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教育专区 > 正文

    人物卷子之十三

    时间:2020-05-25 09:46:0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胡竹峰

    蒋光慈

    蒋光慈生于一九〇一年,这年是光绪二十一年,是个特殊的时刻,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文件上李鸿章签名为“肃”,以朝廷受封的身份“肃毅伯”落下名款,字迹结体虚弱无力又辛酸悲苦,十足疲惫。签约归来,李鸿章大口大口吐血,医生诊断胃血管破裂。

    这是蒋光慈的出生底色,一个满目疮痍的国家,一个摇摇欲坠的政权,一个民不聊生的时代,大家彻底放弃对清政府抱有的幻想。蒋光慈后来自号侠生,说将来做个侠客杀尽贪官污吏,行侠仗义,削尽人间不平。北洋政府时期,蒋光慈愤而想出家,取名侠僧,说当和尚也是侠客。愤愤不平里都是家国苍生都是济世情怀。

    印象中,蒋光慈一直很年轻,留在脑海里是意气风发的模样。见过他的照片,黑白旧影难掩芳华,有一点憨厚有一点俊朗,是进取青年的面目。艺术家应该长什么样子,不好说。不过总有一些不同地方。读蒋光慈的作品,能看见个性鲜明的特立独行,有孤傲和冷淡一面。文史资料上说,蒋光慈生性耿直倔强,容易愤怒,读中学时,发动同学殴打贪污的校长被开除学籍。他曾是学生运动带头人,以天性与经历论,蒋光慈最可能成为一名职业革命者,然而却成为作家。人生的安排,谁也说不清楚。

    蒋光慈是安徽金寨县白塔畈镇人,出生地现改为光慈村。村里至今保存有他在此度过童年、少年的旧居,乡民以其为荣。蒋光慈在《乡情集》里说,“在村镇的北头有一条小河,小河的两岸上有着柳林,这里在夏天可以听见蝉鸣,在冬天也不断孩子们的踪影。”如今,柳林不再,两岸依稀有些柳树。光慈村依旧如当年靠着山丘,傍着河湾,再也没有“零星散布着的小的茅屋”了,而是一座座窗明几净的楼房。

    在金寨,会不经意走进蒋光慈的文字里。“青秧叶子上的露珠还在莹莹地闪耀着,田野间的空气还是异常的新鲜而寂静。”“晚风荡漾着层层秧苗的碧浪,这时如人在田埂间行走,宛然觉得如在温和的海水中沐浴一般,有不可言喻的轻松的愉快……”

    蒋光慈是个很聪明的人,读书时就显出不寻常,从小被称为神童。家族续修宗谱,族下让刚满十六岁的他撰序。少年时候,蒋光慈就读芜湖省立五中。学校前身是清末的皖江中学堂,严复担任过校长,章士钊、柏文蔚、苏曼殊等名流都曾在此任教,这段经历对蒋光慈影响很大。后来在上海,蒋光慈进入共产国际开办的外国语学社学习俄语,随后与刘少奇、任弼时、韦素园、曹靖华一起赴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一九二二年,他由社会主义青年团转为中共党员,署名蒋光赤,以示倾向革命。

    蒋光慈留苏三年后回国,在文坛上大声疾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开始写作诗文。一九二六年发表书信体小说《少年飘泊者》,写一个农村少年在父母双亡后漂泊的经历,没有出路的人物形象写得立体饱满。一连串遭遇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少年飘泊者最终努力做一个武士。看到小说尾声惊讶地有了苍凉,懦弱者渐渐强大,在疆场上战死。“在枪林弹雨之中,他没有一点惧色,并大声争呼‘杀贼呀!杀贼呀!前进呀!……”悲壮的意味是打动人的,点点冷意,其中有生的尊严。二十几岁的笔墨,竟也承载着人间寒苦,于自身的困頓推及芸芸众生,勃勃生机里隐隐风雷。鲁迅先生曾说,那时觉醒起来的智识青年的心情,是大抵热烈,然而悲凉的。即使寻到一点光明,却更分明地看见了周围的无涯际的黑暗。

    《少年漂泊者》在全国引起反响,许多读者写信称该作品为指路明灯,给黑暗中摸索的青年指明了方向。中共早期很多领导人都看过《少年漂泊者》,很多人回忆说受了那些影响才去参加革命的。

    《少年漂泊者》问世后第二年,蒋光慈又根据自己的经历感受写出中篇小说《短裤党》,再现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从失败到最后胜利的全过程,形象地说明了武装暴动是“工人所不能避免的一条路”。据说此作有瞿秋白参与构思,书名也是他定的。《短裤党》的出版,使蒋光慈的读者、崇拜者,越发增加了起来。作者曾说《短裤党》“许多地方很缺乏所谓‘小说味,当免不了粗糙之讥”。但小说成为历史的记录,因而具有重要意义。书中赵世炎病时对华月娟表白,说自己不想死,两人互诉衷情,情真意切,读来感动。这里有蒋光慈出色的笔墨。

    读当年茅盾先生主编时的《小说月报》,就小说质量而言,五四时期新小说,并不比旧小说强。新小说在一开始踉踉跄跄,后人评价高,更多的是出于文学之外的考虑,鲁迅或许是个例外。作为当时的重要作者,叶圣陶先生也曾承认新派小说没有旧小说写得好。新小说欣欣向荣,到底是开花之前的芽头,远没有形成老树虬枝。那时候的中国正发生激烈革命,古老文化传统摇摇欲坠,诗云子曰的表达渐渐被人抛去,作为新文艺形式的拓荒者前景未卜,只得埋头劳作。蒋光慈也是一个不尚叫嚣的勤奋作家,不到十年的时间,创作出近二十本作品,囊括诗歌、散文、杂感、评论、小说、翻译各类文体。他的作品对于生的坚强、死的挣扎,充满欣欣生气,成绩是很可引人注意的。我最先读到的是蒋光慈的日记,文字朴实流畅,看的时候就像自己经历了这一日一日的光阴。

    蒋光慈的作品,我挺喜欢《丽莎的哀怨》,素材是早年留学苏联所得。写贵族少妇丽莎在十月革命后流亡到上海,在生命线上苦苦挣扎,最后沦为妓女的凄艳故事。小说以荣华和沦落为对照,描写了丽莎从金尽囊空到走投无路、到变相卖淫、到公开为娼、到得梅毒而死的悲惨过程,把丽莎复杂的心态和情感渲染得淋漓尽致。同时,由于采取了主人公自叙的形式,因而使红颜薄命的哀怨更为深切。小说心理描写很细腻,树林里军官少年初识的微笑变成妻子把脂粉客带回家的强笑,从贵族生活到十月革命后没落到背井离乡。

    蒋光慈的文学,带一些经历或者精神自传性,是自身的写照。一九二〇年代的文字满满是一九二〇年代的味道,虽彷徨无助,却满满是生之呐喊。他以文字面对苦难家国,精神从未颓唐陷落。呼应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言,“每作一篇,都是‘有所为而发,是在用改革社会的器械。”蒋光慈文字是在农耕文明浸泡过的,稼穑气和蔬笋气均在,像春日林间竹笋,有大地之泽。

    我读蒋光慈的一些作品,能感觉到寂寞。像他这样有理想,在黑暗中游荡太久的人,都会有苦闷寂寞吧。加上疾病缠身,这一心情投射在笔尖,终成暗影。

    一九三○年三月上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领导成员有鲁迅、夏衍等一大批现代文学史上的大人物。鲁迅《二心集》里有一篇《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有些话至今听来,都觉得受用:“关在玻璃窗内做文章,研究问题,那是无论怎样的激烈,都是容易办到的;然而一碰到实际,便即刻要撞碎了。关在房子里,最容易高谈彻底的主义。”身为“左联”成员,蒋光慈从来就走出房子,打破了玻璃窗进行创作,这一点是很可贵的。他对人性风物的描摹,冲出牢笼进入广阔天地。

    蒋光慈与鲁迅有过争议,但他们到底保持了文人间的友谊。时人回忆,一九三〇年在内山书店后屋,见到鲁迅和蒋光慈在对话……诧异的是,他们不是在争论而是谈家常。鲁迅神色怡然,并不激动,一面吸烟,一面和颜悦色地,似在劝慰什么事。蒋光慈容颜疲惫,脸色青黄有病态,但他矜持的有些拘礼的样子,有谦恭尊敬的姿态。

    蒋光慈书中的人物,常常患有肺病,可能因为作者本人就有肺病。后来除了肺结核外,又患了肠结核,此病极为痛苦。妻子问:“你怎样痛苦呢?”蒋光慈答:“人间的痛苦都在我身上呀!”朋友们去看他,看到瘦骨嶙峋的病体,联想到蒋光慈的一生,不禁泪目。

    一九三一年秋天,蒋光慈病逝。皖西南乡下那个无根的革命文学青年,赤条条走完短短三十年的岁月。临终前一天,蒋光慈对看望他的亲人说:“我是不愿意死的,我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当时,他反映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前后农村中尖锐的阶级斗争的长篇小说《咆哮了的土地》出版不久,文学史家说是作者最成熟的一部作品。郁达夫先生很难过,作悼念文章:“他的早死,终究是中国文坛上的一个损失。”郭沫若深情评价说:“太死早了一点,否则以他的艺术才能,完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会有‘伟大作品问世。”正像我们对于梁遇春、萧红、徐志摩他们的早逝深致惋惜一样。

    金寨县白塔畈镇光慈小学里一棵苍翠的柏树,名为“光慈古柏”,是蒋光慈七岁读书时与同窗一起栽下的。光陰之箭遁空而逝,种树人离世快百年了。

    胡兰成

    学识是脸上的皱纹,年纪越大褶子越多。才华是两鬓的黑发,岁数愈高青丝愈少。对中华民族的罪人,汉奸胡兰成来说例外,到老才子气未脱。当然,不喜欢的人也可以说到老不改轻薄。胡兰成文章之好正好在轻薄,轻灵冷薄,滋味如薄荷。薄荷,茎叶清凉味香,可入药。

    胡兰成在大众眼里,最著名的标签有两个:汉奸与薄情郎。胡兰成为人轻薄,为文轻薄。胡兰成的轻薄非同一般,轻薄以欢喜做底子,作文有风致,做人想必亦有风采,若不然能迷倒张爱玲这般女子?女人的情商和智商通常互不相容,智商高,情商未必高,一女往往难容二商,当然这是偏见。

    张爱玲说喜欢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她喜欢胡兰成,一度将自己卑微到尘埃里。可惜埋在尘埃中的种子没有开出花,而是腐烂了。于是一曲民国爱情的挽歌唱得荡气回肠,让无数红尘男女感怀神伤、捶胸顿足。张爱玲爱情之痛成了太多人的心头刀疤。现世安稳、岁月静好之后,痴男怨女的惆怅愈演愈烈。很多人觉得胡兰成汉奸之罪决不可原谅,辜负了张小姐之情更是罪该万死。

    时光拆散了多少神仙眷侣,感情的事情从来没甚道理可言。众人眼里的金玉良缘,说分就分,断得决绝,老死不往来,惹局外人一片叹息。说个事后诸葛亮的话,张爱玲和胡兰成实在不匹配。像胡兰成这样的多情种,需要一个多情而又泼辣的女人配对。读张爱玲的文章,觉得她的性情有些像《红楼梦》中的尤三姐,可惜少了尤三姐的泼辣与放肆,到底放不开,于是一误再误,最后误了自身误了前程。说到底,张爱玲还是书生意气,碰到胡兰成这样的猎艳高手,只能说遇人不淑。

    一九四四年,胡兰成离开上海到湖北接编《大楚报》,与一年轻护士如胶似漆。日本投降后他逃到温州,又和范秀美出双入对,俨然夫妻。张爱玲从上海来温州看胡兰成,感觉自己像第三者。此后两人依旧偶通音信,到底有爱。张爱玲用自己的稿费接济胡兰成,只因怕他在流亡中受苦。一九四七年六月,两人关系走到尽头,胡兰成收到诀别信:

    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了的。这次的决心,我是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彼时惟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

    胡兰成后来说:“爱玲是我的不是我的,也都一样,有她在世上就好。”很多人看到胡兰成的这句话,以为他浪子回头,一往情深,赞其风容卓越,其实这恰恰暴露了胡氏的真性。

    “爱玲是我的不是我的”,此话颇堪玩味,足见胡兰成将女人当物品与附属品的秉性。家有娇妻在堂,犹恋旧情不忘。不知道张爱玲听到这话做何感想。如果真心觉得歉疚,应该说:“爱玲喜欢不喜欢我,也都一样,有她在世上就好。”最起码,这样多些人情味,多些温度。

    读《今生今世》,觉得胡兰成这个男人情商高得很,尤其精工男欢女爱那一套,再难把握的女子,也能找机会下手。苍蝇只叮有缝的蛋,胡兰成却是个能把好蛋叮出缝的人。

    胡兰成说张爱玲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张小姐听了这样才学双全的话,哪有不就范的道理?张爱玲是非凡的女人,孤傲敏感、卓尔不群。肉身的凡胎终是逃不开心灵篱栅,心境走向高处,只落得高处不胜寒。

    “临水照花”是《红楼梦》中描写林黛玉“闲静似娇花照水”一句的演变。张爱玲熟读红楼,家世的仿佛,性情的共鸣,保不准她内心是将自己喻为林黛玉的,于是胡兰成一句“临水照花”的称赞将其轰然击倒。胡兰成骄傲又自卑,写起文章来不免尖刻,眼高于顶,目中无人,独对女人,心中有柔情,肯佩服。他这样的秉性,也是迷倒张爱玲的重要原因吧。

    看《今生今世》,看到胡张热恋时,文字浓得化不开,纸页上犹自能瞟到当年岁月弥漫的蜜意。胡兰成爱过张爱玲,可惜,如花美眷最怕似水流年,时间改变一切并毁灭一切。

    有不少人解读《今生今世》,认为是一本胡氏“忏悔录”,此番结论不知从何而出。尽管此书锣鼓紧密处,的确能看出身负灵魂的歉疚,但毕竟还是云头花朵王顾左右。

    《今生今世》读过两遍。第一遍觉得这是寂寞之书,胡兰成用文字修饰生活的单调,万念俱灰之后抒写那些似水年华,用一种劫后余生的悲情祭奠那些逝去的心动与美好。那时候胡兰成声名欠佳,在台湾混不下去,背国离乡,去日本讨生活,心里一定寂寞极了,无聊极了,需要用写作来打发时光。读第二遍的时候,觉得这是本意淫之书,是胡兰成内心的另一种蠢蠢欲动。这样的感觉越到后来越明显,看到他写与几个女人的交往,气息淫邪,几乎是一个男人对猎艳岁月的回味。

    我读到胡氏的著作尚有《山河岁月》《禅是一枝花》《中国的礼乐与风景》《中国文学史话》之类。《禅是一枝花》读得云里雾里,不好评价,《山河岁月》《中国文学史话》实在不错,有一流文字不稀奇,关键还有一流见识。胡兰成写文章,有使命感,他笔下的文字是心迹的流水,落地的闲花,无声的絮语。

    写知识性文章,说道理不稀奇,理清概念也不算十分了得,但抓到纲领,点中穴道,实属不易,更难的是另辟蹊径,找到根本核心。条条大道通罗马自是不假,真让你找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还把这条路修成大道,没有百般手段,想都别想。

    胡兰成的文章有质感,语言好,下笔有自己角度,绝不依附旁人。虽犯了浅尝辄止的毛病,但点到为止处有大见识。他是有野心的,是个想掌权的人,书生从政,往往不成,据说他甚至一度想去延安。

    这里说个题外话,一个写文章的人,文笔顶顶重要。现在很多作家,恰恰输在语言上。中国文章中国书法中国绘画,沁心入韵才是上品。韵者,味也。那些太直太露、一览无余的文字,格调上就输了一筹。

    我读胡兰成,有个体会:一个人光有才华,光有抱负,远远不够,更需要有对世事的洞明以及立场的不移,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胡兰成津津乐道于汉语文学的渔樵闲话,在中国文化中跌宕自喜。但他最终却走上了相反的道路,成为臭名千古的汉奸。

    政治的事与桃花运不同,从来糊涂不得,有个底线。

    胡兰成的学问和文章,非境界比肩之人难以说得通透。风流韵事于他不过风流云散,他在云端俯瞰世间的姿态和风骨,迷倒了无数人。杨绛给锺叔河先生写信说:“你生活的时期和我不同,你未经日寇侵略的日子,在我,汉奸是敌人,对汉奸概不宽容。‘大东亚共荣圈中人,我们都看不入眼。”话说得决绝,不容置疑,虽非过来,我也懂得那样的情绪。

    胡兰成的老家嵊州胡村,我去过。那个地方四面皆山,交通闭塞,胡兰成是一株疯长的野草,要越过山川河流。早年的贫寒经历,让他知道金钱与权力的宝贵。或许文字对他而言,不过是进阶的手段罢了,尽管把文字耍出了花腔,他是二十世纪的中国于连。

    胡兰成下笔很会描摹细节。他在《今生今世》中这样写道:

    我一人在楼上,惟听见她在楼下,又听见她到门口去了,又听见她从畈上回来了……我在楼上,惟知时新节物来到了盘餐。果然溽暑褪后,秋雨淅沥,到县城去的道路几处涨水,断绝行人,山风溪流,荒荒的水意直逼到窗前。亦不知过了多少日子,然后秋色正了,夜夜皓月。

    写出了当汉奸滋味的不好受,那种空旷的孤寂与儿女情长的温暖尽跃纸上,还有才子手笔。那时候胡兰成改名换姓逃到温州乡下,白天黑夜反锁在屋内,范秀美负责送水送饭。

    胡兰成有书名,流亡日本后,梅田开拓筵为其出过一本《胡兰成之书》,由保田与重郎作序,夸赞有加:“胡先生的书,乃为其人格的发露,堪称当今绝品。优雅之中藏有峻烈,内刚外柔,羞涩之美时而华丽,令人思念人生永恒的寂寞。”川端康成对胡兰成书法亦有很高的评价:“于书法今人远不如古人。日本人究竟不如中国人。当今如胡兰成的书法,日本人谁也比不上。”

    胡兰成的字见过一些,简直像康有为书法的“弟弟”,只是康有为倚老卖老老而弥坚,胡兰成才子风流流云聚散。从字形上看,胡兰成的书法像康有为的。为人上,两个人也有相似处,猎艳不分轩轾,康有为妻妾成群,晚年,尤与几位中外妙龄女郎谱写了一曲曲浪漫的黄昏恋。

    从字迹来分析胡兰成这个人很有意思。即便是签名,也能看到他的一些性格底色。“胡兰成”三個字忸怩做作卖弄风流,活脱脱大少爷手笔。胡兰成生在破落的家庭,骨子里却有纨绔气,真个怪事,可见人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胡”字写得柔弱,软塌塌仿佛糊在墙上的烂泥,风骨全无。繁体的“蘭”字,看起来颇老实,细细一看还是写得旖旎多姿,骨子里藏着孤芳自赏,或者说把玩。也就是说胡兰成下笔时在把玩这个“蘭”字,兰花也的确是文人的案头清供。“成”字最堪玩味,横折钩和弯钩草写后将最后一撇连起来再绕回去,何尝不说明此人十足自我与扬扬得意?

    明人张岱《〈一卷冰雪文〉后序》有云:

    昔张公凤翼刻《文选纂注》,一士夫诘之曰:“既云文选,何故有诗?”张曰:“昭明太子所集,于仆何与?”曰:“昭明太子安在?”张曰:“已死。”曰:“既死不必究也。”张曰:“便不死亦难究。”曰:“何故?”张曰:“他读的书多。”

    对于这个已死去多年的胡兰成,我们应该知道这两点:他读的书多,文章写得多。不仅仅那两点:他是张爱玲的前夫。他背叛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他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唾骂的汉奸。

    胡兰成晚年很长一段时间是研究物理学、数学的,从那里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提出了他自己的学说“大自然五个基本法则”:意志法则(大自然是有意志的,而此意志又同时是息)、阴阳变化法则、绝对时空与相对时空的统一法则、因果性与非因果性的统一法则、循环法则。

    对胡兰成,我有十成情绪,鄙视两成,仰视两成,喜欢两成,可惜两成,漠然两成。实则他的人生,关我何事?关你何事?写书人得空说说而已,读书人有闲看看罢了。

    责任编辑   丘晓兰

    特邀编辑   张  凯

    相关热词搜索: 卷子 人物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