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教育专区 > 正文

    以项目化学习实施革命传统教育的历史教学探索

    时间:2023-03-31 14:09:5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以项目化学习实施革命传统教育的历史教学探索

    学习素养视角下的项目化学习强调“从经验单元的角度设计持续探究式学习;基于驱动性问题用高阶学习带动低阶学习,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用学科概念作为聚合器,整合基础知识与技能;以下是达达文档网分享的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

      教育部印发的《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称《指南》)指出:“对中小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植入红色基因,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历史学科作为革命传统教育的主要载体,理应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发挥育人功能。然而,日常课堂因时间空间、教学方式等因素制约,难以引导学生浸润革命传统教育,而项目化学习则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项目化学习是“基于学科中的关键概念与能力,将项目化学习的设计要素融入学科教学,将低阶认知‘包裹’入高阶认知,……通过项目化学习的设计,培育学生问题解决、元认知、批判思维、沟通与合作等重要的能力”。依此,在革命传统历史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中,应当通过创设真实情境、真实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导学生在“做”中逐步习得有关革命传统的核心知识、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等。以下,笔者试以“xx籍早期共产党人建党贡献历史剧创作”为例,谈谈以项目化学习实施革命传统的路径与价值。

      一、基于学习素养的前期设计

      学习素养视角下的项目化学习强调“从经验单元的角度设计持续探究式学习;基于驱动性问题用高阶学习带动低阶学习,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用学科概念作为聚合器,整合基础知识与技能;最后,达到在新情境中迁移、运用、转换,产生新知识的目标”。依此,项目前期准备要紧紧围绕“情境、单元、问题和概念”等学习素养进行设计。

      1.依据真实情境确定大单元主题

      “历史课程教材中革命传统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为重要历史事件、革命英雄人物事迹和遗物、文献史料、革命旧址、重要纪念日等。”回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历程,陈望道、沈雁冰、俞秀松、施存统、邵力子、沈玄庐和沈泽民等 7 位xx籍早期共产党人作出过特殊贡献。依据《指南》要求,结合xx地方史真实情境, 确定革命传统项目化学习大单元主题——xx籍早期共产党人建党贡献历史剧创作。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持续性探究学习,将大单元主题分解为:“舍我其谁——xx籍早期共产党人之青年形象;真理味道——马克思主义传播之中的信仰追求;开天辟地——工农革命运动实践中的建党贡献;百年回眸——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启迪”4 个小主题。学生通过单元项目化学习,深度了解xx籍早期共产党人为建党作出的特殊贡献,由此汲取强大的红色精神力量,形成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价值观。

      2.聚焦核心概念设计驱动性问题

      项目化学习注重学生在解决驱动性问题中去理解核心概念,整合碎片化知识,从而建构起完整的知识框架。依此,教师应在本项目的核心概念“建党贡献”的统摄下设计驱动性问题表,引导学生在梳理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创作历史剧,进而还原xx籍早期共产党人传播马克思主义与创建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形象。

      二、基于高阶认知的持续探究

      项目化学习是一种“持续探究解决驱动性问题的历程,探究包含了问题解决、创见、决策、实验、调研和系统分析等六种高阶认知策略”。依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高阶认知策略的驱动下进行史料研读、实地考察、剧本创作、答辩汇报、成果宣传与舞台演出等一系列学习实践,提升素养,从而能够像一个真正的史学家那样,直面真实的问题并在多种问题情境中经历持续的探究。

      1.史料研读与实地考察并重

      “收集、查询、筛选资料,阅读、分析数据图表,分辨一手资料、筛选二手资料,解读政治漫画和宣传海报,从事实中得出观点,用有理有据的论文来表达观点……这些史学研究技能是每一个历史学习者必备的基本技能”,能够使学生“在接触史料中提高文本阅读能力,在选取史料中增强证据概念意识,在探究问题中完善论证思维逻辑”。

      学生探究驱动性问题就是“史料研读”能力提升的过程。学生根据教师所列的书籍、报刊与纪录片,如:《星火:58 名中共早期党员寻踪》、俞秀松创办的《xx新潮》、施存统发表的《非孝》、邵力子主编的《觉悟》、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理想照耀中国》与《建党伟业》等,走进图书馆或访问互联网,搜集相关的史料。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采取实地考察的方式,如:参观萧山衙前农民运动纪念馆、中国共产党xx历史馆与中共xx小组纪念馆等,不仅可以在场馆真实情境下感悟革命历史人物的人格力量,而且可以实地搜集相关史料,现场采访当地的长辈、讲解员等,通过口述历史的方式记录有关史实。

      当然,以上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运用,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驱动性问题,更为运用可信史料进行剧本创作奠定了史实与情感基础。

      2.剧本创作与答辩汇报结合

      为了鼓励学生创作优秀剧本,学校组织剧本创作比赛,挑选优秀剧本参加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 “青史杯”高中生历史剧剧本大赛。同时,教师根据单元规划拟定 3 个主题为学生提供创作方向:

      主题一:国土沉沦的时代背景与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刻画xx籍早期共产党人对时局的反应,突出他们探索民族国家复兴的家国情怀。

      主题二: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的开辟。还原沈玄庐创办《星期评论》,俞秀松创办《xx新潮》,施存统发表《非孝》,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等历史事件,凸显xx籍早期共产党人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追求真理的爱国使命。

      主题三:马克思主义工农运动的开展。描写萧山衙前农民运动是如何揭开中国现代农民革命斗争的序幕;xx印刷公司工作互助会又如何成为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一次成功示范等。印证xx籍早期共产党人率先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的先河,在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要求学生从故事的时空场景、真实程度、情节起伏与人物形象等四个方面对所创作的历史剧进行公开答辩。这既是检验学生项目化成果的彩排,更是激励学生进一步创作的阶梯。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修改,历史剧本得到质的飞越,从而为舞台演出打下坚实的基础。

      3.成果宣传与舞台演出并举

      挑选优秀作品参加“青史杯”高中生历史剧剧本大赛,剧本内容在学校的大屏幕上滚动播放展示,以此来鼓励与肯定学生的创作智慧。除此之外,获奖的小组将代表班级参加学校举办的党史知识竞赛,以此来检验学生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对党史知识的积累。

      最后根据“青史杯”大赛的结果,确定最优秀的剧本作为学校元旦迎新晚会的节目进行公开演出。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演员的招募、选拔、分工、定角、彩排与演出等环节,完成项目化学习的最后任务,这也是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关键能力的重要一环。

      三、基于深度学习的多元评价

      项目化学习是要让学生经历有意义的实践过程,因而评价应着眼于实践过程,而且要把项目化学习中的驱动性问题、公开成果与实践过程结合起来,制定表现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帮助学生调控实践过程,创作优秀成果,走向深度学习。

      1.拓展新思路,提出新解释

      对驱动性问题的解决直接体现了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水平,应依据历史解释素养的水平划分来制定评价表。如果学生能够拓展新思路,提出新解释,则表明指向深度学习。比如,对于驱动性问题“xx籍早期共产党人体现了那个时代先进青年的哪些形象?”如果学生能够结合时代背景,从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三个阶段去分析人物形象之嬗变与成型,提出人物群像与个性等新的历史解释,则是进行深度学习;反之,则是没有进入深度学习或者停留在表面机械性完成任务而已。

      2.小组有合作,史料有实证

      开展小组实践探究是项目化学习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集中体现了学生小组合作与史料实证能力,前者包括小组方案制定、分工明确等,后者主要是史料搜集、考证、分析与论述等能力的提升。

      3.作品重原创,情感要投入

      项目化学习公开成果包括研究报告和历史剧本,而这两项成果指向学生在具有专家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原创。除此之外,对历史剧本的答辩与演艺均要求学生情感投入,在表演过程中,学生与历史人物角色转换,亲身进入时代情境中去感悟xx籍早期共产党人探索国家前途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基于学科特性的育人价值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历史学习问题的真正解决,不是简单地接受现成的答案,而是通过自己对相关史事的了解,尤其是对有价值的史料进行分析,用实证的方式对问题的要点逐一探讨,以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来说明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本历史学科项目化学习基于革命传统真实性问题,引导学生走出传统课堂,走进实证研究,在问题解决中不仅提升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而且传承了红色基因。

      1.走进实证研究,提升核心素养

      从历史学科教育取向出发,教师需“着眼于思考哪些策略或助力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历史”,即“建 立某些‘参考支架’,使学习者能够依靠这些‘条理’ 或‘支柱’的引导,遨游于浩瀚无涯的历史知识中,而不致迷失”。革命传统历史项目化学习为学生搭 好研究历史课题的支架,给予学生持续性探究历史 的时间与空间,进而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内化为学 生的品质,并且把它作为解决历史问题的思维出发 点。例如,学生在回答驱动性问题过程中,发现xx 籍早期共产党人陈望道等人并没有参加中共一大 会议,然后通过挖掘史料进行分析,得出不能参加 的原因。可见,持续性探究有利于学生在历史探究 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从而提高历史学习的 成就感。同时,学生围绕驱动性问题梳理基本史实,建构核心知识,这一过程也是“史料研读”能力提升 的过程,其中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运用主要指向 “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两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学生“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并 “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通过创作剧本还原与解释真实历史,从而能够“像一个历史 学家那样去理解历史、架构自己对历史的解释”。

      2.解决真实问题,传承红色基因

      基于中国共产党建党 100 周年的真实历史情境,引导学生通过项目化学习探究xx籍早期共产党人的建党贡献,在创作剧本的过程中建构核心知识,以解决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问题,同时能够融合时代特征,汲取红色力量。从xx籍早期共产党人的事迹,如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蘸着墨汁吃粽子,还说味道很甜”;施存统在《xx新潮》上发表抨击封建伦理纲常的《非孝》文章,掀起“一师风潮”等,可以感悟到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力量和实践力量。学生基于真实历史表演话剧,切身体会先辈们创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并从党的百年非凡历程中传承永不过时的红色基因。正如毛泽东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后说道:“到了 1920 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学生经历革命传统教育,建立起个人、家庭、国家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情感桥梁,在情感的触动与共鸣中增强了国家认同感与社会责任感,这也是历史学科“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的题中之义。

      以“xx籍早期共产党人建党贡献历史剧创作”项目化学习来实施革命传统教育,不是为了剧本创作与舞台演出而进行,而是为了师生、生生能够通过真实情境中问题的驱动,对革命传统历史进行持续性探究。在此过程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革命传统历史的兴趣,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建构革命传统历史的核心知识、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最后达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大转变。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