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讲话稿 > 正文

    平泉历史文化平泉历史文化

    时间:2020-09-01 08:02:5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驼铃阵阵的满清文化

     京剧《苏三起解》中有一个这样的情节:蒙受奇冤的苏三被解差押往别处会审,临出山西洪洞县城,她想给远在南京的心上人王公子捎信,心地善良的解差老人帮她在一家客店打听,还有去南京的人吗,客店的伙计回答:“去南京的都走了,就剩下热河八沟喇嘛庙拉骆驼的了。” 可见那时平泉商贸的繁盛。“拉不败的哈达(今赤峰),填不满的八沟。”就是对清代平泉商品集散量之大的美誉。

     在县城设建置,有衙署,始于清代。雍正七年(1729年)设八沟厅,乾隆四十三年改八沟厅为平泉州,这是平泉一名用于建置之始。清代,平泉的寺庙遍布全境,据考证,共有喇嘛庙、关帝庙、娘娘庙、九神庙、讲堂庙等127座。顺治四年(1647年),八沟街已建清真寺。光绪十一年(1886年)天主教开始到平泉传教,起初教堂设在今平泉镇老杖子村。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基督教开始在平泉传教,在平泉南大街修建了福音堂。可以说,清代的平泉是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及天主教共同发展的局面。

     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平泉的经济文化进入全盛时期。平泉街衢形成于清代,有二十里长街之称,在南北向的长街上,商号鳞次栉比。五行八作一应俱全,令人目不暇接,一派繁荣景象。这可以从碑铭上找到依据,1983年,考古人员从南岭村发现一通石碑,该碑刻于1851年,是为修建宁远门出资商号而修建的功德碑。碑中记有商号186家,如今人们还熟悉的五魁园、金兰斋等均镌刻其上。在通往八沟的道路上,往来于关内外各地的商贾,熙熙攘攘,络绎于途,有的来自蒙古、东北,有的来自中原、京东,他们赶着牲畜,拉着骆驼,在这里交换布匹、药材、皮毛、粮食、牲畜、杂货等物品,真是一派繁忙景象。

     八沟距京师(今北京)六百余华里,可称得上京师的东北大门。从喜峰口出关,经平泉可达东北的蒙古诸盟。蒙古的昭乌达盟和卓索图盟的八部王公,经平泉入喜峰口向朝廷纳贡,此地为贡道;清朝皇帝每年从北京去沈阳北陵祭祖,此地又是御道。时在平泉境内建立了南北五十家子两个驿站,专供接待朝中钦差、蒙古王公、官吏途中歇脚、食宿换马等。据《承德府志》记载,康熙曾经七次途径平泉去热河。如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五月戊寅,上驻跸恭谒孝陵,再幸热河。甲申出喜峰口,十二月戊子行围殪(yì,杀死)虎,驻跸二沟。”很显然,康熙此次出喜峰口之行,是经过平泉南岭、瀑河、西坝、三道河经承德县去热河的。

     平泉的一些地名的形成可能也与清代皇帝的活动有关。比如,黄土梁子镇,有一个村名叫“茶棚”,当地群众传说,康熙北巡时,曾在这里打过“茶煎”,从那以后这里就叫茶棚了。境内类似的地名还有很多,如哨鹿沟、围场沟、打鹿沟等等。

     喜峰口路在清代给国家、民族带来的是和平、富足与繁荣。在这条沟通南北的古道上,人们听到的是车轮滚滚、驼铃声声,呈现出一派升平盛世的景象。

     神秘的契丹文化

     金庸的《天龙八部》中武功超群、义薄云天的萧峰,你一定印象深刻吧?他就是契丹人。几乎家喻户晓的《杨家将》,讲的就是1000多年前,宋朝军队在杨家将率领下与强大的契丹军队激战沙场的故事。大约距今千年左右,契丹族活跃在我国的北方,在中国历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

     契丹民族不但创造了强大的军事王国,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辽寺和辽塔就是其文明程度的体现。至今在黄河以北地区保存下来的古佛寺和佛塔,或建于辽代,或翻修于辽代。它们巍峨雄伟,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坚固挺拔。尤其山西省应县的释迦塔,是全世界现存最高最古老的木结构塔式建筑,历经多次地震而不毁,体现出契丹民族当时一定的经济基础和雄厚的工程技术力量。

      同时,契丹王朝对各种文化兼收并蓄,尊孔崇儒,汉契一体,是辽国的立国之本。耶律阿保机在继承汗位之初,就将孔子创建的儒家思想提高到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奠定了契丹族乃至辽王朝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契丹民族在对待族源问题上,明确认为是“轩辕后”,把自己连上了“炎黄”这条总根,体现了契丹民族相当强烈的“汉契一体”思想,较早提出了可贵的中华大一体的概念。在文化上, 先后创造了两种文字,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刻木为约的契丹人以“汉字隶书之半增损之”创造大字,参照汉字和回鹘文字创造小字,有拼音化倾向,比较适合契丹语。契丹文学更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的一朵奇葩,契丹文学主要有民间文学、传记文学、庙堂文学、诗词歌赋、小说、散文等,尤以诗词为主,其中写的最好、最完整的当属辽道宗所做《题李俨黄菊赋》了,辽圣宗还亲自用契丹文翻译了白居易的《讽谏集》,在辽国朝臣中广为传颂。绘画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耶律倍画的《射骑图》、胡环的《卓歇图》、无名氏的《秋林群鹿图》、《丹枫呦鹿图》等名画,均为旷世珍宝。烧陶技术先进,只用黄、绿、白三色的辽三彩别具一格,出土的马盂壶、鸡冠壶等辽瓷十分精美。辽的医药久负盛名,《脉诀》和《针灸书》中的治疗方法至今仍应用在临床实践中。?契丹族还有许多文化体育活动,如杂剧、手伎、驯兽表演、羽人戏、射柳、角抵、马球、围棋、双陆棋等。另外,契丹族在科学技术上也有许多独到之处,还通过和宋朝的贸易获得先进的生产技术。契丹这个马背上的枭雄,在中国北方开创了一派繁华的景象。

     历史上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发祥地就是平泉。辽代平泉南属泽州神山县,北属归化县,东北角属榆州和众县。当时农业、畜牧、采矿、制造等各业都有较大发展。宋朝的苏颂出使辽国时这样描写平泉“田畴高下如棋布,牛马纵横似谷量。”可见农牧业之繁盛。制造业以造车为主,今蒙和乌苏高家沟门,那时就能制造出轻便耐用的车辆。手工业生产主要是铁器打造,制陶、纺织品生产。银矿开采是辽朝重要的财税来源。

     宋朝的许多著名人士,包拯、欧阳修、苏辙、苏颂、沈括等作为外交使节,都曾率团出使过辽国。他们沿途触景生情,吟诗作赋,将一幅幅秀美的塞外风光呈之于世。欧阳修在《重赠刘原父》中就留有“古北岭口踏新雪,马盂山西看落霞”的优美诗句。苏辙作于平泉的《出山》一诗,有“汉人何年被流徙,衣服渐变存语言。”的句子,可以知道当时民族融合的过程。

     平泉境内,现已发现辽代贵族墓葬13处。出土文物中有二龙戏珠、银凤冠等国家一级文物。窦景庸是辽朝重要官员,死后,墓址选在现在的辽河源国家森林公园的石虎村。当你来到古墓近处看到,那雄踞欲跃,昂首环视,神视眈眈的五虎和屈膝而卧、双角弓弯、体态健驯的四羊,你会不由得惊叹“真神啊!”。旁边那两尊石人像,就更令人惊奇了。尤其那尊武者石像,双手合提宝剑,美髯在胸,长袍垂足,带束其间,非常威猛潇洒,可惜没头,更令人遐思!整个墓地石雕艺术精湛,造型优美,线条简明流畅,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辽代大长公主墓在今蒙和乌苏乡头道营子八王沟内。大长公主一生品德高尚,地位尊崇,受尽封禄,76岁时在前往中京途中患病而亡。死后在其故乡马盂山脚下与其夫合葬。大长公主墓现仅存石棺一具、墓志碑一通收藏在县文保所内。1982年被省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契丹族创造的博大文明,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平泉的各个角落,都留下了契丹族的足迹,特别是辽中京肇建后,在平泉首置泽州,为辽京畿重地,平泉进入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时期。契丹文化是平泉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的篇章。

     读到这里,你也许会有疑问:这么伟大的民族现在到哪里去了呢?史学界认为,他们有的演变成达斡尔族的祖先,有的流亡到云贵川一带,有的转徙到西北大漠……但无论如何,强大的契丹究竟什么历史原因导致衰亡,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悠远的红山文化

     我们知道,世界有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从古到今文明没有中断的国家。平泉属于红山文化区,是中华民族文明源头之一。它因1935年首次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区红山发现文化遗址而得名。红山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距今约5500-6000年,这一文明遗址的发现,表明中华文明将毫不逊色地与古代巴比伦、埃及、印度一样久远。

     红山文化是以“彩陶”“ 之字形纹陶”“ 细石器”和一种特有的掘土工具“石耜(sì)”为主要特征。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许多精美的玉器。其中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中华第一龙”会令你惊叹不已,此龙造型完美、工艺精湛、古朴自然、遒劲有力、俊逸神奇、神采飘扬,给人一种昂扬向上腾飞之美感,达到了超凡脱俗、形神兼备的境界,堪称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不愧“中华第一龙”的雅称。红山文化的玉龙代表了中华民族龙的起源。

     平泉县红山文化发现情况如何呢?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平泉境内红山文化遗物时有零星发现,如大型打制石器石耜、半月形双孔石刀、石斧等。1990年全省文物普查中,省、地、县联合普查队在境内发现了多处红山文化遗址:平泉镇西梁、蒙和乌苏海龙沟和窑上、平房吕泉子、台头山东山头等地。发现遗物有:彩陶罐、彩陶钵、“之”字形陶罐、石耜、石斧、石刀等。

     近年来平泉境内又有比较重要的红山遗物发现,有的遗物年代可能早于红山文化。或许平泉的文化史还会更加久远,我们期待着新的发现……

     红山文化遗址的发现,使平泉的文明源流更加久远,使我们更加充分地感受到平泉文化的深厚魅力。

     八沟盛况

     平泉县是河北省的东北门户,东与辽宁省接壤,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毗邻,可谓鸡鸣三省之地,素有“京冀门楣,通衢辽蒙”之说。平泉自古以来就是连接长城内外的商品集散地,是历史上有名的塞外商业重镇。到乾隆中期,平泉以其连接关内外咽喉要道的独特地理位置得到了空前的繁荣,户口日增,民生富庶,四方商贾,云集于此,俗称“二十里八沟长街”,已成为沟通关内外商品交换的重镇。沿街两侧,商号店铺,鳞次栉比,有名商号二百余家,运进的主要是粮食、皮毛,运出的是布匹、百货。有“拉不尽的哈达(今内蒙古赤峰市),填不满的八沟”之说。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直隶通永道李调元(清代文学家、戏剧理论家)在《出口程记》曾这样描述平泉:“州旧名巴沟。两山分退,翠幛东横,上通锦州,下达喜峰口。街长十六里,瓦屋鳞次,商贾辐辏,人烟稠密。口外最繁华处也。”至今令人联想到那幅马车吱吱、驼铃声声、熙来攘往的繁华景象。这种贸易兴隆的局面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

     悠久的历史文化

     远在史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与天抗争居地劳作。大量的出士文物向世人诉说着平泉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红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考证,春秋战国时的“老马识途”,汉末三国时的“望梅止渴”等,历代英雄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典故。公元436年,北魏在此地设县。隋唐之际先后定名为榆州、泽州、神山县、平泉州。唐朝一度归卢龙节度史安禄山统辖。辽金时代,是平泉最为活跃的历史时期,契丹人在这里盘马弯弓跨过长城、黄河而问鼎中原,从此把整整一个民族的风俗、文化融进了汉文化的浩翰大海。清代以来,崛起于白山黑水的天之骄子,更是把这条连接沈阳故宫和北京紫禁城的通道,看做是神化了的皇权路,康熙大帝驻驿承德避暑山庄,常常经过八条山川到平泉巡游,故御称平泉镇为“八沟”,是历史以来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大长公主墓

     大长公主墓位于平泉县蒙和乌苏乡头道营子村西北台地上,距头道营子村5公里。墓内出土石棺一具、墓志铭一方(现藏于平泉县博物馆)。墓志汉文阴刻,字迹清晰。通过墓志可知墓主人为大长公主,辽景宗之长女,其母为萧太后,其弟为辽圣宗,大长公主的丈夫为辽北府宰相萧继远,是辽代贵族地位显赫人物。从而得知八王沟为辽代上层贵族萧氏旺族墓地。

     1982年7月23日,大长公主墓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羊石虎墓群

     石羊石虎墓群位于平泉县柳溪乡石虎村小西梁山东侧的山坡地上。墓群东西长149.3、南北宽178米,占地面积约26575.4平方米。地表现遗存有栩栩如生的大型石雕像十三座,其中石虎五只、石羊四只、石猴二只、石翁仲二尊,另外还有一件石质莲花纹柱础。因墓群未经正式发掘,地下情况不详。从地表采集的标本结合遗存的石像生来分析,该墓群的年代应为辽金时期。

     1982年7月23日,石羊石虎墓群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热词搜索: 红色历史文化 平泉 历史文化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