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2000年前西汉生活能否重现?

    时间:2020-08-26 07:53:2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近来,考古发现大墓的新闻不断:安徽在发现六安王墓的六安城东又发现了两座战国墓;山东在青岛即墨金口镇大汶口文化遗址上发现了6000多年前的“二次合葬墓”;江苏在江宁、盱眙、连云港也都有“墓新闻”……

    其中媒体关注度最高的,要数陕西西安发现的汉代大司马张安世家族墓。那么古墓的挖掘能否重现2000年前西汉生活?古墓气体怎么抽取?古墓气体在考古中能干啥?以及高科技怎么刷新考古发掘及文物保护?笔者采访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总工程师杨军昌博士。

    ——— 古墓气体 ———

    我国首次抽取墓室气体样本

    一座沉睡2000余年的西汉古墓,因为系列高科技文物保护技术的启用,引发了无数人对探险寻宝的热情。日前,位于西安南郊凤栖原的西汉张安世家族墓园成为世间瞩目的焦点。

    西汉大司马张安世家族墓园的抢救性考古发掘不断取得新进展,日前,考古专家开始接近一处未被盗扰的编号为M1的“甲”字形墓,该墓是迄今为止经过完整发掘的汉代“列侯”家族墓中唯一未被盗墓葬。4月7日,科研人员从M1号墓中抽取了墓室内的气体,“这是2000多年前的空气,太珍贵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副所长曹军骥博士说。

    “这是我国考古界首次抽取古墓中的气体用于研究,在国际上也是罕见的。”杨军昌说。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仲立表示,陕西省在应用现代科技方法保护文物方面起步较早,上世纪50年代初即对古墓壁画进行了加固保护。本次发掘启用了考古现场出土文物保护应急车、工业内窥镜等高科技设备,其中最特别的是花费6个多小时专门抽取了古墓中的气体(气体略带臭味),被装进特制的塑料袋,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研究。

    ——— 古墓疑问 ———

    2000年前古墓气体能干啥?

    杨军昌说:“因为M1墓室是难得的未被盗墓贼‘光顾’的密闭墓葬,我们希望通过对墓室内气体的分析与研究,最大程度地还原墓葬的‘原真环境’,以研究出土文物尤其是脆弱质材质文物保存的最佳‘生存环境’,同时也为未来考古发掘中文物保护预案的设计,及后续的墓葬发掘以及出土文物的保护工作提供技术层面的经验。”据了解,整个墓室内气体大约有六七个立方,专家抽取了十分之一。墓室内氧气含量占19%,而正常空气中则占21%;甲烷含量是正常空气含量的1000多倍,二氧化碳则达到10倍。墓室内的湿度在96%,温度在13℃;正常空气湿度一般在70%。

    杨军昌进一步解释道:“抽取气体的工作是我们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联合展开的,目前,对提取出来气体的系统分析与研究仍在进行中。其实,对古墓中气体的提取是我们整个预研究的一部分,我们希望在正式发掘之前能对墓葬有更多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展开下一步的工作。”

    古墓里埋藏着什么秘密?

    说到此次发掘过程中的预研究,杨军昌侃侃而谈:“除了抽取M1耳室气体用于研究外,我们还采用了多项高新技术,如工业内窥镜、高清晰照相等技术,以对墓内的状况先进行一番‘侦查’,包括内部结构、文物材质及文物分布等。”据介绍,工业内窥镜的原理如同医疗上的“胃镜”,考古人员从古墓的砌砖中寻找缝隙,将装有探头的塑料管放进去,由探头来窥视墓内的一切。探头的直径有8毫米,在古墓内,探头可以360°旋转,能伸入古墓内1米多,可视范围在40厘米到1米之间。

    “在进入墓主人身旁‘储物间’的耳室之前,我们就先通过内窥镜的‘眼睛’,打量了那些封存了2000多年的物品,当时隐约能看到漆器的流线形花纹。而且,可以确认该耳室没有遭到盗扰。此外,我们还对耳室中的随葬物品进行了高清晰照相。通过打印出来的高清晰照片,我们进一步明确了耳室中文物的材质种类、文物的分布和文物的保存状况,这是我们制定具体文物保护方案的基础。”杨军昌说。

    耳室的工业内窥镜和高清晰照相,使得我们对耳室内随葬的物品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靠近封门处,是一个体量较大的漆器,在漆器后面,有两排共11个椭圆形“植物类编织袋”,初步认定其为汉代的竹笥,根据竹笥中发现的清晰可辨的骨头渣及黑色、土褐色粉末,考古学家推断,其中盛放的应该是2000多年前的“山珍海味”。

    娇气的古墓文物怎么保护?

    “由于关中地区的气候条件限制,这些漆器和竹笥能得以保存十分不易。对饱水漆器的提取,考古界比较有经验,但这次的情况又有不同。耳室中漆器的木胎已经完全腐朽;漆皮虽然花纹还在,但实际上已非常脆弱。竹笥的情况更不容乐观,尽管形状可见,但是已经完全灰化。可以说,基本上是处于吹口气就会散,碰一下就会碎的极脆弱状态。”杨军昌喜忧参半地说道。

    “为保护耳室的脆弱质文物,我们首先封住耳室,以避免耳室内环境发生骤变,并在耳室外面搭建一个缓冲间。之后,开始对耳室中漆器表面喷洒PEG,这是一种化学高分子材料,以对脆弱的漆器进行加固、增加其韧性。我们整体的想法是先对耳室中发现的脆弱质文物进行保护性加固、提取以及保存,达到满意的效果之后,再开始主墓室的考古发掘和文物的保护工作。否则,像过去简单的开启墓门,提取文物,墓室与外界空气交换太快的话(环境的骤变),有机质文物的破坏会非常严重,将会给出土文物的保护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杨军昌说。

    ——— 专家释疑 ———

    考古发掘不是为了“挖宝贝”、看稀奇,保护文物永远是第一位

    此次出土的漆器与竹笥,这类极脆弱的有机质文物的提取与保护工作把文物保护推到前台。杨军昌讲:“这可以说是一个国际性难题,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解决问题。我们已经组织了攻关小组,召开了专家会议,与相关科研院所进行合作,明天还要去进一步实验。不过,也许这就是考古工作的魅力所在,永远都有一些未知的事物、难题在等待你去发现、解决。”

    杨军昌表示:“考古发掘不是为了‘挖宝贝’、看稀奇,保护文物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对于文物,我们考古工作人员总是抱着一颗虔敬之心,这是历经了千年的时光洗礼之后留存下来的,珍贵且神秘,我们身临其境,更加感受到肩上责任之重。”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深深感受到,对张安世家族墓园的考古发掘工作可以说是一波三折,在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不断提出了新的难题。时至今日,M1墓的神秘面纱并没有完全被揭开,但这也正体现了考古工作的严谨与魅力,对于M1墓的后续发掘也值得我们继续期待。

    延伸阅读:

    张安世家族那些事儿

    张安世为西汉著名酷吏之一张汤之子,张汤在《汉书》中有单独一卷立传,可见其家世在当时的显赫。据《汉书•张汤传》(卷五十九)记载,张安世,字子孺,年纪不大便因为父亲的荣耀和影响力当了官,因为熟悉图书,供职尚书。此人的记忆人超强,汉武帝驾临河时曾丢了三匣书籍,别人都记不得书中内容,张安世却能将书中有关内容写出来。后来买到此书后,对照一下,所记竟然没有缺漏,一字不落。汉武帝为此十分惊奇,觉得他有才,提拔他当了尚书令,掌管文书及群臣的奏章,升为有点类似今高层政策顾问的光禄大夫。汉昭帝刘弗陵继位后,张安世进一步得到重用,提升为右将军。因为辅佐有功,封授为“富平侯”。昭帝死后,汉宣帝刘询考虑他与大将军霍光谋立有功,拜为大司马,位列后来所谓的“三公”。

    张氏家族如此显赫,所以能发现其家族墓,也是考古上的一件大事,有重大的价值。

    “法老咒语”源于古墓内的致命气体

    “谁要是干扰了法老的安宁,死亡就会降临到他的头上”。这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图坦卡蒙国王的陵墓上镌刻的墓志铭。这个神秘而恐怖的“法老咒语”盛行于20世纪20年代。

    1922年,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及其同伴进入图坦国王的墓穴,此后不久,卡特就由于被蚊子叮咬感染而神秘死亡。此后一直到1935年,与图坦卡蒙陵墓发掘工作直接或者间接相关的21名人员先后死于非命,包括主要发掘人卡特的助手、秘书及其家属等。由此,“法老咒语”的传说不胫而走。

    事实真的如此吗?能不能用科学解释那些看似神秘的现象呢?在埃及古文物学会秘书长、考古学权威扎西•哈瓦斯博士看来,所谓的“法老咒语”,其实只是因为法老陵墓中充满着一种可以致癌的氡气,在木乃伊身上寄生着一种致命的病菌孢子。

    相关热词搜索: 西汉 重现 年前 生活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