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图纸下载 > 正文

    吴彬,活该你那么值钱

    时间:2021-01-09 04:34:4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吃画人

    2020年10月18日,晚明画家吴彬的《十面灵璧图》以5.129亿元人民币的天价刷新了中国古代艺术品拍卖成交纪录。

    在《十面灵璧图》重现江湖之前,鲜少有人知道吴彬是谁。刚从陕西辋川回来的我,看到这个拍卖结果,只想说:吴彬,活该你那么值钱。

    一个预言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50岁的福州人谢肇淛为他即将出版的随笔札记取名《五杂俎》。这套书分为天、地、人、物、5部分,共16卷,可谓包罗万象。谢肇淛也因此在官员、诗人、藏书家外,又多了个“博物学家”的头衔。但今天,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他“预言家”的身份。

    在《五杂俎》第7卷里,谢肇淛谈及书画时表示,同时代只有两个人能入他的眼:“近日名家如云间董玄宰(董其昌)、金陵吴文中(吴彬),其得意之笔,前无古人。董好摹唐、宋名笔,其用意处在位置、设色,自谓得昔人三昧……”这一年,62岁的董其昌已经名重天下,谢肇淛说董其昌自认为学到了古人的笔意。“吴运思造奇,下笔玄妙,旁及人物、佛像,远即不敢望道子,近亦足力敌松雪,传之后代,价当重连城矣。”对于年近七旬的莆田画师吴彬,谢肇淛的评价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上限吴道子,下限赵孟頫,画作传到后代那一定价值连城”。

    殊不知,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后来成了延续百年的画坛主流,而“离经叛道”的吴彬则声名不见。谢肇淛的那段话偶被瞥见,也大都被看作是他对福建老乡的溢美之词。

    然而,400年后,这个预言终于变成了现实。

    年少成名

    大约在1550年,吴彬出生在福建莆田一个崇信佛教的家庭。吴彬的父亲吴金陵在50岁那年梦见观音大士,不久便有了吴彬。

    嘉靖末年,福建沿海倭寇猖獗,吴彬十五六岁时被迫北上避难,最后在南京落了脚。自南宋灭亡后,大批宫廷画师流落福建、广东。到了明代,这两地画家辈出。吴彬年纪轻轻就以诗画出名,来到繁华的南京城,他更是如鱼得水。

    “吴生本是闽中彦,壶山兰水奇堪擅。少时来作秣陵游,秣陵山水图画偏……”写这首诗的是明朝大臣叶向高,他也是福建人,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及第,曾长期在南京任职,后来一直做到了内阁首辅。或许是由于他的推荐,少年吴彬又北上京师,成了一名宫廷画师。

    吴彬的《岁华纪胜图》,以图绘的方式解说了12个月的时序活动,其中的场景多为吴彬在南京的见闻。以表现长江边阅操场景的10月册页为例:在长70厘米、宽30厘米的画幅上,大小战舰、水陆士兵、红衣将官都被描画得非常精细。步兵和少量骑兵在陆地上摆好阵势,4艘战舰依次排开,3队小艇在岸边准备,只待长官一声令下,阅兵就要开始。绘制这类图册是宫廷画师的职责之一,精致的细节和艳丽的敷色都符合皇家品位。

    超越古典

    入宫后的几年里,内府的名画被吴彬临摹殆尽。他请求入蜀采风,竟得到神宗恩准。采风归来之后,吴彬“下笔益奇”。

    全长8.6米的《山阴道上图》描绘的是中国绘画史上从未出现过的自然之景。在画卷完全被展开之前,你永远无法猜到下一幕是什么。一次次好奇,一次次瞠目结舌,等到全卷赏毕,观者已头晕目眩。

    画作横向延伸的空间虚虚实实,山、云、树、石就像施展神通的孙行者,奇形怪状又似曾相识的景物层出不穷,造型迥异却连成一气。

    纵向的巨嶂,让人想起失传已久的北宋绘画传统。如果说范宽是用崇高的山水让人去发现自然的理性,吴彬则是把造化的无序直接摆在你的面前。

    画作于石碑处结束了全卷,上面是吴彬的题跋:“……图虽勉汇晋唐宋元诸贤笔意,然政恐莫肖古人风韵之万一。”这句不过是谦辞,重点在结尾:“妍媸者本来面目,孰能点化?若欲脱胎其匿迹修深惟未孩之际。先生意在斯乎?”

    先贤们发展出一套套足堪效仿的范式,但他们都带着各自的印记。如果强学,就会像《天龙八部》里的鸠摩智,只能融会,无法贯通,会的招数越多,离真实的自然越远。吴彬所做的,就像是张无忌学太极剑、令狐冲学独孤九剑时那样—记住所有的招式,然后全部忘掉,回到最初始的状态。既然不再拘泥于固定的招式和套路,其结果自然无招胜有招,连绵不绝,变化无穷。这就是《世说新语》里王献之游山阴道时所说的:“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永无止境的变化,才是造化的终极奥义。

    以小见大

    《山阴道上图》是读懂《十面灵璧图》的关键。这两幅画先后于两年内完成,赠予对象都是米万钟。米万钟是北宋米芾的后裔,书法与董其昌齐名,人称“ 南董北米”。

    1607年末,年近六旬的吳彬已回到南京,米万钟赴南京出任六合县令,二人一见如故。虽然常年在地方做芝麻官,米万钟的生活中却从不缺乏惊喜。1608年,他得到一块万中挑一的全美灵璧石,兴奋地说:“其峥嵘巀嶭,直将凌轹三山,吞吐十岳。令人乍阅之神惧……若惊,若喜,若怵,若昵,若梦,若迷,又疑若醉。而忽醒寐而忽觉不自知身世之何在也者。”

    这段描述,是不是很像你看《山阴道上图》时的感受?事实上,《十面灵璧图》就是一幅缩小版的《山阴道上图》。吴彬站着、躺着、坐着、趴着,从不同角度转动石头,或直视,或斜瞥,然后将10个角度的观察所得绘成一幅画卷—他简直是把一块石头当成千岩万壑、高山巨川来游赏、经营。在他的笔下,静止的石面如同燃烧的火焰、涌动的海水,变幻无序而又躁动不安,这是吴彬心目中生命的真实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画的不是石头,而是造化本身。

    王维转世

    晚年的吴彬,大部分时间都居住在南京。他以居士自称,为其居所命名“ 枝隐庵”,自称“枝隐头陀”。南京大儒、7次被朝廷诏命为相却都一一婉拒的顾起元,是他的头号粉丝。

    顾起元很是崇拜吴彬,首先折服他的,是偶像的美貌。他在《吴文仲像赞》中称赞吴彬如“写照于玉山,现身于金粟”。

    接着,吴彬的山水画又让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大地山川无不有,神奇尽落吴郎手。吴郎手中管七寸,吴郎胸中才八斗。八斗才高人不疑,一丘一壑人不知。知我者希我不贱,且学鹪鹩栖一枝。”诗的前四句中,崇拜之心直接而热烈,无须赘述。后四句与枝隐庵的命名有关。庄子《逍遥游》中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有人选择做腾空而起的鲲鹏,有人只愿得一枝栖息,诗句暗示吴彬的高隐。

    让顾起元倾倒的,还有吴彬的诗和佛像画。王维《偶然作六首》中有“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之句,而顾起元称吴彬是“宿世词客,前身画师”。可见,在顾起元的心里,吴彬的存在如同“王维转世”。

    吴彬确实很像王维。他自幼钻研佛理,平日在枝隐庵里诵经礼佛、吟诗作画。他有隐士的志向,却长期挂着官职,亦仕亦隐。可惜他的诗集在后世散佚,只留下几首题画诗。“山拥茅堂绝点埃,巡檐秀色逼人来。床头酒借松花酿,架上经缘贝叶裁。云卧鹿麋时共息,溪行鸥鹭自无猜。从前欲蜡探幽屐,结绊频过破绿苔。”这首诗即使放在《王维集》里,也毫不违和。

    热血冷眼

    因安史之乱,王维曾一度入狱,吴彬晚年也有类似的经历。明天启五年(1625)年,吴彬的老朋友米万钟因痛骂魏忠贤而被捕入狱、削去官职。数月后,年过七旬的吴彬热血难凉,在读到京中邸报后同样“问候”了魏忠贤,后被阉党耳目告发,和米万钟做了狱友。又过了一年,阉党失势,当初无辜入狱的官员大都官复原职。吴彬大概也在被释的名单之列,但我们已无从得知他之后的故事。吴彬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离世,他没看到李自成杀进北京(1644年),但也不至于像老友米万钟一样,在神仙难救的政局中积劳成疾,忧愤离世。

    人们习惯将吴彬的奇幻山水看作扭曲的时代在画家内心世界的映射,但我更愿意把它看作一种戏谑。他戏谑前代的大师,把他们的绝技一一学会,然后把石头画成山水,把山水画成石头。他更戏谑循规蹈矩的后人,嘲笑他们一生都无法摆脱前人窠臼,画不出一点儿真山真水,更不懂佛道哲理。董其昌是个例外,只是后世学董其昌的人再一次落入窠臼,而且,这次的窠臼比之前所有的“坑”都大。吴彬则一直在岸上打坐参禅,冷眼旁观,一坐就是400年。

    相关热词搜索: 活该 值钱 吴彬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