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银浦流云学水声

    时间:2020-04-27 08:00:1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流云集》是毛水清先生继《莲心集》之后的第二部散文集,集中收录了文章50多篇,分为“故乡情怀”、“京华一瞥”、“校园内外”、“山川走笔”和“心海记痕”五辑。其中,“故乡情怀”、“京华一瞥”和“山川走笔”大部分是游记,记叙和描绘了各地的风景和人文景观。“校园内外”记叙作者在自己所处高校的生活,“心海记痕”则是记录作者自己近年来的心态,这两部分都是作者身处高校对校园内外和整个社会的一种观察,表现了作者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良知和人文情怀。

    散文集以“流云”命名,是因为作者对“流云”作了许多的思考,把自己的创作定位在“流云”上。在“自序”里,作者辨析说,流云不是晴云和雨云。晴云预示着天空晴朗,大地温暖,雨云意味着天要下雨,赶走旱魔,滋润万物,晴云和雨云都是有作为的云彩,流云也不是奔云,奔云有自己的目的,执著地向一个方向奔,或者加入睛云的队伍,或者加入雨云的队伍。流云虽然想学习晴云和雨云,但深感岁月的老去,力不从心,只能自怨自艾,因此流云也就安于现状了,“是是非非,浮浮沉沉,且随它去”。实际上,这也只是作者的一种委婉的说法。作者其实是以流云自许。在“后记”中作者说:“我宁愿土气、老气、傻气的,这也是自己的品性使然吧,如果非要把个人散文创作加以鄙视、夸张和丑化的话。”可以看出,作者是不去追赶时髦,坚持自己的写作立场和写作特色。在引用李贺的诗“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之后,作者说:“这些流云,有的吞吐华月,有的初度繁星,有的翼蔽宫阙,有的飘过银河,带有一种千姿百态,自由自在的美。”散文集《流云集》带给我们的正是“千姿百态,自由自在的美”。

    散文集的第一辑是“故乡情怀”,写作者自己对故乡的那种不可抑止的思念和回忆。《回家的时候》里说:“我在春荣秋谢、人海茫茫的尘世里,已经过了花甲之年,感情仿佛都老了,凝固了,但唯有想家的思绪却时时袭来,许多儿时的往事难以忘怀,有时清晰得仿佛昨天才发生的一般。对于我,家是一盏不熄的灯,一条长流的溪,一声悠远的钟鸣。”这篇文章写母亲对“我”的抚养和疼爱,以及现在“我”对母亲的怀念。《邂逅杜鹃花》通过对“我”回故乡遇到杜鹃花开的情形的描写,抒发“我”在故乡遇到杜鹃花盛开时那种特有的可遇不可求的朝圣的感受,对故乡的神圣进行了歌颂。《伤别》和《思念的草鞋》都是我对母亲的回忆。《采撷细毛葱》通过“我”对故乡一种很不起眼的野菜细毛葱的怀念和采撷的故事,别有情致地表达了自己对故乡难以释怀的感情。《故乡人物》记叙了几位非常卑琐非常平凡的小人物的生平,传达出了自己对故乡那种复杂的感情。作者这样反复描写故乡的风土人情,记叙自己对双亲和故乡的思念,除了对亲情的一种认可之外,它传达出两种情绪:一是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一是对乡土中国的怀念。作者“年过花甲”,生活在南中国的都市里,对童年的回忆和对乡土中国的怀念表达的情绪是一种“回归”的情绪,是一种家园意识。它传达的是要寻找心灵栖居地的信息,它也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制约下的一种生命冲动。

    从艺术上来看,这部散文集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传统趣味的体认。作者写这部散文集的时候已经是20世纪接近尾声了,但是打开书本,扑面而来的不是对今天摩天大楼的讴歌,不是对种种后现代文化的描绘,相反,我们看到的倒是浓浓的传统文人式的趣味。如作者在故乡浙西南江山市城西西山探访三处泉水,在杭州西湖听雨,在西湖孤山放鹤亭听两位姑娘唱昆曲,在北京访未名湖,访玉渊潭,访颐和园的知春亭,感受文化古都“北京的韵味”。《故乡听雨》写“我”春天回到故乡,和朋友一起去游杭州西湖,不巧的是下雨了。面对丝丝春雨,“我”想起苏轼的诗句,苏轼写夏日大雨的诗句是“白雨跳珠乱入船”,写湖上游女“细雨斜风湿翠翘”。朋友看“我”陷入沉思,一脸狡黠,问“我”今天来这里的用意,“我”说当然是看西湖了,“谁知他却摇摇头,说出两个字‘听雨’”。“这小楼你可权当听雨轩,今日又不是节假日,湖上相对比较清静,我们正可以一边喝茶,一边听雨啊,仅用眼睛是不够的。”文章的结尾,作者还依照宋朝诗人蒋竹山的《虞美人》(听雨)填了一首词。这一切都活像是一位“现代老夫子”。是的,别的且不论,单说坐在湖上,春雨丝丝,要听到雨声没有一颗细腻的心,没有对传统文化的熟悉和传统文人的审美情趣,简直是不可想像的。《西山三泉记》记录“我”去访江山市城西西山的三处泉水:须女泉、雪泉和梅泉。这三处泉水在历史上是有名的,但由于铁路建设,城市发展和历史变迁,三处泉水都难寻踪迹。“我”一路问询,终于找到了。文章还记下了碑上的碑文,以及地方志上的有关记载。这种趣味的形成和培养,须要相当深厚的传统文学和文化为基础,它不是掉书袋,不是炫耀知识,而是一种前现代的对自然的亲近方式,是作者的审美趣味受到传统文化影响和制约的表现。作者没有明显地表现出对今天我们居住的环境恶化的忧虑,但是对传统趣味的寻找和体认,无疑和“现代化”的步步进程构成了密切关系。

    作者一直在高校从事古典文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古典文学和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和熏陶不但制约、影响了作者的审美取向,而且使散文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文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既包括有形的器物制度,也包括无形的精神遗产。我们说《流云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方面是因为作者所描写的景物,所游玩的地方,大都积累着传统文化的因子。另一方面,是因为作者经常在他的文章中引用古人的诗句,而且引用得恰到好处,甚至如从己出;兴致所至,还填词做诗。散文集中,有许多篇章都写到西湖。西湖历来都是名人荟萃,是一个带有浓厚文化传统的人文景观。作者在这里流连光景,与古人对话,使文章带上了很浓厚的历史感。这方面比较典型的是《放鹤亭记》。文章先写杭州孤山的名字由来,再写宋朝隐居孤山的林和靖的生活,文章还引用了林和靖临死之前的一首诗。接着,作者提到放鹤亭亭壁保存着古代诗人鲍照的《舞鹤赋》,是康熙皇帝临摹明朝书法家董其昌之作。之后,文章又描写了北里湖、那满湖的荷花。文章再写到八年前“我”一个人游西湖,看见一个少女失手将雨伞掉进湖水里,“我”帮这位姑娘捞起雨伞。后来,“我”去孤山玩,远远地听到放鹤亭里在笛子伴奏下有人唱起昆曲: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春香呵,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一曲终了,“我”上前和她们聊天,才知道学昆曲的两位姑娘来自香港,在现代的大都市和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西湖之间,在现代都市人和古代隐士之间,构成的不是紧张感,而是有意义的对话。文章结尾,“我”陷入沉思:“林和靖爱梅爱鹤,写梅写鹤。宋代的西湖荷花也是开得极盛的,不是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词章吗?处士也一定爱她们的。至于我自己,似乎一时间也变成林处士了。我也是爱西湖的荷花,西湖的鹤,西湖的梅的。”历史和现实在这里交融,文化底蕴也使这篇文章显得优美和厚重。

    这部散文集的另一个特色在于景物描写细致清新,情感抒发真挚深沉。《流云集》中的大部分文章都是游记,对景物的描写占据重要位置。对景物描写无论是故乡的杜鹃花还是细毛葱,西湖的杨柳和海棠,长城的雪景还是未名湖畔的柳丝,在作者的笔下都是那样的清新、优美和热烈。如文章《邂逅杜鹃花》写自己回到故乡看到杜鹃花:“风飘飘兮吹衣,我站在月亮湖宏大的坝址上,清风轻轻地吹拂围裹着我。放眼望去,在水天相接处仿佛有红云在飘,旗帜在动,而在近处,好似有千万只手在招,千万双舞袖在摇。栏杆外,一蓬蓬红艳艳的杜鹃花,似乎要拥上前来,对我说点什么,诉点什么,或紧握我的手。然后她们终于忍住,只是粉颈低垂,含笑不言。”《放鹤亭记》写西湖的荷花:“过了断桥,沿着狭长的北里湖岸边走,荷叶田田,一片挤着一片,有的倾斜在水面,有的仰面向天,迎接雨滴,那叶面上溜圆的水珠白而透亮,随时在滚动。正开、半开或未开的荷花娇白嫣红,羞涩动人,看那水珠又变成流慧可人的眼睛了。”在清新、优美、热烈的笔调中,不仅自然的美和想像中的人完全一体化了,而且连作者本人也完全化入了这种充满着人情美的自然美之中,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的自然景观中那种以人和人情为核心,通过拟人和拟物的手法把化景物为情思和化情思为景物紧密结合起来的抒情特点。也许就是为了突出这一抒情特点,作者在《流云集》的许多篇章中,就往往不把游踪的记叙作为重点,而是喜欢把镜头推进到某一处景观或某一处景物上,对之进行工笔细描,使之清晰起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让自己的感情抒发在这种景物描写的过程之中自然而出。当然,在《流云集》中,最真挚最感人的还应该是那几篇抒发对父母亲情感的文章。“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母亲的歌颂是中国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想家的时候》写的就是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对已经故去的父母的思念。在一笔笔记叙了自己一生中父母亲对自己的关怀、照顾和思念后,作者写到:“家是故乡重要部分,父母是家的核心。没有了父母,家就变成空荡荡的了。”写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作者还引用了王安石的一首诗“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来比拟自己此刻的感情。无论是发古人之幽思,还是抒发个人想家的忧悲愉逸,无不使人感慨叹息。大概也就因为感情的深沉真挚是《想家的时候》这篇文章的特别突出之处,所以作者才把这篇文章作为散文集开头的第一篇,用它来奠定整集文章的情感基调。

    作为游记体的抒情散文,在我国是相当发达的,从晚明小品文到近代游记,再到二三十年代以郁达夫为代表的游记体散文的成熟,游记这种文体,取得相当高的文学成就。在20世纪的下半期,游记体散文的传统并没有中断,以叶圣陶、碧野、刘白羽、郑振铎等人为代表的创作都取得了较高的文学成就。90年代,文化散文和学者散文大为勃兴,以至成为人们阅读和写作的重要体式。在这种创作背景下,作者虽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有利的自身条件,但不去追赶文化散文的潮流,而是继承传统,坚持走自己的创作道路,并以这部《流云集》作为对作家自己的灵魂和身体的一种确证,这种不作“奔云”作“流云”的创作精神,实在可佩可敬!

    相关热词搜索: 流云 水声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