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教育专区 > 正文

    “五育融合”视域下小学课堂教学的内涵与实现

    时间:2023-04-17 15:23:3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五育融合”视域下小学课堂教学的内涵与实现

    “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小学课堂教学是按照特定的逻辑,从目标、内容、实施等层面出发,把未分化的教育要素纳入课堂教学当中,或把已经分化的教育要素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过程。以下是达达文档网分享的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

      xx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要求: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由“五育缺失”到“五育并举”再到“五育融合”,是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与奠基阶段,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与关照,探索“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小学课堂教学困境及其实践策略,对于推进“五育融合”在实践层面的探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五育融合”视域下小学课堂教学的时代内涵

      “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小学课堂教学是按照特定的逻辑,从目标、内容、实施等层面出发,把未分化的教育要素纳入课堂教学当中,或把已经分化的教育要素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过程。要全面理解“五育融合”视域下小学课堂教学的时代内涵,应注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小学课堂教学是在特定逻辑指导下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立足点不同,“五育融合”的方法、形态也不尽相同。关于小学课堂教学的“五育融合”旨趣,大致可分为社会立场、学科立场、儿童立场。社会立场的“五育融合”课堂教学一方面关注学校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关注融合的公平性。学科立场的融合则指向学科之间缺乏整体性关联、知识碎片化等问题,通过“五育融合”的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儿童立场的融合更多探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问题,将儿童的主动性与直接经验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总之,“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小学课堂教学应该是社会立场、学科立场、儿童立场的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这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其次,“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小学课堂教学不仅包括已经分化的“各育融合”,还囊括了一切未经分化的、在现有学校体系中处在边缘化位置的以及在现有教学体系内部但长期处于隐性地位的重要资源。他们通常是活动、文化等,其本身存在着概念的模糊性,但却承载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从本质上说,也是“五育融合”课堂教学的内涵。因此,当下亟需打破固有的界限,用一个更广泛的积极概念来指导小学课堂教学。

      再次,“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小学课堂教学需要回答“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由此可见,“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小学课堂教学包括三重含义:其一是目标的融合,对分化过细的目标进行统整,以达到衔接与贯通;其二是内容的融合,把诸育融合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三是实施过程的融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以达到教学效果最大化。只有三者协调一致,才能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对立情况,“五育融合”的小学课堂教学才能取得实效。

      二、“五育融合”视域下课堂教学的内在特点

      学界关于“五育融合”的内在特点主要围绕“五育融合”的平等性、均衡性、关联性、整体性进行讨论与思考。故“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小学课堂教学也将围绕此四点进行阐明。当然,要想深入理解“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小学课堂教学的时代内涵,就要把握好“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小学课堂教学的内在特点。

      1. 平等性

      “五育融合”视域下的课堂教学具有平等性。首先,这种平等性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平等,即小学教学课堂上对各育的平等分配时间,使得各育内容在课堂上得到充分体现。其次,体现为对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学目标的平等关注。只有在充分尊重各育平等价值的基础上实现融合,才能保证“五育融合”在课堂上有立足之地。

      2. 均衡性

      均衡是指“五育”在数量和结构上相对平衡的一种状态。这里的均衡不是绝对的平均和对等主义,而是一种相对的平衡。均衡性是指学生在自身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尽量做到德智体美劳优质而健康地发展,这样才能实现“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教育发展目标。“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小学课堂教学需教师根据各育的育人特点与育人规律,合理分配“五育”的绝对数量。

      3. 关联性

      “五育融合”的各育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共同致力于“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基于“五育融合”去认识小学课堂教学,是在课堂教学中找到“五育”之间的关联,即“一育引领,诸育融合”,探索各育之间本质的关联。一方面,各育本身就存在着本质关联,即其中一育包含其他几育的教育要素,课堂教学要善于把握这种已经存在的关联;另一方面,可以人为地构建起各育之间的联系,为“五育融合”的课堂教学提供更多关联性的教育因素。

      4. 整体性

      “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小学课堂教学是一种整体育人模式,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科学回答,对学校课堂教学具有指导作用。也就是说,“五育之间”的整体与部分同等重要,唯有全面发展才能走得更远,唯有把握部分对整体的作用,才能把整体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小学阶段是个体成长的奠基阶段,是“五育”形成的关键阶段,基于此,小学课堂教学如何打破学科划分过细等问题,立足整体培养人将是一个重要议题。

      三、“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小学课堂教学困境

      “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小学课堂教学结合“五育融合”的内在特点,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师指导等方面存在困境。

      1.“五育融合”的教学目标缺乏平等性

      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体。“五育融合”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将知识与情意进行平等的分配,体现目标之间的和谐和关联。但目前很多教师只是进行知识和技能的罗列,强调对知识点的覆盖,忽视学习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的融合。例如,小学的一节识字课,教师注重学生对汉字读音和写法的掌握,即智力目标,却忽视情意目标的设计和培养。很多时候教师未能结合汉字的创造历程挖掘其中的劳动教育因素,以及结合汉字的形体美进行审美教育。由此可见,教学目标严重缺乏平等性。“五育融合”的教学目标在教师的“顶层设计”层面不平等,最终会导致“五育融合”因各育重视程度存在偏差而难以实现真正的融合。

      2.“五育融合”的教学内容缺乏统整性

      首先,从横向教学内容结构来看,当前小学各科教学内容之间缺乏统整性。目前,我国小学课程设置的科目相对来说偏多,学校教学以学科为基本单位,学科过于细化,教师之间各自为政。例如,小学英语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往往注重学生对英语学科知识的掌握,而对于英语学科中出现的插图审美、中西方文化对比等教育因素则置之不理。

      其次,从纵向教学内容结构来看,当前小学教学各学段之间缺乏统整性。小学学段之间缺乏统整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小学教学内容与幼儿园教学内容缺乏统整性,幼小教学内容之间严重割裂,使学生无法适应。第二,小学低中高阶段学生“五育”发展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学段之间的教学内容缺乏有效衔接与统整,使“五育融合”难以形成实效。第三,小学教学内容与初中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存在问题,未进行有效统整,二者存在割裂。

      3.“五育融合”的教学模式缺失

      “五育融合”是一种教育实践新范式,“五育融合”的课堂并非凌驾于我们惯性概念之上的某种全新的学科课堂或某种综合课堂。由于部分教师对此存在理解偏差,导致“五育融合”教学模式出现严重的不契合性,缺乏对融合教学模式的探索,其问题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教师大多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其他四育,没有对“五育”进行较深层次的融合;其次,教师在进行融合教学时,没有找到各育之间的关联,对各育之间关联的把握不到位,将“五育融合”理解为在所有各育中都无差别地推行他育教学,出现形式主义;再次,教师的融合教学大多通过知识讲解的方式,没有打破领域界限和学科逻辑,使得“融合”停留在静态知识层面,缺少对真实情境的挖掘。由此可见,由于教师缺乏对“五育融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使得“五育融合”效果不尽如人意。

      4.“五育融合”的教师指导缺乏协同性

      首先,当前小学教学管理还处在封闭的状态,上至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下至基层的学科年组,各自为政,缺乏协同管理机制。李政涛说:“‘五育融合’的关键问题在于突出主体,教育行政领导部门、校长和教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即要想实现“五育融合”,需要教师与学校管理部门形成合力。

      其次,当前小学教学指导还处在自主单一的指导状态,各学科教师之间缺乏协同合作,没有形成协同指导的教学体制,影响和制约了学科之间和各育之间的有机融合与统整。教师之间的协同指导是一种富有成效的教学形态,它有助于提高“五育融合”的教学效果。

      四、“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小学课堂教学实践策略

      1. 构建“五育融合”教学目标平等的小学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指挥棒,要想实现“五育融合”,培养健全的人格,首先就要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体现对“五育”的和谐关照,将“五育”中的智力目标和非智力目标置于一个相对平等的地位,尤其是发挥非智力目标在“五育融合”中的关键作用。例如,在一节小学语文阅读课中,除了对知识与能力的掌握,也应注重学生的情意目标,如挖掘课文中的劳动教育因素,使各育在教学目标中处于一个相对和谐平等的地位。

      2. 构建“五育融合”教学内容统整的小学课堂教学

      首先,加强教学内容横向统整。针对小学科目繁多且各学科界限明显的现状,要想实现教学内容的统整,最关键的是要打破学科之间泾渭分明的分界线,对各学科零散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使德智体美劳成为教学的整体,将智育内容与其他各育内容整合起来,以此实现教学内容之间的统整和关联。

      其次,加强教学内容纵向统整。“五育融合”是一个持续且长期的培养过程,决定了其教学内容的连贯性与衔接性,因此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统整。第一,加强小学阶段与幼儿园教学内容的统整性。教师需要建立小学低学段的教学内容与幼儿园阶段教学内容的联系,实现二者内容的统整,例如小学低学段的教学内容要将系统客观性和直观性相结合,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五育融合”提供可能性。第二,加强小学低、中、高学段教学内容的统整性。不同阶段的学生具有独特的心理年龄特征与发展规律,对“五育”的理解程度和理解的内容侧重点也不尽相同,而且小学生受到自身认知方式与知识水平的限制,往往不能很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五育融合”内容,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对低中高学段的教学内容进行统整,保证学生汲取的教育内容是完整和连贯的。第三,加强小学高学段与初中教学内容的统整性,形成衔接式的育人链,小学高学段教师需要有选择地渗透和初中教学有关联的内容,以此形成“五育融合”的育人实效。

      3. 构建“五育融合”教学模式完善的小学课堂教学

      首先,探索完善“育内融合”模式。“育内融合”是指通过特定方式将各育内部的学科、主题等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同时各育又具有独立性。“育内融合”的关键在于立足育人的角度去重新审视学科及其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育内融合”一方面需要教师实现各育内部育人的转型,另一方面需要教师积极寻求与其他各育的联结。第一,各科教师树立学科群意识,从育人的角度重新认识各育的本质、育人价值等,形成各育的育人标准,作为统领育内各学科教学的基本准则,以此推进“五育融合”。第二,寻找学科内部和学科之间的联结点作为载体来落实“五育融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采取学科内以及跨学科融合两种方式。学科内融合是指立足某一学科,对此学科内部的“五育要素”加以整合。如,挖掘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劳育因素、美育因素等分别加以整合,形成单元教学,以促进“五育融合”。跨学科融合是指打破学科边界,教师对蕴含某育要素的不同学科进行整合,由多个教师协同制定主题,如在语文科、道德与法治科、英语科整合“爱国主义思想”单元进行“德育”教学。

      其次,探索完善“育间融合”模式。“育间融合”是指两育之间的有机融合,即“一育引领,诸育融合”的模式。学者研究发现,“五育”中德育、劳育和其他几育的关联性最密切,因此教师可以形成“劳育+、德育+”的教学模式,发挥“一育”的引领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各育上平均分配,均衡性的特点可以指导教师避免出现平均主义。同时,也要避免因“强行融合”而带来教学中的形式主义,要充分考虑到育间的兼容性。

      再次,探索完善“跨育融合”模式。“跨育融合”指的是通过创造真实的情境,打破学科界限和领域逻辑,利用主题、项目、探究等方式进行“五育”的过程。“跨育融合”的过程需要教师创造出一个最接近真实情境的育人环境,打破学科知识框架,以问题解决为核心,在实践中实现“五育融合”。有研究表明,学科项目化学习聚焦关键的学科知识和能力,并用驱动性问题指向这些知识和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科与学科、生活、人际的拓展与联系,最终用项目成果呈现出对知识的创造和深度理解。这种跨育融合模式依托真实情境,为学生营造审美、创造的多元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以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4. 构建“五育融合”教师指导协同的小学课堂教学

      首先,加强小学教学管理体制的协同性。德智体美劳五育是培养完整的人的必要途径,因其整体性的特征决定了此任务需要诸多教师和教育者的合力。学校需要协同推进“五育融合”,建立全员、全程、全面参与的协同管理机制和指导体制,加强部门之间、年级之间、学科之间协同参与的管理机制,打破传统孤立、封闭的管理机制,建立开放、合作、协同的管理机制,真正形成“五育融合”的教育教学协同管理机制。

      其次,加强小学教学指导体制的协同性。“五育融合”是一种融合教学模式,是各科教师共同探索出来的教学成果。因此要发挥教师的协同指导需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增强“五育融合”自主教学意识,通过培训等方式增强“五育融合”意识,让教师充分了解其背后的深刻内涵,促使其转变观念和行为;第二,学校要积极营造“五育融合”教学的文化氛围,通过建立“五育融合”研究小组,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作用,形成创新、合作的研究共同体,通过“先行先试、试点带动”的方式,逐步推进学校“五育融合”教学改革,使“五育融合”的教学自主意识真正落实到日常教学和行动之中。

      “五育融合”是一项任务艰巨且过程漫长的教育教学议题,是一篇需要整合一线教育实践并进行理论构建的大文章,代表了基础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前进方向。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