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述职报告 > 正文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中国精神内涵探析

    时间:2020-09-04 08:35:4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中国精神内涵探析

     摘 要: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不仅要研究人的各种心理问题,更要研究人所具有的种种美德、积极品质、积极能力和积极潜力等。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对于弘扬中国精神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根据积极心理学提出的六大美德和二十四种积极心理品质,对现今中国精神的内涵做了详细的探析。在追求社会成员积极心理品质的基础上弘扬中国精神,是建设一个健康而积极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中国精神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习近平主席在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这一高瞻远瞩、高度凝练的论述,为共筑中国梦提供了生生不息的动力之源和切实可行的现实路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伟大的梦想,需要有伟大的精神做支撑。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大力弘扬以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精神,因为这种精神是我们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弘扬中国精神可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即是弘扬每个公民的积极心理品质,以一种更为积极的眼光看待美德,追求社会成员的积极能力塑造激发潜能,从而建设一个健康而积极的社会主义社会。

      一、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国精神的心理学依据

      Sheldon和King认为:“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实际和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等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作出新的解读,从而帮助所有人最大程度地获得幸福。积极心理学把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倡导探索人类的美德。从心理学科的角度来重新阐释和发扬中国的传统美德,传统与现代、伦理与科学的碰撞将会使中国的传统美德的传承拥有坚实的现代科学基石,改变人们对于传统美德的认知观念,使中国传统美德重新焕发出时代生命力。

      积极心理学指出个体具有乐观、正直、诚实、自我管理等积极的心理品质,人们能够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百味,能够用智慧去选择人生,能够用仁爱和感恩之心去追求利他和亲社会目标。积极总是会让各社会成员相互之间主动接近,有助于培养社会成员的归属感。积极心理品质所反映出来的美德始终指向个人及群体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这些美德既体现了个人价值,更体现了集体和社会价值,是中国精神精髓的集中体现,是人类为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积极心理学对弘扬中国精神以及深入理解中国精神的内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二、中国精神的基本内涵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各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本文试借鉴积极心理学的倡导者塞里格曼和彼得森总结的六大美德与二十四个优秀品质,可以将中国精神的内涵解剖为下面几个方面:

      1、开放博纳的创新精神

      积极心理学认为:第一种应具备的美德为“智慧和知识”,包括创造力、好奇心、有开放的思想、热爱学习和有视野五种优秀品质。我们认为其核心为必须具有开放博纳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中国文化能够数千年传承不断并始终保持着强大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中国古人早就认识到,人必须要学会适应变化,即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而“变”又意味着“吐故纳新”,需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国传统文化极为推崇的就是“日新”之变,称“日新之谓盛德”。所以,创新才发展成为中国人一种固有的精神。这种创新精神是建立在中国人开放性的思维、广纳博采的态度、放眼四方的广阔视野与博大胸怀以及以我为主的基础之上的。《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创造的“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井冈山精神,“独立自主、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以开放的态度,以我为主,不断探索创新,从而赢得了国家的发展和强盛的精神,都充分印证了这一思想的光辉和伟大。

      2、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积极心理学认为:应具备的第二种美德是“勇气”。这一美德被普遍地赞赏,它包括真实性、勇敢、坚持不懈和热情。“勇气”的核心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中国道德精神塑造出了理想的人格形象――君子,而君子一个极为可贵的品格则在于刚健自强的奋斗精神,亦即《易》之所言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国古代传统思想家们对自强的主体有着深刻的理解,认为自强作为道德精神和规范,其主体不仅是指个人,而且也是指人民、国家和民族,体现着儒家所说的“得众动天”、“强我中华”的进取精神,同时也包含着改革进取、与时俱进的内容。在孟子看来,这种奋斗精神又是一种“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一个人若“善养吾浩然之气”,便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从而勇往直前,永不退缩。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定信念、“愚公移山”的吃苦耐劳与坚韧不拔、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都是对这种精神和气概的生动诠释。可以说,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构成了中国人价值观念的内在品格。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史证明,正是靠了这种精神,中国人不盲从、不迷信,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不断开拓,不断发展,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更重要的是,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和改革实践也一定会在这种精神的鼓励下,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3、仁者爱人的道德精神

      积极心理学认为:应具备的第三种美德是“仁慈”,它包括友善、爱和社会智能。“仁慈”的核心实际宣扬的是一种仁者爱人的道德精神。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中国人崇奉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在中国人看来,人道以天道为依据,在伦理关系上同样讲求和谐有序。《易》言:“君子以厚德载物。”显而易见,中国道德精神所体现出的以仁爱之心包容万物的主张,与“天人合一”的宇宙精神中“民胞物与”的思想内涵是相互契合、一脉相承的,它构成了中国人价值观念的内在根基。儒家由《易》“生生之谓易”以及“天地之大德曰生”等天道观,衍变出以“仁”为核心的传统道德精神,尊奉天地君亲师、倡导仁义礼智信、主张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全面的道德修养。仁爱之外,墨子还提出了“兼爱”的思想,进一步完善了“爱无差等”、“不辟贫贱、不辟亲疏、不辟远近”的大爱之义。当然,在新的历史时期,忠孝仁爱等传统的道德思想已经由中国传统哲学的“通变”理论赋予了新的内涵,比如“忠”已经不再仅仅只是“忠君”,而应该是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党。“孝”也不仅仅只是“孝道”,而是要求作为社会最小组织单位的家庭要和谐,以便实现整体的社会和谐,等等。

     4、万众一心的团结精神

      积极心理学认为:应具备的第四种美德被称为“正义”,包括公平、领导能力和团队精神。在中国精神中“正义”的彰显可能讲究的是一种万众一心的团结精神。

      正义是处理人际关系、利益关系的道德规范。“义”是儒家恪守的“五常”之一。儒家重义,视其为立身之本。义与利的关系是中国思想史上长期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调建立一种和谐协调的人伦关系。主张“义以为上”,“以义统利”,“先义后利”,要求“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义”是指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利”是指个人利益。强调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个体对整体的道德义务。这是一种植根于社会文化的群体精神,进而扩展到整个民族和国家的集体主义精神。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明辨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将小我融入大我之中,强调为民、为国、为天下,是中国传统道德中最重要的规范,也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核心。“修己安人”、“修齐治平”,个人修养的最终目标始终落实在家、国、天下之上,也就是“总天下之义,以尚同于天”。可以说,“万众一心”之“一”,正其是之谓也。可以说,在新的历史时期,正是藉着这种团结精神,中国人克服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各种艰难险阻,走上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也正是这种精神,中国人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抗震救灾精神,成功抗击各种自然灾害。历史已经证明,团结就是力量、就是胜利,分裂必然涣散、必然失败。

      5、谦和克己的礼仪精神

      积极心理学认为:应具备的第五种美德是“自制”,包括宽恕、谦虚、谨慎和自律。这些“自制”因素在中国崇尚谦和克己的礼仪精神中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十分突出的精神。作为道德修养和文明象征的礼貌、礼节、礼让,是中华民族传统好礼美德的体现。“礼”根源于人的恭敬辞让之心,出于对长辈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所以,礼包含着谦和。谦是谦虚、谦让,所谓“满招损,谦受益”,谦也是传统美德之一,表现在荣誉、利益面前的谦让、不争,以及人际关系中的互相尊重。所谓“克己复礼为仁”,意思是说,每个人都应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欲望、冲动的情绪和不正确的言行,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使自己的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规定。这说明“礼”在道德领域已经被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加以尊重、加以规范、加以倡导。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更提出了“礼仪廉耻,国之四维”的治国理念,把“礼”放在道德规范之首,表明“礼”已经由原来的一种习俗和仪式逐步地规范为一种道德教化和道德理念,升华为治国的四大要素之首。由此可见,“礼”在中华传统美德中同样有着重要位置。谦和克己的礼仪传统,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造就了许多具有高尚品质和坚定节操的君子人格。

      6、爱国主义的奉献精神

      “超越自我”是塞里格曼和彼得森研究出的最后一种美德,它包括欣赏美和完美、感激、希望、幽默和宗教信仰。对于中国精神来说,“超越自我”可能转化为一种对国家的信仰,也就是爱国主义的奉献精神。

      人的精神世界无非两个空间,要么宗教精神,要么世俗精神。如果两种精神都丧失,就有可能发生精神蜕变。宗教精神主要通过对未知世界的描述来引领人们,而世俗世界的精神在国家和阶级尚未消亡前,每一个人都将依附于某一个政治实体,也就是国家。我国自古崇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以成仁”的民族气节。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团结精神亦奠基于爱国奉献之上。只有把爱国奉献作为精神力的核心,强调对国家的政治信仰,才有可能应对今后面临的各种挑战。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敌入侵,国破则家亡,使人们的爱国之情强烈地表现出来,并升华成为国献身的情操和精神,因此出现了岳飞的“精忠报国”、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还有实现民族复兴道路上“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等等。爱国主义的奉献精神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这些精神产生的力量无坚不摧、无难不克、无战不胜。

      三、中国精神培育的基本思路

      当前,我国正处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势在必行。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它不仅是指一个人在世要有精神,才成为其人;更是指一个民族要有点精神,才能在世界上站住脚。民族与一个人一样,也是有魂魄的。所谓综合国力的竞争,科学技术的角逐,归根到底是民族的意志和精神的较量。民族要振兴,先要振奋精神,因此,构筑培育中国精神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笔者认为,构筑和培育中国精神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尝试:

      第一,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的凝结与升华。现阶段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就是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中间确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坚持改革创新,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当代弘扬中国精神的目的所指、本质所在,也是丰富中国精神科学内涵的必由之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是指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弘扬中国精神的根本指导思想。

      第二,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千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又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凝聚中华民族的重要思想基础,是各族人民团结和睦、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中国精神博大精深,内涵深广,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其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因而,传承中国精神,就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我们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各族人民始终凝聚在爱我中华、振兴中华的旗帜下。

      第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道德风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继承和弘扬中国精神,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诸多方面,其基本要求是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革命精神与开拓创新精神有机结合的产物,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更体现了以爱国主义、自强不息、艰苦创业、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中国精神的道德追求。中国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精神的丰富与发展。只有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整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博大精深的中国精神才能够薪火相传直到永恒。

      参考文献:

      [1]Shedlon M , King L .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 American Psychologist,2 001 ,56 (3): 216~217.

      [2]李明泉、向荣、肖云.中国精神:历史内涵与主体性建构[J].中华文化论坛,2012,(3).

      [3]鲍振东.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承中国精神[J].文化学刊,2010,9(5).

      [4]肖盛兰.积极人格理论评述[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2).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