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基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下的中小学生态教育研究

    时间:2020-04-08 07:53:2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生态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学者们把中国看做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希望,而这一重任自然就落到中国的新星——当代青少年身上,重视中小学校的生态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生态行为,是一切的基础。

    关键词: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生态教育;生态意识

    现如今,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以敏锐的眼光看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提出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应融为一体的生态观。这就是在警示着我们在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更要注重对自然的保护,避免走西方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如果说工业文明代表了现代文明,那么生态文明则代表了后现代文明。我国在2007年召开十七大时就提出了“生态文明”,并通过把“建设生态文明”写进党纲而将之提升到国家意志的高度,这足以表明政府对生态保护的态度,也可以看做是中国对世界范围内的后现代运动的巨大贡献。它表明,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已经勇敢地肩负起自己应负的生态责任。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柯布教授就曾公开提出“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中国”。这一论断的提出不是没有根据的,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生态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优势,如:道家、佛教、孔子的思想、荀子“天人合一”的思想,和谐主义的观念等。所以,我国应把自身占据的独特优势继续弘扬下去,发扬光大。这就离不开宣传这一重要的媒介,落实到实处,培养全民意识,提高全民的思想素质,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每个人都把自己当做是自然的一部分。对我们每一个人而言,倡导低碳生活、绿色消费,提高资源利用率是我们能做到的最“简单”最有效的事。提高意识,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倡导一种后现代的生活方式对建构生态文明乃至构筑我们人类的未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由此看来,我们就更应该运用教育的手段,把这一重要观念引入到中小学校中,培养中小学学生的生态意识,改善校园环境、创建绿色校园,增加特色课程、多带学生亲近自然、把课堂搬到大自然中、让学生亲身体验,注重生态教育,培养全民生态。

    在中小学校中开展生态教育的意义是重大的,因为它是提高生态意识、塑造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同时,培养中小学生的生态意识,也是二十一世纪我国基础教育培养总目标的明确要求。然而,目前在我国中小学的基础教育中,并没有一套完善的、系统的生态教育课程,只有在小学自然、中学生物、地理等课程中简要的提到一些生态环保的内容,这也就算做是一些简单的生态常识。所以,我们要从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入手,将现在国家面临的生态环境以及资源问题作为主要内容,纳入到生态教育课程中去。通过学校教育这一培养中小学生生态教育的主要途径,经过老师讲授和学生自学来了解生态文化、生态理论方面的基本知识,认识生态价值及生命价值,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的生态认知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使之升华为自觉地生态行为习惯,从而把中小学生培养成“理性的生态人”,从而使生态保护的行动落到实处。

    痛定思痛,想要解决现在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就要找到是什么原因导致生态恶化?答案显而易见,就是工业文明时代的人们生态意识过于薄弱,而生活在后现代文明时代的人们,就应该借鉴前辈的前车之鉴,少走弯路,以免重蹈覆辙,培养后现代的生态文明观,提高生态意识。这一重任自然就落在了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现代的中小学生身上了,他们的生态意识、生态观念、生态行为以及生态道德直接影响着社会现代化建设、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现代的中小学生,正处于形成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对他们的进行生态观念、生态行为的培养应放在重中之重,所以,中小学校的生态基础教育、开设系统完善的生态教育课程显得尤为重要。

    一、生态教育的内涵

    1.生态的本质

    提到生态教育,就不得不说到生态,那生态的定义是什么?它有三个传统词义:(1)显露美好的姿态。南朝梁简文帝《筝赋》:“丹荑成叶,翠阴如黛。佳人采掇,动容生态。”《东周列国志》第十七回:“﹝息妫﹞目如秋水,脸似桃花,长短适中,举动生态,目中未见其二。”(2)生动的意态。 唐杜甫《晓发公安》诗:“隣鸡野哭如昨日,物色生态能几时。”明刘基《解语花·咏柳》词:“依依旎旎、嫋嫋娟娟,生态真无比。”(3).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秦牧《艺海拾贝·虾趣》:“我曾经把一只虾养活了一个多月,观察过虾的生态。”

    现在词义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οικοs,原意指“住所”或“栖息地”。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

    2.生态教育的概念界定

    百度百科上关于生态教育定义是:生态教育(Ecological Education)是人类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需要,而将生态学思想、理念、原理、原则与方法融入现代全民性教育的生态学过程。

    生态教育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涵盖各个教育层面,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其教育对象包括全社会的决策者、管理者、企业家、科技工作者、工人、农民、军人、普通公民、大专院校和中小学校学生;教育方式包括课堂教育、实验证明、媒介宣传、野外体验、典型示范、公众参与等;教育内容包括生态理论、生态知识、生态技术、生态文化、生态健康、生态安全、生态价值、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工艺、生态标识、生态美学、生态文明等。生态教育的行动主体包括政府、企事业、学校、家庭、宣传出版部门、群众团体等。通过生态教育使全社会形成一种新的生态自然观、生态世界观、生态伦理观、生态价值观、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实现人类、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二、学校开设生态教育课程的时代价值

    1.全球的生态环境危机迫使各国加强生态教育

    生态危机主要由于人类的活动导致局部地区甚至整个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严重破坏,从而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20世纪30年代美国西部由于滥垦滥牧,植被遭到破坏,导致三次“黑色风暴”的发生。1934年5月9~11日的“黑色风暴”以每小时100多公里的速度,从美国西海岸一直刮到东海岸,带走3亿多吨表土,毁坏数千万亩农田。50年代苏联盲目开荒,也先后出现过几次“黑色风暴”,使3亿亩农田受害。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在1968~1974年期间,每年向南延伸50公里,使萨赫勒地区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直接威胁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发展。过去20年间,中国因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造成的损失占GDP的7~20%。2005年,因环境污染引发的冲突达5.1万起;2007年,40%的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放;60%的大型湖泊因矿物质和有机物污染而出现富营养化;在监测的197条河流中,半数受到硝酸氨、过锰酸盐和石油的严重污染;在监测的287个大中城市中,只有60.5 %的空气质量达到环境保护部的标准。上述环境污染是表面上的,是以城市或工业地区密集人群为中心的。实际上,那些“远在深山”的生态退化更加危险。环境污染了,国土还在,还有修复的可能。但一些致命的生态破坏则很难修复,如消失的物种不能“死而复生”,损失的土壤不能回到原位,干涸的湿地难以再现生机等等。如此恶劣的环境破坏,经过学者们的深入研究,绝大多数都属于人为破坏所致。由此看出,加强生态教育,培养生态意识,迫在眉睫。

    2.新时期发展要求学校注重生态道德教育

    新时期的发展要求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更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态道德更是尤为重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生态道德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了良好的环境,形成全民保护环境、全民节能减排、全民治理污染的良好的社会风尚,才有利于生态道德建设的顺利实施。这是一种新的社会文明观,不再为了人类自身的狭隘利益来破坏自然界,而是以一种高境界和广阔的视野把人类和环境、社会发展融合在一起。这就从一个新的角度把人类的精神世界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地位, 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

    3.当代中小学生生态意识薄弱,生态教育有须加强

    当代中学生对生态环境破坏以及生态意识的了解都较少,学校里没有系统完善的生态教育课程,在课外,接触真正大自然的机会也不多。中小学生们普遍缺乏与新时期发展观相适应的环境、生态等方面的基本意识,他们的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都与新时期发展观的要求不协调, 对生态环境在人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尚不了解。所以,急需要对中小学生进行生态教育,来培养他们的生态观念、生态意识、生态行为、生态道德等,从而使他们能理智并且友善地对待生态环境, 尊重自然界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谋求人类与自然界在动态平衡中的协调发展。

    三、生态教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实现

    1.增强学校领导者的生态意识

    学校领导要在学校管理、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以及教育理念上都有生态教育的思想意识。同时,学校领导者要重要关于生态教育方面的研究,学生的生态意识培养很大程度上都与学校的教育有关,应调整好学校的教学计划,提高学生的生态教育。还有学校领导者应根据所在地方的地域优势,增设校本课程,有效地提高与完善学校的生态教育。

    2.提高教师自身的生态观念

    教师首先应该要有正确的生态教育的理念,充分意识到生态教育不是一门单科的知识,它是要求每位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将生态知识与自己所教的学科联系起来,融会贯通,潜移默化的增强学生的生态知识。充分利用校本课程,因材施教的加强对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环境保护应从小做起,从自身做起,自觉地融入到大自然中。

    3.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实施开放式生态教育

    生态学它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 并且生态问题又具有一定的现实性, 因此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是不足以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生态意识的。所以可以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采用多种形式以便更直观、更真实的来了解生态环境,例如多媒体、郊游参观、知识竞赛、专题讲座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 又扩宽了学生的视野, 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生态观。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学者们把中国看做是当今世界最有可能实现生态文明的地方,把中国看成是未来生态保护的希望,而中国的希望在于新一代青少年,培养当代中小学生的生态意识,强化他们生态行为,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观,是重中之重,也是根本。

    参考文献:

    [1]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马晓昕.苏南学校中学生生态教育调查研究[D].苏州大学:苏州大学.2011.

    [3]柯布,刘昀献.中国是当今世界最有可能实现生态文明的地方[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0(4).

    [4]王治河.中国式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生态文明的建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1).

    作者简介:于童童(1990—),汉族,黑龙江铁力人,硕士研究生,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