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太尉逸事状》的人物形象分析及现实意义
时间:2021-01-12 04:35:1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陈璠 王东旭
摘 要:
《段太尉逸事状》中,柳宗元从三件逸事刻画了段太尉的人物形象,突显了段太尉的“仁义爱民”“聪明睿智”“勇毅笃行”“廉洁奉公”等性格特点。段太尉的性格特征和柳宗元的写作目的,都对如今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仁爱 睿智 勇毅 廉洁 现实意义
《段太尉逸事状》是柳宗元艺术成就极高的一篇散文,用客观写实的态度、对比烘托的手法、丰富的语言刻画了生动的人物形象,段太尉的人物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后世很多人将其作为人格典范进行学习。现在众多大学语文教材都将此篇录入其中以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文中段太尉为人、为官的处事态度与方式和柳宗元的写作目的至今都极具意义和价值,值得大学生学习,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拟从人物形象分析、写作目的、现实意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人物形象分析
《段太尉逸事状》一文,柳宗元写了段太尉三件逸事,分别是段太尉勇服郭晞、仁愧焦令谌和节显治事堂。
(一)仁义爱民
孟子云:“君子以仁存心,仁者爱人。”本文的三件逸事都能体现出段太尉的仁爱之心。
1.段太尉主动助白孝德止乱。公元736年,吐蕃、回纥入侵,汾阳王郭子仪之子郭晞以少胜多,在邠州斩敌首级五千有余,巩固了大唐的西北边防,郭晞因军功显赫,逐渐骄傲,懈怠了军务。军中纪律散漫,士兵经常在市井中敲诈勒索百姓,若没有满足他们,就摔坏他人物品,打伤甚至打死百姓以泄心中之愤,十分猖狂,邠宁节度使白孝德忧心忡忡却不敢管。段太尉作为泾州刺史,本与此事无任何干系,但却主动向白孝德提出愿帮助其解决此祸乱。
此事若能圆满解决,固然皆大欢喜,但若解决不妥,便是得罪了当时风头正盛的显贵,轻则丢官,重则丧命。为何段太尉要主动去接这个烫手山芋,太尉用“今不忍人无寇暴死”告诉了我们答案,因对百姓有仁爱之心,故不忍心看到百姓无故横死。
2.段太尉让跛脚老兵先行离开。段太尉杀了郭晞军营中的那些鱼肉乡民的悍兵之后,亲自去郭晞军营中说理,为了顾及郭家颜面和给郭晞充分的时间反思,所以决定留宿军中。此举十分冒险,因为军中确有人想杀掉段太尉,一类是对郭家忠诚之人,为维护郭家名声和威望,为郭晞出气,难免心生杀意;
另一类是被杀悍兵的亲朋好友,想杀了段太尉为他们报仇。段太尉知道晚上可能会有凶险,故让送他来的跛脚老兵先行离开,以免受到牵连。
3.段太尉卖马帮农民还租。泾州大将焦令谌强占农民田地,命令农民在收成之时,上交一半的粮食给他。可当年大旱,颗粒无收,农民无法交粮,焦令谌却多次强逼农民上交粮食,农民走投无路,向太尉求助。太尉为其写了判决书,让其交与焦令谌。哪知焦令谌不顾判决,恼羞成怒,把农民打得半死。太尉见农民重伤,大哭,认为是自己害了农民,早晚亲自照料他,然后将自己的马卖了,买了粮食,帮农民偿还了欠粮。
段太尉本着仁爱之心想帮助农民,没想却让他反而受苦,在农民被打之后,他难掩悲伤而大哭,亲自为其清理伤口、敷药。作为官,能够放下身段如此亲力亲为地照顾人民,若非真心爱民,是无法做到的。不仅如此,段太尉早晚先喂他吃饭,自己再食,做到了百姓为先,而后自己。最后,段太尉还考虑到农民以后仍会被焦令谌所盘剥,将自己的马卖了,换了粮食交给了焦令谌,解了农民之困。
(二)聪明睿智
段太尉不仅仁义爱民,而且聪明睿智,处事周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得出。
1.段太尉慧眼识人。白孝德为邠州父母官,为维护邠州治安和保护邠州百姓生命财产的安全,处置横行作乱的悍兵本是职责所在。但因悍兵出自郭晞军队中,若处置这些士兵,便必查郭晞治军不严、放纵士兵为祸之过,此事若再传于天下,有损郭家颜面,白孝德无异于公开与郭家对立。郭子仪和郭晞位高权重,手握兵权,白孝德自忖无法对抗,故不敢处置悍兵,平兵乱,只能戚不敢言。段太尉知白孝德性格懦弱,不敢与郭家对抗,故主动写信给白孝德,愿意帮助他止乱。同时段太尉也深知白孝德心中担忧百姓,为人也颇为坦荡,所以若他主动提出帮助,白孝德会同意并协助他行事。后来事实证明,白孝德虽懦弱,但也是君子,在段太尉诛杀悍兵十七人之后,他虽震惊恐惧,却没有责怪段太尉“捅娄子”,并提出让数十人保护太尉前往军营。
段太尉以理说服郭晞,也是靠着对郭晞的了解和分析。若郭晞是个刚愎自用、为所欲为的暴虐之人,想必段太尉也不会一见面就说其恣卒为暴的事实。正是知道郭晞是个有考量有头脑之人,所以从国家大义、家族荣耀两方面阐述了事情的利害关系,以此大大增加了成功说服郭晞的可能性。
段太尉在去往京城做司农卿之前,提前告诫女婿韦晤,路过岐这个地方的时候,朱泚可能会用钱财贿赂他,让他千万不能接受。此时段太尉对朱泚的为人已经有了初步推测,认为朱泚用钱财笼络人心,必有所图,不能与之有任何牵连。后来朱泚造反,也印证了段太尉的猜测,这也说明了段太尉有敏锐的政治眼光。
2.段太尉谋划周密。在勇服郭晞的事情中,段太尉虽急于解救百姓于水火,但也绝非莽撞无脑之人,段太尉是有谋划的。首先,段太尉先向邠州行政长官白孝德表达了愿意止兵乱的意愿,获得了官方许可。其次,段太尉要了都虞侯的官职,孔子云:名不正,言不顺,在其位则谋其政。都虞侯正是管理邠州治安的职位,那么城中治安都归段太尉负责。再次,段太尉一直在等待时机,待郭晞军营中的悍兵再次作乱时,一举将其杀之,头颅悬于市集门外,段太尉的果断决绝,起到了震慑其他悍兵和稳定民心的作用。最后,段太尉只带一个跛脚老兵去郭晞军营中说理,降低了士兵们的戒备心和怒火,所以才能顺利见到郭晞。段太尉说服郭晞之后,又给时间让郭晞反省,使得郭晞能够心甘情愿地去跟白孝德認错,此事得到了圆满的解决。段太尉这一番举动经过了严密思考,考虑得十分周全。
段太尉的死,不是偶然,也是段太尉深思熟虑的结果。《资治通鉴》卷二二八记载,段太尉自己用司农卿印符追还乱兵之时,就知自己必会被叛贼朱泚诛杀,故决心搏杀朱泚,为国除奸贼尽忠。后段太尉以朝笏搏杀朱泚失败,终被杀害。段太尉一心求死,并非莽夫逞一时之勇,而是一开始就知道自己不能全身而退,让他投叛军就是叛国,这是万万不可能的,唯有一死才能让天下人看清楚朱泚等人乃不仁不义无耻之叛徒,罪大恶极,人人应得而诛之。
3.段太尉说话有艺术。段太尉在勇服郭晞的事情中,体现了他的话语智慧。段太尉知道白孝德的胆小懦弱和失职,并没指责他,而是说因为自己闲适,没什么事,所以请求白孝德让他来做事,这种贬低自己的做法让白孝德无法拒绝,同时也让其感受到了被尊重。这种“礼让”的话语方式,让白孝德同意并帮助段太尉行事。
段太尉去找郭晞说理,并非一开始就说出郭晞治军不严的因和自己处置悍兵的果,没有义正词严地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批判他,也没有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辩解,这都大大出乎了郭晞的预料。段太尉是从郭晞的角度,为其权衡利弊,诚恳地提醒郭晞,如果以后再纵士兵横行霸道,不仅危害国家边防安全,更是对郭家一族百害无一利,这种“利他”式的说话策略,让郭晞更容易被劝服。
(三)勇毅笃行
段太尉为人勇敢果决,志向坚定,切实地实行内心的决定,敢于直面位高权重的郭晞及其代表的郭家,“挑战”郭家的权威,杀其士兵;
敢不带兵刃只身前往杀气腾腾的军营,且笑着说“吾戴吾头来矣”;
敢在杀机四伏的军营留宿;
朱泚造反,段太尉身陷叛军之中,敢义正词严地骂朱泚是狂妄的叛贼,恨不能将其斩为万段,万万不会随他造反!并搏杀朱泚。段太尉的忠勇、刚烈尽显其中。段太尉是一位“遇不可,必达其志”之人,看到百姓无辜受难,必要平兵乱,知道自己必有一死,便要死得其所。
(四)廉洁奉公
在节显治事堂一事中,因段太尉的女婿韦晤无奈接受了朱泚的贿赂,段太尉将赃物置于房梁之上,致死都未动一分一毫。想必将赃物置于房梁上,也是段太尉在时刻警示自己要清正廉洁、克己奉公吧。
二、写作目的
柳宗元为何要写这三件逸事,仅仅为了彰显段太尉的人格魅力吗?笔者认为柳宗元写作目的有三个,具体分析如下:
(一)为段太尉“正名”
柳宗元将这篇逸事状呈给当时的史官韩愈,是为了辩正一些人对段太尉为人的误解,他们认为段太尉乃一介勇夫,以死来博得名声。柳宗元借这三件真实的事例,呈现了一个不被人所识的段太尉,让一个有勇有谋、外柔内刚、勇毅笃行的段太尉立于人前,所以段太尉之死并非偶然,而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
(二)望韩愈修史,秉承公心
柳宗元写此文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元和八年(813)韩愈的《与刘秀才书》中称:“夫为史者,不有人祸,则有天刑”,以此表达了自己不愿意担任史官职务。柳宗元在元和九年(814)正月的《与韩愈论史官书》中批评了韩愈这一思想,认为像韩愈这种懂学问、有文采、好议论的人不应该因害怕鬼神那些虚无的东西而放弃编写史书,导致唐史编写无人可托。在此情况下,柳宗元写下了《段太尉逸事状》勉励韩愈,希望他能够秉承公心,不畏人祸和天罚,给历史人物公正客观的评价,同时也勉励自己。
(三)批判割据势力
柳宗元经过实地考察,收集到了很多关于段太尉的事迹,但是只挑出了此三件逸事,除了凸显其不为人知的品质之外,还希望通过三件逸事发生的背景与内容,批判长期存在的藩镇割据势力霸据一方,危害百姓性命,影响国家安定。这也是众多史官怕招来祸事,不敢真实编写史书的原因之一。
文章伊始,便以“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说明了太尉为泾州刺史,汾阳王郭子仪作为副元帅驻军在蒲州这个地方,汾阳王的儿子郭晞为御史中丞,驻军邠州。史料记载,郭子仪因平息叛乱有功,公元762年受封为汾阳王。其子郭晞随父征战,公元764年8月,吐蕃趁唐朝战后未定,乘机入侵围攻邠州,郭晞大破敌军,同年冬,郭晞多次在邠州打败吐蕃军队,此间郭晞驻军邠州。公元763年吐蕃占领长安,在乱中,段太尉因治军严明,制止了军人逃散,稳定了军心,后被白孝德推荐任泾州刺史。公元777年正式被授任泾州刺史。由此均可推断,第一件事情“勇服郭晞”发生在安史之乱结束之后。
“先是”一词可看出,第二件事“仁愧焦令谌”发生在第一件事情之前,段太尉在泾州做营田官,泾州的大将焦令谌抢夺农民的田地。无法推断出具体发生的时间,但是可以看出当时有兵权的焦令谌对段太尉这个掌管军队屯垦的营田官极其不尊重,且具有明显的优越感,当时应处于战时,时局动荡。要么处于安史之乱末期,要么处于安史之乱结束之后的初期。
《旧唐书·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七十八》记载,公元780年段太尉被夺兵权,做了司农卿,直至公元783年被叛贼朱泚所杀,第三件事情发生于此间。
综上可推测,柳宗元所写段太尉的三件事情大致背景是安史之乱末期至结束之后的二十年间。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755—763)使得唐朝由太平盛世转向衰落,国力大不如前,随后吐蕃等国趁唐朝局势未稳,趁机入侵,战争不断。国家长期处于混乱中,中央的权力被削弱,节度使势力越来越大,藩镇割据现象形成,文中公元783年原泾原节度使朱泚造反,造成了历史上的“奉天之难”也证实了这种现象,到了柳宗元所处的时期,这种割据现象越发深化。
从三件事的情节内容来看,郭晞因军功显赫,放纵士兵作恶,百姓任其宰割;
白孝德畏惧郭家权势,戚不敢言;
泾州将领焦令谌巧取豪夺农民的土地,搜刮其财产;
焦令谌畏军帅尹少荣而羞愧认错;
节度使朱泚贿赂官员,收买人心。这些都揭露了当时地方军阀权势大,胡作非为,鱼肉百姓,扰乱国家治安,同时批判了军权至上的现象。
三、现实意义
《段太尉逸事状》这篇文章作为大学语文教材中的常见篇目,其独特的精神内涵和丰满的段太尉形象,对大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人文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提高自身修养,德才兼备
首先大学生要内心仁爱,愛自己、爱他人、爱祖国,不以财富的多寡作为幸福的标准。以仁存心,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学会爱,才会被爱,只有获得内心的愉悦和满足才会觉得幸福,仁爱决定了人生的深度。其次,大学生要锻炼身体,多做体育锻炼,强健的体魄决定了人生的长度。再次,大学生要学好专业知识,成为专业人才,有一技之长立于天地之间,这决定了人生的高度。
(二)为人谦和有礼,不骄不躁
中国素来是礼仪之邦,以礼存心,有礼者敬人,敬人者,人恒敬之。谦和守礼是自重,也是对别人的尊重,从而可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是事业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同时,不以位高财多而骄傲,不因位卑财寡而自卑,要坚持本心,善待他人,成为一个内心坚定的人。这样的处事态度和方式,会让事情更加顺利,人生更加顺畅。
(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心为民
一些大学生毕业之后,会通过公务员考试,成为政府职能部门的一员。无论身处何位置,一定要清廉自律,不忘为民服务的初心,不能欺压百姓、为己谋私。要做到反映民生问题,为百姓解决问题,若遇黑恶势力,与其斗争不退缩,做到真正地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 陆精康.《段太尉逸事状》备课问答[J].中学语文教学,2008(7).
[2] 邱怀祝.对比烘托 彰显善恶——《段太尉逸事状》之反衬艺术摭谈[J].华夏教师,2019(9).
[3] 张艳.《段太尉逸事状》的话语智慧——浅谈高中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文化教育,2012(2).
[4] 王昆建.大学语文 阅读与写作[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
作 者:
陈璠,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
王东旭,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