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讲话稿 > 正文

    2019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13课

    时间:2020-09-17 11:02:0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第一单元 动物与环境 教材地位 本单元是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2019版小学科学六三制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动物与环境》。是在学习了“动物感知环境”中的《动物的眼睛》、《动物的鼻子》、《动物的耳朵》、《观察蜗牛》四课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动物通过四肢、皮肤、翼、冬眠和迁徙等接触和感知环境。为高段“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关系”奠定 基础。因此本单元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初步了解、简单描述动物的皮肤、四肢、翅膀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功能。知道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

    2科学探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通过欣赏、观察、实验、游戏体验等多种方法,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3、科学态度:学生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对常见动物的观察兴趣,愿意倾听和获取他人信息,分享自己的发现。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意识到保护身边的动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通过亲历观察、实验活动,感知科学就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的多种途径,来认识动物各部分的形态、结构与功能,以及动物与适应环境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动物探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能力,指导学生去感受生命世界的神奇与精彩。

    1动物的四肢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初步了解、简单描述动物四肢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功能。

    2科学探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通过欣赏、观察、实验、游戏体验等多种方法,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3、科学态度:学生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对常见动物的观察兴趣,愿意倾听和获取他人信息,分享自己的发现。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意识到保护身边的动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通过亲历观察、实验活动,感知科学就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

    重难点:
    本课重难点是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的多种途径,来认识动物四肢的形态、结构与功能,以及动物与适应环境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动物探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能力,指导学生去感受生命世界的神奇与精彩。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
    导入新课 我们设计三个环节来完成。

    1、调查了解:同学们,家里养过宠物吗?都养过什么样的宠物?谁能给同学们分享一下。(从爱护动物的角度,适当评价一下学生的爱心。)
    2、提问题,看视频:今天,老师带给你们一段走进动物的世界的视频,仔细观察看看视频里都有哪些动物,它们又都在干什么?(狮子在奔跑,大象在行走,小猫在爬树等),它们靠什么运动呀?都有几条腿?(放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看视频唤起学生对动物四肢的好奇心,进而引发学生对动物四肢特点的深入探究。

    3、引入课题:在科学上,我们把动物的4条腿叫动物的四肢,两条前腿叫做前肢,两条后腿叫做后肢。(提供袋鼠、羚羊带有标识四肢的图片)。这些四肢的动物,它们有趣的地方在哪里,又有什么本领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趣的《动物的四肢》。(板书课题)(课件展示猫的带有标识图片)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观察猫的足,说一说猫足的结构特点。

    这个活动从整体感知-细致观察-深化认知三个层次上来进行探究活动:
    1、整体感知:指导学生根据平时观察:说一说猫的四肢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了解学生已有认知水平)
    2、细致观察:教师提供猫的真实照片(动态和静态的),然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猫的四肢,导出猫足的概念。猫有两条前肢、两条后肢,四肢的最前端叫作”猫足”。

    小组探究活动:各小组对猫足两组真实照片和制作模型(橡皮泥自制教具)认真观察,教师指导学生发现猫足上有什么?重点说一说爪子和肉垫(脂肪质)的特点。

    设计意图:观察、触摸猫足模型,感受爪子的锋利、肉垫的柔软和弹性(为真实感受,也可以引导学生摸一摸自己手掌肌肉的柔软和弹性);
    数一数前肢和后肢各有几个爪子(意识到细致观察会有新的发现)。

    拓展活动:看视频(猫足前五后四),深入探究猫足其他的形态结构,发现猫前肢各有五指,后肢各有四趾(前五后四)等。

    3、深化认知:猫有哪些高超的本领呢?看几个视频(彼此对打能捉鼠、活动会爬树、走路捕食静悄悄,高处跳下不怕摔……)
    (1)连一连:(活动利用教材33页中提供的图片资源,加以修改)猫的哪些本领主要和爪子有关,哪些本领又主要和肉垫有关呢?分别用线连一连,说说为什么这样连? 活动中也可提升处理猫足的爪子和肉垫其他本领“…… ……”(如爪子还有散热、清洁的本领;
    肉垫可以感应外部事物与环境等本领)。

    设计意图:这个连一连的活动,就把猫足形态结构与具有的功能建立了联系,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帮助学生建构了思维导图,把低年级学生不易表达的关系清晰呈现出来,起到了脚手架的作用。

    (2)根据教材中的泡泡语“我们来模拟猫足的肉垫试一试”消音、防滑功能。(利用学生们最常见也最熟悉的乐高玩具,亲自体验、仔细观察感受实验现象)展示学生实验过程材料的图片。

    (3)做游戏:模拟猫悄无声息地走路或奔跑,对比体会肉垫的消音、防滑功能。(模拟方法可以创新)
    (放上课视频展示)
    设计意图:低年级儿童更乐于参与直观、形象的游戏体验活动,能在活动体验中感受动物形态结构所具有的功能,使学生意识到动物因为有这样的形态结构,才有其那样的功能与本领。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因果联系中建构科学概念。

    (4)认知拓展:猫的爪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能伸能缩,平时玩耍、奔跑、洗脸时爪子是缩进去的,攀爬、捕食时爪子是伸开的,猫的四肢的运动是靠各器官配合完成的。

    活动二:说一说,其他动物的四肢有什么特点。

    过渡语:同学们,我们知道猫的四肢本领很大,那么其它动物会有什么样的四肢,又会有哪些特点及本领呢? (1)找特点:教师提供青蛙、猴子和鳄鱼的仿真模型,放手让学生在比较观察中描述这些动物四肢的不同特点(鳄鱼的四肢短粗有力,后肢趾间有蹼,前五后四;
    猴子四肢细长,指(趾)间分开,多数指(趾)间对握,行走灵活,前五后五;
    青蛙前肢短小,后肢发达且比前肢长而健壮,趾间由蹼,前四后五。)(分别展示图片)(放猴子嬉戏老虎的视频)
    (2)演一演:青蛙、猴子和鳄鱼分别是怎样运动的?(老师带领全班同学学蛙跳)
    (3)看一看:通过视频再现这些动物不同的运动方式,(以蛙跳视频为例)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指导学生了解适合动物爬行、 攀缘和跳跃等运动方式,需要四肢特点是不同的,并初步认识它们的生活环境与四肢特点是密切联系的。(放视频:蛙跳)
    活动三:动物的四肢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过渡语:鳄鱼因为有了短粗的四肢,能在水陆两地自由的爬行,猴子因为有了细长有力的四肢能在森林里灵活摆荡;
    青蛙因为有了健壮的后肢能在池塘边跳跃捕食,那么生活在高山、草原、森林、海洋中诸多动物们,它们的四肢又是怎样适应环境的呢? 1、创设问题情境(出示图片)(以探究羚羊、猎豹为突破口):羚羊生活在草原、高原荒漠地带,那里常有猎豹或狼群出没,羚羊怎样才能活下来呢?启发学生观察思考:羚羊要想摆脱猎豹或狼群的追捕,必须善于奔跑,才会生存下来,因此必须拥有细长健壮的四肢。反过来想,猎豹又是怎样适应环境,需要怎样的四肢才会捕到食物呢? 2、参照羚羊、猎豹适应环境的例子,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描述海龟、猩猩、袋鼠等动物适应环境的四肢特点。(欣赏袋鼠跳跃、海龟游弋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动物的神奇)。

    (三)拓展活动 了解脚掌的哪些特点让骆驼适合在沙漠中行走。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观察骆驼脚掌的特写图片或视频,认识到骆驼脚掌宽大、厚实,让自己不容易陷进沙漠里,脚掌厚可以隔热,保护脚不被高温的沙子烫伤。(两张骆驼脚与沙漠的图片)
    建议:不局限于教材,也可以指导学生了解马蹄、大象等动物四肢的特点以及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四)梳理提升(结束语短片)(图文并茂)(放视频) 家有宠物小猫咪/爬树捉鼠怀绝技/若问本领在哪里/观察四肢看仔细//足下肉垫真神密/消音防滑似游戏/趾内利爪无与比/搏斗捕食真霸气//动物四肢真神奇/羚羊袋鼠跳有力/动物王国多秘密/适应环境是真理//爱护动物/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结束语和仄押韵,朗朗上口,高度概括了动物四肢结构特点,彰显动物的多样性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为学生所喜闻乐见,教育价值又不言而喻。

    板书设计:
    动物的四肢 (划线:适应)环境 教学反思 2 动物的皮肤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举例说出动物通过皮肤接触和感知环境;
    初步了解动物的皮肤特点是与其所处环境是相适应的。

    科学探究:能通过模拟实验,感知体验动物皮肤的特点;
    能将动物皮肤的特点与其所处环境建立联系,简单解释动物怎样通过皮肤适应环境。

    科学态度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动物皮肤表现出探究兴趣;
    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增进对动物的了解,逐渐喜爱动物,增强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观察、模拟实验等活动,了解动物皮肤表面特点;
    说出动物通过皮肤能够接触和感知环境。

    教学难点 进行模拟实验,感知并体验动物皮肤的特点,并将动物皮肤的特点与其所处环境建立联系,试着解释动物是怎样通过皮肤适应环境的。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动物的皮肤,你能根据经验猜出图片中各是什么动物吗? 不同的动物生活的环境不同。动物皮肤的哪些特点能帮助它接触和感知环境呢? 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堂:动物的皮肤 出示鱼的图片,我们从身边熟悉的鱼开始研究好吧? 二、探究活动 (一)初步观察 出示图片:鱼身体表面最明显的特点是什么? 生:皮肤表面覆盖鳞片。

    师:鱼鳞对鱼在水中生存有什么有利之处? 除了皮肤表面明显的鱼鳞,鱼的皮肤里还有哪些秘密呢?你想怎样研究? 进一步观察 想不想近距离仔细观察一下鱼? 要求:
    1、在观察时“仔细看一看同一条鱼身体表面颜色,有什么发现?” “用手摸一摸,鱼的身体表面有什么感觉?” 2、摸鱼时不要用力捏鱼的身体,以免 鱼受到伤害;
    不要大声说话,以免鱼受到惊吓。

    3、在观察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不要争抢,懂得分享。

    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1、鱼的身体背腹部颜色不同、身体表面滑滑黏黏的 “鱼的身体背腹部颜色不同、身体表面滑滑黏黏的,这对鱼在水中生存有什么作用?”你能通过自身的感受及生活经验作出初步推测。

    2、结合图片帮助学生理解,鱼的背部颜色深,鱼上方的敌害从上向下看,不容易发现鱼。鱼的腹部颜色浅、成白色,鱼下方的敌害从下向上看,不容易发现鱼。鱼的这种特点使鱼保护了自己,适应了水中生活。

    (二)模拟探究鱼身体表面的哪些特点有利于它们在水中生存 尝试给灰色背景中的小鱼涂上不同的颜色,观察小鱼涂上什么颜色才不容易被发现。

    组内展示、交流并汇报发现:涂的颜色和背景同色或接近背景颜色的小鱼不容易发现。相反小鱼的颜色和背景颜色对比越明显就容易被发现。

    展示池塘中不同颜色的鱼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哪个更不容易被发现?加深学生的认知。

    拓展认知:为了加深学生对鱼身体表面体色不同的作用,拓展学生的视野,课件出示海洋鱼类与它们的生存环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不同环境中的鱼类都是通过皮肤接触、感知环境,让自己的体表颜色与周围环境相适应。

    (三)身体表面滑滑黏黏的,这对鱼在水中生存有什么作用? 小组讨论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探究鱼表面粘液的作用。

    1.实验前,检查气球是否完整、不漏气。

    2.利用漏斗往气球中装水,小组合理搭配,确保不要洒太多水。

    3.用手抓气球时,要用指腹,不要用指甲,以免扎破气球。

    4.用手摸完气球后,要及时将手上的洗洁精清洗干净。

    5.实验完成,用抹布将桌子才干净,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没涂洗洁精前让学生摸摸气球表面,试着用手抓一抓气球,看能否抓起;
    涂上洗洁精,再让学生用手摸一摸气球表面,试着抓一抓气球,看能否抓起。

    引导学生对比体验,直观感受到在模拟实验中洗洁精相当于鱼身体表面的黏液,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可以减少摩擦,减小鱼游泳时的阻力,使鱼游得更快,也可保护鱼不容易被捕捉。

    小结:鱼的身体表面有一层黏液,游泳时会减小水的阻力,完成对黏液作用推测的验证。

    小结:生活在水里的鱼,身体表面的鳞片、黏液和身体颜色都是为了相适水中的生活环境。

    教师提出问题“其它动物为了适应环境的它们皮肤又是怎样的呢?”进入下一活动内容。

    (出示图片视频)
    三、 拓展活动 其他动物为了适应环境,它们的皮肤又是怎样的呢?结合自己收集的材料小组内交流一下,组长汇总并做简单总结。

    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分享下你们小组的交流结果? 老师也收集了一部分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四、总结收获 今天通过研究动物的皮肤,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今天我们用科学观察的方法,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学习活动,研究了动物的皮肤。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验证了我们的推测。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动物的皮肤特点与生存环境是相适应的。

    结束语:动物的皮肤还有很多秘密,课下可以利用我们研究的方法继续研究其它动物的皮肤。

    板书设计:
    动物的皮肤 看:鳞片、颜色深浅 摸:滑 有粘液 画一条鱼 标出鳞片和颜色 教学反思 3 动物的翅膀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知道鸟的翅膀长有许多羽毛,羽毛具有质轻、不易沾水、中空、坚韧等特点,知道昆虫的翅具有膜质、透明或半透明、有翅脉等特点,了解翅膀能帮助动物飞行、适应动物飞行的环境等。

    科学探究:用观察、解剖、模拟飞行等方式,分析研究翅膀的形态结构,培养学生科学观察、对比、分析、归纳能力。

    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究动物身体构造特点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增进对动物的了解,逐渐喜爱动物,增强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同学们课前搜集了有关动物皮肤的材料,说一说哪些动物有翅膀?(鸟类、昆虫类……)
    提出问题:关于动物的翅膀,你最想知道什么? 导题:动物的翅膀有很多的秘密,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动物的翅膀。

    板书课题:动物的翅膀 过渡:刚才同学们提到很多动物有翅膀,特别是鸟有一对翅膀。下面我们先看一段鸟类飞翔的视频。

    2.播放鸟类飞行的视频 (朱鹮,企鹅,蜂鸟等)
    鸟儿飞翔 要求:认真观察鸟飞行的现象,思考感兴趣的问题。

    引导:看了刚才的视频,联系你对鸟的了解,说一说你知道哪些关于鸟的知识?(比如鸟能生活在哪里?运动的方式有哪些?用什么飞行?)
    学生交流:鸟能生活在天上、水里、地上;
    鸟能走、会飞,有的会游泳;
    鸟有一对翅膀,靠翅膀飞行。

    总结:鸟的生活环境有天上、地上、水里等,天上的鸟主要运动方式是飞行,鸟用翅膀飞行。

    二、探究翅膀 1.出示有关鸽子的图片(研究鸽子翅膀的特点) 谈话:我们首先以鸽子为例,学习认识鸟的翅膀有什么特点,同学们请仔细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看到什么就记录什么。

    学生观察、记录。

    汇报交流:同学们发现鸽子的翅膀有什么特点? 归纳总结:鸽子有一对翅膀,翅膀上长有多根羽毛。

    过渡:(出示刚孵出的小鸽子图片)这是两只刚孵出不久的小鸽子,它们会飞吗?为什么?(不会飞,因为翅膀上还没有长出羽毛),看来羽毛是飞行的关键,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羽毛的特点。

    2.研究羽毛的特点 提供研究材料:羽毛、滴管、水、盘子、小刀等。

    引导:想一想,怎样利用这些材料研究羽毛? 提示:同桌或小组内先说一说研究方案(方法、步骤),再根据方案进行研究。

    方法指导:可以先用眼睛仔细看一看,再用手来感知,再借助水和小刀来观察,可以按照由表及里的方法观察,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交流总结:经过用手摸一摸、掂一掂,发现羽毛表面很光滑,很轻;
    用滴管给羽毛滴上水,发现羽毛不易沾水;
    用小刀切开羽毛,发现羽毛中间是空的。

    引导:羽毛的这些特点与鸟的飞行有什么关系?如何适应飞行? 分析:羽毛的特点与飞行的关系。

    总结:翅膀上有许多羽毛组成,羽毛表面光滑,很轻、不易沾水、中空等,这样可以减少飞行阻力、减轻体重,有助于鸟飞行,适应鸟的生活环境。

    3.研究翅膀大小与飞行时间长短的关系 过渡:观看信天翁飞行的视频。信天翁飞行视频 引导:你认为信天翁能飞行那么长时间与什么有关?(翅膀大小)
    鸟飞行的时间长短真的与翅膀大小有关系吗?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进行观察比较。

    指导:学生用同样的折纸方法把大小不同的纸做成“翅膀”大小不同的飞机进行试飞,观察飞行时间的长短。

    提示:
    交流:大“翅膀”飞机比小“翅膀”的飞机飞行时间长;
    由此可以推想,鸟的翅膀大飞行的时间就长。

    总结:不同动物翅膀的大小不同,飞行方式也不同,大小不同的翅膀扇动的次数(频率)不同,大翅膀扇动次数(频率)少,更适合长时间的飞行(滑翔)。

    4.研究翅膀的特殊结构及作用 过渡:我们已经知道,鸟不仅生活在天上,也能生活在水里和地上,它们的翅膀又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呢? 三、了解其他动物的翅膀 观看企鹅游泳的视频。

    企鹅游泳视频 归纳总结:企鹅的翅膀形状像船桨,翅膀短小,羽毛短小,不能飞行;
    主要作用是划水游泳,适合在水里生活。

    1.研究昆虫翅膀的特点与作用 过渡:活动这么长时间,我们一起做个游戏,轻松一下。

    看视频,听儿歌:《两只小蜜蜂》
    引导:我们已经知道,自然界里除鸟有翅膀,昆虫也有翅膀,歌中唱到的小蜜蜂、小蝴蝶、小蜻蜓的翅膀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呢? 观察:蜻蜓、蝴蝶的图片。

    分析:昆虫的翅膀有什么特点与作用? 分析:昆虫的翅膀有什么特点与作用? 归纳概括:昆虫的翅膀没有羽毛,膜质、透明或半透明状、有斑点、有网状的翅脉、五颜六色。这些特点使昆虫的翅膀轻便、灵巧,适合在花草间穿越飞行。(除了这些特点外,还有的昆虫的翅膀振动会发出声音) 2.测评:今天通过研究动物的翅膀,我们有哪些收获(知识、方法、表现)? 3.总结:今天我们用科学观察的方法,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掂一掂、滴上水、解剖、模拟飞行等学习活动,研究了动物的翅膀。通过研究发现,很多动物都有翅膀,动物的翅膀形态各异,五颜六色;
    有的翅膀有羽毛、有的没羽毛,有的翅膀是膜质、半透明的;
    翅膀的结构特点有的适合飞行、有的适合游泳,还能平衡身体。

    布置课外学习活动:
    动物的翅膀还有很多秘密,课下按照今天的学习方法,选择一种你熟悉的动物,继续通过科学观察研究动物的翅膀的结构特点,做好观察记录,分析它们是如何适应环境的,做一份动物翅膀科学手抄报。

    板书设计:
    动物的翅膀 鸟类的翅膀 光滑,很轻、不易沾水、中空……适应环境 飞行时间长短(有关)
    翅膀大小 昆虫的翅膀呢? 教学反思 4 冬眠与迁徙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知道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

    科学探究:能根据动物生存的条件,解释动物为什么迁徙或冬眠。

    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表现出探究兴趣 。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增强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情景导入:
    1.教师播放冬天下雪的视频片段:(ppt出示冬天的图片)下雪了,大地白茫茫一片。

    2.教师提出问题:小动物们到哪里去了?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交流。

    3.教师总结:有的小动物藏到了窝里,有的小动物去了别的地方。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小动物是怎样度过寒冷冬天的。

    (设计意图:通过冬天的图片引出课题,能引出学生关于冬眠和迁徙的生活积累。)
    (一)它们是怎样过冬的? 1.教师课件展示:乌龟、青蛙、刺猬。

    2.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它们怎样过冬吗? 3.学生交流、汇报。

    4.教师总结:青蛙、刺猬等动物冬天缩进洞里,蜷着身子,不吃不动,这种现象称为“冬眠”。

    除了乌龟、青蛙、刺猬,还有哪些动物也冬眠?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5.教师课件展示、介绍更多冬眠的动物。

    (二)它们在做什么? 1.动物除了冬眠,还用什么方式安全过冬? 2.教师播放角马、大麻哈鱼、大雁迁徙的视频。

    3.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它们在做什么吗? 4.学生交流、汇报。

    5.教师总结:角马、大雁、大麻哈鱼等动物,由于季节变化、觅食、繁殖等原因,进行长距离的迁移,这种现象称为“迁徙”。

    6.教师图片或视频展示、介绍更多迁徙的动物。

    设计意图:二年级学生可以说出大雁、燕子飞往南方过冬,小狗、小猫换毛等过冬行为,教师要给予肯定。但是学生们对于大雁等动物到南方过冬的原因和还有哪些动物也如此,没有很科学的认识。教师要适时的引出概念:迁徙。并对迁徙的动物和原因跟同学们交流、规范。

    (三)动物为什么迁徙或冬眠? 1.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动物为什么迁徙或冬眠? 2.学生交流、汇报。

    3.教师播放视频,补充总结。

    设计意图:对动物迁徙、冬眠行为进行内因认识,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增强学生敬畏自然,保护动物,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意识。

    三、拓展活动 1.提出活动指向:了解不迁徙也不冬眠的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2.学生分组交流。

    3.师生交流。

    4.总结:有的动物会换毛,有的动物会储存食物…… 同时,指导学生将方法用文字或者画图的形式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板书设计:
    冬眠 迁徙 教学反思 课 题 5.植物的身体 教学目标 知识素养 使学生知道植物体(限于种子植物中的被子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的 板书设计 植物的身体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技能素养 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与人合作、不怕困难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重点 让学生知道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的 难点 让学生知道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的 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教学导入 1.谈话:今天我想请各位同学当个画家,请给你在课前观察的植物画个像。(学生画画)
    2.展示学生作品:
    问:你画的是什么植物?你都画出了这棵植物的哪些部分? 你认为一棵完整的植物要由几部分组成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下面的研究活动。师板书:8、植物的身体 二、学习新课 1.研究植物的组成 ⑴讲述: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棵植物图片。(出示挂图)这是一棵完整的植物,它由几部分组成呢?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学生讨论研究的方法:看图、查阅资料、上网、问别人等等)
    指出:你们可以自由结成研究小组,在讲台上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有关植物的书籍,你们可以查看,找出答案。

    ⑵学生分组,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寻找答案。

    (注: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找到答案。一定要给与学生充分讨论、观察、交流、思考的时间,让同组的每一个学生达到共识。同时让各组同学思考:用什么方式向其他同学介绍植物的组成部分。比如用表演的形式、用画画的形式等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⑶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汇报研究结果:
    (在汇报之前,要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如果有什么不懂的或没有听明白的问题,可以向发言同学进行提问,让他帮你解答。)
    问:我这有一些凤仙花各部分的图片,你能拼成完整的植物吗? (学生拼图,进一步认识植物的组成)
    ⑷谈话:刚才我们观察了凤仙花,现在我请大家再来看几幅图。(用实物投影机出示课本插图)
    问:你知道这是什么植物?请你们小组继续研究这些植物的身体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师引导学生继续研究,通过分析其他植物的组成,进而得出植物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

    (5)小结: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构成了植物的“身体”。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师板书: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构成了植物的“身体” (6)问: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是由这六部分组成的?你有办法来解决这道题吗?请你快速找出这道题的答案。(学生继续分组查阅图书资料,寻找答案。)
    学生汇报答案。

    讲述:由此可见,在植物世界中,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组成的。有的植物没有根、茎,或者不开花、不结果(如藻类植物海带、紫菜、海白菜、裙带菜等),所以在实际生活中要学会注意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

    三、总结评论 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 教学反思 课 题 6.植物的根 教学目标 知识素养 使学生知道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板书设计 植物的根 固定植物 收水分和养分 技能素养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按”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到合作与交流的快乐;
    意识到搞科学研究必须要有严谨、认真的态度 重点 使学生知道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难点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按”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汇报交流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去观察各种植物的根,你们观察了吗?有什么发现? 并且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生答自己的发现。(让学生把他们的发现尽可能的都表达出来,教师适时引导)
    二、设置疑问,大胆猜测 师:同学们课前观察的真不错,发现了这么多根的秘密,可是,听了同学们的汇报,老师有一个问题搞不懂了,同学们观察了很多植物,它们都有根,植物为什么要长根呢?根对于植物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植物的根。教师随机板书。

    师出示在课文《高梁情》里也看过对高梁根的描述:高梁的根像鹰爪一样,它们强有力地抓住土地,仿佛擒拿一个庞大的活物,等到暴风雨来临时,高梁就能稳稳的站在土地上。

    (生可能会答:1、我认为植物的根能使植物很牢固的生长在土地上。

    2、如果植物没有根,我们就能很轻松的把地上的草、庄稼、小树拔出来,大风也会把它们吹倒,甚至吹跑。)
    师:看来,植物的根确实能使植物更牢固的生长在土地上。板书: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师:植物的根除了固定这个作用,还有其它作用吗?它有没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三、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活动一:引导学生设计“根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的实验 师:课前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各种实验用品,现在同学们各小组先讨论一下,这个实验该怎么做,讨论出一个最佳方案后,再进行实验。(各小组均有一棵生命旺盛的植物幼苗、小量筒、盛有水的水槽、棉花、橡皮泥、植物油、胶头滴管等。)
    小组讨论并实验(教师巡回指导,适时点拔。)
    师:各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方法。

    小组找代表汇报。

    师:为什么要用橡皮泥封起来? (不封起来,筒内的水会蒸发,水也会减少。)
    教师适当点播:1、可用橡皮泥封起来。2、也可用两个量筒,一个量筒里放植物,另一个量筒里不放植物,让它们的水面相平,然后看看一段时间后水面是不是相平。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3、也可把这棵植物放在量筒里,倒进一些水并在水面处作一记号,然后又滴上一层植物油,最后用棉花把植物固定住,再来观察水面的情况。)
    短时间内还看不出水位的变化,那就先把你们的装置放在向阳处,过一段时间再来看结果。

    生把实验装置放在室内向阳处。(也可以放在室外,视情况而定。)
    活动二:引导学生观察根 师:课前同学们观察了很多植物的根,发现了不少根的秘密,现在,我们借助一些工具,再来更细致的观察一些植物的根,看谁还能发现根的其他秘密。

    师介绍桌上的材料,提示学生作好观察记录。

    生借助工具对各种植物的根进行细致的观察。(教师巡回指导)
    (准备的植物有:葱、狗尾草、香菜、大豆、水草、野蒿等多种。培养皿里有:绿豆或豌豆的幼根。工具有:放大镜、直尺、镊子等。)
    汇报观察结果 (发现不同植物的根形状不一样,但数量都很多。有的根还特别嫩,小根尖端有白色的绒毛。)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细致地观察了几种植物的根,发现它们的根都很多,事实上,植物的根还远不止这些,我们在挖取植物时,把很多小根都留在了土壤里,那么,一棵植物的根到底有多少呢? 投影资料卡,师进行简介。

    师:这么多的根对植物体有什么意义呢? 1、可以使植物更牢固的生长在地上。

    2、植物就会有很强的生命力。

    3、就能吸收更多的水分、养分…… 师:根到底能不能吸收水分和养分呢?(生想起刚才的实验)去看看你们的实验吧! 生汇报实验结果:
    实验发现水位下降了一点儿,说明根确实能吸收水分。师进一步讲解:根主要是靠根毛伸进土壤吸收水分。根在吸收水分的同时,把溶解在水中的养分也吸收了。师并板书:根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发现,植物的根对植物体来说作用可真不小! 四、自由活动 师:植物的根还有其他用途吗?(投影:几种植物的根:甜菜、萝卜、胡萝卜、地瓜、人参等)
    谁能根据图中植物的根,说一说它们的用途? (1、甜菜、萝卜、胡萝卜、地瓜都能吃。

    2、人参可以做药材。

    3、地瓜能做淀粉。

    4、甜菜能加工糖。……)
    师:这节课你的收获多不多呢?(在课本“我的收获”栏里标出)
    五、拓展活动 师:各小组把刚才根吸收水的实验装置放在一起,比一比,你能发现水位的变化有什么不同吗? 生将装置放在一起观察,发现水位下降的幅度不同。

    师:水位下降幅度不同,说明什么? (1、说明根吸收水的多少不同。2、说明不密封的量筒里的水也在蒸发。)
    师:根吸收水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课下同学们继续研究。看谁最先找到答案。

    教学反思 课 题 7.植物的茎 教学目标 知识素养 知道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板书设计 植物的茎 茎有运输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技能素养 会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茎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认真细致、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 重点 知道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难点 会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茎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 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提出问题,引入探 根吸收来的水分是怎样输送到植物各部分的?今天我们来学习12课、植物的茎。师随机板书 带领学生观察校园中的植物。

    讨论:根吸收的水分怎样到达植物的叶、花、果实?叶制造的养料怎样到达植物体的其它部分供它们生长? 你认为茎会有什么作用?茎的内部可能有什么样的构造?如果茎确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那么水分和养料走的一条道路还是两条路? 学生讨论,汇报结果。

    教师小结:根据以上讨论我们知道茎可能具有运输作用;
    茎的内部可能有两种管子,一种管子将根吸收的水分运送到植物体内的各个部分。另一种管子将叶制造养料运送到植物的其他部分。

    二、验证我们的猜想 谈话:如果自来水管断了,水就会流出来,那么切断植物的茎,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在这颗植物上选择一嫩枝,剪下。观察嫩枝的截面上有什么? 讨论:嫩枝截面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用植物上面的一段茎推放在红水中,你观察到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会么叶子变红? 讨论: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把浸泡过的茎、横切、纵切、观察。

    提问:在茎的横切面上看到了什么?在茎的纵切面上又看到什么?说明茎内有什么?茎有什么作用? 小结:以上实验说明茎确实有运输水分的作用。在茎的内部确实有运输水分的管子。

    三、根据自己的研究,绘制出植物运输水分的示意图 根据自己研究的成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制出植物运输水分的示意图。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可以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组织全班交流。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自由活动:
    叶制造的养料是通过什么运输到植物体各个部分的?运输养料的细管子在什么部位? 教师出示资料卡,引导学生认识筛管,使学生知道茎里还有一条运输养料的管子,它在导管的外面。

    教师小结并板书:在植物体内,茎担负运输作用。在茎内有两种管子。一种管子运输根吸收的水分,另一种管子运输的叶制造的养料。

    四、实践应用 在两棵小树间拴铁丝晾衣服,日子久了,在捡钢丝的树皮上方会形成瘤状突起,这是怎么回事?(因为植物的营养是通过树皮自上而下运输的,如果破坏了树皮,叶子制造的养料向下运输的通道就被切断了,养料通不过去便积存在破坏的树皮处,形成瘤状物。)
    有的小朋友爱剥小树皮,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五、拓展活动 用塑料袋罩住一株盆栽植物的茎叶,扎紧袋口,放在向阳处,过一段时间,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学反思 课 题 8.叶的蒸腾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素养 使学生知道叶有蒸腾作用。了解叶的蒸腾作用在植物的生活中的意义 板书设计 8.叶的蒸腾作用 叶有蒸腾作用 技能素养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到合作与交流的快乐;
    意识到搞科学研究必须要有严谨、认真的态度 重点 使学生知道叶有蒸腾作用。了解叶的蒸腾作用在植物的生活中的意义 难点 知道叶的蒸腾作用及意义 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课体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的根,了解了根的作用。那么植物的叶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师板书:植物的叶(一)
    二、学习新课 1 、指导学生认识“叶有蒸腾作用”  (1) 推想植物有散发水分的作用。

    ①出示两幅挂图或幻灯片:一幅是一位小孩在沙漠中走,另一幅是一位小孩在树林里跑步。

    ②提问:人在沙漠中和在树林里,会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呢 ? ③提问:为什么树林里的空气比较湿润,沙漠里的空气比较干燥 ?  (2) 指导学生观察“植物能蒸腾水分”的实验。

    ①出示课前准备好的“用塑料袋罩住枝叶并将袋口用绳捆住的盆栽植物”的实验装置。

    ②观察:你们看,在这棵植物外面的塑料袋内壁上有什么 ?  ( 学生观察后回答:塑料袋内壁出现了许多小水珠。

    )  (3) 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 ? 如果这些小水珠是由水蒸气凝结的,那么这些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 ? 由此可以想象植物体内可能有什么样的构造 ? 学生讨论回答:植物能排出水分;
    根据人从汗孔排出水分推想,植物可能有像人的汗孔那样的小孔。

     (4) 指导学生观察植物叶片上的气孔的形态。

    ①演示:撕下一片蚕豆叶的下表皮,贴在载玻片上染色后,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

    ( 除蚕豆叶外,还可用青菜、洋葱、萝卜、天竺葵、马铃薯的叶,这些植物的叶片上很容易找到气孔。

    ) ②讲述:课前,我在各组的显微镜上都装好了像老师这台显微镜上一样的蚕豆叶的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切片。下面,大家通过显微镜观察:蚕豆叶面是什么样的? 叶面上有什么 ? ③分组观察,观察后汇报。

    ④出示“叶片下表皮气孔”的挂图或幻灯片。

    ⑤讲述:在叶的下表面,有很多小孔,小孔两边是两个半月形的。这些小孔叫做“气孔”。

    ⑥观察:对照挂图上气孔的形态,在显微镜下再观察、辨认。

     (5) 指导学生认识“叶的蒸腾作用”的含义。

    讲解:通过推想,我们认为植物可能有散失水分的作用。在植物体上可能有散失水分的小孔;
    通过实际观察,我们在叶的表面确实找到了一些小孔。根吸收的水分运到植物体内,有的被植物体自己用了,有的则在受热的条件下变成水蒸气飞散到体外去了。这些水蒸气正是从叶表面的气孔跑出去的。植物体内的水分受热变成水蒸气,从气孔跑出去,腾飞到空中。叶的这种作用叫做蒸腾作用。

    ( 板书:叶有蒸腾作用) 2 .指导学生认识叶的蒸腾作用的意义  (1) 讨论:“叶的蒸腾作用”对植物的生活、对自然界有什么意义 ?  (2) 出示叶的蒸腾作用示意挂图或投影片,启发学生对照图思考。

     (3) 学生讨论回答。

     (4) 教师讲解。

    叶蒸腾水分具有以下作用:
    ①由于蒸发要吸热,就像人出汗可以凉快一些,调节体温一样,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使植物在炎热的夏季“凉快”一些,不被晒焦。

    ②由于蒸腾了水分,植物体内水分减少。这样可以促进根不断地吸收水分、养分。

    ③可以使空气湿润。

    三、 应用实践 请同学们根据“叶的蒸腾作用示意图”,自编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

    四、拓展研究 选择下面问题中的 1 — 2 个问题,通过实验进行研究:
    1 、叶的蒸腾作用与光照时间长短是否有关系?  有什么关系 ? 2 、叶的蒸腾作用与叶的数量多少是否有关系 ? 有什么关系 ? 3 、叶的蒸腾快慢与根吸收水多少是否有关系 ? 有什么关系 ? 教学反思 课题  9.土壤的成分 课型 新授 教法 探究法 教学目的 通过观察与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理解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形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理解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而且是重的东西先沉积,轻的东西后沉积. 理解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能用眼,放大镜,放入水等多种方法观察土壤,寻找土壤成分. 通过实验,用沉积的办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从而树立保护土壤的意识.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土壤的成分和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用沉积实验研究土壤颗粒大小,感知轻重不同物体的沉积顺序.     授             课               过               程               一交流感知 谈话引入 1.谈话:同学们老师从双沟为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想不想知道它是什么 (师打开用报纸包着的土),千万别小看这些土壤,俗话说:宁要黄土,不要黄金.不信 学了这节课咱们再理论. 2.交流:你知道关于土壤的哪些知识 还想了解有关土壤的哪些知识 (生自由口答,老师随机评价引导) 3,谈话:是啊,土壤妈妈养育了许许多多动物和植物,那她是用什么来养育它们的呢 (生:土壤里有水,空气,动植物需要的营养……),你认为土壤中还会有些什么 (生猜测,师板书) 4,谈话: 土壤里到底有没有这些东西 除了这些,土壤还有没有其他东西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 (首先得观察土壤里有什么.板书) 二观察实验 探究新知 1, 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土壤中有小石子 (用眼看一看) 2,土壤中还有没有比沙更小的微粒 用什么方法证明一下 (放大镜,明确:为了观察的更仔细,还可以把土壤捻碎,用放大镜观察,看看里面有没有比小石子更小的颗粒.) 3,土壤中有空气吗,用什么方法验证一下 (放入水中看是否有汽泡) 4,师引导:如果把放入水中的土壤再搅拌一下,你一定会有更加惊奇的发现. 5,刚才我们一起想出了这么研究土壤的方法,现在就各小组选择你喜欢的方法来研究土壤,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实验完成的好,发现多! 6,生动手实验,师提醒:填好实验报告单. 7,汇报:你们是用什么方法研究的,有什么发现 A,根据学生的汇报对猜测进行证实,适时引导学生推测你发现的落叶是完全的吗 它们最终会变成什么 引出腐殖质和盐分. B,根据发现大小不同的颗粒,引出颗粒的分类标准. C,根据放入水中的观察,引导学生理解颗粒沉积的顺序,进一步感知组成土壤的颗粒. 8,通过实验证实,现在你为土壤中有哪些物质 (完成板书) 9,让我们一起从图片中来感受土壤的结构.(出示土壤剖面图)现在你知道土壤是怎样变成的了吗 三,拓展延伸 1,土壤的成分这样丰富,难怪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请看(投影出示54图片师生共同学习交流了解土壤,动植物,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 2,土壤就像我们的妈妈,她为动植物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我们能为土壤妈妈做些什么呢 (生自由交流)现在如何处理桌上的土壤呢 (大家说得多好啊,土壤妈妈有了我们这些环保小卫士,一定会很高兴,而且会越来越美丽.这样,我们就能和小动物,植物一起在土壤妈妈温暖的怀抱里健康快乐地生活了! 四,回顾活动,使多元智能持续发展 1,交流:通过本节课学习你知道了什么知识 (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小,有位小同学在研究土壤后写了一首小诗:略.如果你有什么感想,也可以写成小诗或小美文,同学之间交流欣赏.)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课题   10土壤的种类 课型 新授 教法 探究法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土壤有砂质土、粘质土、壤土三类,以及这三类土壤的性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说明三类土壤渗水性不同的对比实验)和分析综合能力。

    重点、 难点   使学生知道土壤有砂质土、粘质土、壤土三类,以及这三类土壤的性质。

          授             课               过               程                   授             课           过           程 (一)教学引入 1、提问:
    (1)什么是土壤? (2)土壤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2、谈话:课前,你们观察我们附近的土壤有什么不同?     3、讲述:土壤不完全相同,有不同的种类。这节课,我们学习“土壤的种类”。(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土壤的分类    (1)讲解:
       土壤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其中常用的有按土壤的颜色或按土壤中含砂、黏土多少来分类。在这节课里,我们学习按含砂、黏土多少分类。

    根据土壤中砂和黏土的含量不同,可以把土壤分为三类:含砂多、黏土少的,叫砂质土;
    含砂少、黏土多的,叫黏质土;
    含砂和黏土差不多的,叫壤土。(在讲解的同时,板书三类土壤的名称及其砂和粘土的含量。)
    (2)提问:
      a、刚才我们讲的,是根据什么给土壤分类?  b、根据砂和黏土的含量,可以把土壤分为几类?(三类)哪三类?    c、这三类土壤的砂和黏土的含量有什么不同?    2、指导学生认识三类土壤的性质   (1)比较三类土壤的外观(形态)  a、将三类土壤标本发给各组学生。

    b、分组观察:看一看,摸一摸这三类土壤有什么不同?     c、汇报观察结果。(砂质土颗粒比较大,黏质土颗粒比较小,壤土颗粒大小居中。边听学生讲边板书。)
        d、讨论:为什么砂质土颗粒比较大,黏质土颗粒比较小,壤土颗粒大小居中?     e、教师小结,通过观察比较可以知道,砂质土的颗粒比较大,黏质土颗粒比较小,壤土的颗粒大小居中。这三类土壤外观所以有这样的不同,是与它们的砂和黏土的含量有关系。土壤中含砂越多,看起来颗粒越大;
    含砂量越少,颗粒越小。

    (2)比较三类土壤的渗水性和保水性     a、讨论:根据你的经验说一说,这三类土壤的性质有什么不同?例如下雨以后,渗水快慢有什么不同?    b、讲述:为了知道这三类土壤的渗水性有什么不同,我们来做个实验。

        c、演示实验:取3个漏斗,将细纱布包在斗口上,用线扎牢,在3个漏斗内分别装进同样多的砂质土、黏质土、壤土;
    把3个漏斗分别放在锥形瓶上,在3个瓶内同时倒进同样多的水。

      d、观察:
      哪种土渗水快? 3个漏斗内的土停止渗水后,比一比,哪种土下面的杯内水多? 看一看,哪种土中剩下的(保存的)水多?   e、讨论:    以上实验说明三类土壤的性质有什么不同?    土壤的渗水性与保水性有什么关系?    f、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对比实验可以知道,砂质土渗水快,保水性差;
    黏质土渗水慢,保水性好;
    壤土的渗水性与保水性居中。

       土壤的渗水性与保水性是相联系的,渗水快的保水性差;
    渗水慢的保水性好。

     土壤的渗水性与保水性也是由土壤的颗粒大小决定的。土壤颗粒大的,渗水快,;
    土壤颗粒小的,相反。

      (3)比较三类土壤的透气性 a、讨论:三类土壤中的空气多少是否相同?哪一类土壤中空气比较多,哪一类土壤中空气比较少?为什么?     b、出示挂图或投影片,说明三类土壤透气性好坏的示意图。

        c、讲解:土壤的透气性是与土壤的渗水性、保水性密切相关的,土壤中的空气存在土壤的孔隙中,如果土壤的孔隙被水占据着,空气就不能占据。

     d、讨论:根据以上道理,你再说说哪种土壤透气性好,哪种土壤透气性差,哪种土壤透气性居中?为什么? e、教师小结:砂质土颗粒大,土壤孔隙大,渗水性好,保水性差,透气性好;
    黏质土颗粒小,土壤孔隙小,渗水性差,保水性好,透气性差;
    壤土颗粒大小居中,土壤孔隙大小居中,渗水性、保水性居中,透气性也居中。

     (4)综合比较三类土壤的性质。

         a、讲述:现在,我们系统地看一看三类土壤的性质。

         b、提问:
     三类土壤的颗粒大小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的渗水性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的保水性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的透气性有什么不同?    砂质土有什么性质?(把颗粒大小、渗水快慢、保水性好坏、透气性好坏连起来说。)黏质土有什么性质?壤土有什么性质?   总结:土壤的种类有:砂质土、黏质土、壤土   板 书 设 计 10 土壤的种类 砂质土    黏质土   壤土   教 学 反 思 课题   11.保护土壤 课型 新授 教法 探究法 教学目的 1. 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现状。

    2.知道人类哪些活动会破坏土壤;
    知道破坏土壤的后果。

    3.能用对比实验得出“无植被覆盖的土地比有植被覆盖的土地更容易受到破坏”。意识到土壤的重要性,感激土壤;
    意识到自己可以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重点、 难点    1、学生能够查阅书刊和其他信息源。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了解土壤对人类的重要作用和我国土地资源的缺乏,以及人类不良行为对土壤的破坏,激发学生保护土壤的行为和意识。

    2、实验过程的操作。(时间控制、现象观察、结论的得出)
        授             课               过               程                   授             课           过           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经过这段时间我们对土壤的亲密接触研究,相信大家对土壤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那么谁愿意来说说土壤和人有什么关系吗?(学生交流。)
    2.提问:大家都知道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那么,谁来说说: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我国土地资源是个什么现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

    3.全班根据准备资料进行讨论交流。

    4.教师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为植物提供养料和水分,土壤也为动物提供了生存栖息之地。土壤为我们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正是因为有了土壤,才有了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5.教师简要小结,揭示课题。(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是地球上最珍贵的资源)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对比实验,感知森林、植物对土壤的重要。

    1、课件出示两幅图。

    同学们,请来看看这两幅图,请将每幅图的内容用四个字说明。

    (草丰林茂、寸草难生)
    2、思考:为什么有的地方草丰林茂,有的地方却寸草难生呢? 3、对比模拟实验:有植被土壤和无植被土壤 ⑴、现在我们来做个对比实验。

    ⑵、引导学生讨论对比实验中的不同条件及相同条件和具体的实验步骤(讨论交流)
    ⑶教师提出实验要求:仔细观察水流冲过以后,土层的变化和流水冲过的痕迹。

    ⑷、学生实验。

    4、交流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发言)
    5、想一想:当森林被砍伐、植物被破坏后,土壤的蓄水能力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课件出示:你知道吗? ⑴、目前全球平均约有5-7万平方千米的土地荒漠化。

    ⑵、一节1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的土壤永久失去利用价值。

    ⑶、塑料垃圾被填埋在土壤中,降低了土壤的透气性,同时也阻碍了植物根系的发育和对水分、养分的吸收与利用。

    2、请大家想一想,人类的破坏活动将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⑴、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⑵、全班汇报交流预测结果。

    3.小结:人类就这样无止境的破坏,地球上的土壤将会越来越少,那我们将没有地种,就不会有食物吃,后果不堪设想。其实我们已经品尝到了人类一手酿造的苦果。还记得1998年的长江全流域的洪水,1999年席卷半个中国的沙尘暴,以及日益逼近北京城的沙漠……这些都给我们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1、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 (1)、提出问题。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 (2)、猜想假设。

    (3)、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4)、汇报交流: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植物会灭亡,动物会灭亡,人类会灭亡;
    地球会像别的星球一样没有生命,一片空白;
    地球会成为一个冰球;
    地球会成为一片沙漠…… 2. 提问:现在,你想对土壤母亲说什么?(学生说出最想对土壤母亲说的话。)
    阅读赞美土壤的小诗,将对土壤的感激之情深化。(课件出示小诗)
    《爱土壤妈妈》
    小草儿可爱,是因为有土壤妈妈的呵护;

    绿枝儿美丽,是因为有土壤妈妈的滋养;

    小鸟儿快乐,是因为她有茂密森林的保护;

    我们快乐,是因为有小草、森林和小鸟…… 朋友们,请一起来爱护土壤吧, 让生长在上面的小草、森林……更加的健康, 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美好! 谈话:读了这首小诗,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对土壤妈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请将你想说的、想做的,用文字或者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出一份保护土壤的小报,在校园内举办一个小报展,呼吁全体同学都加入到保护土壤,保护到环境的行列中来。

    3、怎样保护土壤? (1)、提出问题。土壤与我们的关系十分密切,而现实状况又非常严竣,我们要行动起来,争做保护土壤的小卫士。对保护土壤你有哪些好的建议与方法? (2)、小组讨论交流 (3)、汇报交流:让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及保护土壤的措施。如:
    尽量不用塑料袋,买饭用饭袋、买菜用菜篮子、买米用米袋,减少白色污染;
    成立环保宣传小组,在校园内宣传,到社会上宣传,到家庭中宣传;
    承包公共绿地,多植树造林,做“护绿小队”队员;
    等等。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在小组内从“准备的材料怎样?与同学讨论合作的怎样?自己的保护土壤的建议怎样?”等方面进行评价。

    2、“制造绿肥”的活动。

    制作肥料的方法:
    (1)、每组一个塑料袋,并将适量的土壤与树叶、果皮放进袋内。

    (2)、往肥料袋内加适量水,保持潮湿即可;
    并放入3—5条小蚯蚓。

    (3)、将肥料袋入在不被干扰的阴暗的地方,定期地管理与观察、记录自己的发现。

    3、以小组为单位,办一份《土壤小报》。

      板 书 设 计  11、保护土壤 教 学 反 思 课题  12.认识岩石 课型 新授 教法 探究法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活动,学生能用简单工具对岩石进行较为细致的观察、研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并学会能用图和文字表达,学会查阅有关岩石的资料。      2.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在探究中做到愿意合作交流,在欣赏美石中体验自然美。       3.通过学习活动,学生能利用简单的观察仪器观察岩石的主要特征,知道岩石具有硬度、遇酸的反应、纹理、形态、结构等特征。

    重点、 难点     学习重点:   学生利用简单的观察仪器对岩石观察认识的探究学习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按照顺序对岩石观察发现进而对岩石分类的学习活动指导。

        授             课               过               程                   授             课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1、讲解:岩石是地球的主要组成部分,到处可见。  2、提问:你平时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岩石?你玩过岩石吗?你是怎么玩的? 3、谈话:从今天开始,我们来研究岩石。(出示课件:认识岩石)  二、探究活动:  1.欣赏、讨论岩石。  (2)交流:关于岩石,你都知道些什么?  (3)小组出示学生自带的岩石,教师出示各种漂亮的岩石标本,让学生观察、欣赏,并对此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2、探究体验,解决问题  (1) 提出问题   师:通过刚才汇报我们采集到的岩石,大家不难发现:岩石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那它们的特点肯定也会不同的。接下来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岩石呢?  (2)制定方案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结合手中的实验器材制定出自己小组的探究方案。  (小组开始讨论设计探究方案)  (3)汇报探究方案   师:老师发现在刚才的交流中大家都很用心,相信你们都相出了很多方法,哪个小组先说说你们组制定出的探究方案? (指名说)   师小结:你们真聪明,大家都想出了不同的探究方案,比如:  用眼睛看一看,岩石是什么形状的,是什么颜色的?  用放大镜,观察岩石的结构。   用锤子、手指甲、小刀、铜钥匙来检测岩石的硬度。   将盐酸滴在岩石上,看一看有什么反应? …… (出示课件:用什么方法研究岩石?) 有了这些可行的研究方案,老师相信,你们在研究中会有更新奇的发现,想不想马上开始研究(想)。不过在研究前,请同学们先看一段小资料:(出示课件:测试岩石硬度的方法)  (4)探究岩石  ①小组内研究  师:根据刚才读的资料卡中的内容,此时的你对岩石的软硬程度知道是怎样区分的吗?接下来请同学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并根据自己制定的探究方案,开始研究吧!不过在研究之前,要注意以下几点:   ● 用小刀时要注意安全。   ● 使用盐酸时,一定要认真阅读使用说明,看清提示,小心使用,千万不要溅到皮肤、衣服上,小心使用。(出示课件:温馨提示)  ● 使用放大镜时,要先阅读资料卡。(出示课件:认识放大镜)  ● 在研究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填好观察记录表。(出示课件:观察记录表)  ②展示研究成果   师:同学们刚才研究得可真投入呀!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你们的研究成果,其他小组要认真听,并做好及时的补充和指正。   ③ 师小结:同学们!通过你们的研究、我们共同的交流,我们发现原来岩石在颜色、形状、硬度、滴盐酸的变化等方面不一样。那你们能不能根据岩石的硬度给采集的岩石分类呢? 3、自由活动  出示课件:(给岩石分类)学生根据岩石的硬度给搜集到的岩石分类,对学生其他有比较恰当的分类想法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三、拓展延伸 出示课件:(给你采集到的岩石起个名字),看谁起得名字好听?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命名?  四、课堂检测:  出示课件:(课堂达标) 一、填空题。  1. 用来观察物体细节的简单仪器是(         )。  2. (        )、(         )、(         )在岩石的新断面上刻画,来测试岩石的硬度。  3. 用盐酸检测岩石时,必须用(       )取盐酸。  4.我们可以从(     )、(     ) 、 (      ) 、(      )等几个方面来研究岩石的特征。  5.岩石的硬度可以分为较软、(      )、(    )、(      )四级。 二、选择题。  手指甲刻画没有刻痕,铜钥匙刻画有刻痕的岩石 (         )。 A 较软  B 较硬  C 很硬  D 非常硬  三、判断题。  1.各种岩石的硬度不同。              (      )  2.所有的岩石都是颗粒状的。          (      )  3.有的岩石遇到盐酸冒泡,有的不冒泡。(     )  四、连一连。  手指甲刻画后留有刻痕的岩石             较硬  铜钥匙刻画后留有刻痕的岩石             很硬  小刀刻画后留有刻痕的岩石              较软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课题  13.矿物和矿产 课型 新授 教法 探究法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认识煤、石油、天然气等都属于能源矿产,以及探究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认识能源与人类的关系。

    4、意识到合理开发、利用能源矿产的重要性 重点、 难点   认识煤、石油、天然气等都属于能源矿产,以及探究它们是怎样形成的。了解能源矿产的开采方法。

        授             课               过               程                   授             课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每天要吃饭、喝水,用什么来煮饭、烧水呢? (学生根据经验交流。)
    师小结:把生米做成熟饭、把生水烧开都需要能量。煤、煤气、柴火、天然气等在燃烧时都能提供能量。

    提问:开动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需要消耗什么呢? (学生根据经验交流。)
    师小结:汽油、柴油燃烧时也能提供能量,它们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像煤、天然气、汽油等等能够提供能量的物质资源,我们把它们都叫作能源。人们的生活、生产、科研都离不开能源。今天我们一起研究能源矿产方面的知识。

    二、师生互动学新课 活动一:认识能源矿产 教师设疑:同学们应该都见过煤吧?现在请你们谈谈对煤的印象和它有哪些用途?(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查阅资料相互交流)
    教师小结:是的,煤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使用的燃料,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方面的用途,例如制取燃料、提取杀虫剂为原料。所以,把煤单独作为燃料,实际上是对能源的一种浪费,现在世界各个国家都要 对煤进行综合利用。

    教师提问:同学们对煤用途已经有了初步了解,那么你们对石油和天然气又了解多少?(学生交流各自资料,讨论石油和天然气用途)
    活动二:能源矿产的形成 1、教师引导谈话:人类之所以是"万物之灵",最重要的是因为人类懂得运用工具,因为人类懂得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能够运用智慧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那么人类是怎样利用智慧和力量开采煤炭的呢?请随着图片和文字来一次"地下之旅"吧! (学生利用自己搜集的资料,分组进行研究,汇报研究结果)
    2、指导学生认识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过程。

    ①教师播放煤的形成示意图的课件。

    ②小组讨论煤是怎样形成的. ③汇报要求:重点说说煤形成的大约时间,煤是由什么变成的,经过怎样的变化。

    ④教师小结。

    ⑤根据煤的成因,推想石油和天然气是如何形成的。

    ⑥煤、石油和天然气在形成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点? ⑦小结:它们形成的时间长,在短期内不可再生,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活动三:合理开发和保护能源矿产 1、提问:能源矿产来自地球内部,人类是如何从地下获得能源矿产的?(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教师小结:能源在我们生活中是如此重要,但是能源矿产是不可再生的。世界人口不断增长,工业也在快速发展,人们对能源需求越来越多。能源面临枯萎。同学们有什么好的建议解决这一矛盾? (学生交流回答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合理利用能源..........) 2、当今世界开发的新能源有哪些? (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新能源,生物能,风能,太阳能..........)谈收获。

    3、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从知识方面的或其他方面谈)。

    4、写一份倡议书或办一份小报,倡导保护能源矿产。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