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应用文书 > 正文

    浅谈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0-07-05 03:46:4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郭怡含 李德龙

    摘要:

    “三下乡”是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高校三全育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成分。自1997年启动以来,“三下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与部分大学生态度不端正、一些高校缺乏有序组织、少数地方部门重视程度不够等因素有关。对此,各方需不断改进提高,让“三下乡”活动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三下乡;社会实践;大学生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大学生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对提升其思想修养、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及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作用。“三下乡”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一种较受欢迎的形式,目前已趋于成熟并呈现出专业化、高效化的发展趋势。但不可否认,大学生“三下乡”的组织开展中仍然存在着部分问题。

    一、 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三下乡”前期学生准备不充分

    准备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思想准备不充分,大部分高校仅把“三下乡”当成一项任务来完成,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该项活动在“三全育人”格局中的重要意义,前期对学生缺乏思想上的教育和引导。其次,策划准备不充分,由于临近考试周,大部分学生忙于考试复习,来不及对下乡地点、行程、形式进行充分规划和选择,大多数团队均为临时组建、匆忙选题。学生报名也存在盲目跟风等现象。此外,相关知识储备不足也是部分团队存在的一大问题。尤其是对于大一、大二学生而言,所学专业知识有限,学生如果不能根据自身能力和知识进行合理选题,很有可能出现下乡“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学生不仅无法将所学专业与下乡活动有机结合。

    2、 “三下乡”人才配置不尽合理

    人才配置上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人才选拔和人才结构上。人才选拔方面,虽然学生参与“三下乡”活动的热情很高,但由于种种因素,重点队伍的人才选拔大多局限于学生干部中,“三下乡”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学生干部锻炼的集训营,不能达到使广大学生平等地接受教育。[1]人才结构方面,大部分团队的组建专业性不强,大多为朋友之间互相推荐,并没有根据团队所需针对性地寻找队员、组建团队。[2]此外,大多数“三下乡”队伍队员均来自同一学校、同一学院或同一年级,队员间知識结构相似。

    3、 实践活动缺乏连续性和实效性

    放眼目前的三下乡队伍,大多数队伍每年都在变换人员和下乡地点,持续到一个地区或者对一个项目做深入了解的队伍少之又少。一支队伍下乡时间多为5-7天,如果每年都更改下乡地点,那么在有限的时间里,高校学生很难在下乡活动中对当地进行深入的走访调研,了解当地落后的症结所在,更难获知下乡活动是否给当地发展带来了实质性帮助。

    4、 社会对高校学生“三下乡”重视、支持程度不够

    一方面,“三下乡”活动缺乏法律政策的保护,全社会没有形成支持社会实践活动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在“三下乡”实际开展的过程中,由于高校与相关单位缺乏有效沟通,部分衔接单位对大学生“三下乡”活动认识不够,将学生下乡当作一种负担,没有将其看作是帮助区域改变贫困落后的重要手段,因而不能主动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5、 “三下乡”活动评价体系不科学

    科学的考评体系,是衡量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参与热情和实践质量的有效保证。目前各高校的三下乡考核多根据学生提交的暑期社会实践总结报告、活动照片等资料对实践活动进行评比,而大多数同学认为学校的考评机制并不能很好地反映暑期社会实践的真实情况。[3]

    二、 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改进对策

    1、 做好前期准备,端正下乡态度

    思想准备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印刷指导手册,举办宣讲会、立项答辩会等方式让学生对“三下乡”社会实践产生充分的认识,使其明确三下乡不仅是提升其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国家扶贫攻坚战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引导帮助其端正对于“三下乡”的态度。策划准备方面,可以提早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方案设计比赛,预演实践项目,激发学生创意,营造实践氛围,使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向性、目的性更为明确。[4]知识准备方面,可以鼓励学生选择两位及以上的指导老师,专业指导老师给予学生专业知识技术层面的指导,带队老师负责提供社会实际层面的指导。但由于高校经费紧张、老师数量有限,所有老师都跟队指导较难实现,因此,开设一门社会实践指导的在线课程或选修课供学生提前学习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2、 走出“精英模式”,优化组队搭配

    要走出“精英模式”,组织者就要真正树立“实践育人”的思想观念,从思想源头上走出“精英”实践的组织模式。[5]校团委可以通过与多个社团或学生组织联合,增加对于“三下乡”活动的宣传力度,扩大重点队的人才选拔范围,鼓励更多有理想、有文化、有想法、有技术的学生加入学校重点队伍。团队组建上要尽量有学历层次、学年层次的差异,避免单一结构。支持不同学院甚至跨校组队,让不同院校的学生发挥各自优势,更有效地服务农村建设。

    3、 建立可持续体系,打造品牌活动

    一方面,可以适当延长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给学生更多的时间适应从学生到社会人士的身份转变,更好地服务基层。鼓励学生与当地部门互留联系方式,在返校后保持电话、书信以及网络上的长期联系,定期进行回访,及时将包括调研报告、惠农方案、研发专利在内的实践成果反馈给实践地,确保社会实践成果的落地性。[6]另一方面,高校要重视已有的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保持基地的稳定化、常规化发展,与地方、企业构建长期互动的新机制,实现“三下乡”市场化、项目化运营,最大限度地挖掘社会 资源,调动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全方位育人的工作中。

    4、 创新考评形式,完善监督机制

    加强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过程的监督对于公正评价大学生的下乡成果非常重要。高校可以通过与地方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在学生下乡结束后,由下乡单位向学校直接提交对学生的评价。另外,畅通考核申诉渠道,让学生间相互监督,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减少学生投机取巧现象的发生。让图文资料不再成为衡量学生下乡成绩的唯一指标,让学生更多关注下乡活动的过程和实质,以更纯粹的心态参与到下乡活动中,让学生真正将“服务意识”“奉献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总之,“三下乡”是高校实践育人体系中重要组成成分,也是大学生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精心组织、教师倾力指导、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全社会共同关注,才能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真正发挥其教育意义及服务社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季 翔.论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问题及对策,新西部[J].2016-11:131-132.

    [2] 刘佳兴等.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为例[J]. 教育现代化,2019,6(40):160-162.

    [3] 孙丽.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N校为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7.

    [4] 陈刚.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转型改进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9-23(6):112-115.

    [5] 徐军伟等.走出“精英实践”组织模式—对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青年探索[J].2002-3:25-27.

    [6] 牛少轩.新时代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探析,才智[J],2019-8:82.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00)

    相关热词搜索: 社会实践 浅谈 暑期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