引起全社会对这些问题的关注。”电视行业正在努力着使节目的内容与形式都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从电视节目制作者的角度看,首先应关注的是受众的前期心理参与。这就要求电视节目要面向观众,面向显示,拨动观众的心弦,激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访谈类节目的选题、内容、人物、方向等都必须从受众的实际需要角度出发。策划者需要考虑,什么选题的紧跟时代形式和社会脉搏的,什么是大众所关注的,我们就选择什么。例如2013年9月《杨澜访谈录》策划了一个名为“正青春”的走进校园特别系列节目,主题是梦想和思想。这与今年以各种方式火爆荧屏的“青春热”相契合,同时它也与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竞争环境当中求生存的广大青年朋友的情感诉求相契合。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国民素质的提高,人们开始习惯思考,用理智的眼光评价社会,反省个人,一些国家和社会领域的热点问题也就成为了谈话类节目的主题。谈话类节目的确造就了一种百家争鸣欣欣向荣的创新的民主社会的景象,通过受众的参与性来拓宽公民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的途径,它确实给广播电视业带来了新气象。这种已经成为一种更民主,更亲民的节目风格,这种节目为公众提供了更多的节目空间,使他们能够思考当下的社会议题,以及他们会如何影响自己的日常生活。第二点应该是受众的现场参与性。这个现场可以指节目录制的现场观众的参与性,也包括节目播出过程中,电视机前的观众的现场参与性。很多访谈类节目,尤其是新闻类访谈节目都设有网络留言通道或者短信平台与观众随时进行及时沟通与反馈交流,这种形式才参与还仅仅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次上。还有一部分的访谈类节目经常采取对观众现场进行提问的形式,让观众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直接参与到谈话当中去。例如央视的《艺术人生》,湖南卫视的《背后的故事》等,都有这样的环节。而最重要的一点,受众对节目的参与最终应该达到的是一种深度的参与,节目本身构成的只是一个平台,节目的嘉宾可能是名流,精英,但是节目的真正主角却是普通人,或者说节目的主旨是关注普通人的。主持人在其中只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嘉宾和观众的语言、表现、观点才是真正的看点。三.存在误区与盲点。打开电视机,谈话声一片,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也分不同类型,如新闻类,民生类,综艺类,专题类等等。它力求在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中,由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的互动交流,就大众普遍关注的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和新闻研究价值的话题,以公平,平等的心态,可谈论、可辩驳,可对话的方式,表达各自的见解,意见、情感和思想观念。在一个新媒体时代,这类节目在某种意义上可能会被当作是公众论坛或者“市政厅讨论”的替代品,它们现在成为了新的公共领域。从积极角度看,这类节目确实是提供了一系列重要的公共服务,提高了公众参与性。很多人将受众参与讨论的谈话节目作为一种新的公共领域。所谓公共领域应该是大众参与的领域。例如公共场所是人们来去比较自由的场所,你可以自由走进一家商店,但你不能随意走进一户人家。如果公众在民主体制中扮演主动的角色,他们就需要拥有一个在体制上有保证的空间,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挑战既有权利。公共领域通过生成经过理性批判的公众合意来影响政府权利,使政府对公众负责。例如《实话实说》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民生类的以人际沟通为主要目的的电视访谈节目,一改以往专题节目给人们留下的沉重、严肃、说教的印象,取而代之的是和观众处于一个平台的交流。《实话实说》成功的主要原因也就是一种让主持人和现场观众真正完成心灵沟通的交谈方式,力求营造一种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谈话氛围,让普通老百姓在镜头前畅所欲言。它的成功除了引发了国内创办电视访谈类节目的高潮,“还在探索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有机结合、探索电视传播主体和电视观众的关系、探索观众深度参与等方面积累了重要的经验,标志着中国电视谈话观念开始形成。”而媒体在当今社会,作为政府和公民之间的沟通机构,究竟以多大程度行使了他作为“参与性民主场所”的功能?当大众逐渐冷静下来,可能会越来越明显感觉到自身参与程度的不自由。谈话节目的演播环境中,主持人才是场上的核心人物,是“意见领袖”,举手投足,字字句句都在引领着现场群众的思维活动,甚至限制大众的思维,影响现场的气氛和情绪。当然,作为电视节目策划和流程的提早确定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意见过多的趋向雷同,以及嘉宾和主持人的掌控力强度过大,都会使访谈节目失去本身的价值。这更像是一场观众陪着主持人演的一场辩论戏,公众的参与得不到实现,此时媒体作为公共领域想来为民主实现做贡献就是一纸空谈。因此,主持人在台上的掌控能力是有一定限度和艺术的,谈话的各方应该存在不同的见解,聚在一起来寻求共识。主持人在引导过程当中要注意把握正确的方向,但是引导过程中要注意运用一定的技巧,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的隐蔽式的引导,这就好像是所有的提问和倾听过程都是自然发生的,不是人为引导,此时的嘉宾和受众才能真正愿意表达自己内心看法。百家争鸣才能够百花齐放,由主持人用自己的语言魅力去掌控这个争鸣的度,不仅要调动起现场群众谈话的积极性,还要按节目的前期策划要去取引导谈话的方向,从而达到求同存异,最终给大家正确的舆论指向,促进不同群众的相互尊重和理解。在“受众的参与性”问题上,我们还应对受众群体多加关注。在谈论的话题选择方面,是否真正做到问题的覆盖性。我国幅员辽阔,受众的生存环境,受教育情况,文化传统有着巨大的差异性。在选择话题时候,我们的选题是否只针对少部分社会群体,而更多的大众被边缘化,对于陌生的话题,他们本身就没有可以参与的能力,也就谈不上什么公众参与程度。因此分析受众群的具体情况,对访谈类节目今后的发展意义重大。同时,选题时也应该体恤妇女儿童等社会弱势群体,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家大事或者男人们职场打拼这类的具有明显性别忽略性的话题,很多妇女儿童都是电视的主要受众,她们看电视的机会更多,更多的关怀她们的家庭劳动生活也能提高受众群数量,提高他们的参与程度。四.小结。从新世纪开始以来,随着个别访谈类节目火爆荧屏,大大小小的电台电视台,从中央台到地方台都刮起了一股强劲的“访谈风”。最初这股风潮刮起就是因为它打破了主持人形单影只的站在屏幕前夸夸其谈的单一模式,以一种新颖独特的方式给了受众一定的参与性,无论有无真正的参与实质,至少是让电视机前的观众有了身在其中的亲切感,不死板不生硬。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大众传播技术的变迁,人们对这种模式已经厌倦,或者是他们不满足于此种参与程度,所以访谈类节目需要一定的改革。正处于发展中的访谈类节目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主持人和嘉宾的素质,地域差异等等,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访谈类节目的发展是对电视媒介自身传播优势的肯定和鼓励,也是社会主义民主发展和进步的表现。无论怎样,也都应该以受众为中心,考虑他们的感受,尊重他们的意见,提高他们的参与程度,从而达到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感化和教育大众的效果。这也就与我国电视传媒机构长远的发展目标更近一步。【参考文献】[1]金明琦.嬗变 电视受众参与的节目形态[J].声屏世界,1994(04):12-15.[2]肖兵艳,周智芳.参与性——电视节目新追求[J].新闻天地,2007(03):86-88.[3]吴少华.电视受众在参与中得到自然完善[J].绥化师专学校学报,2000,20(3):46-47.[4]李燕.访谈类电视节目的现代文化解析[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2).[5]施天权.试析电视观众的参与性[J].新闻大学,1986,13:82-86.[6]叶豪.论访谈类电视新闻节目的受众影响[J].新闻天地,2011,05:137-138.[7]王佑镁.给电视传播一个支点—试论电视受众参与[J].声屏世界,1999,03:13-15.

    相关热词搜索: 媒介批评论文 媒介 批评 论文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