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隐逸诗人”陶渊明“文化符号”的质疑

    时间:2020-12-06 04:15:1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印小雪

    摘 要:陶渊明是魏晋时期的重要文人,经过历代文人对陶渊明文学作品的认可、继承和传播,使得陶渊明成为一个令人永不生厌的话题。在中国文学史上,历来将陶渊明定义为“隐逸诗人”。陶渊明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将诗歌与日程生活结合起来,开创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作品,呈现“自然”至美的境界。他将老庄玄理融入到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当中,洒脱恬淡、质朴真率,用作品为后世千万士人学者筑起了面对困境的精神家园。陶渊明的隐逸与超脱,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社会、政治、生活环境所决定了的。然而,我对陶渊明完全摆脱人生中的一切名利、得失、成败、贫富、贵贱等束缚心存疑问。受儒与道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封建士大夫及知识分子形成了仕与隐、出与入的特殊人格心理结构模式,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已成为历代士人的潜在意识,作为士人的陶渊明也不例外。另外,在陶渊明的作品当中仍然可以看到他对功名利禄的渴望与希冀。纵观历史,不得不承认,历来的文人学士在不自觉的传播接受中丰富了陶渊明的隐逸形象,陶渊明不再是原来的那个陶渊明,而成为士人学者心中的隐逸洒脱的文化符号。

    关键词:陶渊明;隐逸;传播接受;文化符号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7.340

    陶渊明及其作品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是文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在已有的关于陶渊明的研究成果中,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及研究:从哲学思想的角度,论老庄思想、魏晋玄学与陶渊明及其诗文创作的关系及影响;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谈陶渊明诗文创作、诗文风格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或将陶渊明的诗歌与其他诗人,如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的诗歌做比较研究;从传播接受的角度,研究陶渊明的传播接受史,探讨陶渊明隐逸的精神史意义。总体而言,在对陶渊明传播与接受的研究成果中,研究者更多的是肯定和推崇陶渊明作为隐者和隐逸诗人的“崇高”人格及意义。

    在初浅的翻阅部分有关陶渊明的研究成果后,我个人有些许疑惑,在传播接受的过程中,可能存在将陶渊明的人格理想化、偶像化的现象。其一,古往今来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完全忽视陶渊明人格本身的世俗成分,对陶渊明 “隐逸”人格和精神的评价甚至超过对其诗文本身艺术价值的评估,由人格的崇拜升级到艺术的认可与追随。其二,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研究对象,陶渊明隐逸情怀的形成有一个长期的过程。陶渊明所处的客观时代背景,理想与现实难以调和的矛盾,出仕与归隐,世俗与超俗,复杂的矛盾心理,不合时宜的性格本質,陶渊明的“隐逸”在我看来更多地是受“易代”时局影响的被动选择。“隐逸”并非其人格、思想的全部内容。因而,陶渊明历来作为“隐逸”符号或典型代表是很值得质疑的。本文重点对陶渊明“隐逸”形象的形成与发展作简要阐述。

    1 诗文作品片面解读下的“超凡脱俗、精神自由的高洁隐者”形象

    通常认为,陶渊明之所以受到后世盛赞,其诗文之所以富有特殊魅力,原因首先在于他六十多年的特殊生涯。他回避充满阴谋诡计的世俗社会,鄙薄荣达利禄,仰慕自然纯朴的生活,与世无争地在故乡享受农耕生活的快乐。以往大多数人心目中的陶渊明形象更是那样一位高洁超俗的伟大隐逸诗人。但事实上果真如此吗?人们在塑造陶渊明形象时,首先依据的《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及《饮酒诗》第五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表达诗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的部分诗文。确实,这四篇诗文历来都是最著名、最脍炙人口的名作。是否存在这样的情况:在想像陶渊明形象时,脑海中浮现的印象首先是受到这四篇作品的影响?如果是,那么不管是有意或者无意,有选择性的名篇阅读,会留给读者由名篇塑造的“超凡脱俗、在田园中悠闲自在、与世无争的高洁隐逸诗人”的第一印象,而这种“先在视野”很可能让我们片面理解陶渊明的真实形象。因此,这里有必要首先介绍一下这四篇代表作。

    首先是《五柳先生传》。该作品尽管用了“五柳先生”这一虚构人物之名,但是自古以来人们却始终将之视为陶渊明的自叙传,并视为是他真实生活态度的“实录”。例如,在陶渊明卒后仅六十年,梁沈约(441—513)所撰《宋书·隐逸传》的有关陶渊明部分,以及陶渊明卒后一百年梁昭明太子萧统(501—531)所撰《陶渊明传》等,都在开头部分写道: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诗人谓之实录。沈约和萧统都在陶渊明的传记文的篇首就提及《五柳先生传》,这一事实充分说明该作品在当时相当受推崇。从中还可以推测,该作品早在当时就已经被视为理解和评价陶渊明人品的最基本文献。《五柳先生传》全文约一百七十字,是一篇较短的散文。由具体叙述的正文与附于末尾的总括性赞辞两部分构成: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这就是陶渊明所描绘的“五柳先生”一生的具体生活方式。至少仅从这篇文章看,陶渊明并未明言“五柳先生”就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也许这位与陶渊明生活态度和理想大致相吻合的“五柳先生”的确是一位恬淡寡欲、甘于贫穷生活而又嗜酒的隐逸诗人。附于正文后的赞辞说春秋时代齐国隐士黔偻曾多次拒绝宰相之职,甘愿在贫穷中了结其高洁一生。这位古代隐者曾说过一句名言:“不因贫穷而愁怨,也不因富贵而追逐。”此话指的正是五柳先生这样的生活,大约也就是传说中太古圣贤天子无怀氏、葛天氏时代的生活。总之,陶渊明在写这篇《五柳先生传》时,虽然是以他本身的超俗生活为主轴,但另一方面却又有意识地将“五柳先生”客观化,尽量地站在第三者的立场来描写理想隐者的形象。例如,陶渊明本是江州浔阳(江西省九江市)人,有姓有名;而在该传记中却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用这种介绍隐者的笔法,目的显然是想表明这一传记具有虚构性质。尽管如此,可以并不过分地说,在人们心目中被作为高洁隐者而敬仰的陶渊明形象,正是这样一位“五柳先生”。正因此,《五柳先生传》才得以成为对后世人们塑造陶渊明偶像起决定性影响的作品。

    相关热词搜索: 隐逸 诗人 符号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