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正文

    儿童对知觉事件和想象事件的现实监控: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时间:2019-01-27 04:34:3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来源监控和现实监控的概念,说明了儿童在现实监控方面存在的年龄差异,阐述了现实监控的理论模型以及影响儿童现实监控能力的主要因素,最后介绍了现实监控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关键词来源监控,现实监控,儿童发展。
      分类号B844.1
      
      1现实监控的定义
      
      人类获得信息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外部来源和内部来源。外部来源,如:他人的言语、行为,自然界的事件,或者通过电视、报刊等媒体传播的信息等;内部来源,包括个人的行为、想法、想象,甚至是梦等。将记忆的来源进行归因的过程称为记忆的来源监控。
      Johnson等描述了三种重要的来源监控类型:(1)外部来源监控,记忆的来源由他人的外部行为产生,不包括自我;(2)内部来源监控,只包括由内部产生的自我想法和行为;(3)内―外部来源监控,包括内部来源产生的自我想法、想象和外部来源产生的他人行为,也即现实监控[1]。
      现实监控是来源监控的一个更为普遍的方面,它是指在记忆中区分外部来源信息和内部来源信息[2],即辨别知觉记忆和自我产生记忆的判断过程[3],更明确地说就是指辨别记忆中确实发生的现实事件和头脑中想象的事件[4]。
      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认为曾经发生的一件事或说过的一段话实际只存在于内心的想象之中,这是人们对现实与想象记忆的来源监控,即现实监控过程发生错误造成的,普遍认为儿童更容易混淆真实与想象事件[5]。运用现实监控的实验任务进行相关研究涉及到心理学的许多领域,其中包括记忆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神经心理学等。现实监控的实验任务还用来讨论目击证人在法庭上作证的问题、来源遗忘症、双语现象,以及信息可靠性与其来源之间的关系。近年来,这一课题得到了西方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我国目前也有一些来源监控的实验报告[6],但有关儿童现实监控能力发展的研究尚未检索到。
      
      2现实监控的年龄差异
      
      研究表明来源监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而现实监控比其它两种来源监控更具有发展的趋势。事实上,儿童在3岁时已经可以从客观事物中区分想法和想象[7]。在他们的日常谈话中,经常会尝试比较现实与假装、现实与玩具、现实与图画的差别,而且当问到他们所想象的物体是否真实存在时,多数3~4岁儿童都能正确给出否定回答[8]。Flavell等测试了学龄前儿童的来源监控能力,指出4岁儿童对现实与假象已经有了比较牢固的理解[9]。朱珊用“想”代替“想象”一词,对3~5岁儿童所作的实验表明,4岁以上儿童较4岁以下儿童表现出更加稳定的区分现实与想象的能力[注]。
      不过,Freud很早就指出,较小年龄儿童可以很好地理解进行中的想象经历的现实状态,但是随后他们会把这种想象经历错误地归类为对现实事件的记忆。Woolley等在其所做的进一步研究中验证了Freud的论断,他们发现尽管3岁儿童一般可以区分基于想象和基于事实的来源,然而他们的很多现实监控判断却没有较大年龄的学龄前儿童好[10]。例如,Welch-Ross在一项有关想象的研究中,考察了学龄前儿童辨别行为、假装和想象的能力,发现3岁和4~5岁儿童之间有较大的年龄差异[11]。Foley等也发现,在判别自我行为和与他人合作的行为时,学龄前儿童和较大年龄儿童之间出现年龄差异[12]。还有一些研究用假装代替想象,例如,当被试隐藏和假装隐藏一个物体时,Robert和Blades在学龄前儿童和大些的儿童被试之间,发现了一些来源监控的年龄差异[13]。
      对较大年龄儿童的研究证明了现实监控能力的年龄差异。Foley 和Johnson报告说,在辨别想像的行为和自己经历的行为时,6岁儿童的成绩显著低于9岁儿童和成年人[14]。Lindsay等增加了实验的情景,结果发现在区分自己表演和想象自己表演某一行为,或者区分看别人表演和想象别人表演某一行为时,7岁到10岁儿童比成年人在来源监控中遇到更多困难;但在区分自己表演和想象别人表演某一行为,或者区分看别人表演和想象自己表演某一行为时,年龄差异不显著[15]。同样的实验任务,Markham的研究也发现,6岁儿童的现实监控能力不仅在区分自己表演和想象自己表演某一行为时比12岁儿童差,而且在区分看别人表演和想象别人表演某一行为时也比12岁儿童差,表明6岁儿童在编码和(或)使用想象行为的认知操作线索时有更大的困难[16]。另外,Markham 等在研究视觉和听觉现实监控的发展趋势时发现,无论视觉通道还是听觉通道,9~10岁儿童辨别现实和想象的成绩均显著好于6岁儿童[4]。
      Roberts总结了近20年来的研究成果,认为儿童的来源监控能力在学龄前得到发展,并且一直延续到8~9岁[17]。Sussman的研究则表明:现实监控能力在学龄前、8岁、12岁儿童间呈现逐渐提高的发展趋势,11~12岁时儿童完成现实监控任务的成绩与成年人相比已经没有显著差异了,说明现实监控能力在11~12岁时也许已经发展成熟[18]。这一结果与皮亚杰的观点相一致,皮亚杰认为较小年龄儿童通常难于辨别事实与幻想,同时伴随想像与现实混淆的发生,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1~12岁[19]。
      
      3儿童现实监控的工作模型
      
      根据现实监控模型,影响现实监控的因素主要有两个:被评价的记忆痕迹的特征和被运用的判断过程的类型[2]。
      不同来源的记忆痕迹包含了在记忆来源中用做线索的各种不同质的特征。其中,基于现实的记忆包含更多的感觉信息(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等)、上下文信息(空间的、时间的)、语义细节(词汇的物理特征,功能特征,情感内涵等);而基于想象的记忆则包含更多的组织、精细加工、提取和辨别等认知操作[1];同时,现实监控可能还包括更多的推理过程,强调特殊记忆的内容,及它们与其他知识和元记忆的相互关系[2]。学龄前儿童可能还不具备与较大年龄儿童和成年人同质的知觉和想象事件的记忆痕迹,他们的想象行为可能包含了更多的感觉特征和知觉细节,而较少认知操作[15]。通常,记住某一事实很少需要判断过程参与来源监控,而当记忆的来源是非现实的,特别是当知觉和想象事件的记忆特征相似,或应用了错误的推理时,儿童经常发生来源监控错误[18]。
      现实监控的年龄差异也可能源于对现实和想象的记忆判断过程。当记忆中某一事件的来源不具有典型的内部或外部特征时,就要依赖进一步的信息判断记忆的来源。这些信息可能包含了先前知识积累中被评价的记忆痕迹的质的特征,也可能包含了相关记忆痕迹的特征[2]。前者如:对于看见了一棵摇钱树这一事件,成年人会把它归因于梦境,因为他知道树上不能长出钱来;后者如:某设计师不能确定一项设计方案是他提出的还是他同事提出的,于是他想起同事开始画图并折断了铅笔的情景。然而,儿童一方面由于缺乏相关判断过程所需要的先前知识[1],另一方面其利用线索进行判断[20]和同时运用多重线索[1]的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因此他们在区分现实与想象时比成年人有更大的困难。Foley等研究证明,来源混淆的发展趋势反映了较小年龄儿童尚不具备运用内部线索,如认知操作信息的能力[21]。
      其他记忆过程也可能影响对记忆来源的监控能力。但过去的一些研究证明现实监控与再认、短时记忆技巧均无相关,说明回忆一件事的内容与辨别一件事的来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3,22]。
      
      4影响儿童现实监控能力的主要因素
      
      4.1事件的现实状态
      研究表明,儿童对现实事件的来源监控好于对想象事件的来源监控。Foley等在让儿童玩真实的玩具(如:塑料电话)和替代物(如:木块和手势)的假装游戏中测量到,在玩真实玩具时,3岁和5岁儿童都不会将之归因为替代物;在玩替代物时,3岁儿童比5岁儿童表现出更多的来源混淆,他们往往把替代物报告成真实玩具[22]。Foley等认为造成这种不对称现象的原因是儿童在玩替代物时,往往同时加入他们对替代物的想象,如:“这个电话很像我们家的那个”;而玩真实玩具时则很少对之进行评价。正是这些评价使替代物所包含的特殊信息得到了激活,从而导致了儿童对想象状态的来源混淆。
      Sussman在对4岁、8岁、12岁儿童和成年人的研究中也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学龄前儿童能够辨别进行中的现实行为,而且与较大年龄儿童和成年人一样好,现实监控的发展趋势主要发生于想象事件中[18],这与Parker(1995)的发现是一致的。Parker对此作出了两种可能的解释。第一,事件(言语的、运动的)一般不会引起对该事件的内部想象线索,而想象同一件事却会引起与该行为相关的感觉和知觉线索。第二,在记忆中现实事件的编码比相象事件的编码更具有可辨别性,因此在进行系统判断时,想象事件更容易被混淆[23]。
      
      4.2来源线索的特征
      认知操作信息对现实监控判断至关重要。现实监控模型预期,提高反应的自动程度会减少认知操作的信息;相反,如果反应需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和研究,操作信息就会变成辨别记忆来源的潜在的线索。Foley和Durso用线条简单和复杂的图片,对6岁、9岁儿童和成年被试所做的现实监控研究表明,复杂材料的辨别效果比简单材料的辨别效果好[3]。
      行为中是否有同伴的交互作用也会影响现实监控的效果。Parker发现,在辨别分析中,儿童区分想象行为的来源在有同伴的情境中比没有同伴的情境好[23]。说明有同伴情境中的想象行为比没有同伴情境中的想象行为产生更多的认知操作线索,这些细节线索促进了对想象行为的辨别。
      行为中使用的工具也会影响现实监控。Foley等发现,在真实行为和想象行为的现实监控中,使用看得见结果的工具(如铅笔)比使用看不见结果的工具(如手指)的成绩好,使用任何工具都比不使用工具的成绩好[24]。
      
      4.3记忆来源的相似性
      记忆来源的相似性可能是影响现实监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来源辨别过程中,对知觉和(或)想象事件的记忆越具有特色,就越能促进辨别效果;不同来源事件的记忆线索越具有相似特征,就越容易发生来源混淆[3]。一些证据证明内容相似性影响现实监控,其中一部分认为较小年龄儿童比较大年龄儿童和成年人更容易受相似性的影响。Lindsay等发现,8岁儿童和成年人完成具有独特故事情节任务的来源监控好于完成具有共同故事情节任务的来源监控[15]。这一结果得到了Markham的印证:当知觉和(或)语义内容具有较高相似性时,不论真实和想象事件的行为者是否为同一人,6岁儿童完成区分记忆来源任务都比12岁儿童困难[16]。Foley和Ratner研究发现,儿童在想象别人的行为时,对不相似的行为的辨别好于相似的行为;行为者是自己比行为者是别人更容易出现现实监控错误,因为现实监控判断的线索更加相似[25]。
      研究表明,不仅感觉和语义的相似性影响现实监控,功能的相似性也会影响现实监控。在Foley等的系列研究中,3~8岁的儿童都能正确报告他们玩过的真实玩具;但是在玩替代物时,较小年龄儿童比较大年龄儿童更多地将之归为真实玩具,并且替代物是木块与替代物是手势的出错率相同,说明功能的相似性造成了现实监控的来源混淆[22]。Day等认为这一结果的基础是对行为引发的运动表征的激活,而不是对实验任务特点的激活[26]。
      
      4.4时间间隔
      记忆的时间间隔可能是影响现实监控的上下文关系因素之一。Gordon等对6岁儿童在行为后立即测验,然后再延迟8周后测验,后者的正确率很低,证明延迟确实降低了来源辨别能力[27]。与此相似,儿童在被问及真实的和假装的隐藏地点时,立即测验好于延迟三天以后测验[14]。Parker还证明,时间间隔会使对想象的记忆下降的更多(对现实行为的辨别在延迟测试时有所降低,但仍维持在相当的水平;而对想象行为的辨别却降低到随机的水平),导致延迟后辨别行为和想象的差异增大[23]。这一结果与认知操作线索比知觉线索减弱速度快的假设相一致。
      延迟和重复测验对来源监控的影响可能随年龄变化。Parker的研究发现,在辨别自己表演和想象自己表演某一行为时,两周延迟后进行测验,10岁儿童辨别现实行为的成绩好于6岁儿童;在辨别别人表演和想象别人表演某一行为时,两周延迟后进行测验,10岁儿童辨别想象行为的成绩好于6岁儿童[23]。Ackil等让被试完成误导信息的来源监控任务后立即测验和延迟一周测验,结果发现7岁儿童更容易将误导信息归因为事实,9岁儿童和11岁儿童的水平接近,所有三组儿童的成绩都显著低于成年人[28]。
      
      5儿童现实监控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Foley等在Johnson和Raye的现实监控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个人的观点理论。这一理论在承认认知操作重要性的同时,更强调包括预测行为结果、设计行为方式在内的预期过程的特殊作用。
      Foley等的实验研究发现,儿童对记忆中的现实事件和想象事件的来源判断错误与儿童在完成任务中的个人预期有关。在行为者是自己和行为者是他人的条件下,让儿童和成年被试分别完成辨别现实行为和想象行为的实验任务,结果6岁儿童在各种条件下的成绩均比成年人差,他们更容易把想象中的行为归因于实际发生的现实行为。而这种归因的不对称性在儿童想象并有目的地计划自己的行为时最为显著[29]。Ratner等认为,作为行为者本人,儿童的行为如果具有明确的目的指向就会导致来源判断错误,这是因为当行为包括自我时,预测或计划等可能受到个人经历的影响,较小年龄的儿童不能有效地利用预期行为来判断行为的现实状态的线索[30]。
      在Foley等的另一项研究中,让4岁儿童和成年被试共同完成拼图游戏。儿童更容易把成年合作者拼的拼图报告成自己拼的,而这种偏差只在让儿童观察成年人拼拼图并想象自己将如何拼下一块时出现。以上结果说明,儿童在想象别人做或将要怎样做时,如果利用预期线索有困难,就会把别人的行为编码成自己的行为。这种把别人的行为内在化的过程最终导致了现实监控错误[31]。
      基于个人观点的现实监控理论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因为它强调了个体的社会认知在现实监控中的重要作用,为来源监控的研究开拓了新视野。不过,我们对行为的知觉特征、行为者和行为的目的均知之甚少。知觉和社会特征(包括除预期在内的社会认知过程)对儿童辨别现实事件与想象事件的来源监控的影响,有待于我们进一步考察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Johnson M K, Hashtroudi S, Lindsay D S. Source monitor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3, 114: 3~28
       2 Johnson M K, Raye C L. Reality monitoring. Psychological Review, 1981, 88: 67~85
       3 Foley M A, Durso F T, Wilder A. Developmental comparisons of explicit versus implicit imagery and reality monitor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1991, 44: 335~347
       4 Markham R, Howie P, Hlavacek S. Reality monitoring in auditory and modalities: developmental trends and effects of cross-modal imager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1999, 72: 51~70
       5 程岭红, 黄希庭. 记忆准确性的认知取向研究. 心理学探新, 2001, 21(4): 20~24
       6 杨志新, 吴怀东. 男女大学生两性嗓音源记忆的差异性研究. 心理科学, 2000, 23(3): 329~331
       7 Estes D, Wellman H M, Woolley J D.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mental phenomena. In Reese H(Eds.), Advances in Child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89, 22: 41~87
       8 Woolley J D, Wellman H M. Young children′s awareness of the origins of reality, unrealities and appearances. Child development, 1990, 61: 946~961
       9 Flavell J H, Green F L, Flavell J H.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about the appearance-reality distinction. Monographs of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1986, 51 (1, Serial No. 212)
      10 Woolley J D, Bruell M J. Young children′s awareness of the origins of their mental representatio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6, 32: 335~346
      11 Welch-Ross M K. Developmental changes in preschoolers′ ability to distinguish memories of performed, pretended, and imagined actions. Cognitive Development, 1995, 10: 421~441
      12 Foley M A., Ratner H H, Passalacqua C. Appropriating the actions of another: Implication for children′s memory and learning. Cognitive development, 1993, 8: 373~401
      13 Roberts K P, Blades M. Children′s discrimination of memories for actual and pretend actions in a hiding task.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5, 13: 321~333
      14 Foley M A, Johnson M K. Confusions between memories for performed and imagines actions: a developmental comparison. Child Development, 1985, 56: 1145~1155
      15 Lindsay D S, Johnson M K, Kwon P. Developmental changes in memory source monitor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1991, 52: 297~318
      16 Markham R. Development of reality monitoring for performed and imagined actions on immediate and delayed test. Perceptual Motor Skills, 1991, 72: 1347~1354
      17 Roberts K P. Children′ ability to distinguish between memories from multiple source: implications for the quality and accuracy of eyewitness statements. Psychological Review, 2002, 22: 403~435
      18 Sussman A L. Reality monitoring of performed interactive events: developmental and contextual effect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2001, 79: 115~138
      19 Piaget J P. 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the world.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1929
      20 Foley M A, Johnson M K, Raye C L. Age-related changes in confusions between memories for thoughts and memories for speech. Child Development, 1983, 54: 51~60
      21 Foley M A, Santini C, Sopasakis M. Discriminating between memories: evidence for children′s spontaneous elaboration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1989, 48: 146~169
      22 Foley M A, Harris J, Hermann S. Developmental comparisons of the ability to discriminate between memories for symbolic play enactment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4, 30: 206~217
      23 Parker J F. Age differences in source monitoring of performed and imagined actions on immediate and delayed test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1995, 60: 84~101
      24 Foley M A, Aman C, Gutch D. Distinguishing between action memories: children′s use of kinesthetic cues and visible consequenc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1987, 44: 335~347
      25 Foley M A, Ratner H H. Children′s recoding in memory for collaboration: a way of learning from others. Cognitive Development, 1998, 13: 91~108
      26 Day, Howie P, Markham R. The role of similarity in developmental differences in reality monitoring.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8, 16: 219~232
      27 Gordon B N, Jens K G, Shaddock A J. Children′s ability to remember activities performed and imagined: implications for testimony. Child Psychiatry and Human Development, 1991, 21: 301~314
      28 Ackil J k, Zaragoza M S. Developmental differences in eyewitness suggestibility and memory for sourc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1995, 60: 57~83
      29 Foley M A, Ratner H H. Distinguishing between memories for thoughts and deeds: the role of prospective processing in children′s source monitoring.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8, 16: 465~484
      30 Ratner H H, Foley M A, Gimpert N. Person perspectives on children′s memory and learning: what do source-monitoring failures reveal. In Roberts K P, Blades M (Eds.), Children′s source monitoring. Mahwah, NJ: Erlbaum. 2000. 85~114
      31 Foley M A, Ratner H H. Children′s recoding in memory for collaboration: a way of learning from others. Cognitive Development, 1998, 13: 91~108

    相关热词搜索: 事件 知觉 监控 想象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