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教育专区 > 正文

    mayahot破解【用脑科学破解10个最hot育儿疑惑】

    时间:2018-12-27 04:39:5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对年轻的爸妈们来说,宝宝的教育绝对是头等大事,谁也不敢有丝毫怠慢。物质上,爸妈们可谓不惜成本;精神上,更是全心投入。可是您是否想过,自己的教育契合宝宝成长的脚步吗?怎样的教育才是有效的?倘若教育的方向不对,那我们花费的心血越多,岂不更加南辕北辙?
      养孩子犹如养花,我们必须先了解其习性、成长规律,才能采取有效的教养方式。幸运的是,随着脑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科学养育宝宝的大门,爸妈们也可以从脑科学研究成果中寻找正确的教养方向。
      如果您正在为宝宝的注意力不集中而发愁时,或者正在为宝宝精心打造成长环境时,或者疑惑宝宝是否听莫扎特就能变得更聪明时,抑或犹豫是否能让宝宝看电视时……如果试着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破解父母心中的这些疑问,您一定会得到一个清晰的、豁然开朗的答案!
      
      热点1:怎样集中注意力?
      
      在幼儿园中大班至小学阶段,“注意力不集中”简直成了一大“公敌”,令很多孩子难以投入到听课学习中,也让父母和老师为之烦恼。于是乎,“两面夹击”的局面产生了:一方是大人的批评、训导,一方是各种训练方法,但成效往往有限。
      针对宝宝难以集中的注意力,该如何对症下药呢?我们还是从脑科学说起吧!
      
      大脑皮层各种功能的正常发挥依赖于皮层中兴奋和抑制的动态平衡,也就是应该“动静平衡”。而对于小孩子来说,促进兴奋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尽情欢闹”:没有纪律、没有约束地嬉戏,让孩子全身心地动起来,持续一段时间后,孩子感觉到的是身体的疲惫,而有关认知的大脑区域得到了放松和休息。
      日本某些幼儿园里,早晨8点半孩子们一到幼儿园,就在大垫子上欢闹,或者相互扯垫子、抢毛巾拔河,尽情地玩耍。常常有孩子从教室里的桌椅上跳到垫子上或者抢毛巾时用力太大,还会一屁股坐到地上。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欢闹,每天半小时到一小时。在这样的幼儿园里,坐立不安的孩子比率少得令人吃惊。大家都老老实实地听老师说话、认真看连环画剧。这些幼儿园也进行一般的道德品质教育,内容与其他幼儿园并没有什么大的不同,唯一的不同就是“欢闹游戏”。
      另有报告显示,日本某所小学,每次体育课上让孩子进行5分钟“相扑”之后,他们上课时的注意力都会有所提高。
      
      调查这些案例的研究人员认为:在没有规矩、限制的“欢闹游戏”中,孩子们可以将自己的力气全部发挥出来,大脑的“兴奋”状态达到极限,因而与之相应的“抑制”也得到充分的发育。因此,给予孩子十足的“动感”时间,让他们身心的兴奋到达顶点,可以提高孩子在“动感”之后“安静”时的注意力。
      放开手吧!给孩子们一个自由、淋漓玩耍的空间。
      
      热点2:给孩子一个怎样的教育环境?
      
      成长环境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脑科学的进展也一再强调“大脑发育取决于环境、刺激、经历的影响”。很多父母都竭尽全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但往往比较注重物质环境,比如:居住的空间有多大,玩具是否多功能,周围的自然环境是否优良……其实,良好的教育环境可不仅仅包括这些元素。到底该给孩子一个怎样的教育环境呢?来看个实验吧!
      研究结果显示,第3组白鼠的情况最好,因为处于丰富环境中(有玩具)的白鼠比枯燥环境中(无玩具)的白鼠拥有更多的树突联结,并且树突的分支也比后者更多;同时还发现,与单独放在丰富环境和枯燥环境中的白鼠(第1组和第2组)相比,第5组小笼子里的3只白鼠的学习情况更好。研究者认为,白鼠生活在一起时,学习活动就会增多;而白鼠一起生活在丰富环境中时,学习活动就更多了。可见,同伴交往在大脑发育过程中的影响尤为重要,资源丰富的作用次之,空间大小影响更弱。当然,最理想的成长环境就是活动空间大、资源丰富、能进行更多的同伴活动。
      1.同伴资源
      说到大脑发育,我们一般较关注“获得知识”以及掌握某项技能,而实际上同伴交往活动能让孩子获得不同于自己行为的原初体验,学习他人的游戏表达、处事方式,这些都能促进大脑发展。
      爸妈们,放开您的双手吧!尽量帮宝贝多交朋友,让“与伙伴们一起玩耍”、“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童稚和童趣,回归到孩子的童年世界。
      2.丰富的环境
      说到环境的丰富,这里更强调一种文化资源的充足,比如玩具、书刊及父母营造的学习氛围等;还有环境的动态性,比如孩子所到之处、所看之物、所听之声等,都是对孩子产生影响的环境。季节交替中的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生活中的日月星云,风起雨落;身边的虫鱼鸟兽,人面车流……这些都是让宝贝享受其中的丰富的自然资源。
      温馨小贴士:
      给孩子什么样的环境,首先要“关注”“观察”自己的孩子,在提供某种环境、让孩子体验某种环境的时候,仔细观察孩子们有什么样的反应,以选择对孩子来说必要的事情。如果父母仅根据自己的想法及处境,不切实际地“希望孩子将来能如何”而给予他们相应的刺激,倘若孩子本人对那些不感兴趣的话,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有可能给孩子留下痛苦的体验。
      
      热点3:睡眠中的脑发育密码
      
      大多数人早已远离了古人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作息,要么晚睡晚起或晚睡早起,要么黑白颠倒。大人的这种作息方式也会直接影响到自家的宝贝,还有的父母在宝宝休息时,喜欢白天拉着窗帘开着灯。在此“警告”,这些都是错误且有害的做法。
      让孩子的大脑感知清晨的到来,即不是靠闹钟,而是完全凭借身体的感觉来感受清晨的到来――那样的睡眠环境对宝宝来说才是最理想的,也是最有益的。
      
      1.夜间的褪黑激素
      孩子大脑的夜间状态对他们的身心成长至关重要,在大脑夜间分泌的重要物质当中,有一种叫做“褪黑激素”的东西。那是从脑内被称为“松果体”的部分分泌出来的激素,它与睡眠紧密相关。这种激素首先具有“抗酸化作用”,还具有抑制性成熟的作用。
      褪黑激素具有夜间光线变暗后开始进行分泌,天亮后分泌受到抑制的性质。也就是说,它是根据清晨起床、夜晚睡觉这样的生活节律来进行分泌。调查结果显示:在明亮的灯光下熬夜的小孩,他们的褪黑激素的分泌量比较少。因此,让孩子睡在早上有阳光照射进来、夜晚光线昏暗的房间里,这一点非常重要。
      褪黑激素从1岁到5岁分泌量最多。在这个时期,从小孩大脑的松果体中大量分泌褪黑素的活动十分活跃。而且,越是睡在光线明亮的房间里,越无法充分分泌应在此时期分泌的褪黑激素。如果在这个非常短暂的时期没有充分分泌褪黑激素的话,首先会带来性早熟的结果。
      也许有人会问:“性成熟是自然的,为何要抑制?”其实,人的大脑发育和身体发育有其自身的节律,也是相互协调的。因此,身体的性发育需要跟心理的成长同步,假如没有抑制的作用,一个7岁的孩子达到性成熟将会是怎样的一个成长难题?
      实际上,褪黑激素的分泌量呈现以下曲线分布:从1岁到5岁,特别是从1岁到3岁集中分泌,之后逐渐减少。到了青春期,降至最旺盛期的四分之一左右,并保持稳定,这也是青春期性生理发育迅速的原因。
      
      2.早间的血清素
      夜间光线变昏暗后,宝宝大脑分泌的是褪黑激素,而清晨光线变明亮后,孩子大脑分泌的是血清素。这种物质对于婴幼儿大脑的发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不亚于褪黑激素。
      血清素与褪黑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褪黑激素是从大脑的松果体中分泌出来的,而它的原料就是血清素,用松果体合成的某种酶将血清素转换成褪黑激素。从对小白鼠的试验中得知,在大脑的发育初期,血清素不仅作为传递神经的物质,而且对形成传递信息的据点(即突触)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孩子发育初期,血清素在大脑内活动旺盛,在各种神经细胞的结合部形成突触,为日后形成神经回路打下基础。对人的成长来说,从1岁半到2岁左右大脑的基础得以形成的时期,血清素的作用极其重要。
      
      早间和晚间的重要性都一一揭晓了,爸妈们可不能让宝贝们“黑白颠倒”啊!
      
      热点4:小手&大脑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正如研究所示:人脑中与手指相关联的神经所占面积比较大,指尖上的神经能将外界刺激传送给大脑,大脑再对刺激进行加工、处理以调整手的动作。因此,手部活动可以刺激脑的发育。
      手指活动越多、越精细,比如撕、捏等动作,就越能刺激大脑皮层上相应运动区的生理活动,从而让思维更加活跃,智力也就悄悄地发展了;大脑再对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以调整手的动作,又促使手的动作更加协调和灵巧。
      
      从左右脑功能差异上分析,“手”与“脑”的关系更为明显。人脑的左右半球也是各司其职:左脑讯息处理偏重逻辑性,负责掌管语言、领会文字、数字、逻辑、分析、推理、判断等理性思维;右脑讯息处理偏重感官,负责掌管想象、直觉、韵律、空间等,着重感性思维。而手的感觉和活动与对侧大脑半球相关。也就是说,左手的活动对右脑的发育和开发起作用,右手的活动对左脑的发育和开发起作用。手部精细动作主要包括握、捏、抓取、捻、拉、拽、对敲、对拍、折叠、捆绑、换手等。
      还等什么,让宝宝从小操练起来吧!
      
      建议可选择一些训练小肌肉,尤其是手眼协调能力的玩具,比如:皮球、积木、插塑、橡皮泥、拼图、七巧板、珠子、剪纸等,让孩子在玩耍中锻炼“十八般动作”:拍、插、捏、揉、摆、拼、穿、拨、拧、扣、剪等。
      套瓶盖:让宝宝练习盖上瓶盖和旋紧瓶盖,家中各类有盖的器皿或者矿泉水瓶子就可以拿来锻炼。月龄小的孩子只要求他会盖上盖子,大些的孩子可锻炼他自己打开和旋紧盖子。
      抓黄豆:请孩子将很多黄豆从一个碗里移到另一个碗里;也可以将不同的豆子或圆形物品放一起,引导孩子将里面的黄豆拣出来。
      套杯子:找几个大小各不相同的杯子,依大小次序把杯子套在一起,先让孩子把小杯从大杯中逐次拿出,等全部拿出后,再把小杯套在大杯上,这样反复几次。还可以选择不同颜色的杯子,请孩子将同色系的套在一起,继而激发其游戏的兴趣。
      钓小鱼:无论是磁铁钓鱼玩具还是电动钓鱼玩具,都能锻炼孩子的精细动作和手眼协调能力。一般适合3岁以上的孩子玩。如果是小点的孩子,可以先不给“鱼”装电池,使其静止在盘中,通过降低难度让孩子玩。
      捏橡皮泥:准备一些橡皮泥,让孩子随意地按压、揉捏。还可以找些小模具,让他在橡皮泥上印出各种图案。
      教育与生活同步,与游戏相伴。只要您善于发掘,生活、游戏中处处都有锻炼宝贝动手能力的机会呢!
      
      热点5:大脑发育的“屏幕杀手”
      
      电视
      孩子天生对颜色、声音比较敏感,未出生时就能“听懂”音乐,出生后不久就喜欢看五颜六色的电视画面,自然很容易被电视节目那动感的画面、多彩的声光所吸引。
      从电视的角度来看,这种声光电一体的传媒形式,为孩子认识世界提供了极好的窗口。其中大量的信息、丰富的内容简直就是个“动态资源库”,孩子从这里可以见识到各种从未接触的事物和各色人物等等。
      电视伤害大脑的4大理由:
      看起来魅力十足的电视,对孩子而言却是有很大“杀伤力”的。因为:
      1.电视上闪烁的色彩、特写的画面、大分贝的声音等丰富的刺激,只能刺激孩子脑部较原始部分,无法刺激思考区域的发展。而思考区域至少需5到10秒来处理刺激,但大部分电视节目每五六秒,有些广告甚至每两三秒就变换画面,让思考区域毫无参与的机会。
      2.电视的色彩刺激几乎全由右脑处理,相对减少对左脑的刺激,会削弱左脑的功能,也减少联系左右脑之间的神经发展。神经心理学家认为,如果联系两边的神经没有接受足够的刺激、不能适当发展,会影响脑部的成熟。而且幼年时期左右脑发育不协调,日后会导致孩子注意力与学习困难等问题。
      3.电视中那些快速切入的分镜头,变化多端的摄影角度,不断闪烁的画面等,不停地冲击着大脑。每一次转换都要求大脑重新调整接收功能,改变加工程序。久而久之,这种刺激会使孩子的大脑变得缺乏选择能力,只是被动接收信息,很少对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自然也就弱化了思考能力。
      4.电视是单向的传播模式,没有同步的反馈。但儿童的脑需要真正地在现实中与人进行互动,比如婴儿一伸手,会看看对方对自己有什么反应,然后根据反应做出自己的处理。假如孩子一伸手,您给了一个苹果,他会拿过去吃;而您去握他的手,他自然也会紧握。另外,父母和小宝宝交流时用的是缓慢的、富有感情的语言,是孩子需要和喜欢的语言,而电视谈话中用的语言则完全不是这样。
      护脑建议:
      很多研究者都建议小孩不要看电视,或者严格限制时间。日本小儿科学会曾提议:要限制幼小的孩子看电视或录像的时间,就算让小孩看,大人也要尽量在旁边,一边一起歌唱一边说话来看。
      
      电子游戏
      随着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电子游戏和网络游戏的推出也是风起云涌,以各种各样的“招式”诱惑着大大小小的人,很多小孩子也被“网罗”其中。
      电游对大脑的伤害:
      长期沉溺于电子游戏,自然会有负面影响。日本大学医学院森昭雄教授发现,常玩电脑游戏的人,缺乏表情,自我克制能力差,大脑额叶的β波类似痴呆症患者。而人类大脑的额叶部位,主司创造性、感情、意志力和思考能力,可说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核心部位。如果额叶的功能减退,孩子会变得注意力涣散,无精打采,判断能力降低,对人对事冲动,甚至产生暴力倾向。
      护脑建议:
      1.电子游戏有很多种,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它们都不好,要想认清它们的利弊,需要明确什么样的游戏、在什么状况下玩这个前提条件。可选择健康的、契合孩子心理特点的、能提高其能力的游戏。如“五子棋”等棋类电子游戏,锻炼孩子的手脑协调性和手部操作的灵活性;“俄罗斯方块”游戏具有挑战性,随着玩家的能力加强,游戏的难度会加大,从而进一步考验参与者,脑效率会随着挑战的升级而提高并优化。
      2.电子游戏也是单向刺激,因此游戏结束后,也可趁机请孩子讲讲其中的规则、有趣的细节、自己的战果等。这样让孩子在游戏中不仅放松身心,还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3.孩子本身的自制力较差,为避免他陷于其中而不能自拔,还是需要爸妈的监管和督促。应规定孩子1周内玩的次数和每次玩的时间,一般以每周2次以内,每次不超过半小时为宜。
      
      总之,父母需先做榜样,尽少沉溺于电视、网游,并有意转移孩子的兴趣点,不妨引导孩子做些实际的活动,如养花草虫鱼、看书、学习特长和同伴游戏,还可常带孩子亲近大自然。
      
      热点6:脑发育的“助力器”――好情绪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神经解剖学家玛丽安•戴蒙德曾前往日本考察时发现,日本实验室的白鼠平均寿命长达900天,而她的白鼠平均寿命只有700天。经过对比,她发现一个不同之处:日本实验人员清理白鼠笼子时会将它们抱在怀里,而她的实验人员只是将白鼠放在另一个笼子里。回到美国后,她让实验人员效仿日本的做法。白鼠的寿命渐渐超过700天,并且与没有被爱抚的白鼠相比,它们的脑细胞间的联结明显更多。
      
      原因何在呢?原来智力的发展不光是学习的结果,情绪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如果孩子常有不良情绪,则会伤害其大脑发育。因为在人的大脑中有个情绪的发动机――“杏仁核”,它负责人的情绪记忆。如果人的情绪反应强烈,杏仁核便会控制大脑,继而释放出大量化学物质。这种物质会阻断脑内的信息传递,使人无法思考,自然影响到智力的发育。
      科学家研究显示,不安的早期关系导致孩子的大脑要应付压力而消耗葡萄糖,而这些葡萄糖本可以用于早期的认知功能发育。这样一来,等于阻碍了智力的发展。可见,稳定的情绪、良好的情感是智力发展的“助力器”。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应尽量避免让孩子产生不良情绪,如紧张、恐惧、压抑、烦躁等。
      
      儿童情绪控制发展的关键期大约在2~30个月的时候,如果这段时间,宝宝经常通过哭闹或发怒的方式来获得要求的满足,那么日后他也会常以此为“武器”。因此,您需留意孩子日常中的情绪波动,并及时进行疏导和安抚。您鼓励的手势、欣赏的眼神、和蔼的口气、善意的语词也都将成为孩子大脑发育的“精神营养素”。此外,教孩子一些应对情绪的方法,将帮助孩子摆脱单一地用哭闹来提出要求。
      
      热点7:大脑从运动中获取哪些养分?
      
      对宝宝而言,可玩的内容丰富多彩,不论是大动作运动、小肌肉活动等身体活动,还是认知类活动、生活类游戏等精神性活动,都能玩得不亦乐乎。精神类活动能让宝宝更聪明,这一点似乎很好理解,大动作运动如何促进智能发展呢?别急,谜底这就揭晓……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智慧的根源是来自于幼儿期的感觉和运动的发展。”没错,运动对大脑确实有诸多正面影响。
      1.运动为脑发育提供必需的养分
      脑科学研究发现,运动可以增加脑的血流量,从而供给脑细胞更多的空气和养料,对脑发育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婴幼儿的运动还可以增加脑的重量和皮质厚度,如果脑缺氧或血糖不足,会严重影响脑的正常发育和思维活动、聪明智慧。
      2.运动利于增强大脑皮层细胞功能
      不同性质的运动能为整个大脑神经系统提供各种信息,有利于提高大脑皮层细胞活动的强度、均衡性、灵活性,使整个大脑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得到改善和提高。
      3.运动改善大脑机能
      德国弗赖堡大学研究人员经大量研究发现,经常运动虽然不一定能提高智力,但可促使大脑生成新的神经细胞,从而改善大脑机能。运动使发育因子通过血流循环进入大脑,促使神经细胞新生,从而改善大脑的记忆力与认知能力。
      4.运动奠定孩子思维发展的基础
      0~3岁是孩子动作发展的关键期,从抬头、翻身、坐、爬、站立、走、跑、跳、蹲、钻以及手眼协调,形成环环相扣的动作发展阶梯,丰富的运动经验能为孩子的思维活动提供多种多样的素材。像大小、高矮、上下、前后、左右、里外等此类基本的空间方位概念,并非直接灌输给孩子,他在运动中就能探索感知。
      
      运动除了有以上益于脑的功能外,还能让孩子在活动中具有一种精神:用开阔的心胸和敢于挑战的态度对待世界。这里有几种大运动的花样且当抛砖引玉,还有很多好玩的游戏,和孩子慢慢开发吧!
      蹦跳:允许孩子在沙发或床上蹦跳,如果孩子较小,您可握住他的一只手,这能训练他的腿部肌肉和全身的平衡性。
      跳台阶:根据孩子的能力基础,确定孩子从较低或较高的台阶上跳下来,注意地面应比较松软,或在他落地的地方放个小毯子。
      蛇行:和孩子一起卧在地上,像蛇一样匍匐前进。如能做得较好时,可放一个枕头或小凳子作障碍物以调高难度。
      跳高:在地上放一根跳高绳,试着让孩子跨过去。几次之后,把绳子提高到离地面20厘米的位置,让他再试。绳子不断升高,直到他变成是在跳高。
      金鸡独立:抓住孩子的手让他单脚平衡站立,随着他的长大,逐渐减少给他的帮助,直到他能独立单脚站立。
      
      热点8:脑科学让宝宝开口说英语
      
      可能不少父母深有体会,学了十几年的英语,最后却成了“哑巴英语”,能看文章会做题,但不会开口交流。真是一种说不出的痛!
      对于这一现象,不同的专家观点各异。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不同的语言思维方式不同,而我们往往用学汉语的方式学习英语,自然学得“不伦不类”。这样的解答同样令我们迷惑:为什么用学习中文的方法就不能学好英语呢?
      还是从脑科学的角度点破玄机吧!
      原来用学习中文的方法来学习英语,其方法不符合脑功能区的分布规律。人脑语言功能区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位于前脑的布洛卡区,与运动区紧密相连,记忆主要靠“运动”;另一个是位于后脑的威尔尼克区,靠近听力区,记忆主要靠听说。
      研究发现,使用汉语文字的人,平时主导语言功能的主要是前脑的布洛卡语言区,使用拼音文字的人,常用的是后脑的威尔尼克语言区。因此我们的学习应该有所不同。
      具体该怎么学呢?
      汉语的同音字非常多,比如“书”的同音字可以有输、叔、疏等,很难理解什么意思。而前脑的布洛卡区与运动区紧密相连,学习汉语显然要多看、多写、多说,总之要多让语言“运动”;英语本身同音字较少,当听到一个词一般就能反映出某样东西,而威尔尼克区靠近听力区,那就要给英语学习营造丰富的语音环境,同时注重多做听、说练习。
      因此,宝贝学英语,不妨多播放些录音来听,如果能找到发音纯正的外教老师是最好的,因为跟真人学习的效果更有成效,让宝宝从小远离“哑巴英语”。
      我们从小学习汉语,大脑的布洛卡语言区非常发达,而后脑的威尔尼克语言区功能相对极弱。当我们上初中再学英语时,所用的仍是中文脑区,其效率就会低很多。而儿童期学英语,他们的布洛卡语言区还并不发达,因此最好早起步。研究表明,4~12岁是学习外语的最佳时期。超过这个时期,母语保护系统的阻力就会加大,学习效率就会减弱。
      
      热点9:想聪明就要学“莫扎特”?
      
      所谓“莫扎特效应”,是指聆听古典音乐能够起到提高智力的神奇功效。1993年到1998年《自然》等专业刊物上先后发表了三篇研究报告,最初的实验是让36名大学生聆听10分钟的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K. 448)》,在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后发现,聆听莫扎特的音乐能促进空间相关的作业能力,智商测试(IQ)提高了8或9分。其理论依据是,音乐与人类的空间认知能力分享着共同的神经机制。
      之后,“莫扎特”的热度迅速上升,媒体的报道纷至沓来,年轻的父母们更是奔走相告,对莫扎特音乐趋之若鹜,生怕错过了这一提高智商的“灵丹妙药”。
      莫扎特音乐真得如此神奇吗?
      一些研究者在研究聆听音乐时的脑电图发现,所有的音乐都激活了大脑中处理音乐的区域,而且整个大脑皮层都兴奋起来;但是与其他音乐相比,聆听莫扎特音乐时脑电波反应最大,大脑额叶部分被显著激活,大脑两半球之间的信息交流明显增加。这表明莫扎特音乐不但激发了大脑两半球处理音乐的固有功能,而且可激活更多脑区,从而激发这些脑区的潜在功能。这些脑区通过彼此之间的神经突触相互连接又激发了许多功能,如记忆功能、空间推理功能等。
      研究者认为,莫扎特音乐较之其他音乐影响大脑更加明显,可能是因为其乐曲中抑扬顿挫的节奏和高低起伏的旋律,尤其是高频率以及上下的对称排列与时间周期的波段,几乎可以与脑频率对称,同时由于音乐刺激促使神经元突触连接增加,神经元参与了兴奋性放电,由此提高了大脑活动效率。
      目前,关于“莫扎特效应”是否存在,各界仍存在深刻的分歧。支持者认为确有其功效,持保守意见的科学家则认为“莫扎特效应”缺乏科学依据,该研究者也指出,当初实验中的智力提升仅能维持十几分钟,且主要反映在空间智能推理上,和综合智商的关系并不清楚。
      不管此结论何去何从,不可否认的是,音乐本身确实有利于大脑功能的发挥。因为音乐认知加工涉及大脑双侧颞叶、额叶、顶叶和枕叶四块脑区并彼此相互连接,这等于同时在激活诸多脑区,对大脑机能自然是益处多多。
      因此,让孩子在音乐的世界里享受美妙的音符吧,当然,不必非莫扎特不可!
      
      热点10:大脑有“前世今生”吗?
      
      用如此颇具噱头的一个标题,旨在引发大家的思考:现在的大脑和过去的大脑有不同吗?会有什么不同?
      其实,大脑的成长有赖于遗传的因素,但后天个人所处的环境、受到的刺激、行动的类型、经历等对其影响更为重要。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生活在不同环境、不同背景下,大脑特点当然会有不同。
      几十年前生活环境相对简单,而现在的环境则更加多姿、诱人。比如,如今的生活方式大概有如下变化:
      更少的天然食物与更多的食品添加剂;
      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单亲家庭中成长,或被缺乏活力的看护者照料,把看电视之类久坐不动的活动作为娱乐,出于安全和责任问题的考虑,秋千、翘翘板、旋转木马和操场游戏等早期运动刺激越来越少;
      传媒环境上则更多是电子技术对人们视听的刺激,不间断的媒体、无处不在的广告、新技术和互联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影像、声音、新闻和噪音。
      今天,儿童在他们的环境中已逐渐适应。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大脑也在产生新的神经联系和神经网络。以往我们总认为是大脑影响了人们的行为,而不是行为影响了大脑。实际上是大脑影响了行为,然后环境、行为反过来塑造大脑。
      因此,对孩子而言,这种远离自然、缺失同伴活动、被动接受各种多彩的视觉刺激的生活环境,或许会让孩子知道的东西更多,但也会更走进成人的世界,而且直接导致大脑专注能力和思考能力变差。
      如果不想让宝宝也有这样的困境,您知道该怎么做了吧!带孩子走进自然、创设多样的同伴交往游戏、培养阅读兴趣、更多的亲子互动。研究表明,每天为孩子阅读,经常向他表达情感以及进行其他的亲子互动可以刺激幼儿的大脑,使树突生长、长出分支并彼此靠近。
      
      Tips:大脑知识小链接
      1.大脑在不同阶段的需要
      教育,往往要受社会价值观、文化传统的影响,其实,大脑本身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需求。
      4-7岁:此阶段儿童的脑在自我认同、安全感和好奇、探索之间寻求平衡。
      7~11岁:此时的儿童关注的是如何交朋友、在各种事情上获得成功,留心并津津乐道于各项身体运动和功能表现。
      到青少年早期:脑的兴奋则集中在提高社交地位、获得同伴认同、冒险行为和性问题的探寻上。
      从青少年晚期到成年早期(25岁左右),自我独立、吸引伴侣、社会安全感和经济自立则是最大的兴奋点。
      
      2.大脑不用就会退化
      当今社会发展越来越便利,人们的身体运动越来越少,于是肥胖问题、成人病问题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发达国家,这一点很让人担心。不只是身体的问题,脑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在进化过程中脑是最后发展的,是高度发达的器官。脑的主要特征是能够在自然淘汰过程中与环境相适应,至少是适应环境所必需的功能,不论多复杂都能适应;反之,如果是适应环境不需要的功能,很快就会退化。
      神经系统的特点就是“废用性退化”,只要不用就会被当成废物丢掉,不用的功能就会退化掉,个体研究也得出了这样的结果。
      
      3.大脑神经回路的形成
      在婴儿的大脑中,会爆发性地发生神经细胞以及神经回路的形成和消失。先形成,然后再从中挑选适当的东西,这是大脑的基本发育过程。遗传的因素当然是有的,但根据在临界期所处的环境、受到的刺激、行动的类型、经历等,没有使用的和没有传递电信号的突触记忆神经回路会消失,经常活动的和频繁地传递电信号的突触以及神经回路则更加发达。孩子们大脑的信息处理系统,就是以这种形式逐步形成其特有的“脑内地图”。
      
      4.脑科学与教育的对接
      不少国家已经非常重视脑科学与教育的对接了。日本1996年启动了为期20年、投入2万亿日元的“脑科学时代计划”,由脑科学家、教育理论者及学校一线教师共同参与,对教育实践与脑科学开始相关研究;近年来,英国也启动了智力资本的发展轨迹和影响因素的研究;美国则依托脑科学研究的成果,确定了从幼儿园到大学所有学科的核心概念及学习时间表;我国近年来在一些重点大学进行相应的课题研究。

    相关热词搜索: 用脑 育儿 疑惑 破解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