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策划方案 > 正文

    转作风·带政风·促民风

    时间:2020-08-21 08:15:4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转作风·带政风·促民风

     

     2013年第4期

     (总004期)

     

     西安区委督查办暨“三实两创”办 2013年5月8日 “六项引领行动”——献给我们伟大的母亲

     坚守

     42年前她生下了他!42年来她照顾着他!42个春秋,她每天为儿穿衣喂饭无悔无怨!42年的艰辛照顾,让她殚精竭虑,可当妈的她始终不曾放弃!“只要我活一天,我就不会让他饿着、冻着!”老人用掌心使劲儿揉搓了一下眼睛,擦去了眼泪。这些年来的辛酸,只有她自己才能体会。

     1929年出生的西苑社区居民李秀清,一位普通、善良的妇女,也曾经有过美好的憧憬,但这一切都随着儿子的降生而改变了。儿子韩玉刚生下来就患有先天性脊椎裂,生活基本不能自理,丈夫在孩子几岁时去世,生活的所有重担都压在了她一个人的身上。每一口饭,每一勺水都是李秀清一口一口喂到孩子嘴里。对于普通人来说穿衣脱衣是很平常的事,但是由于韩玉刚胳膊和腿变形,每次穿脱衣服都很困难。有一次不知道什么原因,韩玉刚突然发起了脾气,用力推正在喂饭的李秀清,饭菜洒在了她的手上,眼泪流了下来,她刚想发脾气,看见儿子的眼泪也流了下来,她没舍得训斥儿子,强忍着泪水把饭喂完。小的时候母亲还能抱动他,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韩玉刚已经42岁,长到100多斤,而此时的她也是耄耋之年,也需要别人的照料,但她从来没有享受过这些,为了照顾好这个残疾的儿子,她没有再要过孩子,在这42年里,母亲精心的照料,使这个不幸的残疾孩子得到了人间真爱。

     对于年龄越来越大的李秀清来说,照料他变得越来越力不从心。社区工作者了解到他们一家的情况后,多次到家中探望,送来生活用品,帮助分担些家务,尽社区的一份微薄之力。李秀清现在仍每天推着孩子四处求医问药,看到头发花白、佝偻着身子的老人还要照顾卧床的儿子,让我们感到心酸的同时,也理解了母爱的真谛!

     为了寻找那片晴空

     一位好母亲,应该是孩子生命中的太阳,为孩子照亮一片晴空。说起空调社区居民赵淑萍,认识她的人都会赞叹的说一句“她可真不容易!”

     1993年,赵淑萍的精神支柱、相濡以沫的丈夫因病离世,由于丈夫生前多年患病,为了治病早已家徒四壁,丈夫留给她的是几千块钱的债务和一个6岁的女儿。33岁的赵淑萍欲哭无泪,望着丈夫的遗像、搂着不明世事的女儿欲哭无泪。

     赵淑萍没有经济来源、没有亲人、没有资助......除了债务和女儿她一无所有。丈夫去世的第二年孩子该上学了,可这几百元的学费着实让身无分文的赵淑萍为难。工作在朝鲜民族商场的吴贞爱女士听说了赵淑萍的情况,主动看望这苦命的娘俩,看到赵淑萍家庭窘状时,吴贞爱当即表示,“赵淑萍你要振作起来继续生活,孩子上学的费用我资助了,她能把书念到哪里我供到哪里”。吴贞爱说到做到,赵淑萍的女儿赵丽欣从小学到大学的学费基本上都由这位朝鲜族阿妈妮吴贞爱、共产党员李永军及很多不留姓名的离退休老干部们资助的,使赵丽欣顺利完成了十六年的漫长学业。

     因为有了这些好心人的支持和鼓励,对生活已经失去信心的赵淑萍再次振作精神,鼓起生活的勇气。二十年来她在饭店当过服务员、饮料厂做过勤杂工、果品库房打工,手磨破了、脚冻坏了,每天的工作使她腰疼的直不起来,腿疼的抬不起来,她从不说一声苦、道一句累,用她的话说:这么多人在帮助孩子完成学业,不管多苦多累也要挣出我们娘俩的生活费,尽量少给别人添麻烦。二十个春秋的辛酸苦辣只有她自己知道。

     女儿赵丽欣在慈母精心培育及众多好心人的帮助下,经

     过自己的努力以高分考取我市第一高级中学和黑龙江省商学院,现就职于大连市信通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仅仅工作一年就被评为“公司最佳新人”。在母亲精神感召下,赵丽欣多次获得 “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优秀团干部”等,望着这些荣誉证书,女儿动情地说:“取得这些成绩,都是我母亲的功劳”。

     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有一颗为了女儿、更为回报社会炽热的心;她没有催人泪下的故事,但有一种彰显女性本色的似水柔情,默默地温暖、呵护着可以撑起一片晴空的女儿。

     为儿子擎起一片蓝天

      今年五十多岁的联合社区居民张彩云,用她瘦弱的身躯担负了二十多年家庭重担,对上孝敬父母侍奉公婆,对下爱

     护兄弟姐妹,对外谦虚谨慎,处好邻里关系。为了减轻生活压力,她和丈夫在外打工补贴家用。

     1987年,随着大儿子的降生,张彩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她把全部的爱倾注到儿子身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儿子并没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经历三翻、四坐、爬、跑的过程,这让夫妻俩心急如焚,在医院检查后,被告知孩子患有先天脑瘫,可能不能行走,今后的生活不能自理。听到这样的检查结果,这对年轻的夫妻如五雷轰顶,一下子瘫坐在地上。经过一段时间平静后,夫妻俩决定面对现实,从此张彩云就担负起照顾残疾儿子的重任,她用节衣缩食省下来的及向亲戚朋友借的钱,带着孩子四处求医治病。她每天都要给孩子喂水喂饭、接屎接尿,夏天怕孩子热着,她经常整宿为孩子煽风、擦身子,每天换样做饭给孩子补充营养。抱着一线希望伺候残儿,一晃就是25年。

     2012年一个特大的好的消息传到了这个艰辛的家庭,张彩云在省工程建筑学院就读的小儿子,顺利地考上了研究生。这个消息让他们夫妻俩激动万分,这么多年的苦没有白付出,终于换来了收获。她总是笑着对人说:“我要用我的双手为儿子擎起一片蓝天”。

     无华之爱

     1957年出生的专粮社区居民王国杰,租住在不足20平方米的平房里,女儿就读于西安市外国语大学,王国杰因身体患有多种疾病,按照政策享受低保待遇,但是为了供养女儿上学,每天拖着病弱的身子在市场卖菜。

     王国杰是一位坚强的女人,爱人身体多病不能工作,她独自挑起了全家的生活重担。孩子学习刻苦认真,知道妈妈不容易,学习上从来没有让妈妈操过心。为了供女儿上学,王国杰每天都在市场卖菜,刮风下雨一天也不敢耽误,为的是多赚些钱让孩子上学没有后顾之忧和维持一家三口的基本生活,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衣服都是亲戚朋友穿过的,但是对孩子她从不吝啬,特别是学习方面,无论是学习用具、还是参考书籍,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把全部希望都倾注在女儿身上,千方百计地爱护着孩子。她的女儿也非常乐观懂事、独立自强,每天坚持在条件简陋的小屋里看书学习。看到女儿这样勤奋好学,王国杰对生活充满信心,当别的孩子还在长辈的羽翼下撒娇时,女儿的身影却往还在家与学校的路上。王国杰说:我的孩子学习从来不用操心,小学、中学、大学,成绩总是排在班级的前面,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喜欢。

     女儿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是在读研究生了,对于王国杰来说,女儿是她的最大安慰,也是她最大的快乐和骄傲,孩子成绩的取得是这位母亲多年辛苦付出的回报。

     家——爱的港湾

     西二社区居民李凤娥,自幼患小儿麻痹后遗症,下肢残疾。丈夫冯建堂,来自农村。他们于一九八四年结婚,女儿冯岩妍毕业于大连外国语学院,儿子冯伟现就读哈尔滨医科大学。

     她虽然是一名残疾人,但她的家庭是温馨、幸福的。李凤娥夫妻二十六年的生活中,虽然也有过磕磕绊绊,但感情很好,配合默契。她经常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们历尽千辛万苦,走到了今天,有社会和家人的帮助,更是我们夫妻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李凤娥结婚后的第二年,开始独立生活。做为一名残疾人独立过日子谈何容易,对正常人来说平平常常的一点小事,让她做起来却很难很难。家里劈柴、运煤、倒灰、洗衣做饭、买米买面这些体力活都落到丈夫的身上。为了生计,夫妻俩这些年收过废品、摆过地摊、卖过鱼、卖过菜,后来小买卖不好做了,丈夫在澡堂做过搓澡工、干过力工。他们的生活虽然很苦很累,但有坚强的信念和决心,李凤娥夫妻立志无论多苦多难,一定要把两个孩子培养成才,让他们和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身心健康,受良好的教育,成为社会有用之人。小学时,学校离家远,丈夫骑着二四自行车无论是刮风下雨每天接送他们上学放学。随着两个孩子一天天的长大,上初中、高中、大学的费用也随之加大,夫妻俩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但他们没有气馁。李凤娥每天起早贪黑,开着残疾三轮车拉活,丈夫在外做力工,尽量使经济条件得到改善。

     2007年,市残联聘她为残疾人专职委员,获得了一个公益性岗位。她说“虽然两个孩子大学毕业后还需要读研究生,还要奋斗几年,但我们这个家曙光就在前面。”她经常跟两个孩子讲,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有了能力,要回报社会。李凤娥在全市撤销残疾三轮车过程中,积极配合社区、办事处,并劝服其他业主响应市里的号召。

     对于她来说,丈夫二十六年如一日,每天早晚洗脸水、洗脚水、牙缸、牙刷摆到面前。她对丈夫认定为大爱无声。2009年她的丈夫获得牡丹江市“百名道德楷模”称号,这是全家的无尚光荣.

     李凤娥说:在人生的旅途中,家是你永恒的港湾,疲惫了,想一想家,那是你力量的源泉。

     母爱无疆

     有一种爱,人们总会把她与海联系在一起,因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她广阔、深邃、无垠、源远流长,这就博大而无私的至亲母爱。

     在水泥街道办事处道南社区就有这样一位具有海一样情怀的母亲。她用慈爱抚育着儿女,用包容呵护着手足亲情,用无私的奉献在社区里传递着爱心,她就是被居民誉为社区里的贴心老人——八十六岁高龄的关亚芹妈妈。

     关妈妈是一名老党员。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就开始为社区义务服务,担任过居委会主任。那时的居委会没有正规的名称,不发工资,她不图名利,一干就是二十七年。

     在儿女的眼中,母亲吃苦耐劳,是一位心地善良的好妈妈。

      “家和万事兴”,这是关妈妈教育儿女们常挂在嘴边儿的一句话。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关妈妈家四世同堂,一家人从来没吵过嘴,没红过脸。老的爱护小的,小的敬重老的,和和睦睦,团团圆圆。

     关妈妈处处关心儿媳,替儿媳着想。做饭、看孩子、洗衣服、收拾屋子,样样抢着干。儿媳上班,中午回来的不及时,她不等不靠主动下厨房做饭;饭后她看孩子,让儿媳休息;儿媳妇打太极拳时间来不及了,她撵媳妇走,自己收拾屋子。邻居们都羡慕地说“看人家关妈妈,把儿媳当亲姑娘一样看待,摊上这样的婆母娘,真是修来的福气。”

     儿媳妇的娘家妈跟儿媳不和,心情不好。这件事关妈妈知道了,主动跟儿媳妇说:“把你妈接咱家来,咱们一起住,保证没问题。”面对着善良的婆母,儿媳感动得热泪盈眶。

     在兄弟姊妹的眼里,长嫂如母,倍受尊敬。每年关妈妈的小叔子都把她接去住上几天,把自己的心里话跟嫂子说说。她为何能得到小叔子的如此尊重呢?

     二十多年前,小叔子因触犯法律被劳教。刑满释放后,整天无所事事。家里人嫌他不争气,谁都不愿意理睬他。关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一边开导丈夫和家里人多关心小叔子,一边偷偷在本不宽裕的家中拿出二百元钱交给小叔子,并语重心长地说:“你这次改造出来,千万不能走回头路。一个人活在世上,就要有正确的方向,活出个人样。你拿这二百元钱,摆个地摊儿,做个小买卖,自食其力,用自己的劳动洗刷你过去的耻辱,重新做人。”接过关妈妈的二百元钱,小叔子泣不成声,眼泪顺着脸颊扑簌簌地流下来。

     二十多年过去了,小叔子时刻不忘嫂子的教诲,凭着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机敏的头脑,在商海中有了一席之地。有了钱他不忘关妈妈的恩情。逢年过节都备上礼品看望嫂子,把兄嫂家当成自己的家。他说:没有嫂子当初的宽容和接济,我就不会有今天。古语说:长兄为父,长嫂为母。嫂子是我在这个世界上除父母以外的最亲的人。

     在居民的眼中,关妈妈古道热肠,治家有方,是位好居民、好母亲。

     青年时代的关妈妈是一位居委会干部,一边照顾多病的公婆和幼小的孩子,一边学习和工作。每个和她接触过的居民都会被她的微笑服务所感染,为她的周到耐心而感动。

     谁家的小夫妻闹矛盾,她主动找女方谈心,从思想上解决他们的分歧,使之重归于好。婆媳关系发生不和,工作比较难做。她首先与年长的婆婆沟通,多方面关心年轻人,理解年轻人的生活特点;在开导青年人时,从母亲的角度出发,引导“小字辈”从多方面孝敬老人:老人过去吃过很多苦,拉扯儿女不容易,多给老人一些热心和关怀,多体会老人生活的艰辛,就会换来老人更多的爱心。在她细致的思想工作下,解决了多起婆媳不和,家庭纠纷的老大难题。被当时辖区的居民称为“知心姐姐”和“贴心大妈”。

     如今的关妈妈已是一位八旬老人,在她的潜移默化影响下,儿媳继承了她的衣钵。孝敬公婆,关心弱小,在闲暇之余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也成了一名远近闻名的好媳妇、好居民。

     多么开明的老人。从她的言词中,我们找到了深远;从她海一样的情怀中,我们找到了博爱。她用灵魂洗涤着人们的心胸;她用慈爱教会了我们包容。这就是关亚琴老人,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本期报:市委宣传部;区现职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区直各党(工)委、党组,区委各部办委;区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分局;西安法院、检察院,公安西安分局、公安先锋分局;区属各学校;存档。

      共印170份

     4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