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基于社会工作理论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刍议

    时间:2020-03-11 13:44:4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学生管理既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可以从高校学生管理理念、模式与工作现状入手,剖析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以社会工作理论为指导,通过引入专业的社会工作方式方法创新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实现高校学生管理从以往的“被动管理”向以发挥学生积极性为主的“能动管理”的转变,以期丰富与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推动高校学生管理社会工作化管理方式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社会工作;高校;管理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8-0023-03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学生管理既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如何适应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客观需求,破解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难题,通过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把“以学生为本”的工作原则真正体现在学生管理之中,已成为一个重要而紧迫的现实课题。

    一、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使得高等院校的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一变化在给高等院校带来极大活力的同时,也给高校学生管理带来了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

    (一)学生管理观念和教育手段滞后,与现代高等教育发展不相适应

    现代教育理论的不断创新,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客观上需要高校学生工作实现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的转变,以克服传统的学生管理观念和教育手段的滞后与现代高等教育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而要实现这一转变,需要有新的、系统的学生管理理念、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等来保证。因此,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有效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势必要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理念和模式,切实建立“以学生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新体制及确保工作有效运行的新机制。

    (二)传统教育理念轻视学生个体需求的思想定势依然存在

    调查表明,部分高校目前在制定政策和规章制度时,未能将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且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实际性问题、需求引入到学生管理工作的范畴,譬如在招生、教学、毕业生就业等诸多方面还没有形成与新情况、新变化、新需求相适应的系统而稳定的制度;在学生的专业实习、勤工俭学、社团活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等工作、学习和生活方面,未能以制度为保障提供较好的服务与指导等。在进行管理工作时,许多高校受传统观念和传统思维的影响,仍然习惯于过分强调制度的刚性管束,喜欢用条条框框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实践证明,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管理过程过于偏重制度,忽视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的管理,不仅为学生所反感和抵制,而且严重影响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

    (三)高校招生规模的增量与自身管理资源的存量不相匹配

    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得高校招生规模快速扩张,而学校自身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在内的管理资源没有得到相应地增长、增强。客观上,只有学生规模与学校管理资源相匹配、相适应的前提下,高校管理工作才可能顺利实施。目前的现实情况是,高校管理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不足,这是众多高校所面临的共同问题。通过调研笔者发现,高校一个辅导员管理多个班级、几百名学生的情况不在少数,这远远超过了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谈到工作,不少辅导员直言不讳地倾吐尴尬和苦衷:“面对几百名学生,把姓名和学生准确地对号入座都难,何谈开展良好的管理,更不敢奢望通过精细化管理取得满意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效了!”一方面是学生规模的扩张,另一方面是高校管理资源的匮乏,这必然导致管理资源的过度使用。这既是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实效不尽如人意的最重要的原因。

    二、社会工作理论及其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启示

    新时期,我国的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社区服务、就业服务、医疗卫生等多个方面快速发展。社会工作强调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平等尊重等工作理念,形成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等科学有效的工作方式方法,在协助个人和社会解决问题、发挥个人和社会潜能、促进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与此同时,随着 “政府向社会转移职能”、“小政府、大社会”改革模式的有效推进,社会工作方法介入社会管理、高校管理成为必然趋势。

    (一)社会工作理论对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指导意义

    社会工作的理论及方法,提倡并强调 以人为本、助人自助、自我提高、促使社会和谐与个人发展进步等理念和原则,符合高校整体、学生个体进步和发展的客观需求,并与高校学生管理所需达到的“三自”(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目标相契合,其工作方法中的分类思想非常切合高校学生的现实特点。遵循和运用这些原则,一方面可为高校学生工作的创新提供方向;另一方面,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有利于從技术和体制上推动高校学生管理的改革和创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越来越看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往的管理模式,片面追求学生的专业学习成绩,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和群体需求,过于强调学生的统一化管理。由于工作体制、机制的僵化和不合理,学生自我效能感缺乏,这导致其自我发展的动力不足,学生的发展也因此受到诸多阻碍。社会工作的理论及方法所强调的服务、助人自助、自我提高的理念不仅与高校学生管理所需达到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高度契合,而且其工作方法中的分类思想也更切合高校学生的现实特点。因此,借鉴社会工作的科学经验,有利于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从个案、个别需求出发,综合分析和利用社会资源,有效促进学生的独立、健康成长,有助于协调学生、学校、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实现高校学生工作所需要达到的“三自教育”的目标。

    (二)社会工作方法有助于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引入平等尊重的理念

    平等尊重、全员教育、参与式管理等社会工作的理念、视角和方法等与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创新有极强的相关性。社会工作方式方法对如何丰富与优化现有的学生管理,特别是理顺传统的高校与学生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教师、家长、学生、校外社会组织等要素在高校社会工作模式下的角色及相互关系,构建新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或体系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的指导作用。高校社会工作模式的建立,不仅需要学生的参与,也需要学校、家长和校外社会组织的积极响应。社会个案工作一般以个人或者家庭为对象,而社会团体工作中很多的群体讨论、群体游戏等都需要学校、家长和校外社会组织的互动和指引。因此,在高校中建立行之有效的社会工作模式,能使得学校-学生-家长-校外社会组织的关系保持有机联动,这是推动高校管理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必然的、客观的选择。

    (三)社会工作方法的引入,能实现高校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

    社会工作强调助人自助、自我提高、高度重视社区工作的理念。这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学生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彻底改变传统管理思维中把学生管理工作看成是管理学生的过时、片面的认识,变管理为服务,促使学生通过社会工作提供的途径改变自己,实现自我发展。另一方面,实施高校学生管理的“社区工作”模式,必将推动学校将校内的管理市场由以往的封闭向开发转变。其中,学生管理的部分市场,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行,允许社会力量、资金、技术、设备等开发校内市场,把学校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人力资源整合起来。这两方面都能够提高效益、降低管理成本,较好地克服高校自身管理资源的不足,并通过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突破因管理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匮乏对学生管理工作的严重束缚和现实阻碍。

    三、基于社会工作理论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创新

    (一)创建校园社区,创新管理体制

    针对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诸多挑战,只有切实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立足于从学生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改革传统的被动管理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创新以发挥学生积极性为主的能动管理的工作模式,实现由管理学生为服务学生的转变、由“万能学校”到“有限责任学校”的角色转变,我们才能从容应对,化挑战为机遇,变挑战为动力。具体到工作实践中,就是要借鉴社会工作理论,梳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各类关系,面向社会让出学校因自身管理资源不足而无法有效开展的管理与服务空间,改革创建高校校园社区管理新模式、新体制,建立“类社工”组织和专业服务站等,让社会组织和在校学生融入学生管理与服务领域中来,发挥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学生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拓展、丰富和优化,增强管理实效,提升学生对学校管理工作的认可度、满意度、赞誉度。

    (二)遵循社工理念,创新管理方法

    将社会工作方式方法与高校学生管理有机结合、有机渗入,实施管理方法创新,实现阵地、人员和作用的三元联动。

    1.阵地联动。按照专业、职业分类,设置对应的学生专业实践活动,积极联系校外各种社会组织,夯实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校园“社区”是学生的第一选择,而校外的各类社会组织则是培养与锻炼学生的第二课堂。通过设置对应的学生专业社会实践,学生就可以通过两块阵地,让自己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磨炼和历练,筑牢自己的成长基础。

    2.人员联动。实施社会工作方式方法,提倡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班导师)、学生(朋辈)与专业社工进行多管齐下、合力管理。高校教师从思想层面、管理层面、专业技能层面培养学生;学生朋辈之间的辅导则更贴近学生的情感、心理需求;专业社工则从自身成长、生活、服务他人等生活与人际交往层面培养学生。通过不同层面的联合管理,专业社工与高校教师、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共同培养学生,三者达到优势互补,合力而为。

    3.作用联动。专业的社工服务与专业教学、日常管理均对学生有培养功能,但两者的作用方式与侧重点不同。各自单一的实施,都达不到理想的教育培养效果,只有将两者的作用强强联合,扬长避短,才能为学生更好地健康成长提供切实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三)注重协同共管,创新工作机制

    1.打破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大一统”传统模式与被动管理方式,发掘学生在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内在的需求原动力,挖掘学生管理的内动点,激活作为引擎的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牵引力;以高校校园社区管理模式,铺设缓冲带,构建以社会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为借鉴的、学生管理由内而外的长效的管理机制。教育、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建立健全引导、帮助、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管理的各项制度,为学生积极、自觉、方便、快捷地参与学校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2.在社会工作介入学生管理的实现途径上,建立高校学生管理的新阵地,发挥校内校外资源、人员队伍、学生管理机构与校内“类社会组织”在教育、管理、服务等学生工作中的共振作用,形成高校学生管理协同共治的新局面。 运用社会工作的方式方法盘活学校现有的管理资源,发挥学校管理主体与学校社会工作组织、社会各界多方力量联动的积极效应,真正发挥协同共管的作用。创新高校学生管理运行从封闭式的约束、管教向开放型的引进来、走出去和社会、学校、家庭与学生多方同步联动的工作機制。

    3.打造学生管理工作“以专业教师和专业社工为长期指导,以在校学生为主,毕业校友和社会组织为辅,内外协调、多层次全方位”的长效管理运行机制。打造专业队伍,培养适应高校学生管理需要的本土化学校社会工作组织,建立一支专业的社工工作队伍,丰富与创新高校学生管理的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助人自助的服务意识,最后促进学生真正做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从而实现高校学生工作的育人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刘秀.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J].管理学研究,2013(3).

    [2] 刘扬,章国昌.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管理的可行性及路径分析[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2-66.

    [3] 杨楠.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意义[J].理论与当代,2009(6):43-44.

    [责任编辑:陈 明]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