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于山水中沉思

    时间:2020-11-14 08:09:5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姚兰

    摘要:冯至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其诗歌创作得到较多评论家的关注,而散文研究则处于比较边缘的地位。冯至的散文集《山水》在很大程度上带有诗的品格特征,表现为“明净的感情与深沉的智理调和之美”。本文将从意象、语言风格及思想意蕴三个方面,分析冯至散文对于意境的营构、呈现出的语言特色及其蕴含的哲理,以凸显其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冯至散文 诗意 哲理 存在主义

    李广田曾对冯至的散文做过高度评价:“又如冯至先生,他近年来写了若干散文,实在都是诗的,那么明净,那么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见出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出华美,实在是散文中的精品。”冯至先生用诗人的眼光来看待自然万物,通过韵昧绵长的叙述,营造出丰富而深远的意象,进而阐发人生哲理,使其散文整体上富有一种诗性美。

    一、澄清的诗境

    冯至从敏锐的感觉出发,在散文集《山水》中,创造出兼有感性具象与智性内涵的意象系统,而这些意象又是产生诗境的关键。

    在《一个消逝的山村》中,“小溪”是令人备感亲切的,“鼠曲草”是谦虚、纯洁和坚强的,“彩菌”是点缀民族童话的,“有加利树”是崇高的严峻的圣者……正如沈从文一样,冯至将自己刻骨铭心的寂寞感投射到自然万物中,使得“寂寞”也成了一种审美境界。“鼠曲草……在这里每逢暮春和初秋却一年两季地开遍了山坡,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在夕阳里一座山丘上,坐着一个村女,她聚精会神地在那里缝什么,一任她的羊在远远近近的山坡上吃草,四面是山,四面是树,她从不抬起头来张望一下,陪伴她的是一丛一丛的鼠曲草从杂草中露出头来。这时我正从城里来,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这是一幅可视感极强和层次丰富的图画,動静结合,于此人物与自然达到了和谐的交融,流荡着一种恬静幽远的意境,读者可以感受到王国维所谓的“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无我之境”。

    《山水》中的某些生命意象因与作者独特的自我感受和现代性思考相联结,而带有浓厚的象征意味。《一棵老树》中那棵静默无言的老树,不仅隐喻了放牛老人平凡、孤独的一生,也象征一种作者崇尚自然的本真状态。《塞纳河畔的无名少女》中少女不显露悲喜、无边而永恒的天使般的微笑,象征着永恒的美。《动物园》中的老人和那些在炮火中四处奔逃的动物,则暗含着作者对于自由的追求。

    二、富有韵致的语言

    冯至采用了诗歌写作中诸如想象、联想、暗示、象征等修辞手法,又灵活变换句式及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使得其散文意蕴深远。

    在《塞纳河边的无名少女》中,雕刻家在工作室中小心翼翼地雕刻少女那天使般的微笑时,作者这样写道:“在这清静的工作室中,很少听见外边有脚步的声音走来。外边纷扰的人间是同他们隔离了万里远呢,可是把他们紧紧地包围,像是四周黑暗的山包围住了一块美玉?他自己是无从解答的。至于她,她更不知她置身于什么地方。”在对工作室环境的描写中插入联想,这联想包孕着灵性的美和沉思的力度,有一种奇异的感觉飘忽其间。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一文,虽以描写为主,但又不时穿插着议论、联想与抒情,句式的长短变化和整散结合使得全文流淌着某种舒缓而有韵致的音乐般的旋律。文中有这么一段描写鼠曲草的文字:“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句式长短不一,富有节奏感,在简短的描写中将鼠曲草的信息交代清楚。再如《蒙古的歌》一文,语言朴实自然,其中有关蒙古歌的一段描写富于诗意,且意味深长:“催眠歌似的,没有抑扬高下,使人如置身于黄土的路上,看不见山,看不见水,只有过了一程又一程的黄土。是的,在这歌里,霞都不会红,天不会青,——是一个迟钝的人在叙说他的迟钝的身世。歌中自然也有转折,无论往哪边转也转不出它那昏黄的天地。”冯至从敏锐的感觉出发,以诗人之笔勾勒出歌中的山水世界,传达出莫名的凄哀之感。

    冯至于中年时期所创作的《山水》这一部散文集,始终被一种委婉从容、绵缓却不呆滞的语调所贯穿,这也是触发读者无尽想象力的重要因素。

    三、深远的意蕴

    从冯至发表他的第一首诗歌《绿衣人》开始,“孤独”就一直是他诗歌中所反复抒写的情绪。里尔克教会了冯至以静观的方式体验和观察客观事物,并分担他们孤独的命运;魏晋玄学则影响了冯至返朴归真的人生观的形成。《一个消逝了的村庄》中的那个在夕阳下一座山丘的顶上聚精会神地缝着什么东西的村女形象,流露出作者的孤独意识,同时让诗人知道了“一个小生命是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夸,孑然一身担当着一个大宇宙”。

    冯至在写于1985年的《昆明往事》中谈到,林场茅屋的生活使他得以短暂地远离战争的阴影和都市的喧哗,并在与自然近距离接触的过程中,开始思考生命与自然的关系。散文集《山水》中的《一棵老树》《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等最能体现冯至对自然状态下人的本质的思索。《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最后一段写道:“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相距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这种关联存在于众多事物中:共同吃过的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的一条河里的水,共同担受过的一个地方的风雨等。而这些与人类息息相关的事物不仅存在于现实,还存在于过去。冯至由眼前之景忆及过去,这种里尔克式的存在主义的“关联”观,使得这篇散文具有深重的历史感。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人是渺小的,但每个人都能够拥抱自己的宇宙。历史不会消亡,而是与自然万物结合,化作不同的姿态继续存在。

    冯至有意拥抱质朴,他无心书写名胜古迹或英雄伟人,却在普通的山乡风物中发掘内在的哲思和无尽的诗情。在《山村的墓碣》中,他饶有兴趣地列举瑞士山中的农民刻在墓碣上的铭语:“我生于波登湖畔,我死于肚子疼”“我是一个乡村教员,鞭打了一辈子学童”。冯至欣赏农人们对待死亡的坦然与幽默。在他们看来,既然死是无法避免的,何不如把死写得潇洒、轻松些。冯至一生都在关注生与死的问题,他对死亡的看法明显区别于中国传统生死观念,而与里尔克的生死观有较多联系。冯至认为应将死亡纳入生命,追求“正当的死生”,不能否认任何一个个体生存的意义。“如今的人类正在大规模地死亡。在无数死者的坟墓前,有的刻上了光荣词句,有的被人说成是可鄙的死亡……可是瑞士的山中仍然保持着昔日的平静”。距离卢沟桥事变不到半年,冯至于1937年写下了《罗迦诺的山村》一文,整篇文章流露出其对于那段逝去的留学生涯的怀念之情。他用诗意的笔触描绘罗迦诺的山村恬淡宁静的景色,又用略带诙谐的口吻讲述“邮局事件”“小牛事件”“面包事件”和“送煤油事件”,刻画出村民不问世事和自足自乐的形象。这平凡的乡村是一个处处充满启示的诗意世界:“人、动物、植物,好像站在一个行列上,人人守着自己的既不能减损,也不能扩张的范围:各有他的勤勉、他的懒散,但是没有欺骗。这样湖山才露出它们的雄壮。一片湖水,四周是默默无语的青山,山间的云,层出不穷地在变换。有时远远驶来一只汽船,转个圈子,不久又不见了。与这里的世界好像不发生一点关系。”这是一幅宁静淡美的山水画,万物显出各自的姿态,满蕴着温柔,构成和谐的整体。全文表露出作者对于人与自然、生活及自我关系的哲性思考。在《人的高歌》中,冯至赞美了那以顽强的意志凿成石径的石匠和不惜以伤害身体为代价建造灯塔的渔民。“在深山,在大海,在许多穷乡僻壤,也总少不了与这建塔者类似的故事。人间是有些无名的人,躲开一切的热闹,独自做出来一些足以与自然抗衡的事业。”在冯至的生死观念里,人会根据自己对死亡的理解来安排生活,我们应该对各自的人生持认真负责的态度。这两位无名英雄的故事真实地说明了个体价值的独特性。他们虽然是独自一人面对周遭的环境,却能以一种超然的勇敢来担当“一个大宇宙”,生与死在这里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四、结语

    总的来说,冯至的《山水》集以诗性作为灵魂,充满了其对生命、自然、孤独、死亡等命题的深度思考。鲁迅、陈独秀、钱玄同等“随感录”作家群以议论体的杂文开创了中国现代散文的创作主潮,其批判现实的写作传统由20世纪20年代语丝作家群所继承。其间只有朱自清、冰心、林语堂、周作人等少数作家致力于叙事体、抒情体的小品散文(美文)的创作。到了三四十年代,李广田、何其芳、冯至等一批散文作者用诗人的笔触进行散文的写作,追求意象的美和沉思的理趣。其中冯至的《山水》集有着独特的价值,他在山水中开掘出了丰厚的审美内涵。

    参考文献:

    [l]杨汤琛论冯至散文的诗性品格[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2]陈剑晖.中国现当代散文的诗学建构[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相关热词搜索: 沉思 山水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