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考古:穿透历史想象的迷雾

    时间:2020-08-24 07:54:4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三千里锦绣江山,五千年华夏文明。在历史角落里,掩藏了多少晦暗如海的真相?华阁腐朽,肉身湮没,总有什么会穿越漫长的时光留存下来。当商王朝成为传说,甲骨还你消逝历史;当曾国被尘埃掩盖,曾候乙编钟带你聆听悠扬《楚殇》;当始皇一统天下的不世功业逐渐暗淡,八千强兵马俑携你俯瞰九州、笑拥江山......

    正是一代代考古人透过无底的时间黑洞,烛照古文明的幽幽秘境,复活了千年的华夏文明。今日中国,公众因“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文化遗产日”的设立,而强烈的热爱上大批来自古老中国公共的、精神性质的财富。博物馆里的绝世精品,文化遗产日里的古老展示,无一不源自考古。

    中国考古学是世界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谈到中国考古,我们往往会想起在安阳殷墟的伟大发现和甲骨文震惊了世界,还有秦始皇陵墓里的兵马俑,如今已成为世界级的旅游景点。在某种意义上,正是这些考古发现奠定了世界对中国历史的认知和了解。

    考古不仅是历史。它也与今天人们极其关注的国文化‘软实力’相关。“在世界几大古老文明中,唯有中国拥有没有中断的历史。而且,中国人使用的文字——汉字,也是人类唯一使用至今的活文字。从精美的陶瓷、神奇的书法到丰富的饮食,中国文化有太多值得骄傲的内涵,而这些都有待考古学家去重新发现、展示和阐释”。

    世界考古界普遍认为,中国的“国家考古日”应该定在10月28 日,君不见:

    1921年10月28日,河南渑池县城北九公里处,仰昭遗址首次发掘,这天被称为中国现代考古诞生的标志;

    1928年10月28日,河南安阳,殷墟首次发掘,该遗址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

    ......

    这看似巧合的10月28日,已成为中国考古发现的重要标志。

    “诺亚方舟”与“青铜时代”

    距今4000余年前,中华大地发生过一场罕见大洪水,如猛兽吞噬先民生命与家园。这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记载的首次大范围自然灾害。一位中华民族的伟大英雄,大禹,毅然带领先民疏通河川、开导阻滞,治理水患,使百姓安居乐业。

    近代科学已证明,冰川末期,地球气候逐渐转暖,曾发生过世界范围的大洪水。此次大洪水成为世界各民族的共同记忆,流传在各种神话与传说中。

    在《圣经·旧约》中,延存地球生命的是诺亚与他建造的方舟,而大禹,被明确记载进中国古代文献《山海经·海内经》《尚书·洪范》《尚书·禹贡》《水经注》……诺亚等待命运召唤,大禹选择与命运抗争。大禹因治水受到广泛尊重,成为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并建立夏王朝。

    王朝,象征着“家天下”;都城,则是这“家天下”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在探寻中华文明演变时,许多震撼人心的考古发现都是从都城开始的。

    公元前2300年左右,一座庞大的史前古城在晋南汾河之滨崛起。

    在这里,王族墓地、宫殿区、下层贵族居住区、普通居民区、手工作坊区等一应俱全,作为都城的基本要素,它全部具备。人们不禁将它和传说中的“尧舜之都”联系起来。这里出土的一件陶壶上,两个朱砂书写的符号被认为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中国文字。一处半圆形遗迹,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观象台。

    陶寺与尧都

    198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山西考古队在陶寺晚期垃圾坑里发现了一只残破的扁形陶壶。扁壶上的两个红色字符引起队员们的注意。其中一个字符形态酷似甲骨文和金文中的“文”字,而另一个字符,其为上下结构,上为圆角方框,似象征着城;中为一横线,似象征着地平线;下部形似一人做跪拜样。对这个字符,有专家认为是“尧”,也有专家认为是“易”。扁壶上朱书陶文虽在释读方面尚有分歧,但被绝大多数学者认同为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汉字。它的出现强有力地拉近了“尧都平阳”文献记载与陶寺遗址考古发现之间的距离。

    陶寺:最早的都城

    经77次论证的观象台

    2009年12月22日,冬至。

    早7时30分,天刚蒙蒙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队长何驽博士带队,由十余名天文学家、文物专家等组成的队伍,从襄汾县城出发,赶往位于县城东北约7.5公里的塔儿山西麓的陶寺遗址。

    一行人径直来到遗址内东南方的古观象台处。这是一处外观特殊的建筑,半圆的台基上矗立着十几根摆放位置奇特的砖柱,台基中间是水泥抹成的几个同心圆。

    “这就是4100年前陶寺人观测天象的原始地点,现在能看到的砖柱等建筑都是利用考古资料刚复制的。我们今天做的,就是借助这些复制建筑重现当时的场景,现场探寻古人是如何观天象的。”随队的冯九生说,“算下来,这是第77次模拟观测了,这座遗址今天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时间已是早晨8点,趁太阳还没升起,随队的天文学家赶紧在观测点架好了摄像机。“古观象台”上,13根砖混结构的观测柱呈圆弧状矗立,台基中央观测点用水泥抹出一个直径145厘米的圆,圆内另有3个同心圆,圆心处放了个小物件以做专门标示。

    8时18分,太阳从塔儿山上探出头,缓缓升起。大家屏息凝视从观测点看,太阳在2道缝的北侧。太阳逐渐离开山头,8时20分“进入”2号缝中。通过日出定节令精确到一天,在缝中看到整个日出过程只有这一天日出时的七八分钟,而确定这一天节令的标准点是日出一半或太阳下缘切在缝中的山脊上那十几秒钟。

    通过分析实地模拟观测结果,何驽推算出一套有20个节令的陶寺文化时期历法,与如今我们使用的二十四节气有41%的相似性。

    相关热词搜索: 迷雾 考古 穿透 想象 历史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