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养心是什么意思_品茶养心

    时间:2019-01-16 04:58:2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人在工作忙碌之后,生活的余暇之时,端起茶杯细啜漫品。当茶汤静静地浸润人们的心田时,人的心灵就在虚静中得到净化,精神也就在虚静中得到升华,    可以尽享怡然自得的人生之乐。由此看来,品茶不仅仅是生理的需要、生活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心性的修炼和品质的涵养。我们只要以宁静淡泊的心情,旷达超逸的襟怀去品茶,就一定能得到道德力量的扩充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就能更好地享受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真趣。
       面对一杯清茶,要有一份易安的婉约;二分东坡的豪放;三分老子的淡泊;四分板桥的洒脱。由此,演成十分的惬意。这惬意足以颐养心神。
      ――编者
      
       禅茶一味
       茶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共通之处。
       其一曰“苦”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求的是对“苦”的解脱。 茶性也苦。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其二曰“静” 茶道把“静”作为达到茶境的必由之路。佛教坐禅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克服睡意的只有茶,于是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 这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天性。
       “虚静之心”方能品出“茶韵”
       茶人心境的形成和创造,来自于“虚静”。中国古代先哲们对虚静早有深刻的阐述。道家认为,人的心虚静之极,可以像镜子一样真实地反映天地万物。儒家则以静为本,致良知,止于至善。佛家认为,人的心灵不为名利欲望所占据,谓虚,人的思想不受外界的干扰,谓静。这种虚静,既顺乎茶之本性,又合乎人之心性。因此,虚静的心境,可以说是茶人的性情。
       品茶的感受有些像参禅。正如“禅”字“示单”的构字之意,是很单独、很个体的。同样,茶之韵乃人在草木间的感受,也只有茶人自己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品茶是要调动全身的官能来参与的。用眼睛去鉴赏茶色,用耳朵去听高冲低泡的声音,用鼻子去闻氲氤的茶香,用舌头的味蕾去品尝茶味,用双手去泡茶、沏茶、倒茶、举杯,再通过眼、耳、鼻、舌、身把末梢的官能感觉传递给心灵,在心里把对茶的颜色、声音、香气、味道、触感的结果进行整合而产生一定的意识,最后在心里所意会到的,就是我们常说的茶韵。
       清代学者梁章钜把茶韵用“香、清、甘、活”四字来概括。这无非从色、声、香、味去记录官能感受,并非真正的茶韵。他又说“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这“悠然心会”、“难与君说”的“妙处”才是真正的茶韵。再者,这种茶韵只是一己的心领神会,他人并不一定能感同身受,往往不为他人所信。茶韵和禅机一样,都是不可说、道不明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浓淡由己,冷暖自知。
       留出喝茶的光阴
       品茶是用茶香洗涤内心的过程与仪式。而“茶”字本身就是人在草木间,浸染山林之气,可以看流云、观虹霓、饮泉水,在这样的过程中,人心是亲近自然的。
       所以茶也是要和着季节与心情来喝的。绿茶,一定要喝清明前的。春天,大地阳气蒸腾,万物生长。江南茶树上的芽尖刚刚绽开,清明前采下来的嫩叶,用早春那刚刚封冻了一冬的凌凌泉水泡开,你会觉得草木之间生长的力量在眼前氤氲化开,春的新鲜、灵动带着一点点青涩,像刚刚舒展开的梦想,一下子全都在了这盏春茶之中。因此春天喝绿茶能够让人苏醒,让人精神焕发,让自己在春天里跟着大地的草木一起蓬勃生长。生长的过程延续到盛夏,绿茶也一直能喝到盛夏。
       一立秋,就该喝乌龙了。最雍容方正的乌龙茶当然是铁观音,最典雅的乌龙要数台湾产的冻顶乌龙。这种高山茶犹如它的名字,带着一股清冽之气和远远的幽香。而中国台湾的文山包种也是很好的乌龙茶,绵软醇厚,充满文人气息。翠玉乌龙也是很雅致的茶,三两知己小聚时喝它最合适。在清秋喝乌龙,是因为它茶色清亮、疏朗、绵长,有秋高气爽的味道。茶的颜色会让人联想到秋天,空气中透出金属般的光泽,盛夏的浓郁已经过去,人的心情走向清朗,世界走向饱满与成熟,天地开阔。这正是乌龙茶的况味。
       到了冬天,是喝熟普最好的时候。普洱茶经过长时间的发酵,由生到熟,由翠绿的微涩到深红的绵软。隆冬时节,外面皑皑白雪、万物凋零。此时,手捧一盏浓浓的熟普,看着它红酒一样的颜色,喝上一口,醇香绵厚,暖意顿生。
       品茶,除了随季节、时间变化外,还要随人生的境界一起变化。20多岁的人往往喜欢咖啡胜过喜欢茶。苦苦的咖啡加进去香香的牛奶,再放上甜甜的糖块,甜、苦和浓香混合在一起,就是20岁的青春,有一点混乱,但是充满勇敢、生机勃勃。人遇见茶是要讲究机缘的,如果你对世界的看法、事业上的打拼、情感世界等等一切,都还在万分纠结的时候,是不会喜欢上茶的,因为你还没有走出咖啡的那份“浓郁”。但人过30岁,却往往会喜欢上茶。那时,你已经开始慢慢体味到茶里不求当下的浓郁、而求隽永的回甘,是另一种人生的境界。
       因此,生活中一定要留出喝茶的光阴。正如苏东坡所言:“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你有你的“茶道”
       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养心明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
       中国人是不轻易言道的。不像日本,茶有茶道,花有花道,剑有剑道,就连摔跤搏击也有柔道、跆拳道。在中国饮食、文艺、玩乐等诸种活动中,能升华为“道”的只有茶。茶道属于东方文化,而东方文化往往没有科学的、准确的定义,全靠个人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尽管“茶道”这个词从唐代至今已经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华辞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看起来真的是“道不可说”。
       其实,给茶道下定义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茶道文化的本身特点正是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同时,佛教也认为:“道由心悟”,如果一定要给茶道下一个定义,反倒限制了茶人的想象力,淡化了通过用心灵去悟道时产生的玄妙感觉。用心灵去悟茶道的玄妙感受,好比是“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有的“浮光耀金”,有的“静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浅鱼读月”,有的“月穿江底水无痕”,有的“清江明水露禅心”。
       “茶道”如月,人心如江,在各个茶人的心中,对茶道自有不同的美妙感受。
      
       品茶的功夫
       品茶有道,道在何处?有人说:茶禅一味;有人说:和敬清寂;种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可惜都太过高深,叫人一头雾水。所以我们不妨这样来看,茶是一种精神的物质载体,茶道就是饮者通过品茶的方式,感悟到某种人生境界。感悟越深,境界越高。这个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很难用儒、释、道任何一家的理论来固定。有时候,哪怕只要有一些很小甚至很世俗的感悟,也就够了。到了此种境界,就做到了不是一般的饮而是“品”了。品茶之乐趣,或许就在于此。
       茶饮到一定程度,便要讲究个境界。
       首先得会识茶。中国茶品类繁多,各有特色。饮者的最起码功夫,要一尝便知什么茶。至少也要懂得花茶、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的区别。其次便是要分辨得出茶的优劣。至少也要闻得出香型,喝得出醇厚浅薄,这才能品出韵味。
       有了识茶的基础,再进一步就是要是识水。茶既是一种饮料,泡茶之水很有讲究。经典的说法是“山泉最佳,井水次之,江水又次之”。今天情况已有许多变化。对于都市饮者来说,真正的泉水井水无处可觅,江水则污染得不能饮用。比较容易得到的就是优质矿泉水。注意不要用纯净水,更不宜用自来水。有了好水后,还要懂得冲泡的方法。一般来说,绿茶比较简单,八十度左右开水即可。乌龙茶的温度要求则较高,既要现烧,又不能沸滚太久。有了好茶好水,还要有好的茶具。这便是识器。
       中国的茶器,最好的当然要数江苏宜兴紫砂壶。除此,德化、景德镇的瓷茶器也很漂亮。最重要的是要懂得茶水与器具相配的道理。比如,乌龙茶要用“曼生壶,若琛瓯”,必须将茶水从壶里倒到小瓯里,先闻后饮。泡绿茶最好用玻璃杯,看茶叶在晶莹剔透中如花般绽放,未饮先醉,别有风味。识器还一重意思是要能识大器。即饮茶时的外部环境。品茶是一种高雅的休闲活动,可在陈设典雅的茶室中边饮边听若隐若现的轻音乐;可在朋友家中自泡自饮,随心所欲,慢慢啜品;可在花前月下,树旁水边,席地持壶,与自然为伍。不管什么环境,当以清静、洁净为上,方有情趣。
       识得水识得器,就该识人了。饮茶是解渴解乏,而品茶则是一种交际、休闲的方式。这也是如今都市中茶馆大兴的根本原因。俗话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若要品茶品得身心两畅,选择什么样的人一起喝茶十分重要。因为喝茶跟喝酒不同,酒是越喝越热闹,越喝越兴奋,所以人多一些,杂一些不要紧。而茶呢,一般来说是越喝越清醒,越喝越淡泊,所以共饮者就不宜多,品格也要高雅。若与势利小人之流共座,就只会糟蹋好茶,败坏胃口。
      

    相关热词搜索: 养心 品茶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