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教育专区 > 正文

    配角的青春也无悔

    时间:2021-02-03 10:03:2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于扬子

    听说江苏作家陈德民近日出版了一部知青题材的小说,心中非常期待。我曾拜读其1280行的古风体七言长诗《印象南京》和文艺评论集《灯下夜读》等大作,深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所感动。第一时间读罢这本《红杉树下》,感觉他的笔触较之前的几部小说作品更加细腻兼有一种厚重感,在创作的道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本书的创作背景是20世纪 50年代至70年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对于80后的我来说比较陌生。由于工作的原因,我有幸接触了一些知青作者,他们投来的稿子基本都是反映当年知青生活的回忆录。从那一摞摞工整的手写稿中,我看到的不是对时代的无奈和命运的控诉,而是战天斗地、为国奉献的豪情和对同甘共苦的知青、社员伙伴的友情。趟过岁月的长河,他们青春无悔!

    就作品内容而言,《红杉树下》作为一部43万多字的长篇小说,人物塑造上十分独到而出彩。作者笔下的知青们鲜活灵动、个性分明。

    作者在雕琢人物性格时,将男主人公郑东杰塑造成一个冷静、睿智,几乎完美的正面形象,文澜则是一个善良、贤淑的高干子女、大家闺秀。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和命运主线安排得有章有法,故事跌宕起伏,催人泪下,这里不消细说。更可贵的是,书中一干配角也各有不少戏份,尤其让人注意的是作者似乎格外偏爱写弹棉匠这个角色。书中一众知青初到桃林公社,半道便遇见了一边唱着“海州大调”一边背着柴禾从山里归来的弹棉匠,这个看似无足轻重的人物,却担起了揭示全书主旨的任务,从那海州大調的唱词中就可以看出端倪——“上有天堂呀,下有苏杭。苏北还有桃林的风光。只要咱干群一条心,家乡就会建成米粮仓。”作者想要表达的知青开拓、拼搏、奉献的主旨,在开篇不久就经由弹棉匠之口,通过海州大调的形式悄悄呈现在读者眼前,不得不叹服作者构思之巧妙。

    作者在弹棉匠身上注入了不少笔墨,这可能是作者小时候一直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的风土人情比较熟悉的原因吧。弹棉匠的真名叫赵树森,初到桃林公社时,才十五六岁。他不愿跟着师傅继续流浪过活,想留在东山大队过安稳日子。因为干活肯吃苦,又心灵手巧,逐渐被队里的社员们所接纳。这些身世背景的介绍是其他配角所不曾享受到的待遇,而且作者在描写他一个人“坐在草坡上看蓝天飞过的流云”时,他很喜欢“看那浮云变幻万千的形状……”那份闲适的感觉是发自作者内心的,可以说那仿佛就是作者在描写一种自己追求的,伊甸园般恬淡寡欲的内心世界。在辽阔的山野上,弹棉匠再一次唱起海州大调,那婉转深情的曲调吸引了文澜和章艳两个刚从城里来插队的女孩,当她们循声而来时,弹棉匠心里竟“咚咚”狂跳,一溜烟地逃走了,这是他首次展现情感上腼腆而质朴的一面。

    作者笔下的弹棉匠是矛盾的。他虽然出身草根,但多才多艺,很讨女孩子的喜欢。他曾做了一只羽毛艳丽的野山鸡的标本送给章艳。章艳十分喜爱这“做工精致、惟妙惟肖”的物件,并由此对弹棉匠产生了“真诚、勤快、聪明、手巧”的好感。但弹棉匠呢,一开始总是默默地在远处看着章艳的身影,心中有千句万句话却说不出口。作者似乎有意撮合这一对,章艳在林场被松木扎破了脚掌,队长让弹棉匠给她清理伤口。章艳疼得紧蹙眉头,弹棉匠看到她那痛苦的样子,那根松枝仿佛扎的不是章艳的脚,而是他的心。在回去的路上他“多想上去代替车把式赶一程牛车,这样便可以与章艳靠得近一些。”但他既不会赶车,更羞于启齿。这是他第二次展现自己腼腆而质朴的情愫。

    他对章艳的感情是纯洁的,但内心是自卑的,虽然总是远远地多看她几眼,心中炽热跳动的火焰又折磨着他,他终于鼓起勇气——向刘学卿讨教怎么向章艳告白。同样暗恋章艳的刘学卿感到被一个庄稼汉横刀夺爱是何等的耻辱和羞惭,心里一股无名火起,酸酸地丢下“浪漫”二字便扬长而去,留下弹棉匠在那里发怔——啥是“浪漫”?

    刘学卿是胸有成竹的,这个糙汉子哪里懂得什么叫浪漫!可当弹棉匠嗫喏着对章艳提出要一起去岭上唱山歌时,这朴实不做作,不同于情场老手花言巧语的做派竟然打动了章艳。较之刘学卿的保守和酸腐,加上之前对弹棉匠的好感,章艳相信这个热爱艺术、心灵手巧、真诚老实的庄稼汉才是个真性情的男人,是自己理想的人生伴侣。

    可惜作者最终还是将这美好的镜花水月打得粉碎,他有意营造一幕悲剧。在二人约定的小河边,暗恋弹棉匠的村姑春柳阴差阳错地出现在这里——她发现弹棉匠总在这里发呆,本想前来吐露衷肠,真看到他的时候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从背后一把抱住了自己日思夜想的男人。而弹棉匠以为来的是章艳,迫不及待地一把将来者揽入怀中,这一幕又恰恰被匆匆赶来的章艳看个正着。又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弹棉匠的爱情悲剧在此刻铸成,章艳不再理睬这个“负心人”,万念俱灰的弹棉匠最终被生产队长安排入赘到了张大妈家做了小曼的丈夫。后来,当国家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后,弹棉匠以自已的智慧和手艺,先是夫妻俩开办了一个扎花厂,业务壮大后又升级为纺织厂,靠勤劳致富终于过上了好日子。这林林总总汇聚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版“卡西莫多”,他想去追求爱和幸福,可命运无情地捉弄了他,这也许是那个时代庄户汉与女知青情感纠葛的典型写照。正如别林斯基所说:“典型既是一个人,又是很多人,就是说,是这样的一种人物描写:在他身上包括了很多人,包括了那体现同一概念的一整个范畴的人们。”同理,在陈德民先生的笔下,“弹棉匠”的情感悲剧代表了知青下乡后,在城市文明对农村生活的冲击和影响下,大多数农村本地的年轻人的情感观和生活状态。在知青“伤痕”小说着眼于知青被农村生活影响和改造时,作者另辟蹊径地反向构思,展示了其独到的视角和创作技法。

    《红杉树下》的描写是写实的,无论是人物形象,环境背景,还是情节构思,给人的感觉都是真实的、感人的。陈德民先生虽未以知青的身份经历过这段岁月,但曾出于工作需要采访过四五十位知青。他们的经历,为这本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作者在《红杉树下》创作谈中写道:

    由此我就想,应该写一部作品……以真实的个体体验为基础,以饱满的历史细节为经纬,来记录这代人的激情岁月或坎坷命运。

    这样尊重和正视历史的文艺创作态度是难能可贵的。正如小说扉页上巴尔扎克的那句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红杉树下》所纪录的正是一段对当代年轻人而言较为“隐秘”的历史。特别是我们小时候的教科书提及这段时期或讳而不言或一笔带过,形成了一个认知的断层,这样如何向后来者传播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知青岁月不应成为被当代历史所遗忘的角落。希望更多的作家能像陈德民一样,写出更多知青题材的佳作,客观地为当代青年如实而生动地还原那个时代,让他们铭记前辈们珍贵而无悔的青春岁月,并把这些故事传承下去,讲给一代又一代的人听。

    (作者系文学硕士,青年文学评论家。)

    相关热词搜索: 配角 无悔 青春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