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传媒视阈下中国文学史的解构与重构

    时间:2020-03-28 08:02:1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传媒视阈下的中国文学史面临被解构的理论与现实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来自于新媒介环境中文学属性的多样化和文学价值的多元化。面对这种现实,文学研究需要引入传媒视野,借鉴传播学中的媒介形态理论重构中国文学史的写作。我们既要关注微观领域的具体文学传播现象,也要宏观概括文学活动中文学与媒介的整体互动规律,从互为主体的间性立场上辩证地解析文学与媒介的关系。文学发生史与媒介演变史是两条交错在一起的主线,一方面是媒介作为传播环境深刻影响着文学艺术的传播和发展,另一方面是文学艺术传播反过来影响着媒介的形态和演变。当我们在这种互动的主线指引下观照文学活动时,需要重新归类、分析、编排和阐释文学史上的作品、作者、读者、事件、资料、数据等,重新审视和评估各种文学传播现象、传播案例的历史和学术价值及其在文学传播历史与理论研究框架中的位置和相互关系。

    关键词:传播;媒介;中国文学史;解构;重构

    中图分类号:I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3)06—0159—07

    作者简介:陈晓洁,女,济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山东大学文学与艺术传播学博士(济南250022)。

    文学发生史与媒介演变史是两条交错在一起的主线,从大的轮廓上看,一方面是媒介作为文学活动得以实现的载体和环境,深刻影响着文学艺术的传播和发展,另一方面是文学艺术的传播反过来影响着媒介的形态和演变。当我们在这种交错的主线指引下观照文学活动时,文学史上的作品、作者、读者、事件、资料、数据等都将被重新归类、分析、编排和阐释。各种文学传播现象、传播案例的历史和学术价值也将被重新审视和评估,并确认其在文学传播历史与理论研究框架中的位置和相互关系。

    将传媒视野引入文学史研究,有助于重新解读文学与社会、文化及思维的互动关系。作为现实生活的反映,文学与社会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特定历史阶段的传播技术和媒介形态构成文学活动的具体媒介环境,媒介环境的演变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这些改变也必然影响到文学活动。把中国文学史研究放在具体媒介环境中去分析,站在客观科学的立场看待文学与媒介的互动共生,坚守构建和谐健康的文学传播环境的理想,对促进新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解构与重构的理论出发点

    正如克罗齐所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当代史是人类自我认识在历史进程中的再现,而要把这种再现归结为历史本身,需要对当下的视点有个清晰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在传播媒介的视阈下重新审视文学发展史的时候,首先要明确我们立足于什么样的时代语境和视点,从什么样的立足点去看待文学的历史,或者说我们解构和重构的理论出发点是什么。

    从文学的当下现实出发,我们的立足点至少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文学属性多样化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在当下媒介环境中,文学属性的具体内涵已经发生变化,文学作为精英艺术的那些特征逐渐淡化,而作为文化商品的那些特征正在逐渐彰显。我们要从多样化的属性特征去看待文学的历史。

    事物的属性是多方面的,从不同角度去考察就能归纳出事物的不同属性。这说明事物是复杂的、生动的,正是这种复杂性才使世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态。之所以事物的不同属性在人类实践的价值尺度上被分别置于本体的地位,是因为事物本身的演化及其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是我们考察事物属性的语境和前提。不论是事物自身发生变化,还是外部关系发生变化,都会导致事物的不同属性之间的更替和凸显。当前的媒介环境重构了文学的外部关系,赋予文学艺术新的文化身份,同时也迫使我们去思考文学本体发生的变化。

    媒介的演变使文学的单一性特征转变为多样性特征,使“单调”的文学变成“复调”的文学。长期以来,作为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中国的文学合乎逻辑地呼应着民族和国家的文化需求,始终显现着意识形态属性。改革开放以来,作为精英艺术的一种,文学扮演着突破政治重围和历史重负的先锋角色,通过对历史文化的反思,不断探索新的文化身份。随着大众文化时代的到来,文学也逐步走向了市场化,原先的意识形态本位和精英艺术本位逐渐发生动摇,在市场无形之手的推动下,文学滑入文化产业的怀抱。

    把文学视为一种文化产业,并非否定它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精英艺术属性,而是调整了文学属性之间的关系。随着时代变迁,文学的商品属性从过去的边缘地位逐渐走上了前台,成为强势属性,而意识形态属性和精英艺术属性逐渐退居到后台,这不是说它们消失了,相反,文学艺术的意识形态属性以一种更加隐蔽的方式,在商业大潮的掩护下,在不同阶层、民族、国家和地域间扩散,如同无色无味的空气渗透到各种文化形态和文化产品的缝隙中,以一种更加消遁于无形的战术,成为某些文化和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扩张的武器。

    把文学置于文化产业的本位上,是中国文学的自我调适,也是世界范围内文学变化的显在的方式,文学一旦进入产业化运作,必然导致创作、管理、发行、阅读等诸多传播环节的调整和改变,并进而把影响扩大至全社会。文学的产业化意味着文学成为商品进入市场流通过程,通过消费实现利润。资本和市场是产业的两大要素,文学产业化也就是文学成为资本,被市场化,文学资本通过文学生产、流通、消费获得经济收益。文学的资本化不只是意味着经济资本的投入,还包含着文学资本的发掘、积累和运作。文学资本一般以文化资源的形式潜在着。“一个国家越是拥有稀缺性的文化资源,便越能拥有更为强大的文化能力,并在产业化运作中转换为文化资本的相对优势。”①文学一旦被历史车轮裹挟着进入市场,就必然要依循市场化运作的规律。于是,如何扩大文学的传播范围,推动市场和消费,以争取更大经济效益就成为文学产业化的预期目标。文学作为传统精英文化的光环褪去了,带着商业指环的文学放低了身段,在不同的媒介和场合下做着专职或兼职工作,以便在越来越汹涌的商业大潮冲击中争得立足之地。

    文学属性的内涵所发生的变化提醒我们不要以固化的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要从多个角度,结合具体语境动态地、客观地看待文学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来的具体特性。

    相关热词搜索: 解构 重构 传媒 中国文学史 视阈下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