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党建材料 > 正文

    基于改革开放四十年财政政策历史回顾

    时间:2020-05-14 16:02:1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基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财政政策历史回顾 翻开1949至2017年近七十年的**财政年鉴,看着一页页泛黄的老照片,一张张稚嫩的脸蛋渐渐演变成布满皱纹的脸庞,仿佛在述说一个既沧桑又辉煌的故事,千万个财政人无怨无悔地奋斗,为财政事业抒写了崭新的华丽篇章,为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日,一篇央行研究局局长**撰写的《当前形势下财政政策大有可为》文章被各大媒体转载报道,吃瓜群众大呼“央妈”叫板“财政爸”了,但作为一名财政人,我们应该看到此次争论的本质:即引发这一争论的根源在于如何有效的利用财政政策去杠杆!以此为契机我想谈谈从改革开放初期到目前,历经40 年,我国的财政政策是如何随着不同时期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不断调整的。

    一、1978-1992 年行政色彩浓厚的财政政策 从1978 年到20 世纪90 年代初期,我国在正式文件中没有明确提出财政政策的概念,实践中运用了一些财政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这一阶段的财政政策调整都带有鲜明的计划色彩,在各类措施中行政手段和财政直接支付占多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为了使国民经济尽快摆脱因文革所形成的长期停滞的不利局面,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是,由于经验匮乏,导致财政赤字严重、社会总需求与总消费的结构不合理、物价快速上涨,出现了改革开放后的首次经济过热现象。针对经济过热的现象,1979-1982 年实行了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主要运用的是行政直接控制的手段进行调控,包括减少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减少基建的规模。引导国家预算外资金合理运用等。但由于调整的力度过大,国民经济出现下滑,1982-1987年再次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增加有效供给,一方面是扩大财政支出,另一方面是发行国债筹集收入以满足支出需要。然而,1984年以后,我国国民 经济又出现过热的势头,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矛盾不断显现,差额不断扩大,于是1988 年,党中央提出了紧缩性经济政策。财政政策方面,采取了大规模压缩固定资产投资、紧缩中央财政支出等措施。这一系列的紧缩性政策带来了整个社会资金短缺,经济效益下降,市场开始出现疲软。直至1991-1992 年增加投资、扩大支出、发行国债的积极财政政策得以实施。在积极财政政策刺激下,我国经济短期内迅速复苏。

    二、1993-1997 年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 20 世纪90 年代初期的积极财政政策虽然刺激了我国经济复苏,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是又一次的经济过热,集中表现为:高投资,1992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44.4%,1993 年甚至高达61.8%;
    高财政支出,1993-1994 年的财政支出指数分别高达124.1%、124.8%;
    1994-1995 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高达124.1%、117.1%。面对高投资、高财政支出的“多重高热”的经济现象,国家采取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主要的财政政策措施有:实行分税制改革,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在全国财政收入中的比重,调整税种结构和税率,严格控制税收减免,适度压缩财政开支等。连续几年的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取得了较为良好的宏观调控结果。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1994 年的30.4%降至1997年的8.8%,平稳回落;
    财政支出指数从1994 年的124.8%,以年均约3 个百分点的速率平稳降至1997 年的116.3%;
    可以说,从紧力度较为适当的财政政策使得1993-1997年经济波动幅度明显减小,经济增长率由1993 年的14.0%平稳降至1997年的9.3%,避免了1979-1992 年经济增长大起大落的状况,同时,物价回落明显,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已从124.1%降至102.8%,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控制。我国经济在这一时期呈现出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局面。

    三、1998-200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 1997-1999 年我国经济增速持续下降,既与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有关,更与当时国内外的经济形势有关。国内方面,经过改革开放 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已基本实现供需平衡,到90 年代中后期,某些行业甚至出现供给过剩的现象。尤其是生产过剩问题的出现,使得包括企业、银行在内的微观经济主体对于扩大生产持谨慎态度。国外方面,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爆发,迅速席卷东南亚诸国,我国对外贸易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同时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技术比较落后、附加值不高、城乡结构不合理、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等经济结构问题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产生了放大效应,通货紧缩的经济低迷局面出现了。针对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通缩状况,1998 -2003 年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主要包括发行大规模的国债筹集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西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外贸出口、技术创新等领域,建成了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
    实行了免征关税、抵免企业所得税等税收政策,以刺激消费需求,使得宏观经济运行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

    四、2004-2007年稳健的财政政策 经过六年积极财政政策的调控,中央财政债务余额快速增加,同时,财政赤字飞速增长。这些政策措施虽然使得我国经济从需求不足转向供需大体平衡,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但是也导致部分行业出现了投资增长过快的局部性过热现象。国家适时调整了政策,于2004年将积极财政政策转向稳健财政政策,大幅度削减财政赤字;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减少对竞争性和经营性领域的直接投资,增加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投资;
    深化税制改革,发挥税收调节作用,注重解决民生问题全面取消农业税,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义务教育、医疗保障的财政支出,等等。

    五、2008至今积极的财政政策 稳健的财政政策延续了新世纪以来的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态势。但是,2007 年下半年宏观经济已出现了过热的苗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达到104.8%。为了预防经济过热,2008 年年初的两会定调该年度的财政政策为稳健型。然而,2008 年上半年全球金融海啸爆发后,加之国内发生了南方地区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大地震两起重大自 然灾害事件国内外环境的巨大变化。2008年下半年国家及时调整了经济政策的取向,制定了一揽子振兴经济计划,财政政策由稳健转向积极,首次提出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主要的措施有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支持保障力度;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刺激消费需求。随后两年,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的经济政策,突出财政政策实施重点,增加对“三农”、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节能环保等方面和中小企业、居民消费、欠发达地区支持力度,支持重点领域改革。在国内外发展环境极为不利的情况下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有力地抵抗了次贷危机和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在世界经济普遍低迷的情况下,我国经济仍保持高速增长态势。然而,避免经济下滑的系列政策措施却影响了经济转型的过程,使得我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具体表现为: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投资需求疲软、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资源环境约束压力大等等。随着经济结构性问题的日益突出,2011-2018 年,我国又连续八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反映在实行营改增,通过结构性减税降低企业负担;
    取消违规违法设立的政府性基金;
    允许地方政府限额发行债券,推进债务置换,积极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
    加大中央财政对地方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加大财政支出向民生领域倾斜等方面,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重点调结构以解决经济结构性问题。十九大以后,我国还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实行区间调控、定向调控来强化财政政策的效应。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提出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概念。

    实践操作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过从紧财政政策、适度从紧财政政策、稳健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等四种类型的财政政策。《当前形势下财政政策大有可为》一文中则指出目前的财政政策仅仅算是稳健型的政策,并未达到积极的标准,认为财政财政仍可进一步加大支出力度,提高财政赤字率!在我看来单纯的利用赤字率为2.6%这一指标来评判财政政策积极与否也是片面的,但客观来说,当前的财 政政策并未发挥有效的作用。过去几十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较为单一,无非是加大财政支出力度,一小部分作用于民生,大部分则作用于基建。近年来,我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是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展开,其重心在于减税降费和以PPP的方式推动基础投资。但这一系列的措施并未有效的去杠杆!当务之急应是通过转化股权、资产证券化、信托等方式消化存量债务,压缩地方政府及其融资平台的债务规模,加大财政支出或减税的手段将杠杆率逐步降下来,大力清除僵尸企业,减少无效资金的占用,增加有效需求供给,激活社会资本,使资源在社会整体层面得到优化配置! 四年本科、三年硕士、五年工作经历让我对财政有了难以割舍的情愫。改革开放四十年,财政英雄几十载!薪火相承!我将坚定不移的“思”财政为民理财之策,“行”财政治国辅政之实,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服务人民。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捍卫祖国的圣洁和美丽,建设富强繁荣的祖国。

    相关热词搜索: 财政政策 改革开放 四十年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