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教育专区 > 正文

    立驳结合与攻守有度

    时间:2020-12-28 10:04:3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曹振国

    辩论是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或驳斥对方谬误,力求得到正确认识或达成共识的语言实践活动。它要求正反双方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用确凿的事实、严密的推理针锋相对地驳斥对方的观点,从而进一步确立自己的论点。严格地说,在辩论比赛中,辩论属于双边活动,双方观点形成对立,正反方靠严密的思维逻辑形成交锋。近年高考考场作文中,由于文体选择的灵活性,一些考生赋有创意地把辩论形式“嫁接”到考场写作之中,他们以辩题为话题,采用对话形式,让正方与反方交错发言,从而敷衍成文。这种写作形式实际上属于辩论过程实录。这里所说的辩论稿,属于交际语境写作的一种形式,写作者选择题目限定的正反两方(或排他性的两方)中的一方,着眼于整体思考,针对辩题写成的综述式发言稿,与上述辩论过程实录有明显不同。

    如下面的某地联考作文题:

    材料一:近一年来,瑞典少女格蕾塔爆红。她在社交平台上已经拥有超过430万粉丝,很多人视她为偶像、环保斗士。她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侃侃而谈,面斥各国领导人。虽然她今年才16岁,却已经登上了《时代》杂志封面,被评为“2019年影响世界的100人”。

    材料二:2019年9月27日,浙江小伙沈钧亮代表“蚂蚁森林”公益项目到联合国总部领取最高环保荣誉奖“地球卫士奖”。“蚂蚁森林”通过日常绿色出行、在线支付水电费等低碳行动积攒“绿色能量”,以种植真树,带动5亿人参与低碳生活,并将碳减排量转化为种植在荒漠化地区的1.22亿棵真树,其中超4成能量由95后青年贡献。

    以上两个新闻事件在励志中学掀起了热议,有同学为瑞典少女的敢于呐喊钦佩,有的同学则不以为然,认为中国青年默默地为地球种树更有价值。为此,励志中学团委举办了一次辩论赛,正方是“呐喊比行动更重要”,反方是“行动比呐喊更重要”。请你选择其中一方写一篇辩论稿,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并驳斥对方的观点。

    平时,我们有“偶像崇拜利大于弊/偶像崇拜弊大于利”“年轻人要不要跳出‘舒适圈”之类的辩论稿写作训练。如果我们的思维拓展一下,一些高考题的写作就可以转换成这样的辩论稿形式,如2003年全国卷Ⅰ作文题,可以转换成“感情亲疏会不会导致错误地认知事物”之类辩题;2010年全国卷Ⅱ作文题,可以转换成“‘浅阅读是否应该提倡”之类辩题;2019年浙江卷作文题,可以转换成“‘作家要不要多倾听‘读者的呼声”之类辩题。在议论文的写作中,如果能够做这样的有机转换,对于培养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肯定大有裨益。

    “批判性思维”是近年的一个热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学科核心素养”提及“批判性”或“批判性思维”达6次之多。关于“批判性思维”,目前最普遍接受的定义出自美国学者罗伯特·恩尼斯的观点:批判性思维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其目的在于决定我们的信念和行动。这一定义包含两个重要的关键词——“理性”和“反思”,其中的“理性”肯定包括质疑与反驳,但这种质疑与反驳是基于实证与逻辑的。从这一意义上说,辩论稿的写作有利于培养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目前中学生考场辩论稿样式文本的写作,大体上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认识方面和写作方面的误区。这里重點谈一谈辩论稿写作如何解决论述有“立”无“破”的问题,如何达成辩论中的攻守平衡。

    一般说来,辩论情境中存在着持不同意见的双方,有不同意见的双方存在才能实现思想交锋。辩论是双边活动,一定是有立也有破。“立”就是树立自己的观点,“破”就是反驳对方的观点,而且这种“立”与“破”不能割裂,要做到有机融合。其中“破”这一要素决定了交锋过程中要有明确的对象意识(这里的对象即“对方观点”),要善于抓住对方观点的一些缺陷或漏洞有理有据地反驳。

    以央视2019主持人大赛新闻类决赛阶段第一轮交替评述环节为例,从题目形式上看,第一轮交替评述题目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应该属于“辩题”(不少媒体报道时甚至将此环节冠以“辩论”)。第一组选手白影和邹韵的题目是:作为主持人,更应该言之有理/作为主持人,更应该言之有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被很多观众认为是“神仙打架”的选手评述片段。

    选手白影1分钟评述:

    作为主持人更应该言之有理,还是言之有物?我想都很重要,但是物比理更重要。因为物是理的基础,理是来自于某一样事物。这不是谁告诉我的道理,这是我通过多年的实践得出来的一个经验。《主持人大赛》进行到现在,每一次我们都会带出一个鲜活的故事给大家,在我工作的七年主持经历当中,我的追求是希望能够把那些采访当中看到的人、遇到的梦想、感受到的力量说给大家听,大家自己去感受。我相信,道理就像城市当中的高楼大厦一样,是冰冰冷冷的,是整整齐齐的,但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会在我们从早市上买回来的那条扑腾扑腾着的活鱼,会像一捆小青菜,上面还有着露珠,你有一百种烹饪它的方法。

    选手邹韵1分半钟综述:

    感谢白影分享的这么感人的例子。我是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所以我其实相信物质决定意识,但是我更觉得在主持人的层面,我们应该反映出来的是意识去反映物质。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主持人要做到的不是我们所有人可以看到那幅风景,我们要解释的是风景背后的道理,风景背后的事实。这是什么意思,言之有物的人会说:你叫什么名字。我说:我叫邹韵。而如果他把这个问题去问一个优秀的主持人撒贝宁老师,他作为一个言之有理的主持人会说:莎士比亚曾经说过,名字是什么?就是你管玫瑰,不管叫什么名字,它都是那样地芬芳。言之有物的人会说:这些花一样,这些人不一样。但是如果你去问言之有理的董卿老师,她可能会说:“年年岁岁花相似,而岁岁年年人不同。”一个人受到了一些挫折说:我被怼了,我遇到挫折了。但是如果你去问康辉老师,他可能会说:那个字念怼,同时呢泰戈尔曾经说过“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因此在我看来一个主持一个优秀的主持人,他一定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是最基本的要求,而言之有理应该是一个优秀的主持人毕生的追求。谢谢大家!

    上述两个片段,白影1分钟评述中的比喻论述,邹韵1分半钟综述中的引用和排比,确有可圈可点之处,但两位选手都陷入了“自说自话”的误区,评述都只有“立”而没有“破”,双方根本没有交锋,只能算是议论而不是辩论。本该是短兵相接似的对抗,变成了“隔空比划”,哪里是什么“神仙打架”?从“破”的角度来说,白影这一方的评述应该强调:作为主持人,过多强调言之有理,会存在哪些问题或产生哪些弊端,比如让观众没有事实根据,觉得不接地气,甚至故作玄虚等。邹韵这一方的评述应该强调:作为主持人,强调言之有物,可能会过多停留在陈述事实或讲述故事的层面,缺乏提纲挈领的概括和深入本质的提炼,会让观众觉得节目没有深度。基于对方立场的分析与反驳,或者基于二者优劣立现的鲜明对比,才算得上有交锋,才算得上是“破”。

    中学生考场辩论稿写作实践中,往往较多地存在着类似的“自说自话”、有“立”无“破”的情形。改变这种现状,关键在于增加或强化反驳成分,才能在论述中体现有“立”有“破”。以上述“呐喊比行动更重要/行动比呐喊更重要”这个辩题为例,通篇“自说自话”的立论不如下面的短兵相接更“来劲”:

    ①任何行动首先得有正确方向,如果每个人都低头闷声行南辕北辙之事,那么一味的行动只能让每个人溺亡于脚踏实地、有所作为的幻梦中。呐喊与那些口头上的空话有着实质的区别,呐喊不是仅仅为了吸引他人的眼球,而是打破沉寂状态、夏天暴雨前的一声惊雷,是唤醒麻木糊涂的人时那厉声的斥责。鲁迅先生曾用“铁屋子”的比喻论述呐喊的重要意义在于唤醒。②作为思想先行者,在关键时刻的呐喊,比不知方向的行动和混混沌沌的蛮干,更能引发时代共鸣,也更有唤醒的作用。身处光怪陆离的网络世界,无数网民听风即是雨,甘当键盘侠肆意开炮,是不是应该有更多的清醒者用呐喊来揭示真相、指明方向?(“呐喊比行动更重要”角度)

    ③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这给“呐喊”的快速传递提供了便捷的通道。瑞典少女格蕾塔的快速窜红就是明证。但这也意味着,只要你有足够的勇气,有足够的流量关注,你也同样拥有如格蕾塔一样声名鹊起的可能性。因此,呐喊具有可替代性。而行动力却恰恰相反。拥有某种意识的人并不一定真的会付诸行动,正如有的人心中牢牢背记了垃圾分类标准,而在实行时却仍旧我行我素。行动则意味着需要面对挑战的勇气,行动意味着坚持和毅力!浙江小伙儿沈钧亮种下1.22亿棵真树,塞罕坝人用两三代人的青春植树造林,毛乌素沙漠治沙人书写出“沙退绿进”的奇迹……这一切行动没有超凡的勇气与毅力是干不下去的。④行动比呐喊更具不可替代性!(“行动比呐喊更重要”角度)

    上述两个片段中,加线句子①揭示了“没有明确方向的行动”的危害与后果,加线句子②通过对比直接凸显呐喊“比不知方向的行动和混混沌沌的蛮干,更能引发时代共鸣,也更有唤醒的作用”;反过来,加线句子③分析了“呐喊具有可替代性”,加线句子④强调了“行动比呐喊更具不可替代性”。这些明显含有反驳成分的内容更符合辩论稿的文体特征。

    在增强反驳力度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强化攻守平衡。辩论稿讲究立驳结合,实际上就暗含着行文上攻守平衡的要求。严格地说,辩论态势中的“守”与“攻”与论述形式中的“立”与“驳”不完全对应一致。“守”除了树立自己的论点外,在具体论述中还要学会避敌锋芒,主动退让。因为这类二元对立或排他性选择的话题,任何一方观点总有它的正确性与合理性。在论辩时可以先承认对方观点一定程度上或部分的合理性,转而从更深刻的角度抛出自己的观点,在佯装防守中出其不意的反驳对方。句式表达上可以运用“诚然(固然、的确)……但是(但)……”“不可否认……然而……”“……退一步说……”等让步从句,使表达更周密。这种进中有退、以退为进的防守,可以让整个辩论充盈丰满,也能体现出论述的层次性和思维的思辨性,凸显以理服人的逻辑智慧。

    “攻”则要凸显反驳,主要是抓住对方观点的缺陷和漏洞,分析对方观点可能带来的危害与后果;或者分析对方可能性论据的虚假性,批驳对方可能性论证思路的谬误。这种分析与批驳一般通过假定和预设来达成,语言形式上可以借用这样一些短语引出对方可能性的论据或推论:“也许(估计)对方(有人)认为(会说、会提出)……”“对方(一些人、这些人)的言下之意就是……”等。当然,“守”与“攻”不能截然割裂,必须做到有机融合,自由转换。

    笔者曾经设计了这样一道作文题:

    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肆虐期间,世界上不少國家给予我们物质援助,来自日本的援助物资上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公元7世纪初期日本政治家长屋王的偈语)和“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句)之类的留言;同一时期,我们在媒体上更多听到的是“武汉加油!”“ 湖北加油!”“中国加油!”

    这两类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你更喜欢哪一类?请在“我更喜欢‘风月同天”和“我更喜欢‘武汉加油!”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道,并据此写一篇辩论稿,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并反驳对方的观点。

    下面是学生习作中两个较好的片段:

    【片段一】我更喜欢“武汉加油!”

    ①“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和“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样的留言,像是来自远方的一封书信,情意款款,让我们感到暖心。②但有人就此生出疑问:“为什么别人会写‘风月同天,而你只会喊‘武汉加油?”这些人言下之意就是:“风月同天”有文化底蕴,“武汉加油”显得粗浅直白。但我要说,“武汉加油!”并不粗浅,它虽然很简单,但简单里有灵魂和力量!

    ③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很多关键时刻,一句简短的口号,胜过文雅诗句的凝聚力。君不见五四时期“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不是这样简单么?君不见抗战时期“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武装保卫平津华北!”不是这样直白么?汶川大地震后“汶川雄起!四川雄起!中国雄起!”不更是这样的直接么?④当每一个中华儿女听到这样的口号,就会很快被调动起来。这就是简短直接的力量!在“武汉加油!”“湖北加油!”“中国加油!”里,我们听到了14亿颗心灵碰撞的声音,我们感受到无数灵魂的共振,我们体验到宏伟磅礴的集体力量!⑤在我看来,“风月同天”是来自远方的书信,“武汉加油”则寓示共同战斗!相比“风月同天”,我更想听到“武汉加油”。

    【片段二】我更喜欢“风月同天”

    日本友人在援助物资时写上了一些中国范的古诗词,目的就是让身处疫情的中国人感到温暖,①但让人实在没想到的是,这竟然会让一些人心生醋意:怎么“形式主义的东西”就一定比“真情直接的告白”更好?

    ②祝福语展示的是一番心意,采取何种语言形式,取决于个人兴趣爱好和自身文化底蕴。③我以为,“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和“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样的诗意化表达,更具有同理心:我们看到的是同样的风景,拥有同样的感受,我懂你的痛——这种诗意表达怎么就成了一些人眼里的“形式主义”?而相比之下,“武汉加油!”多少还是带点旁观者似的置身事外——其中有多少真情,还得打上问号。④更何况,我们自己璀璨的历史文化,我们自己没能体会、保留与传承,在别人传承和运用时,为什么我们不仅没有脸红的思考与顿悟,反而要努力为自己的直白而辩解呢?⑤更不用说,这种诗意化表达在当前铺天盖地的所谓“硬核”口號中,让人看到了一种文明感。这种文明感,既有语言的体面,也有感同身受的共情。文明是精致的,诗意化和形象化自有它的魅力与穿透力。我们对复杂的社会活动不能以“一刀切”的办法简单化应付。

    片段一中加线句子①和片段二中加线句子②属于典型的“守”。前者承认对方观点的价值意义,这是肯定对方观点的部分合理性;后者强调了自身论述的基础。片段一中加线句子②和片段二中加线句子①属于典型的假定和预设,为后面批驳的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片段一中,加线句子③立中有驳,排比很有气势,颇显攻势;加线句子④偏重立论,属于守势;加线句子⑤通过对比凸显差异,立中有驳,有守有攻。片段二中,加线句子③以对比凸显差异,有立有驳,攻守结合;加线句子④偏重于驳,攻势明显;加线句子⑤则偏重于立,处于守势。从整体上看,两个片段攻守有机融合,做到了自由转换,很好的达成了彰显己方观点、反驳对方观点辩论目的。

    这些“守”与“攻”的技巧,也可以充分体现辩论稿的文体风格。因为“辩论的真谛不在于辨明是非曲直,而在于缓和言论,避免曲解;辩论的最高境界不在于输赢高低,而在于发人深思,以开放的心态达成妥协”。布鲁斯·N·沃勒在《优雅的辩论:关于15个社会热点问题的激辩》中提出“优雅的辩论”这一概念。他认为:“优雅”即和平,“认真倾听那些与你意见不同的人。尊重分歧,将激烈的冲突转化为恭敬的讨论,以减少冲突的热度和敌意,并促成真正的谈论”。关于这一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有“围绕感兴越的话题开展讨论和辩论,能理性、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平等商讨,有针对性、有风度、有礼貌地进行辩驳”等之类的表述,其中“理性、有条理”“平等商讨”“有风度、有礼貌”等关键词与“优雅的辩论”不谋而合。这些观点的核心要义,就是强调辩论时的立驳结合与攻守有度。

    [作者通联:湖北枝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相关热词搜索: 有度 攻守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