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图纸下载 > 正文

    从《刺杀骑士团长》看村上春树的创作转型

    时间:2020-10-24 04:37:1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刺杀骑士团长》是村上春树时隔七年的的长篇力作,作品一经发表就引起热议,对作品的主题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对作品的非议主要由于作品中熔铸了大量以往重要的“村上元素”,给人以“旋转物语”之感,然而深读下去发现并非如此。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和与其他作品的比较,发现村上从以往的对家庭叛逃到回归;艺术理念上从偏向西方到对日本文化艺术的认同以及对生活与艺术的调和等可以看出村上在创作理念上的转型,而在这些转变的背后一定存在着某种原因。通过深入探究发现是由于村上随着进入迟暮唤起内心对于家庭的渴望以及对日本作家身份的认同使得在创作上产生这些变化。通过此文章的分析希望能够给研究村上春树创作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和视角。

    关键词:村上春树;创作转型;《刺杀骑士团长》

    中图分类号:1313. 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 20-0057-02

    一、引言

    《刺杀骑士团长》是日本畅销书小说家村上春树于2017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小说主要讲述与妻子离婚后的独身男主人公借住在好友父亲家发现一幅名为《刺杀骑士团长》的画而发生的一系列古怪事件,其中現实与幻境、历史与现状相互交错,一个神秘的地洞、入夜古怪的铃声……节奏感强、趣味性强的同时也能了解到村上春树一些形而上的思考。对于作品主题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但有学者指出这是村上的“二次创作”,只不过是将以往出现过的元素重新排列组合拼凑出来的产物罢了,是一次失败的创作。比如同样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来回往返的虚实结构,《奇鸟行状录》中的“井”与“地洞”意象,《舞!舞!舞!》中的神秘少女与《刺杀》中的秋川真理惠以及村上笔下一贯的中年独身男子形象等等都不难发现觫《刺杀》中蕴含大量以往的创作元素,重复是大忌,即便对于村上春树这种知名作家也是如此,因此被认为是一次败笔。然而通过深入研究发现在《刺杀骑士团长》中“大团圆”结局、日本志怪小说元素、日本画元素都显示出与他以往书写的不同。

    二、从家庭“出逃”到“回归”

    村上曾在采访时说:“我的小说几乎全是开放式结尾,或者说故事是在开放当中结束的。而这回我觉得有必要来一个‘闭合感觉。主人公最后同孩子一起生活,这向我提示了一个新的结论。”正如他本人所说,在《刺杀骑士团长》的结尾是一个相对大团圆的结局,我”与妻子重修旧好并且共同孕育非生物意义上的“我的女儿”,这是与他以往创作最明显的一个不同点。以往在村上的笔下,家庭部分是缺失的,特别是父亲的角色边缘化甚至避之不谈,这样的书写还是第一次。最经典的如《海边的卡夫卡》,男主人公卡夫卡的名字是他自己起的,以取代父母对他的命名,他不断活在父亲对他“俄狄浦斯式”的诅咒中,于是想逃离便一个人去闯荡世界,而且因为与父亲的关系恶劣到极点所以他每次碰到年长的男性都会想象如果是自己的父亲会怎么样,这种家庭关系无疑是畸形的。

    其实这与作者本人的经历有关系,村上的父亲村上千秋参与过日本的侵略战争,战后良心苏醒的他饱受战争创伤的影响导致村上千秋沉默寡言、郁郁寡欢,没有扮演好一个父亲的角色。冷淡的家庭氛围使得村上春树从小便缺乏正确的家庭观,加上作为一个拥有浓厚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家,他无法理解父亲的过错,因此他想逃离家庭,甚至为了避免父亲与自己之间这种代际创伤而拒绝孕育下一代。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以往的书写中存在着家庭或者父亲角色的边缘化了。

    而在《刺杀骑士团长》中,故事最后“我”原谅了妻子的出轨行为重新生活在一起并一起抚养非生物意义上的“我”的孩子(实际是妻子与另外的男子所生),熟悉村上的读者看到此处肯定是惊讶的,因为这太不是他的风格了。以往的作品他是以一种旁观者加以冷漠的态度来书写的,荒诞、疏离这种社会边缘风格才是一贯有之的风格,毕竟关注个体尊严诉求是他一直以来所追求的,他也从不刻意构思故事情节,任由事物发展的结果往往造成故事结局的开放性。

    三、对日本文化的认同

    “我在青年时期开始写小说时唯一的念头就是逃离所谓的日本状态,逃得越远越好,我当时想使自己从日本人的诅咒中解脱出来,越远越好……”,这话出自村上本人之口,村上春树作为一个拥有强烈人性关怀精神的日本作家,由于其正视日本曾经所犯下的罪行致使他始终持有负罪感,对于日本是一种疏远的态度。加上由于受到父亲热爱读书的影响,村上从小便养成好读书的习惯,但他却并不喜欢日本文学,阅读的大多是世界文学选集,受到了大量外国文学的影响。比如他本人非常喜欢雷蒙德.钱德勒、菲茨杰拉德、塞林格等作家,在他的创作中也或多或少的带有他们的影子,因此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也使村上对西方文化心驰神往。作为一个日本作家,在村上的书写中“和式”味道并不浓厚,比如创作风格中包含有“荒诞性”“悲剧意识”等美国现代写作风格、小资情调以及内里充斥着大量的爵士乐、古典乐等西方音乐元素。

    同样的元素在《刺杀骑士团长》中也不难发现,主人公以画西洋肖像画为生,爱听西方古典乐。但是在第一册“显现的理念篇”中“我”与神秘男子免色就午夜响起的诡异铃声有过这样一段讨论,免色说这很像日本江户时代小说家上田秋成的《雨夜物语》中的情节,认为铃声是“入定”高僧的魂灵所造成的,后来谈论到故事情节时免色说“上田秋成晚年达成的独特的世界观在这里得到浓墨重彩的反映。说是相当嘲讽的世界观也未尝不可。”作品突然拿上田秋成出来谈论这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毕竟以往作品中大多拿陀思妥耶夫斯基、海明威等西洋作家来举例,上田秋成是日本志怪小说的代表人物,更多的代表着一种日本本土意识。其次,关于西洋画与日本画也有很大的篇幅的探讨,是由画家雨田具彦引发的。雨田具彦是“我”住的房子的主人,年轻时在维也纳留学志于现代主义绘画,可归国后却向日本画转变,免色与“我”便就日本画的定义展开谈论,“谈到日本画的精神恐怕任何人都无法那么轻易定义。说到底,日本画这东西的形成本来就是折中性的。”“并非一开始就划有一条像模像样的线,而是作为外压与内压的接触面在结果上生成的。”在这里试图对日本画下的定义其实体现了对日本的一个定位。日本在旧时先是汲取中国文化奠定“和魂汉才”的基础,到了近代睁眼看世界学习先进的西方又打出了“和魂洋才”的口号,日本画作为近代日本才出现的一个艺术理念,它的文化核心思想是“脱中抗欧”,可见与“作为内压与外压的接触面在结果上生成的”日本画的说法是吻合的,在这里以日本画作为日本代表似乎是有意想通过对日本画阐释而向日本文化回归。

    另外,作品中对于自然景物的敏感程度极高,除去一般的环境描写和烘托外,文中多次提及“虫鸣”,“实在太静了。静寂过于深沉。虽是秋夜却不闻虫鸣”“然而今夜睁眼醒来时,竞一声虫鸣也没听见。不可思议。”对于自然声音的描写作者十分的警惕,而这反复强调的“虫鸣”引出下文诡异铃声的出现。对自然景物的细腻程度恰好印证了日本热爱、敬畏自然的传统,甚至由此诱发出了“物哀”文化。

    以上论述不管是上田秋成的志怪小说、日本画的讨论还是对于自然异常的敏感都推翻了村上之前冠以“逃离日本”的说法,实际上在《刺杀骑士团长》中体现了村上对于日本本土世界观以及日本定位

    四、创作转型的原因

    (一)迟暮之年,态度和缓

    關于《刺杀骑士团长》的结局,不同的学者有不一样的看法。林少华认为“小说这个结尾,明确显示他要‘把慈悲和爱作为基调,来让个体生命具有真正的尊严,同时为日本与东亚关系的迷局指出了唯一出口:慈悲与爱!‘相互仇视没有任何好处!”林少华将这种团圆看作是村上一直以来诉诸个体尊严的体现,认为应以“爱”为基调和谐共处。但汉松在文章《历史阴影下的文学与肖像画——论村上春树的《刺杀骑士团长》》中说道“小说善意玩笑般的大团圆结尾或许就是村上的一个美好愿景:结婚时无法与柚生育后代的“我”,却在用“情念”让她隔空怀孕并与妻子破镜重圆”,他认为是村上通过团圆的结局来宣泄无法在现实中实现的情感。两者的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还有一点不可忽视的是村上在创作这个作品的时候已是年近七十,随着年岁的增加和情感经验的沉淀,也许眼光和态度出现一种趋于缓和的倾向,也因此重新唤醒了内心对于家庭爱的渴望,更像是有种与自己和解的意味在里头。要知道,即便村上富有人道主义精神但在他心中家庭的缺失仍是难以弥补的,但这次用爱和慈悲作为家庭和谐的基调看得出在他心中家庭的重要性慢慢浮现。

    (二)对日本作家身份的认同

    无论村上多么想逃离日本,但他毕竟是土生土长的日本人,即便他收到西方文学文化的影响但日式思维就奠定了他逃不开日本作家这个身份。对于村上这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完全置自己的国家不理是不可能的,况且他对暴力的追根溯源说到底不过是为了使日本不重蹈覆辙,想从根源上解决日本的暴力源头。另外,对他影响最大的“阪神大地震”和“沙林毒气事件”也在他的书写中屡次出现,想通过这种创伤书写来使人们灾后重建心理防线。由此,对于日本文化产生归属感,几乎未曾出现的日本本土文化终于在《刺杀骑士团长》中得到认可。村上提高了日本文化的比重,不再只是一味地追求西洋文化。

    五、结语

    《刺杀骑士团长》体现了村上春树在创作理念上的转型。由于已是迟暮之年,在心态上趋于和缓,渴望家庭便以“爱”来和解家庭矛盾使《刺杀骑士团长》形成大团圆结局。始终逃不开的日本作家身份使他清楚地重新认识日本作家身份的重要性,构建起一个“脱欧抗中”的属于日本的文化理念,文中关于日本本土观念的描写正是这一点的体现,因此《刺杀骑士团长》绝不是一次简单的“二次创作”。

    参考文献:

    [1]林少华.《刺杀骑士团长》:旧的砖块,新的墙壁[J].文学自由谈,2017 (03).

    [2](美)杰·鲁宾.倾听村上春树:村上春树的艺术世界[M].冯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日)村上春树.刺杀骑士团长[M].林少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

    [4]但汉松.历史阴影下的文学与肖像画——论村上春树的《刺杀骑士团长》[J].当代外国文学,2018 (04).

    [5](日)河合凖雄,吕千舒,旭子(校).村上春树去见河合隼雄[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 011.

    [6]王玉珏.《刺杀骑士团长》中的创伤书写[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9.

    作者简介:徐颖(1997-).女,广西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牡丹江师范学院,研究方向:日本文学。

    相关热词搜索: 村上春树 刺杀 团长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