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图纸下载 > 正文

    以天地为画的古人

    时间:2021-01-28 04:03:4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马菁菁

    马菁菁 

    宋徽宗推行以诗如画,读书读不好可以考画学,画得好一样能做官,自上而下大力推广,这就算是给宋朝绘画定下了基调,一直沿用至南宋。

    南宋偏安一隅,山水画的绘画风格与北宋相比小了很多。首先是尺寸上的小,五代至北宋,”荆关董巨四大家“擅长画巨幅大山水,像《溪山行旅图》那样以高大的主峰作为主角,群山环绕,人物、建筑、瀑布溪水一应精心安排在画面当中,让看画之人仰视,赞叹宇宙天地之伟大,不由得产生敬畏之心。更多的是以儒家思想入画,一幅画就是一幅微缩的中国社会图景。主峰代表皇帝,围绕着他的群山代表臣子,臣民们在山水之间自得其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谐、庄重、依法度而成,不失艺术之美。

    再者就是画的功用上的小。当统治者都不把画当作国家形象的时候,画也松了一口气。南宋彻底继承了宋徽宗以来的传统,赵家人爱作诗,爱诗情画意,也许是因为到了南方,人也变得更加温柔起来。山水画不再以大山大水布局,喜用边角一景的小画,人与山水相融。诗歌往往篇幅有限,以表达文有尽而意无尽,南宋的边角之景正好能达到画有尽而意无尽的韵味,二者天生绝配。大山大水万物俱备虽好,但太满反而无情可抒,人人所见皆为敬仰,连点惆怅诗意的空隙都不配有。

    马和之《月色秋声图》(一版)

    如果诗入画,中国历史上,当数唐诗。南宋皇帝爱以唐诗入画,唐诗给了南宋小画无尽灵感,现成的好文字,配上曲子就行,聪明。

    这幅马和之的《月色秋声图》,其意正和唐李太白《 题宛溪馆》:

    吾怜宛溪好,百尺照心明。

    何谢新安水,千寻见底清。

    白沙留月色,绿竹助秋声。

    却笑严湍上,于今独擅名。

    宛溪位于今日安徽宣城,李白一生中来过这个小城7次之多,想想古代的交通,再加上李白从来停不下来的性格,宣城是真爱无疑了。

    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五年,李白初见宣城。

    前两联写诗人初见宛溪的感受,我怜爱宛溪的好呀,百尺深潭照出我的心,心如明镜,或说我的心也如这百尺深潭一般清明,一点也不比新安的山水差。寻是古代的计量单位,一寻为八尺,李白惯用这样夸张的比喻。他在宣城还做过另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百尺、千寻,既为了对仗工整,又强调了宛溪水的深幽清澈。第三联最为出色,即为画眼。前两联都是诗人为主角,第三联纯写景色,皎洁的月光洒在白色沙滩上,绿竹随着秋风在歌唱。“留”和“助”立即让景色活了起来,白沙怎么可能留住月色,拟人化的手法瞬间把人在空间的位置让给了物,仿佛是地上的白沙滩牵扯着天空中的月色,天地融为一体,白色的月光和白色的沙滩形成一个大舞台。“绿竹助秋声”让我想起另一名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在这个时刻,天地间都为你准备好了,水到渠成,志得意满。最后一联还要嘲笑一下另一处名胜新安江严子滩,居然独擅其名。

    这便是李白,被美景触动不管不顾,此刻就要把你捧得高高的,从千寻深潭到天上明月,无一不助他对宛溪的怜爱。

    《月色秋声图》-右画(局部)

    宋人以唐诗如画,通常只取一联。马和之选第三联为画眼——“白沙留月色,绿竹助秋声”,也是全诗的诗眼。白沙、月光、绿竹,具体的物都好画,可怎么画出白沙与月亮的缠绵,画出秋风与绿竹的歌声,也就是,如何画出诗意?

    画面前景处,一位高士临河而坐,面向水面,身后一株高大的树木摇曳生姿,几乎占据了2/3画面。这棵树与我们想象中北宋绘画中高大挺立的树木很不一样,十分舒展,他似乎并不在意长高,只是要扭动身姿,尽可能地随风舞动,与树下静止的高士自然形成了一动一静的对比。我们好像能从画面中感受到风吹过来,树叶沙沙响的声音。

    马和之用他独特的笔力,画出了声音。

    关于这位画家,历史上并无太多记载,《图绘宝鉴》记载:马和之,钱塘人,绍兴中登第。善画人物佛像山水,效吴装笔法飘逸,务去华藻自成一家。高孝两朝深重,其画每书毛诗三百篇令和之图,官至工部侍郎。南宋词人、收藏家周密更称赞马和之:“御前画院仅十人,和之居其首焉。”

    “效吴装笔法飘逸,务去华藻自成一家。”在南宋画院中,马和之的绘画风格无疑是最独特的,他在学古,效法吴道子飘逸的笔力。吴道子技法被后世称为“吴装”,两大绝技:“兰叶描”和“铁线描”。

    “兰叶描”是通过笔力中的抑扬顿挫来表现人物衣服的褶皱,形状似兰叶,特别像书法中的狂草,这样才能表现出“吴带当风”的气势,下笔很重但看上去飘逸,举重若轻。

    《八十七神仙卷》代表了中国白描绘画的最高境界,“吳带当风”也是对吴道子高超技法最好的概括。

    马和之显然将“兰叶描”的精髓用在了他的画中,水面上的波纹、树木枝干、高士的衣饰,每一笔都在一个美妙的弧度中形成,说他自成一家,是因为他没有单纯的照搬,而是把“兰叶描”的笔触变细,吴道子由草书转化而来的疾风闪电般的仙气,化为一股清风,马和之将南宋楷书的笔力调和进“兰叶描”的笔法中,温柔了下来。

    北宋是高耸的群山,笔直的树木,威严肃穆。马和之笔下的树木是美好的姑娘,柔若无骨,波纹是她的裙摆,陪在高士身边,身躯融入无尽的月光与沙滩之中,正是李白笔下的仙境。

    百年后,元人赵孟頫将李白这句诗题在了画面左侧空白处,盖上自己“赵氏子昂”私人印章。马和之流传于世的作品很少,只有几幅,作为皇家画师,他画什么是由领导宋高宗决定的,完全有理由推断这幅画也是由宋高宗授意。赵孟頫还有一个特殊身份,他是宋皇室嫡亲子孙。血脉这个事儿,玄。赵家人在艺术上有一贯的好审美,虽然马和之并未将这首诗题在画上,皇孙赵孟頫心有灵犀也未可知。

    天宝十五年的大唐已经过了他的鼎盛时代,战乱四起,李白初次来宣城是受远房堂弟宣城长史李昭的邀请,李昭特别强调了南朝诗人谢朓曾在宣城做过两年太守。李白在京城不招待见,唐玄宗给了他点钱将他赶出了京城,游子之心渐衰,正在与妻子商量找个“桃花源”似的地方定居。一听偶像谢朓的名字立刻来了精神,说服妻子自己又独自启程,说是去打前站探路子,其实更多是为了游览游览宣城的名胜古迹,登上陵阳峰上的谢朓楼,也算了却一桩心愿。

    公元753年——公元762年间,李白先后7次来到宣城,这里城景如画,民风淳朴,李白干脆将这里当作中转站,走遍了周边的山山水水。上至官员,下至酒肆老叟,都把这位大诗人看作家人,礼爱有加。李白在宣城共作诗83首之多,占他现存诗歌的1/10,怨不得他“一生低首谢宣城。”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相关热词搜索: 古人 天地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