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导讲话
  • 剖析整改
  • 党会党课
  • 文秘知识
  • 转正申请
  • 问题清单
  • 动员大会
  • 年终总结
  • 工作总结
  • 思想汇报
  • 实践报告
  • 工作汇报
  • 心得体会
  • 研讨交流
  • 述职报告
  • 工作方案
  • 政府报告
  • 调研报告
  • 自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计划规划
  • 申报材料
  • 事迹推荐
  • 考察鉴定
  • 述职述廉
  • 会议主持
  • 主题演讲
  • 就职演说
  • 领导致辞
  • 周年庆典
  • 晚会游戏
  • 慰问贺电
  • 结婚典礼
  • 悼词殡葬
  • 竞职演说
  • 精彩演讲
  • 信息简报
  • 毕业典礼
  • 节日祝福
  • 开幕闭幕
  • 现实表现
  • 廉政谈话
  • 实习报告
  • 策划方案
  • 合同协议
  • 规章制度
  • 申报材料
  • 情书信件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体裁范文 > 党会党课 > 正文

    贫困经济学分析及金融学措施研究-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时间:2021-01-14 11:17:3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贫困的经济学分析及金融学措施研究

    汪海东1管严友2何珊1

    (1.国家开发银行资金局,北京 100084;

    2.国际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中国),北京100022)

    摘要:1965年,Schutz首先将贫困概念引入了经济学领域,引发了学术界对贫困根源的思考和研究,并针对贫困形成的不同原因提出了的各项缓解措施。在实践中,一些国家也探索通过金融手段,从贫困源头消除和缓解贫困产生的各种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值得我们借鉴。

    关键词:贫困;经济学;金融

    Schutz (1965)发表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章《贫困经济学:一位经济学家关于对穷人投资的看法》,首先提出了贫困经济学的概念。目前贫困经济学已成为发展经济学中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

    一、贫困的定义与类型

    在早期经济学研究中,主要从缺乏的角度来界定贫困,认为贫困是缺乏达到最低生活水平的能力。世界银行(2001)则从“社会排斥”的角度界定贫困,认为贫困是由于贫困者资源有限,以致他们被排除在所在国可以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之外。一般来说,贫困定义主要有三种(郭熙保,2005):收入贫困、能力贫困和权利贫困。

    一是收入贫困。它也被称为物质贫困,它通常是从生物学上人对消费品的最低生存需要来定义和度量的。收入贫困通常可以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就是指低于维持生存的最低的必需品,生存就会受到威胁。相对贫困是指人作为社会动物,一个人的最低生活需要不仅取决于

    他自己生理上的最低需要,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周围其它人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衡量收入贫困通常采用的方法是计算贫困人口比率和贫困差比率,贫困人口比率指低于贫困线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贫困差比率是指全体穷人的平均收入与特定贫困线的差距。

    二是能力贫困。它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首先提出,是指人的能力被剥夺而产生的贫困。森所说的能力是指一个人可以获得的各种功能性活动的不同选择组合。因此,能力是一种自由,获得各种功能性活动的选择组合的实质自由。根据他的理论,贫困不仅仅是收入的低下,更是能力遭到剥夺。对基本能力的剥夺表现为过早死亡、严重的营养不良、慢性流行病、大量的文盲以及其它方面的失败,影响能力剥夺的因素包括收入水平、公共政策、社会制度的安排、经济的不平等和民主的程度等。衡量能力贫困的指标有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分别在1996年和1997年提出的能力贫困度量指标(capability poverty measure )和人类贫困指数(human poverty index ) c

    三是权利贫困。它是指一批特定的群体和个人应享有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等基本人权的缺乏导致的贫困。贫困不仅仅是收入水平低下,也不仅仅是教育、健康和营养状况不好,而且还应包括脆弱性、无发言权、社会排斥这些现象。所谓脆弱性是指市场风险、自然风险、经济波动以及社会混乱使穷人的生活状况更为容易受到冲击。无发言权是指穷人在经济上被边缘化的同时往往在政治上和社会上也被边缘化了,在资源分配上没有发言权,不受尊重,被禁止利用新的经济机会。社会排斥(social exclusion)是指

    个人如果被排斥在主流经济、政治以及公民、文化的活动之外,那么即便拥有足够的收入、足够的能力,他也依然可能很穷。对权利贫困的度量

    主要是采用参与式的调查方法,通过询问各种社会群体的人如何评价他们的贫困状况和现行的贫困政策等来重新确定、阐述或证实常规方法所得出的结论。

    在贫困的类型上,大约有四种(叶普万,2005):第一,古典贫困,主要是指由于饥荒和生产能力不足而引起的贫困。第二,经济不发展而导致的贫困,它主要表现为:区域性人均收入水平低下,基本生活必需品供应不足,经济生产活动中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社会能提供的公共医疗和教育等社会服务水平低下,婴儿死亡率较高,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较短等。第三,经济高速发展的贫困,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中,大量农村劳动力涌人城市,导致城市就业水平和下层劳动者收人水平下降而产生的贫困。发展中国家城市普遍存在的贫困就属这种类型。第四,富裕中的贫困,是许多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的贫困。究其原因,一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结构的变迁,导致产业衰落、失业人数增加;二是在相对稳定的市场经济制度和不平等的社会结构中,劳动力市场、教育机构和其他重要的社会参与机会对某些劳动者和社会成员的排斥或歧视,导致穷人缺乏同等的机会;三是政府和社会在教育和劳动力市场中采取的社会保障和增大福利供应的一系列反歧视政策,引起穷人对政府和社会福利的过分依赖,导致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的动机不足。1

    二、缓解贫困的经济学研究

    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Myrdal (1970)认为,贫困国家的不平等包括

    1作者简介:汪海东(1975-),男,河南郑州人,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博士生,国家开发银行资金局,处长,经济师,研究方向:国际金融,债券市场。

    管严友(1979-),男,山东诸城人,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博士生,国际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中国),研究方向:货币银行。

    何珊(1983-),女,北京人,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博士生,国家开发银行资金局,研究方向:国际金融。

    社会与经济两个方面,脱贫要以求得更大的平等为前提。他认为,消除不平等的关键在于进行土地改革,推行计划生育,大力倡导发展和扶贫密切相关的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以及改革缺乏法治“软政权”都有利于减少贫困。Myrdal基于对南亚贫困国家的具体考察得出了两个基本结论:一是单一的反贫困战略不可能消除贫困。只有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重层次构建一套综合的反贫困战略才能消除贫困;二是发展中国家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事实上普遍存在的三农问题,贫困也不可能消除。

    Schutz (1971)提出了减贫的人力资本理论。他认为在生产曰益现代化的条件下,人力资本是生产的关键要素。从这一思路出发,他认为贫穷国家之所以落后,根本原因不在于物质资本的短缺,而在于人力资本的匮乏和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过分轻视。因此在制定减贫战略时应“减少一些需要高投入而不太紧急的项目投资,使更多的资金能够用于向小学教育、基本卫生保健这样的项目上”。

    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给出了超越经济领域的治理贫困的新的战略思路和总体框架。一是给贫困人口创造更多的机会。通过刺激经济增长,以市场和非市场行为相结合的方式强化贫困人口自身的资本积累(诸如土地和受教育程度)提高这些资本的回报,但同时也注意改革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新机制应在创造新机会和补偿转型过程中潜在的受损者方面起作用;同时,在存在严重不公平的社会中,国家需要采取行动逐步增加贫困人口的资本。第二,促进贫困人口的赋权。各国的机构和制度应更为负责、更及时快捷地响应贫困人口的意见和建议,推动贫困人口的政治参与和地方决策,消除由于性别、民族、种族、地区和社会地位的差异而造成的社会障碍。第三,加强社会保障。国家应采取有效行动,建立有效机制减少贫困人口面临疾病、经济打击、歉收、政策性混乱、自然灾害和暴力时的脆弱性,同时在发生上述情况时帮助他们应付所出现

    的负面影响。

    三、缓解贫困的金融学措施

    (一)有关理论基础

    穷人得不到有效的金融服务,是造成其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从现代经济理论来看,影响金融服务的充分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交易成本。在金融服务特别是储蓄和支付服务中,往往需要较高的交易成本特别是固定交易成本,从而会影响金融服务的提供。在偏僻贫穷的农村,由于金融服务的成本大大高于城市,从而金融服务的充分化程度也会低于城市。二是信息不对称。在金融服务中由于双方信息的不对称,从而会排挤出一部分金融服务对象,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往往严重缺乏正规信息,从而容易造成金融服务不足。三是范围经济的存在。在很多金融服务中存在范围经济效应。在部分地区由于人口较少或地区偏远,范围经济效应不能有效发挥,从而影响金融服务的供给。四是金融风险的影响。在金融信贷服务中,由于违约风险的存在,特别是在不发达地区,由于人们缺乏足够的抵押品,并且缺乏风险意识,从而会限制金融服务的提供。五是各种非经济因素。由于种族、宗教信仰以及金融文肓等因素的存在,也会将一部分社会人群排除在金融服务对象之外。目前,主要从金融排斥的角度来研究金融服务的充分性问题。研究发现,不仅居民到金融服务网点(尤其是银行零售营业点)的实际距离对居民获得金融服务便利性有影响,而且社会经济因素(如收入水平及收入分配、劳动力市场变迁、人口结构的变化、住房政策的变更、社会福利及财政改革等)和金融服务市场因素(如金融市场的再管制、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产品的开发、风险评估、市场细分和金融产品的上门服务等)也对金融服务的充分性和便利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理论上,金融服务充分化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可获得性,它主要指金融服务方式多样化和便利性程度。在金融服务过程中,服务地点的距离越远,银行服务的便利程度越差,信贷的审批流程越复杂,则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越差。二是可消费性,它主要是指获得金融服务的门槛限制和成本费用。在金融服务中设立最低数量限制的数目越小,信贷申请、转移资金以及利用金融电子化设备所需服务费用越少,金融服务的价格越低,则金融服务的可消费性越强。三是资质性上,它主要是指金融服务需要一定资格和时间。在金融服务中,需要各种资质和证明材料的数目越少,处理信贷申请的效率越高,则金融服务的充分性越高。在现实中,判定金融排斥主要依据以下五个指标:(1)客户接近金融资源排斥性,如通过风险评估程序限制了客户接近金融资源;(2)条件排斥性,即附加于金融产品的条件不适合某些人群的需要;(3)价格排斥性,即一些人只有支付自己不能承受的价格才能获得金融产品;(4)市场营销排斥性,即_些人被排除在金融机构产品营销目标市场之外;(5)自我排斥性,即人们认为申请获得金融产品的可能性很小,被拒绝的可能性很大,从而把自己排除在获得金融服务的范围之外。

    减少金融排斥,增加金融服务的充分性,从理论上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场发展政策。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防止经济大起大落;要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增加经济的透明度,提高金融合约的执行力;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减少金融服务障碍;要建立风险分散化机制,创新金融产品,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二是市场增进政策。增加金融知识普及,增加对金融有效需求;提高金融体系的竞争度,实现金融资源优化配置,提高金融创新力;要减少监管管制,提高金融活动的自由度;加强金融科技建设,减少金融交易成本。三是市场约束政策。加强审慎监管,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提高金融信息透明度,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市场约束;要建

    立风险为本的监管框架,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缓解贫困的金融措施

    金融服务的不充分,不仅带来“金融空洞”,还容易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也是造成社会贫困的重要因素。因此各国高度重视金融服务充分性问题,采取措施增强金融服务的充分性,提高金融服务的宽度。总结起来,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展多样化的金融机构。一般来说,发展微型金融,如小额信贷组织,是解决金融服务充分性问题的主要手段。与传统主流金融机构和模式相比较,它能够适应贫困居民对金融服务的需要,把信贷资金提供给那些不能通过主流金融机构和模式融资渠道获得信贷支持的贫困人口。在美国,无法获得无抵押消费信贷时,可以求助于二个机构:Rent-to-Own Shop、Car—Title Lenders 和Pawnshops。Rent—to—Own Shop 为消费者购买家庭用品提供信用保证,形式为金融租赁。Car- Title Lenders允许信用记录不佳的消费者以汽车所有权为抵押获取贷款。Pawnshops帮助消费者获得财产担保贷款。在英国,为解决银行出于降低成本而关闭偏远地区、人口稀少地区分支与居民获得银行基本服务通道之间的矛盾,重点推动银行与邮局、银行与信用社等非盈利性组织之间建立伙伴关系,拓宽金融服务通道。在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主要发展小额信贷机构,成效显著。

    二是政府必要的支持与推动。在英国,针对受金融排斥的人群主要是低收入或经济困难的人这一现实,通过政府出资推动解决金融服务充分化问题。如设立了社会基金(Social Fund ),为经济上脆弱的人群在危机时期提供捐赠和无息贷款。实施“储蓄门户”(Saving Gateway )计划,鼓励低收入人群进行储蓄,并提供一定限额的配套资金。启动“儿童信托

    基金”(ChildTmst Fund)改善金融教育,促进积极的储蓄态度并保证所有不同家庭背景的儿童都有一定的资产。在美国的社区再投资法案中,规定银行业的评级量化指标之一就是其在低收入地区提供的存贷款服务,从而防止金融机构在低收入地区撤并机构。有的国家或地区还要求银行评估其计划关闭分支机构有可能给当地带来的冲击,并将此与银行的执业资格相联系;制定高利贷法案,减轻居民通过非正规金融进行融资的成本负担。

    三是普及金融知识和技术。金融知识和技术的普及,对于贫困人口了解金融、建立金融供需双方的信任和良好关系都有重要的意义。在英国,金融服务局 (FSA)刚成立不久,就开始了对金融知识和技术的普及,经过全面分析英国国民金融知识水平和能力存在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可能对消费者、金融机构以及金融监管部门带来的不良影响,制定了金融能力培养战略规划,并把金融知识普及集中在七个领域:中小学金融知识普及、年轻人理财教育、工作场所金融知识传授、新婚夫妇理财培训、退休人员理财培训、借款决策教育、金融基础知识咨询等。经过金融知识和技术的普及,消费者的金融理解能力、管理能力和信心都有所提高,并且金融服务人群得到扩大。▲

    [参考文献]

    [1]Gunnar Myrdal,“The Challenge of World Poverty :

    A World Anti-Poverty Programin Outline”,New York,Pantheon Books,1970.

    [2]Schutz,T.W. “Investing in Poor People :An Economist"s View”,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40,May 1965.

    [3]艾尔泽.减少贫困的政治[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00,17(4).

    [4]阿玛蒂亚森.评估不平等和贫困的概念性挑战[J].经济学季刊,2003,2(2).

    [5]谭崇台.论快速增长与“丰裕中贫困” [J].经济学动态,2002,(12).

    [6]阿瑟?刘易斯.发展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7]迈克尔?托达罗.发展经济学(第六版)[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8]侯建新.农民、市场与社会变迁——冀中11村透视并与英国乡村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