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论董仲舒思想对当代民族复兴之启示

    时间:2020-08-14 07:57:4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董仲舒是西汉的哲学家、政治家,著有《春秋繁露》八十二篇,以及保存在《汉书•董仲舒传》中的“天人三策”等。董仲舒思想熔先秦儒家、墨家、阴阳家、法家等思想于一炉,创造了西汉新儒学。新儒学适应了当时大一统的社会趋势,于是被统治者采纳,从此经学成为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一直延续到当代。

    中国梦的核心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民族复兴,是以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辉煌为前提的,而汉武盛世可谓是典型代表。面对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我们要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五千年的民族文化,是实现当代民族复兴的力量和源泉。联系汉初与当今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会发现二者有许多的相同之处,民族在经历了分裂与战争之后,都迫切需要统一安定。因此,西汉盛世的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而董仲舒作为汉初伟大的哲学家与政治家,其思想对当代民族复兴的启示显而易见。

    一、“以仁安人”“以义正我”的仁义观

    董仲舒继承了先秦儒家的仁爱观,同时又有所发明。董仲舒“仁爱”的核心是泛爱天下所有人,如果一个人只爱护自己,这不能称作“仁”。“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春秋繁露•仁义法》)基于此观点,董仲舒反对侵略战争,对《春秋》中的入侵他国者多有批评。“故王者爱及四夷,霸者爱及诸侯,安者爱及封内,危者爱及旁侧。”(《春秋繁露•仁义法》)也就是说,只有将仁爱远播四方,泛爱所有人,王者才能称王,否则就会有危险。同时,在《仁义法》中,董仲舒将“仁”与“义”进行了详细的辨析,提出“仁主人,义主我”的观点,他指出,“仁”是指对待他人的伦理规范,“义”是“仁者”对于自身的一种审慎自律的态度。这样,董仲舒就用“仁”与“义”对一个人的日常伦理行为作出了规范,即在泛爱人类的同时还要严于律己。

    董仲舒从原始儒家思想出发,站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对“仁”与“义”进行了阐释,拓展了先秦“亲亲为大”、“爱有等差”的仁爱观,使之适应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时代。董仲舒要求个人要用“义”的道理和方法不断检讨自身,“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这些义利观念时刻警醒世人不要利益熏心。当今世界危机丛丛,宗教问题、人权问题、民族战争等还在破坏着人类的生存;从国内看,道德危机、钱权交易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人类需要和平,世界需要安定,中华民族作为礼仪之邦,应该秉承仁爱思想并使其光芒普照全人类。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也只有在汲取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才能实现。

    二、“德主刑辅”的教化思想

    董仲舒继承先秦儒家的礼仪教化思想,并有所创新。他把阴阳五行思想援入儒家学说,使偏于说教、缺乏思辨的原始儒家思想披上了一层神秘色彩,这与当时整个社会风气相适应,因此易被君主和世人所接受。董仲舒以阴阳配刑德,天主阴阳,而天喜阳慎阴,因此君主代天管理百姓,必须重德慎刑,以顺天意。另外,董仲舒还从人性论方面强调王道教化的重要性,他提出“性未善说”,即人性中本就有善质,但是这些善质不能自动发挥出来,要靠教化才能唤醒这种善质。董仲舒在具体实施教化的方法上,提出“立辟雍庠序,修孝悌叙让……”(《立元神》),这与先秦儒家无太大差别。他的创新之处在于,在强调王道教化的同时,也没有忽视刑罚的作用,“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精华》)他主张以教化为主,以刑罚为辅,这比先秦儒家只谈教化要实用的多。

    三、垂炳千秋的“大一统”论

    董仲舒《春秋繁露》的大一统说,主要是继承墨子“尚同”说和荀子“贵一”说,并借用《公羊传》“尊王”的思想,进而构建起来的理论体系。《春秋》隐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公羊传》解释曰:“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董仲舒精治公羊春秋,在《天人三策》中,提出了“《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的名言,从而把原始儒家的“尚同”、“贵一”理论提高到了与天地、古今并行的至高地位。董仲舒的大一统论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各民族的统一,他主张华夏民族用文明礼义去统一周边蛮夷之族,不主张用侵略战争的方式;其次是国家政权的统一,董仲舒吸取东周灭亡的教训,强调政权应归于天子,同时弱干强枝,排除诸侯对君王集权的干扰;第三是思想的统一,董仲舒在对策汉武帝时,指出“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的学术局面,进而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大一统论符合汉武帝的口味和野心,遂被采用。

    董仲舒大一统论固然是为封建中央集权的统治服务的,在今天看来有它的弊端,但这种一统观念自汉代以后深入人心,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深远影响。自西汉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历史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经历了南北分裂,外族入侵,但不管什么时候,国家统一的民族意识和信念始终未动摇。越是国家受难之时,越是能涌现出一批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即是典型代表。回顾历史,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历经千年风雨而至今依然屹立于东方的大国,这与大一统论所形成的民族凝聚力是分不开的。当代中国,民族问题仍然存在,台湾,钓鱼岛以及南海诸岛问题时刻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任重道远。

    结语:梁启超曾说:“救知识饥荒,在西方找材料,救精神饥荒,在东方找材料”。(梁启超《东南大学课毕报告辞》,《时事新报》,1923年1月20日)中华文化能够历经千年而不断,很大程度取决于其精神文化的不断传承,这也是中华文化有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独特之处。面对当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我们要从源头处寻找力量,董仲舒思想继子学,开经学,是促成中华文化定型的重要力量,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作者简介:李明(1989.07-),女,河南许昌人,郑州大学文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中国古典文献专业,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

    相关热词搜索: 董仲舒 复兴 启示 当代 民族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