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策划方案 > 正文

    探索教学质量评价推进职教课程改革(张坚)

    时间:2020-08-22 08:48:0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探索教学质量评价 推进职教课程改革

     江苏省宝应中等专业学校 张坚

     摘 要: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必然要求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变革。然而在现实中,中职学校在学生评价上,除了增加学生所学专业相关工种的等级鉴定以外,其他方面基本沿用了普教的做法。这种评价方式无法对学生进行比较全面的考核,无法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前的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学生缺乏现代社会所必须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开拓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伴协作意识和团体精神、职业转岗和职业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而这在极大程度上不仅制约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而且制约着社会的发展。因此,改革传统的中职学生评价体系对于职校课程改革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中职学校 学生评价 改革

      ?一、中职学校学生评价改革势在必行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化,“能力本位”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界的共识;与传统的学科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模式、课程开发方法和课程内容均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教学内容、方法的变革,必然要求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行变革。职业教育的教学和评价必须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贴近市场需求,才有生命力,职业学校所培养的学生必须是同21世纪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各行各业的人才。在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呼声日益高涨的同时,对职业教育学生的评价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重学科考试成绩,轻综合素质评价等现象,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改革职业学校学生的评价,势在必行。

     ? 对中职教育来说,尽管已经有了多年的办学经验,但在学生评价上,除了增加学生所学专业相关工种的等级鉴定以外,其他方面基本沿用了普教的做法。而这种评价方式仍然是学业评价的指导思想,无法对学生进行比较全面的考核,无法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学生缺乏现代社会所必须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开拓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伴协作意识和团体精神、职业转岗和职业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而这在极大程度上不仅制约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而且制约着社会的发展。因此,改革传统的中职学生评价体系对于中职教育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二、目前中职学校学生评价存在的问题

     看重成绩和学分,忽略学生的知识结构

     ? 由于普通教育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既是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也把中职学生的学业分数看成是评价结果的最根本的表示。在一般的职业学校,学生的考核采取学分制,要求学生在三年或四年的学制内完成规定的学分就可以毕业,但是学校在安排学生的课程体系时并没有认真考虑其是否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于是在实践中就出现了为了满足学生的规定学分,重复开类似的课程,开设与技能无关的课程来帮学生“凑”学分的现象,。同时在评价学生的成绩时,也通常只是简单对学生的卷面分数进行评价,对中职学生的评价停留在学业分数表面,不去深究是否将学业知识构建到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学业知识是否成为自身知识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忽视了学生对学业知识的理解和领会,认为能通过学校组织的考试,完成学业,拿到学历证书才是根本目的。

     理论知识评价与能力评价不平衡

     ? 经过这些年的中职扩招,中职教育资源紧张成为制约中职健康发展的瓶颈。虽然中职学校纷纷提出要“重基础、强能力”,把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点指标,然而客观的条件决定了大多数学校仅仅只能把“强技能”训练作为一个目标。宝应中专学校从2006年到2009年的短短三年中,从当初1000多人的在校生规模发展到了3000多人的规模,学校的规模在迅速的扩张,但学校的实训设备本来就少,学生增加之后,就更加无法跟上教学要求,因此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实验实习等环节与培养目标对照就显得极其薄弱。而学校面对这样的客观条件也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学生则是有意见没办法。由于实训条件的限制,现行的学校考试制度,只能侧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评价,对操作技能的评价则少得多,这也加剧了学生的急功近利,苦学理论,轻视技能训练的现象。

     缺乏对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与实践能力的认可和激励

     ? 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精神是在不断的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体与实践能力体现出来的时候,教师所教的知识是作为铺垫、作为材料、作为工具出现的。目前中职教育的教学活动,与普教相比,没有明显的差别,任课教师只是忙于把自己的教学任务完成,如果说有意于培养创新素质的话,也是为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准备材料和制作工具,而无力为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创设意境,更缺乏应有的激励和评价。

     ? (四)教学评价简单量化

     ? 传统的以知识再现为主的考试制度和以其死记硬背为主的闭卷考试方式,将教学评价的两个方面即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了简单的评价,而且侧重于学生学习效果的量化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忽视了过程评价定性评价,造成了中职学生“上课不用慌,考前突击忙”的尴尬局面,严重影响了中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制约了中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 三、中职学校学生评价的对策

     树立科学的评价观

     ? 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应该是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他们具有必备的文化知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健康身心素质。要对中职学校的学生做出科学的评价,必须首先树立科学的评价观念。中职教育的特点是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其教育的目的是为职业服务,因而中职教育的教学评价理应充满职业色彩,使教学评价与相关的职业标准科学地联系起来,使中职教育的评价结果与其教育的目的高度的统一起来。

     严格遵循科学的评价原则

     ?中职学校学生的评价应遵循:整体性原则、指导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整体性原则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与学生的思想道德、身体心理、业务等素质培养和提高结合起来,与学校教学工作的终结评价结合起来,以体现教学评价在实现人才培养总目标中的合理定位;指导性原则强调以加强素质教育为契机,推进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性原则是指构建中职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时做到实事求是,评价时运用科学的、现代的评价方法和工具,科学判断教育效果及其价值,有形成性评价逐步发展到总结性评价;全面性原则要求评价的内容和评价主体兼具多元化特点。

     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体系

     ?要改革传统的评价体系,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评价内容要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

     对专业课的评价固然是中职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部分,但不能仅仅看中学生的学业分数,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职业技能的评价要比学业分数更重要。或竞赛,或作业等,并参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参加各种职业活动的名次、成绩和证书等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指标要涵盖合理的知识结构

     中职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应当体现社会发展各种职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符合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反映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中职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应涵盖合理知识结构,动手能力和创造思维等几个部分,各部分依据实际情况又可以划分或设置更为具体的项目。依据教育管理领域的有关理论,对每一部分、每一项目分别确定即科学又可行的指标内涵、评价方法、评价单位、等级指标和权重设置。

     评价方法要多元化

      采取评价方法时首先要考虑周期限制。二是做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对简单可测的可以按明确规范或定量指标进行测定和考核的项目,坚持客观标准,对难以作出精确测定的内容和项目采用软评价的方式进行定性的描述或等级评定。三是以形成性评价和静态评价变成动态评价,把以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为主的选择性评价变为以个体纵向比较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认为“智能是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这些能力对特定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是很有价值的”。每个个体身上都存在相对独立的、与特定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多种智能。每个个体都同时拥有多种智能,这些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能各具特点。中职学校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现学生的不足,以便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从而使他们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参与到学习中,促使自己发展。因此,在对中职学生评价的过程中,需要改变原有看重成绩和学分、理论知识、简单量化的现象,让教师全方位地审视每个学生,乐于从多角度分析、评价、观察、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潜能,因材施教,才能培养出不仅拥有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而且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质,能较好地适应社会,活跃于生产、服务、技术等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人才。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