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教育专区 > 正文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四要素

    时间:2023-04-15 13:09:0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四要素

    “外循环”即多学科教学围绕立德树人目标的整合和渗透,“N”设定为多学科,“1”指思政教育,“N+1”表示多学科渗透思政育人元素。以下是达达文档网分享的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工作,将育人贯穿在全阶段,有效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构建的“大思政”图景下,教育部门要基于“大思政课”理念,致力于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xx三中教育集团利用学校和学段间的阶梯育人资源,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和课程教学活动整合的原则,探究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课程目标、活动载体、育人功能等方面打通思政课一体化的“堵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构建出了可借鉴、可操作的实践模式。

      1思政课程内循环——“1+N”

      思政课程是思政课一体化的基石。“内循环”即基于大中小学各阶段的思政课内在联系,探求目标、教学、教研等一体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从而创新形成围绕目标设定和备课方案的“1+N”模式,探索从目标到路径的思政课一体化。目标“1+N”,“1”指思政课总目标,“N”指设定的“三级目标”。备课模式“1+N”,即主讲人1+N、学段1+N和课题1+N。

      1.坚持循序渐进,确立各学段课程目标。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学各学段埋头耕耘“责任田”,存在着教学目标错位、教学内容无意义重复和思政教育资源碎片化等问题,忽略了德育目标的同一性和同质性,没有正视不同学段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和认知发展特点。因此,以课程目标为方向标,将课程目标确定为“1+N”梯级目标是有效的解决方式。

      分级定位,有效衔接。聚焦立德树人总目标,按照“启蒙道德情感——打牢思想基础——提升政治素养——增强使命担当”的逻辑进路,整体规划出“三级进阶”目标。初阶(小学、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主要培养学生“知事”“懂事”,启蒙道德情感、打牢思想基础;中阶(高中)思想政治课重在引导学生“知史”“晓义”“识事非”,提升政治素养;高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在启发学生“明理”“行道”“铸信念”,增强使命担当。

      三阶贯通,螺旋上升。课程目标初阶、中阶和高阶三阶贯通,彼此衔接,既明确思政课各学段课程性质的一致性,也确定了各学段思政课程性质的区别所在。如在工作室举办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劳动教育专项活动中,围绕“劳动育人价值”共同目标,分小学、中学、高校不同阶段,呈现目标的衔接与递进。小学四年级“生活离不开他们”一课,借用生活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采访、观察和感受各行业劳动者的辛苦,现场体验劳动活动,让学生从生活小事入手,懂得感谢和尊重劳动者;初中“建设美好祖国”一课,采用情境教学和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树立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打牢学生爱国热情与劳动意识;高校“崇劳立德,筑梦匠心”一课,引导学生领会工匠精神,重视实践锻炼,增强使命担当。三个阶段分别从懂得劳动光荣到筑牢劳动奋斗意识再到树立劳动立身强国的担当,实现目标的螺旋上升。

      2.立足教学改革,创新多学段备课方式。思政课程教学改革中,要创新大中小学各学校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固守“自家门前路”的备课方式,联系前后学段的思政课标、教材进行创新备课。各学段集体备课渗透循序渐进的进阶理念,注重研究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进阶性,在课堂上组织开展教学实操。首先,分工协作,合力育人。备课时,主讲人1+N,指1人主备,同一学段多校多人同时参与;学段1+N,指不同学段以主讲人的学段为主,挖掘大中小各学段课程资源;对同一主题备教材、备学情、备时政、备教法,在辩证思维中确保备课的有效性和思政课程育人的连续性,在多元参与中实现思政育人。其次,科学认识,整体统筹。课题1+N指每学期确定一个集备主题,这一主题又分为各阶段主题与多项特色课题。阶段主题是指横向协作学校同学段共同的思政主题,如“献礼建党百年,思政同课同研”;特色课题则突出各协作校不同学段资源优势和学情特点,开展育人特色思政课题,如各校各学段立项“百年党史”“中国梦”“红色故事”等子课题研学,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促成了思政育人的系统性。

      2课程思政“外循环”——“N+1”

      课程思政是思政课拓展的外在因素。“外循环”即多学科教学围绕立德树人目标的整合和渗透,“N”设定为多学科,“1”指思政教育,“N+1”表示多学科渗透思政育人元素。

      1.“寓德于教”,注重各学科价值体认。学科教师总认为思政育人是思想政治课的任务和目标,只是思政课教师的事,在各学科中树立思政育人目标的共识尚未切实形成。因此,强调课程思政,就是要把思政育人的“外循环”撬动起来。课程思政实际就是在学科教学内容中联系生活、社会、科技和时政等,寻找适合渗透思政教育的节点内容,将思政教育内容润物无声地融在学科教学之中。

      合理甄选,科学选用。应该说,课程思政并非专指人文历史类的学科课程,而是要求找准教材节点,植入“思政元素”,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对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也不例外。如在“学党史育新人”的主题展示中,数学学科教学融入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人民进行游击战争的实例,启发“化整为零”的思维方法;化学学科教学则展示方志敏同志秘密传递的革命书信,讲授了“磺遇淀粉变蓝”的知识方法。不同学科从各自角度选用适合有效的“红色基因”要素,通过猜想验证、逻辑推理和演示实验等形式,落实常态化课程思政育人要求。

      资源共享,路径融合。不同学科将立德树人作为一致的育人目标,将思政育人元素作为共同的融合基点,打通各学科在教学上现有的隔断,寻找学科开展隐性思政教育的一般规律,精选出与思政目标一致的课程资源,实现平台共建、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2.学科课程整合,形成有特色课程体系。课程思政,并不是只有思政或德育与各学科的单一融合,而是德智体美劳的相互融合,“五育并举”是对各校构建特色课程体系的基本要求,也是促进各学科课程实现多学科整合的契机。唯有如此,“五育”之间才能形成必修课和选修课相互协调、各学段目标无缝对接、各学科课程密切配合的多样化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主题明确,同课异构。虽然各学段、各学科教学目标、内容、模式和评价不同,但课程思政的价值要素应是一致的,这就要求以同一思政主题开展共同教研,同一课题建构不同模式,从而使课程思政全面发扬其铸魂育人功能。如各学段各学科课程教学均要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政教育、绿色发展等思政元素;又如教育集团支部开发了“青马课程”“闽榕文化”“钱学森航天强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民乐欣赏”等多学科融合的校本特色课程。

      同向同行,协同联动。虽然各学段课程思政教学的重点不同,但是严格遵循各学段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实现全过程课程育人的目标是一致的。工作室总结出课程模块系列化——大单元设计,课程教学情境化——议题启发,课程内容成果化——迁移应用,实践体验——核心素养具体化等方法,课程开发中注重小学的“故事链”——用小素材说明大道理、中学的“逻辑链”——用小切口去破开大主题、高校的“问题链”——用小情感去化解大社会,“三级进阶”强化“螺旋效应”,加速同心同行、协同联动。

      3德育活动“大循环”——“1+1+1⇒1”

      德育活动“大循环”,第一层意思是指搭建学生各类活动平台,分别将活动平台的载体、时空、资源,设定为“1+1+1”,“⇒1”是通过平台将各类活动导向德育目标;第二层意思,“1+1+1”指育人机制中“学校、家庭、社会”的“三位一体”,“⇒1”是将育人活动由学校“小课堂”导向社会“大课堂”。

      1.以育人为导向,统领大德育实践优化。“大德育”是对传统德育活动的超越,以立德树人为导向是思政课从课堂走向实践,利用学校、社会、网络等资源的创新。工作室坚持立德树人导向,统筹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德育活动“大循环”,以思政课为创新措施和主要抓手,依托德育平台(载体、时空、资源)践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育人价值,拓展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育人的内涵和外延,实现集团学校共同体的思政课一体化。

      加强领导,有机融合。思政课首先要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中小学思政课要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目标,在党的领导下正确把握育人方向、育人途径。xx三中教育集团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校党委的重要工作,通过加强党委对学校德育、共青团、少先队等工作的领导,不仅理清理顺思政课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互构逻辑关系,而且力促各成员学校各学段以思政课程改革“内循环”为立足点,课程思政质量提升“外循环”为支撑,结合具体实情特点,分层指导、分类推进“大德育”实践活动,深入挖掘德育特色、内涵,在探索思政课一体化方法和建设路径中,构建教育集团学校特色的思政课一体化“大循环”“大德育”育人模式。

      主题突出,精准对接。德育活动的开展,注重时效性与特殊性,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要及时捕捉适当的主题,结合不同学段、学校学生的特殊性,精准地开展大中小学德育衔接活动。工作室在德育活动实践中,重视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同时精心设计活动主题,落实德育活动与课程教学的精准对接。如开展“齐心共筑育人同心圆”主题研讨交流活动,成员校共同寻找思政课“大循环”“大德育”的契合点;如分类指导,结合应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在省市级教学观摩周上推出精品主题班会课、团课、队课、社团活动课,体现了思政课一体化的理念,拓展了思政课的育人渠道。

      2.开发育人资源,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现代教育是开放的教育,发现和利用校园周边育人资源是教育者的智慧。如何能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呈现思政课育人,以鲜活的实例诠释思政课理论,将学校“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这些成为思政课“大循环”的重点和堵点。

      考察探究,解决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德育工作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在新时代新阶段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德育工作不可回避的问题。工作室通过集团校不仅开设“xx三中钱学森纪念馆”,还加强了德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劳动教育基地、博物馆、科技馆、党史馆和xx优秀传统文化遗址的联系,借助社会大课堂开展思政课教学。教师在参观活动中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与亲历者、专家、英模人物互动,学生围绕主题对感兴趣的问题开展实践探索,指导学生提出问题、运用观察体验获取的知识分析问题,建构基于实证的、有说服力的解释。

      三位一体,合作共赢。家校社育人融合一体,是思政课“大循环”全过程覆盖式的特点。学校建立家长委员会,办好家长学校,聘请校外辅导员,加强与近邻党建共建单位和社区联系,如xx三中动员家长参与“百年党史我来讲”主题宣讲活动,与社区共同组织“湖滨”青年说宣讲队;集团校思政课结合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在育人的“接棒区”上形成互通共享机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好学校教育平台、家校社沟通平台,实现校内校外、线上线下思政课资源浑然一体,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合作共赢的格局。

      4师资培训系列化——“N+n”

      师资培训系列化是思政课的内动力,“N”指多层次教师队伍,“n”设定为多主题培训。

      1.配齐建强队伍,搭建一体化培训平台。思政德育一体化的实施,必须配齐建强德育师资队伍,培育提升德育师资质量,改变目前德育师资不足或不均衡的状况。思政课一体化工作室适时了解不同学校学段学生情况,吸收借鉴其他学校德育工作经验做法,具有有利推进大中小学德育师资培训的条件优势,师资培训系列化成为增强做好思政课一体化的内动力。

      多措并举,配齐建强。集团校除配足与完备思政课教学各学校专业教师力量外,还着力加强德育队伍(德育处、团委干部和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等)建设,明确教师“全员德育”的规定,设立“班教导组”(任课老师为组员)、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教师和年段班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小组成员等岗位,在学年绩效考核、奖励性绩效工资和晋岗晋职等方面予以考核认定。除此之外,聘请高校研究员、杰出校友、社区专业人士等担任校外辅导员,为思政课提供人才支持。

      搭建平台,形成机制。为确保思政教育师资质量,制定集团校思政教师分学段集体备课制度,要求备课时相互学习借鉴及保证学段课程目标衔接;创立“班主任工作坊”,引导青年骨干教师参与,定期交流育人经验;开辟“网络论坛”,鼓励教师梳理归纳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思政课教育的实践经验和反思,将其上传、转化为共享资源。

      2.“点线面体”结合,系统提升一体化建设实效。“点”,即示范点,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提出的“八个统一”要求,在思政课改革创新中不断增强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集全力打造思政“金课”、课程思政“示范课”和思政课活动成功“案例”,发挥标杆作用。“线”,即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按市教育局要求有7位思政课教师完成专业培训(第一期)任务,培训包括高校教授授课、省级思政课技能大赛优秀公开示范观摩和思政课立项课题研究。“面”,即“结对帮扶”,坚持党委委员带头、党员骨干教师承担思政导师任务,加强对新教师、青年教师的思政课专业引领。“体”,即“全员培训”,实施“卓越教师”培训,以“读书坊”“大家论坛”和“初心思政研学坊”等党建工作坊为载体,100%专任教师参训。

      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内在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实践探索刚刚起步,思政教师应遵循思政课建设和发展规律,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坚持“小步快走”,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由此才能真正实现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德育活动、师资培训“一体化”协调育人的预期目标。


    相关热词搜索: 大中小学 思政课一体化 四要素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