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图纸下载 > 正文

    重新走入朦胧诗的必要和理由

    时间:2021-02-01 22:08:1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历史资料的不断呈现和发掘可以将“朦胧诗”时空边界构成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其组成部分也发生了明显扩大和变化。随着当代诗歌历史的不断演变和发展,相关学者也必须进一步重新廓清和探讨关于“朦胧诗”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朦胧诗;认知;理

    作者简介:袁应该(1975-),女,汉族,湖南邵阳人,本科,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6-0-02

    时间可以将很多东西抹平,但是随着相关历史资料的不断发掘,“朦胧诗”的构成、组成在时空中也处于不断扩的状态中。加上当代诗歌的发展,历史本身的价值和方向性也随着“历史的逻辑”不断显现和重新构建着,因此关于“朦胧诗”的相关问题也需要重新廓清和探讨。

    一、“朦胧诗”概述

    上个世纪80年代,受某种“贬义性”或歧视性称谓等因素的影响,“朦胧诗”与其他很多西方文学概念一样被命名,与此同时,由于很多反对者对其描述比较含混困惑,加上其在政治上和艺术上给人们造成的惊悚感和陌生感,均是“朦胧诗”被命名的主要原因[1]。上个世纪80年代一位叫章明的人在《诗刊》发表了一篇名为《令人气闷的“朦胧”》的文章,让很多探索新诗潮的人得到了这个有着揶揄和歧视性意味的名字。但是关于“朦胧”二字最早的表达者并非章明,而是推介和支持他们的谢冕、孙绍振两位先生。1980年,孙绍振在《恢复新诗根本的艺术传统》一文中,赞扬了舒婷诗歌特点时也说道,部分作品的总体形象与其作品内容有很大差异,前者比较统一和完整,后者却可以朦胧[2]。

    但是无论是反对者还是支持者,最初对于“朦胧诗”认识中依然存在很多忙点,所讨论的范围和涉猎的对象都是残缺不全的。首先,从时间的角度分析,即使相关学者没有在时间上更早的追溯对“朦胧诗”的源头,但是也应该考虑以下问题:为什么在探讨“朦胧诗”相关问题的过程中,芒克——这一个最不应该忽视的人被忽视了?依照其本人的说法,他不仅仅是《今天》的主要作者和创办者之一,也是“今天”这一名字的命名者。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芒克就已经开始创作,且在70年代末与杨炼、江河、顾城、舒婷、北岛等这五位朦胧诗诗人同期活动,但是他关于朦胧诗的先关他理论却被删除和屏蔽了。事实上,在1978年底《今天》创刊到1980年1月停刊,总共出了12期刊物的过程中,除了“短篇小说专辑”这一期之外,每期刊物都有发表芒克的诗歌作品,换句话讲,芒克在《今天》中发表的作品数量和出现的频率除了北岛之外无人可比[2]。但是为什么芒克没有进入朦胧诗最早的论争视野,且失去了成名的机遇呢?

    究其原因,首先与讨论者的资料来源和眼光存在很大关系。第一,很多参与讨论的人的资料获取方式主要依靠当时的主流媒介诸如《诗刊》、《福建文学》、《星星》等刊物,但是对于像《今天》杂志这种在私底空间进行传抄和流行的“今天派”并没有大范围进入他们眼中;其次從“朦胧诗”讨论角度来看,其视野也存在一定局限性,虽然部分讨论者对其抱有“力挺”的态度,却没有真正和完全读懂他们。否则依靠芒克的艺术水准和诗歌思想为什么会被遗漏?对此进行唯一可信的解释就是,芒克的诗歌作品与当时时代所流行的诗歌趣味、主流意识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其诗作明显的个人特点和抒情也导致他在当时环境下收到了局限性。反之也能证明,“朦胧诗”这一词语从开始被提出就存在一定不足之处,包括诗歌眼光、艺术标准、外延等均是“浮在表面”和不完整的[3]。

    除了芒克被时代所屏蔽了之外,还有一个人也被奇怪的屏蔽了。食指的诗歌存在非常公共化、社会化的思想诉求,以整饬风格为主,为什么也会被讨论者长期视而不见?其作品诸如《愤怒》、《酒》、《还是干脆忘掉她吧》、《烟》、《相信未来》等虽然个人化色彩篇章比较少,但是其中包含的社会思想诉求非常明确且无误,与北岛的《回答》诸篇相比所具有的社会力量并不低[4]。但是为什么最早的朦胧诗讨论和命名中没有提及和关注食指呢?就目前来讲我们并不能对当时论者的工作加以责备,但是在重新考察历史之后,我们应该对朦胧诗这一概念的矫正过程、遗漏、历史迁延进行认真清理。

    二、最逼人的光芒:“被埋葬”者

    上世纪80年代,有人会村子这样的叹息,在我所经历的时代中,孱弱者往往比精英更快的飞上了天空。可能正因为如此引发了之后历史的匡复冲动,这也导致“朦胧诗”被埋没的部分逐渐开始显露其光芒。

    诗人食指从被埋没到被重新发现的过程,可以改写成为当代精神谱系和诗歌知识的历史。在90年代之前,研究者从未关注食指,其作品也未被系统整理和收集,很多文章中食指都是被放在首位进行谈论的。随着青年诗人的不断出现和岁月流逝,食指所创作的诗也增加了新的意义,针对早期抒情诗的纯净程度上来讲,至今并没有其他人可以与之相比,这种评价也并不过分。在1994年由《诗探索》杂志举行的“白洋淀诗歌寻访活动”中,几位回忆者均表示食指对其写作经历存在非常重要的影响[5]。但是对于一般研究者来讲这种认识是有些晚。十年的时间过去后,当人们再次追溯新诗潮的源流时,那个在一代青年中传奇式的、广为传颂的诗人——食指才再次被发现。这种“被发现”的说法往往存在一定意味,食指的再次“出现”也说明当代诗歌业已经被描述的基本格局以及和诗歌历史必须进行重新构建。

    这种问题显然不能让80年代成名的“朦胧诗人”们承受,很多诗人并没有否定食指的作用,但是为什么当代诗歌的历史的重写过程需要经历十多年漫长的过程呢?究其原因还是“朦胧诗”这一概念及其相关讨论所设下的迷障。

    如果将食指的从被埋没到再次发现的过程称为一个水落石出的阶段,那么对于黄翔和“贵州诗人群”的评价,则完全依靠自己长时间的顽强呐喊和自我确认。虽然令人窘迫和尴尬,但是“一切留有后人说”这一想法对于他们来讲已经“等不及”,如果不能再现在确证某些资料,随着时间流逝将会更加困难[6]。或许与以北京青年为主体的白洋淀诗群相比,贵州诗人群在整体上的文本体现更弱一些,但是在六七十年代,黄翔作为其中的灵魂人物,他的诗歌也应该是最重要、分量最重的作品。在他的作品中,《长城的自白》、《我看见一场战争》等诗歌都可以作为其“诗艺”的旁证。诗歌得以具有长久的抒情魅力、强大的精神感召力量往往得意于其陌生化的意象和修辞、丰沛的想象、酣畅的诗意。

    还有很多诗人也可以进行列举,但是上述诗人往往更具代表性。进行例证的原因也是为了表明当代诗进行变革的成就和源头并不是仰赖和起源于“朦胧诗”,如果将这些诗人放在诗中的格局和范畴中考察,那么对“朦胧诗”这一词语的原初意义就应该进行认真学术修正和清理;相反“朦胧诗”的意义就是被严重误读和夸大的。

    三、“朦胧诗人”:被忽略的以免或历史的原貌

    做出上述的判断,不仅仅是为了将朦胧诗人的地位“压低”。朦胧诗在这里所特指的是一个时空范围和1980年前后“被命名”,是一个特点的历史范畴。而支持这一词语和概念的诗人如杨炼、江河、顾婷、北岛等,在这个时期也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也藉此成名[7]。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朦胧诗人”变得身份并不包括他们之前比较早期的创作作品,而是在1980年前后被命名的他们。就北岛来讲,早期他还是“广义上的白洋淀诗群成员之一”。与多多、根子、芒克相比,北岛的年龄更大,但是从可以考据的资料来看,北岛开始写作的时间比上述诗人都要晚一些[8]。人们对早期北岛作品的意义和创作并没有承认和理解,但是他又是最“被夸大”的一个诗人。这也是非常矛盾的。即使一个诗人的经典化应该首先考虑其在创作上的成就,但是传播本身具有的多种因素也会让很多同樣优秀的诗人具有不同的命运。在1980年代之初,北岛承受的压力和其所得到的报偿是成正比的,从这个角度将他的成名也是不可置疑的,但是那个时代人们的理解能力和趣味有一定局限性,因此现在我们也必须要对其成名的双重因素进行反思。一方面,北岛了解这个时代最合适的表达方式,且可以被读者成功接受,但是另一方面其他同样优秀的诗人也会因为相同原因被这个时代屏蔽。这也反应了北岛诗歌的局限性[9]。

    从某种意义上讲,北岛的诗歌可以被公开发表,必然是与时代之间达成了某种妥协,也正是由于这种妥协折中,使他获得了承认,并成为了朦胧诗具有代表性的诗人。

    迄今为止,北岛还在努力延续着作为诗人的角色,但也正如相关学者所说的,北岛这类诗人在某种程度上也变成了“词语的亡灵”。当一个时代终结和断裂后,他们仅会留下声音和词语,但是身份却永远留在了时间的幕后。而像食指这类的诗人还在与时代的变化互证、扭结着。当他们被重新发现之后,依然可以使用不变的人格印证参与着历史角色和自身命运,并将自身作为诗人的精神内涵进行不断丰富。将二者进行对比,不禁令人喟叹唏嘘。

    参考文献:

    [1]张凯成.朦胧诗语言的表达阈限及其变构的可能性——以“镜子”语象的分析为中心[J].文学评论,2020,30(02):189-195.

    [2]陈星宇.作为“朦胧诗”论前史的“人民”诗学——谢冕与公刘对“朦胧诗”意义的早期建设[J].求是学刊,2020,47(01):147-155.

    [3]贾鑫鑫.翻译诗歌对早期"朦胧诗"的影响[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0,60(3):82-98.

    [4]钟义荣,张慎.朦胧诗论争与“新时期”诗论观念的转型[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9,46(03):303-314.

    [5]邓忠,吴永强.朦胧诗的“哲学性”及“现代性”——以“我”的原点性和尺度性为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09):172-178.

    [6]赵彤.中国朦胧诗歌与英语后现代主义诗歌的比较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02):100-104.

    [7]吴永强,邓忠.从朦胧诗的语法特征到文学性的实现[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6(03):119-125.

    [8]万水,包妍.朦胧诗"起点论"考察兼谈其经典化问题[J].当代作家评论,2018,10(001):43-49.

    [9]陈国元.思想史视域下的"朦胧诗"——兼及该诗派的文学史地位及诗学价值[J].文艺争鸣,2017,30(04):100-105.

    相关热词搜索: 朦胧诗 走入 理由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