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不忘初心 > 正文

    思政课问题探寻式教学课程体系设计

    时间:2020-07-30 08:13:1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思政课问题探寻式教学课程体系设计

     摘 要:“问题探寻式”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最大的优势就是直接在课堂上把学生调动起来。但存在一个难题:如何在一个学期里能始终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教材,合理设计“问题”,并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因此,课程体系的科学设计成为搞好“问题探寻式”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问题;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2-0149-0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的教学,因其教学所面临的诸多困难,方法也多种多样。就组织教学的场所及其教学形式而言,一般可分为两种基本教学方法:理论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这两种教学方法一直是该课程教育工作者探讨和使用的方法。在传统的课堂教学面临困境的背景下,实践教学的话题一度得到追捧和热赞。然而,任何将两者孤立或对立起来的做法都是不妥的。离开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则盲无目标;离开了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则会流于空谈。如果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开进行,却又存在时间上的冲突。因此,把课堂理论教学搞活,仍是《概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探讨了《概论》课“问题探寻式”教学方法的必要性之后,继续探讨《概论》课“问题探寻式”教学课程体系的设计,有利于提高《概论》课的教学实效。

      一、“问题”设计的主要依据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紧密联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习惯,对准现实问题,着力解疑释惑,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效果。”[1]“问题探寻式”教学法是一改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教师单向说理的说教模式,通过案例分析,引出问题,再通过师生互动,课堂探讨,最后既解决学生的疑惑,同时,又讲授了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该方法的最大好处是课堂上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三进”任务之“进头脑”的问题。然而,案例的选择、“问题”的设计并不是随意的,必须基于两个因素。

      1.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也是该课程之价值的体现。课程教学目标是完成教学任务,保证课程系统性的基本依据。任何教学都有其内在规律性,一本优质教材本身内部结构是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明确的,章节设计也是内部关联较好的。所以,教学方法的改革不能抛弃课程教学目标,而且,不管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必须遵循并实现教学目标。“问题探寻式”教学只是教学方式的改变,其最终目的还是要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理所当然,“问题探寻式”教学之“问题”设计不能离开课程教学目标。

      2.学生实际需要

      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教材是单一的,而教学对象却是千差万别的。教材的教学目标具有普遍性要求,但教材所针对的教学对象却是千差万别的,忽略甚至无视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那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则无从谈起。解决学生的实际思想问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最终目标。当前,社会思想的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网络的普及让各种思潮迅速而广泛地传播,课堂学习再也不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途径,甚至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得的信息仅为其获取信息的很少部分,并且,这个“少部分”常常处于被审视的地位,而非以往那样被奉为圭臬。因此,不了解学生的需要,不解析学生的困惑,忽视学生的反映,不仅课程中需要传播的思想进不了学生的头脑,课程的学习还会在学生中形成代级间被藐视的恶性循环。

      二、“问题”设计的基本原则

      1.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是指教学务必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如专业差异、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地区差异、民族差异,等等。材料的选择和处理、问题的设计都必须从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自我陶醉似的、千篇一律地宣读教材或教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离开了针对性,这个根本任务就难以完成。专业差异是《概论》课教学中体现最为明显的,总的来讲,就是文理(工)之间的差异。《概论》课的知识点对于文科生来讲都是很熟悉的,他们的专业和《概论》课的联系也比较紧密,易于接受。故教学中不能停留于知识的重复,要更深层次地阐述其中的“所以然”。而理(工)科学生则连很多基础知识都比较陌生,他们当中很多学生甚至还有一种误解:《概论》课的学习与专业学习关系不大。因此,对理科生务必尽量克服空洞说理,可多分析一些具体案例。至于其他方面的差异,则需要在课堂上灵活处理。

      2.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即保持课程教学的完整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一直都存在着灵活性与系统性的矛盾。就教材结构或课程体系而言,《概论》课有其自身的系统性,但是,教学对象的差异性、社会发展与变迁的现实又对课程本身的系统性提出了挑战。例如,每年上半年的两会,下半年的全国党代会都有很多重要信息需要及时在课堂上传递给学生,作为一门现实性非常强的课程,如不把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及时纳入课堂教学,其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但这样一来,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如何既吸收最新的材料进课堂,又保持课程教学的系统性呢?这就需要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了。

      3.应变性原则

      该原则是指要保证教学材料的适时更新。理论的相对稳定性和社会现实发展的变动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难于处理又必须处理的一对矛盾。只有用鲜活的现实材料去解读理论,理论才有说服力。教师备课选择材料的时候,应根据所讲主题的实际需要,尽量选择一些最能贴近学生需要、最能体现教学目的的最新材料。在思政政治理论课中,《概论》课具有最为鲜明的时代性,因此,最新的材料是最具说服力的,也是最具吸引力的。因此,教师必须及时关注国内外重大时事新闻,并进行精心筛选,而且,要对所选材料进行恰当处理。材料选对了,但处理不当,也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处理材料包括材料片段的选取、材料背景与意义的解析、理论与现实的关系等。材料分析不要再次落入灌输式的俗套,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但教师要能驾驭课堂,并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三、《概论》课“问题探寻式”教学的“问题”体系设计

      “问题探寻式”教学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要把“问题”抓住,并让“问题”形成体系,以便于有序完成《概论》课的课程教学。由于《概论》课的教学内容涉及相对不变的理论和处于不断变动中的社会现实两大方面,如何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完成“问题探寻式”教学的关键。处理这一矛盾的方法就是:给理论教学留出一定的事例佐证的空间,并能灵活添加重大时政内容(因为重大时政信息有很强的时效性)。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考虑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设计“问题”。纵向的“问题”体系设计就是要解析《概论》课本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横向的“问题”体系设计就是要解决学生当中存在的各种困惑。

      1.纵向“问题”体系设计(《概论》课程的理论逻辑体系)

      2013版《概论》课教材较之前的版本有很大的体系结构调整,主要表现在:把第一、第二章合为一章,统领全篇;把第八至第十一章共四章合为一章(第八章),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更加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增加了“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之间能够自然过渡;另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总依据”“本质”“总任务”等的单列阐述,增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度。

      鉴于此,《概论》课纵向“问题”体系设计应解决下列基本问题:第一,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及其理论精髓是什么?(第一章);第二,毛泽东思想解决了中国的什么问题?包括哪两大部分?(第二章、第三章);第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是什么关系?(第四章);第四,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五章、第六章);第五,如何认识改革开放?(第七章);第六,如何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八章);第七,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第九章――第十二章)。以上这些“问题”既是贯穿于全书的基本内容,也有前后的紧密联系,又从宏观角度把握了全书理论的核心要点,并留有一定的空间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增加相关教学内容。

      2.横向“问题”体系设计

      横向“问题”体系设计主要解决学生在学习《概论》课时产生的一些困惑。由于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届别学生的差异,以及教师个体之间的差异,对于讲授《概论》课的教师而言,如何解决学生在学习《概论》课时所遇到的一些困惑,不能一概而论。这里仅做一般性的论述。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学习《概论》课时产生的各种疑惑,应将《概论》课的如下问题纳入教学内容。

      一是将当年三月的“两会”和十一月的全国党代会的内容及时单独地作为教学内容放进课堂,做专题讲述。二是将《概论》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专业特点巧妙结合。如美术专业学生可以用手中的画笔描绘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以用不同时代的歌曲展现祖国的发展变化。中文专业的学生可用学生讲故事的方式进行今昔对比,突出现代化建设的非凡业绩,等等。三是用课堂辩论的形式解答学生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类思想问题。如怎样看待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如何处理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物质利益和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如何担当作为公民的社会责任?四是就各种典型案例适时展开专题讨论,如培养学习兴趣、探讨未来就业与创业、分析身边的各种社会现象、点评时事热点与难点,等等。

      以上两个维度的问题设计在透析理论要点的同时,又紧密联系社会现实;既从普遍要求出发,又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既有具体的教学内容,又有教师足够的自由发挥空间。对不同的教师有一定的普适性。这种“问题探寻式”教学法打破了按部就班、枯燥乏味的理论“填鸭式教学”,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紧跟时代步伐,真正达到了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提出的“着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要求[2],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EB/OL].[2015-03-29].中国青年网,http:///sz/201503/6551504.htm.

      [2]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EB/OL].[2015-01-19].新华网,http:///edu/-

      2015-01/19/c_1114051345.htm.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