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教育专区 > 正文

    完人宋刚明:宋刚明

    时间:2019-02-14 04:25:4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这期的摄影人爱读书,我为大家选择了两位纪实摄影风格的摄影师,一位是湖北的“九头鸟”大哥宋刚明,现为影像学教授,享受长江学者待遇;一位是出自中原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图片编辑马宏杰。
      如果是本刊的老读者,对宋刚明先生一定不陌生,他的器材使用心得及专栏“宋呆子侃影”,曾是许多读者的必读文章。他追踪多年拍摄出版的《戒毒女》,揭示了中国社会进步过程中的疮疤,虽然有许多记者都关注这个题材,并进行了多视角的深度报道,但我一直认为从社会的发展角度思考,宋刚明的照片是有深度和力度的,远比许多猎奇的摄影报道要深刻。荷赛评委瑞泽认为:“宋刚明拍摄的《戒毒女》是拍摄监狱的典范。”了解宋刚明,除了他的作品,关键是他的摄影思考和努力达成的理论体系,如果中国摄影界有更多的人,在放下相机时多一些反思,在举起相机前多一点学习,我们的摄影将会有更多的力量,可以引领或推动时代的进步,而不仅仅局限于人们看到的、照相的,或是需要仰视的摄影记者。
      马宏杰先生,我至今没见过,看了他的《民本》画册,倒是好生惊奇,相谈甚欢。作为同龄人,在很多时间和事件的节点上,我们都有许多共通的感受,有相似的生活体验。但马宏杰的身影曾经隐于大市之中,在市井小民的生活中磨就了一双利眼,能够在寻常的城市乡村稀松的场景里凸显社会的本真,并以独立摄影人从事摄影报道,其毅力和功力令我钦佩。从九朝古都洛阳到北京,从中国到世界各地,马宏杰的作品并不一鸣惊人,但非常耐看,他的《西部买妻》、《采药人》等专题报道,是可以存世立照的,因为往事不可追,你现在想拍也不可能超越了。
      
      刚从事新闻时,前辈老师都告诫,新闻要真实,不可把话说绝了,免得自己没得退路。久而久之,我写的新闻中模棱两可的语言多了,看懂或真懂了得看你的水平,犹如摄影里的“酸菜片”。但对宋刚明兄,我誉之为完人,是其来有自的。
      记得在我刚到杂志社工作不久,一个快下班的傍晚,一位高大的先生闯进办公室,给我们看他出版的《戒毒女》画册,记得那是次非常愉快的深谈,话题远远超越摄影,从那时起我记住了宋刚明。其后,刚明兄为本刊的多个专栏都撰写了稿件,似乎什么他都懂,虽然他自谦“宋呆子”,可在我的心里那还是宋老师。小到从器材的设计构造、摄影器材改装、拍摄实践、后期处理、设计排版、印刷装帧,好像没有不是他自己动手的;大到摄影观念,摄影理论的探讨、摄影人生存的社会要义,也是侃侃而谈。从这个意义讲, 我把宋刚明称之为摄影“完人”并不为过,因为我还没遇到比他更追求完美的摄影人。
      宋刚明的生活经历是我好奇的,之前除了摄影,我们很少涉及其他话题。其实,他也是出自农家,在武汉长江二桥边江心洲长大的。小时候他因为个子高,爱打球,被人瞩目;又因为平时爱读书,闲时老沉思,被人喊成“呆子”。家里没钱,点煤油灯都受限制,他却如古人“囊萤映雪”般,就着灶里的火读书,结果常常忘了做饭的事,把饭蒸糊了,这当然又让父母生气。父母后来不让他在灶台看书,他就在月光下看。乡里的月光亮,真的可以看书,父亲见了就骂:以后准是个瞎子。但奇在他一辈子视力都在2.0左右。宋刚明几乎离不开书,而且老是在不好的光线下看书,并且有意锻炼自己在嘈杂的环境下读书。就是一个人在家,也会把电视开着,这养成了他哪怕是在吵闹的环境下,也照样能写东西的能力。他最喜欢坐火车时写,太安静了反而没灵感。
      宋刚明的父亲当过大队书记,区里发给队里很多书,后来文革开始,图书馆没建起来,书就锁在家中柜子里,有次他找东西发现了这些书,就每天偷着看,因为那时这些都是禁书。《红岩》、《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等红书,就是那时看的,他那时记忆力好,一本《林海雪原》看一遍就可以背得,精确到哪一页写的什么,第二天就可以为生产队的社员讲书中的故事。
      在中学时代,凭着一手好字和绘画功夫,宋刚明换到不少书看,一些被批判的“坏书”,如西方美术史、黑格尔、哲学辞典等就是那时看的。虽然不全懂,也撬动了他的哲学思考。美术老师特别喜欢他,偷偷将自己收藏的西方美术大师的作品借给他看,在别人只知画“三忠于、四无限”时,他已在看米开朗琪罗、罗丹、伦勃朗、列宾等大师的作品了,这极大地开阔了他的眼界。一部《红楼梦》他是倒着读的,先看下集,再看中集,然后看上集,因为那是文革期间,《红楼梦》是禁书,他只能抓着什么读什么。为弄懂《红楼梦》,他还研究了李希凡、俞平伯的评论,当时俞平伯是挨批的,但宋刚明认为要研究透一个问题,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判断,这一习惯他保持了一生,为此他常挨父亲的骂,也挨过老师、领导的批。“打破砂锅问到底”,在他们乡下是个不受人欢迎的习惯。其实现实生活中,有这一习惯的人也常吃苦头。
      那时能见到的名著很少,读到他认为是好书的就摘抄,《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甚至像《回文诗》这样无趣的技法诗,他都是反复抄,因为每次见到的版本都不全,这样他得反复地校,反复地抄。他现在还保存着几大本那时抄的诗集、警句,手都抄出了茧子,至今中指握笔的那块还是平的。
      1974年中学毕业,正值“文革”年代,在家务农半年后,因为会打球和画画,他被招兵的特批带走了,成了一名解放军战士。要知道,在那个宣传突出的年代,会这两样的能人,在那里都是宝贝。刚到部队,宋刚明就因为黑板报画得好,在团里出了名,结果军务股不肯放人,技术股抢着要人,他最想去的宣传股却去不了。最后,还是团政委慧眼识才,把他调到宣传股,做美术照相员,这已是入伍后快两年的时间。宋刚明说,当时已看了很多西方美术大师的作品,觉得照相是没本事的事,所以下连队都带个速写本。第一次弄相机,没拍好,才意识到摄影不是件简单的事。
      宋刚明说,憨人有憨福,他在部队遇到了第一个摄影老师,军里的摄影干事谭邦奎。这位老军事摄影记者制作技术非常好,当年的全国、全军影展都请他去制作照片。他手把手教会了刚明一流的冲洗制作照片技术。老先生是放牛娃出生,自知摄影水平有限,又将宋刚明送到了长春电影制片厂,师从长影摄影师学习摄影。这对宋刚明来说,犹如从家乡江边的田里一下子登上了天安门。刚明回忆,1978年在长影的学习收获不仅是摄影,当时还有机会看了大量的参考片,如《复活》、《风》等电影,知道了爱森斯坦等世界大师,知道了摄影原来还可以有另一种表述。他贪婪地学习电影结构,研读蒙太奇、电影摄影技法。一本英国人写的用光技法,他从头到尾抄了一遍。在长影,因为刚明人长得帅,常被摄影师当作试胶片的模特儿,使他有机会看到拍摄过程,了解摄影室的布光和各项器材的应用技术,摄影技艺大为长进。
      1979年,从长影学习归来的宋刚明拍摄的《瓜臂比长》登在《空军报》的报眼上,过去这里是登毛主席语录的地方,这事一下轰动了部队。军政治部主任说,我们要培养就培养宋刚明这样的人。一年后他就被调到了军政治部,两年后又被调到空军航空杂志,从事编辑工作。由于对摄影的挚爱,1983年,他主动放弃了在北京的一切机会,到广西一线部队当了名摄影干事。那期间他拍摄了大量的作品,获奖照片九寨沟的《秋瀑》就是这个时期拍摄的。
      1988年,宋刚明转业到湖北《警笛》杂志社做美术编辑,一干就是13年,直到主编助理。他一直热爱摄影,但他的职业离他的梦想一直有距离,他说他从没做过职业摄影师或摄影记者,一直是个业余摄影爱好者。当他的工龄满30年,可以享受公务员退休待遇时,他就退出了警界。2007年,他有一年的自由时光,刚出的新书《影觞》就是那时写的,他说他最享受那段自由的时光。之后,宋刚明又被大学请了去,在大学从事摄影教育。
      宋刚明说,他一生最幸运的是遇到许多好人,给了他知识的引领和启迪。中学时,因为板报画得好,认真也有创意,美术老师非常喜欢他,在那特殊的年代,“封资修”的“禁书”老师不能明着让学生多看,就把书给他,让他自学西方美术;入伍后,在基层部队遇到了谭老师,解决了摄影技术问题;在军部宣传处,通过在长影向电影摄影师学习,完成了摄影基础知识的通识,更尽兴地参与各种摄影实践,技法和摄影观念开始形成,并开始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在公安厅办杂志,从事的工作不太喜欢,但借着职业便利,他完成了自己许多预想的主题创作;现在教书育人,集天下英才而教之,是最快乐的时候。
      宋刚明一辈子嗜书如命,几乎抓起什么书都读,不仅仅是世界文学名著,哲学书,也不仅仅是能见到的摄影书籍,像瓦尔特・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罗兰・巴特的《明室》,苏珊・桑塔格的《论摄影》等摄影理论名著他都是反复读,几个不同译本对照读。而且他喜欢购买摄影家的画册学习,在他当兵每月十多元津贴的时候,就省吃俭用买过六十多元一本的陈复礼摄影画册,他现在书柜里几乎有世界所有摄影名家的如布勒松、弗兰克、萨尔加多等世界大师原版画册,一本詹姆斯关于战争摄影的画册,近两千元,他也舍得买。他唯一遗憾的是没有当代摄影大师寇德卡的画册,就将寇德卡的代表作《流放》翻拍了一本,手工放大制作成一本画册。他还喜欢读炒菜的书、木工书、装房子的书、汽车知识的书甚至命理书,他对血型和性格都有很深的研究,这也许就印证了我前面说的他什么都能干的原因,知识就是力量。
      宋刚明调侃,20至30岁的摄影是学习、模仿的阶段;30至40岁是思考的阶段,虽然这之前已得了好多全国的摄影大奖,但总觉得摄影如果仅是拍得好看或得个什么沙龙奖,其作品也太肤浅了;40岁是摄影开窍的时间,一旦醒悟了,摄影就像山里的孩子第一次看见大海般喜悦,那就是摄影要有自己的独特视角和感受。要用看得见的影像传达看不见的思想,片子要反映你的情绪、你的思想。一张照片流传久远是由其思想性决定的。
      宋刚明直言,40岁到50岁之间,他就是想建立自己的摄影风格,对摄影理论也有了更透彻的理解,比如对“如日中天”的纪实摄影,他认为纪实这两个字不能作为摄影分类,因为摄影的即是纪实的,分类有个总原则就是“子分类不能大于或等于母分类”,不然你分不清。像“艺术”、“观念”也不能作为分类,哪个摄影不纪实?哪个摄影不艺术?哪个摄影不观念?现在摄影在分类上一窝乱象,一是摄影艺术过于年轻,好多事还没弄清楚,二是我们的理论家、传媒遇事不深究,人云亦云。他认为现在的纪实摄影,无非是体现社会关怀,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不如叫人文摄影更妥当。
      宋刚明对摄影技巧有过很高的追求,他能熟练操作各种相机,掌握各种暗室技法,但他现在认为技巧高低并没那么重要,不喜欢找偏门或轰动的题材来取悦评委,来增加媒体采用率,而希望通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场景,正常展现民族的生活状态。他认为“矫枉过正”的提法不好,理论就应该客观公正,不然你永远是摇摇摆摆的,正常不了。我们现在的沙龙热不也是理论家们吹出来的?现在又把风光摄影骂个狗血淋头,这对摄影的正常发展不利。画意摄影在中国有大市场,是因为它符合中国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风光摄影大概是灭不了的,但我们应该告诉摄影人:人文摄影的境界是风光摄影无法企及的。他不赞成用画论来评价摄影,因为摄影与绘画不同。在教学中宋刚明发现,懂美术的学摄影上手快,但很快就碰到瓶颈,拍摄手法匠气,上不去。所以,他告诫学摄影的学生有时要远离画论,要多听音乐、多看文学作品、哲学名著,因为这更具思想性,可以让你的摄影走得更远。
      宋刚明认为现在是一个摄影爆炸式发展的时代,其思想性、震撼力迟早会达到或超过文字的表现力,摄影在特殊题材上如在战争、地震中的表现力,是文字和绘画无法比拟的。美国人考文斯基在1974年就预言:“将来的文盲不是不会写字的人,而是不会摄影的人。”摄影不仅仅是艺术,它将成为我们人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中国目前摄影教育是遍地开花,但鱼龙混杂,关键是师资力量不足,缺乏系统的理论和更高的境界。许多摄影老师是经验型的,教得很凌乱,缺乏开启学生视野的能力。他认为,现在的年轻人有思想和独立精神,如果精通了摄影技术,一定会超过我们。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把我们走过的路和问题整明白,交给后来人一条光明的路。”

    相关热词搜索: 完人 宋刚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