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教育专区 > 正文

    “双减”政策下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时间:2023-10-31 16:16:2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双减”政策下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双减”政策出台,内容指出要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旨在把学生从内卷的漩涡中解放出来,让学生遵从内心,展现自我,凸显个性,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以下是达达文档网分享的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

      一、对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理解

      1.如何理解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语文核心素养指的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语言知识与能力,思维方法和品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2.如何理解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的构建和运用

      语言的建构是文字运用的基石。在课堂教学中,要设计丰富多彩且又易于实践的语文活动,学生通过实践得到感悟,不仅提升学生对文字的敏锐捕捉能力,而且又积累了语言构建的经验,从而形成语感,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体系和表达风格。以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为例,如何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国和家的关系,在活动开始前学生自主进行资料的查找,通过对这些只言片语进行语言的整合,让文字内容贴合主题并且经过小组内的谈论最终定稿,学生在课堂的活动环节进行恰当的表达,一开始只是碎片信息的整合,实践多了还会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这就是我在日常地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的培养。

      3.如何理解语文核心素养中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文字是语言和思维的载体,学生通过对文字的直观体验,直观地了解文章创造的形象,以七年级教材上册朱自清的《春》为例,学生通过诵读就能感受春天特有的新、美、力,因为作者在文章中调动了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方位多角度的描绘了春天,多感官地刺激下引发学生共鸣,从而让学生能够深入体会作者创造春这一形象的意境,感悟作者对春天的情感。对文字的解读不仅有横向联想,更要有纵向剖析和自我感触,这个过程就是基于语言的构建和运用,形成对文本解读后自己的思维发展与提升。

      4.如何理解语文核心素养中审美的鉴赏与创造

      审美情趣的建立和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审美要从美出发,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来挖掘文本。文本当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例如《诗经》的音韵美、写景散文的语言美、古诗当中的艺术美和意境美等。学生在感受和体会美以后才能创造出自己的文字之美。

      5.如何理解语文核心素养中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是希望学生能够继承中华优秀的文化,培养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能开阔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意识以及提升文化自信。每个语文老师都担负着中国文化传承的重任,实际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做好文化引导的领路人。以《送东阳马生序》为例,作者叙述了个人早年求教和勤学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刻苦学习这一优秀的文化传统在当今已经成了家长和老师的口头禅,但是在古代的表现并不相同,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带领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特点,从细节入手体会作者是如何描述他刻苦学习的。不同朝代,不同背景,列举相同题材的文章进行对比,如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不同的体裁,不同的题材却讲述了同一个道理,但是侧重点不尽相同又无法替代,这不仅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借鉴方法,而且也是培养学生文化理解与传承的一种体现。

      二、“双减”政策下在教学实践中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目标的策略

      xx年秋季国家“双减”政策出台,内容指出要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旨在把学生从内卷的漩涡中解放出来,让学生遵从内心,展现自我,凸显个性,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次改革不仅对老师是一次挑战,对学生更是极大的考验。以下我将从课堂教学和作业布置两方面阐述在实践中总结的一些方法和基于现实的畅想。

      1.“双减”政策下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中的体现

      (1)“双减”下的高效课堂,开展活动态文本拓展课程①激发兴趣,事半功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想深入的理解一篇文章的内涵,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那些千古传唱的经典之作,正所谓知人论世。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初读这首词的学生无法深刻体会词人乐观旷达的胸襟,只把它定义为一首思亲之作,但是在课前预习环节,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和创作背景,学生一定会对这位作者产生一系列思考,苏轼为什么要自求外放,为什么会对弟弟如此思念。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着重从他豁达的人生入手,正如他所言“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来讲述他传奇的一生。学生在给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眼中的苏轼的同时其实就是自己语言构建和运用的过程。带着对作者的欣赏,学生自然而然会对词作产生兴趣,对后续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也会更为深刻。②拓展文本阅读,质效双增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不是简单地死记硬背,而是培养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能力。文本都承载着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但是教材提供的内容是有限的,那么结合教材文本去拓展阅读就显得更为重要,拓展内容可以是教材的延续,如诸葛亮的《诫子书》中集中表达了作者的人生观:淡泊、立志、惜时。拓展内容可以关联其子孙拒受高官厚禄而战死沙场,用实际行动践行先祖的训诫。还可以关联高年级课文《出师表》,让学生感受一代贤臣的伟大人格。同时这种正确的人生观从古至今一直都在传承和延续,中国近现代史上有许许多多类似的人物和故事,可以让学生在查阅资料和分享的同时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③多元化阅读,以点带面,深度思考文本拓展阅读不单单是顺势而为,也可以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品去比较阅读,在《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活动中,我把它和名著《骆驼祥子》进行比较阅读,看似不相关其实有许多共同之处,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意识形态,反应地都是小人物的心酸和命运的坎坷,让我们看尽了人世间的世态炎凉,但是又不乏若瑟夫和曹先生这样散发人性光辉的角色。学生通过领略和感受文化的差异,形成一个兼容并纳的阅读理念,在不同的文章中领略不同的内涵和精神。这样的拓展方式可以加深理解,求同辨异,在基于语言的构建和运用之上学生的阅读思维又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2)从生活出发,让学生做知识的主人“双减”之下,语文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参与性和生活性。语文源于生活,生活又为语文学习提供了无限可能。文字是生活的叙述和感触,教学是对生活的诠释和剖析,写作更是生活的重现。“双减”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从生活出发同时为生活服务,把课堂学习变成学生探知未知世界的途径。学以致用、回归生活、服务生活,这才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如新闻单元的学习,我们掌握了新闻的知识点,可以把生活融入语文课堂。创办班级新闻周刊,记录班级中或者学校里发生的新近事件,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巩固了新闻常识,认识了新闻遣词造句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升。生活为课堂教学提供素材,课堂教学也服务于生活,二者相辅相成,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又愉悦了学生的身心。

      (3)删繁就简,减时不减效语文的学习和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很多学生缺乏耐心和持久性,尤其古诗文的背诵学习更让学生觉得语文是一门枯燥和乏味的学科。但是古诗文却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面蕴含着大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双减”之下学生减少了课业负担,增加了更多元化的课外活动,势必会减少对古诗文学习的信心。那么教师如何在繁多的古诗文的知识点中删繁就简,用通俗易接受的方式来进行课堂引导就显得尤为必要。以诗词赏析为例,大部分诗词离不开意象和意境,只有理解诗词中这两者的关系才能更好的深刻的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情感。那么在诗词学习中,我们可不急于背诵、讲解和分析,找到意象和意境这个突破口,用三五分钟的时间讲解意象和意境的概念,他们之间分关系等,让学生明白作者常常会把客观的事物(意象)纳入自己的认识和情感,赋予他们感情色彩,是为意境而服务的。由此再回到诗词中,从意象和意境这两条线索出发去分析诗词,对于学生来说思路更清晰更容易接受,知识点的紧凑度高,同时也避免了学习诗词过程中大量机械的记笔记反而零散记不住的问题,看似简单地引导却有着很好的课堂效果。

      2.“双减”政策下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在作业布置中的体现

      (1)精准定位,布置实践体验型作业初中语文的学习不能局限于课本和课堂,课堂教学不能只是简单的知识的灌输,它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去理解、掌握知识,更能凸显“双减”的作用。这就要求学生必须从生活中不断积累语言素材。把课本知识与现实实践结合起来,这更加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和核心素养。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描述了于勒贫穷和富有之时,人们对于他截然不同的态度,尤其是菲利普夫妇前后的变化,以此来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因此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设计表演一场舞台剧,在不违背原文的基础上,自己添加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表演,真正地体会主人公不同的内心世界,从表演实践中感受文中社会的世态炎凉。这样才能更好的剖析文章的主题,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字解读和感悟能力,也不失为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一部分。

      (2)布置学科间联动性作业,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学科之间内容是不断融合的,布置一些学生感兴趣地综合性作业,更符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学生也更容易参与其中。如《三峡》一课,就可以把语文、地理、美术等学科综合起来布置作业。课前预习作业可以由小组协作出一份三峡地理知识介绍,从地理的角度可以完美地解释三峡夏季水盛水急的原因,还可以从气候的角度解释三峡为什么一年四季可以青竹翠柏等。在熟悉和理解完课文内容后,请同学根据三峡文字的描述分别画四幅画,要充分体现四季中水的变化,如果配以书法作品效果会更好。这样的趣味性作业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横向学习的思维模式,提高了文学素养,而且极大丰富了班级的文化生活。

      (3)布置自主开放型作业传统的作业布置更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往往是机械性和统一的。这样的作业常常忽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探究的过程。自主开放性作业打破束缚,让学生能精准地对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能力进行定位,可选择性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打破原有的活动参与者固定化的局限,人人参与其中,俗语讲就是人人有活儿干。作业完成的过程中自动进行了分层。以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为例,这是一堂活动课,前期的思路方向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完成,整堂课由资料搜集、视频和PPT制作,配乐朗诵和书法展示,主题的升华,联系现实的家国情怀的感悟和延申等几部分组成,以上都由学生自己进行构想和完成操作,老师只起到了过程中指导和建议,课堂上穿针引线的作用。这样的作业满足了不同基础的学生对知识的要求,增加了所有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让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乐趣,增强自信心。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