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永凝堡西周墓地与古杨国

    时间:2020-08-26 07:54:3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西周时期自武王开始到西周末年曾有许多封国。近些年,随着地下考古资料的不断出现,一些为史海湮没的古国陆续浮出水面,并最终被证实。但仍有一些封国的历史扑朔迷离,杨国即为其中的一个。1993年曲村M63墓出土了一对带铭文铜壶,2003年陕西眉县西周铜器窖藏逨鼎铭文的问世,1996年尚父簋的征集,1954年、1980年山西省地两级文物部门在坊堆和永凝堡的发掘,都证明了杨国在洪洞一带建立了邦国的史实。

    关键词:古杨国;杨姞壶;尚父簋;逨鼎

    西周时期自武王开始到西周末年曾有许多封国。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一些封国有比较清晰的历史,但仍有许多封国失传,或仅留下片言只语,或根本无考。近些年,随着地下考古资料的不断出现,一些为史海湮没的古国陆续浮出水面,并最终被证实,但仍有一些封国的历史扑朔迷离,杨国即为其中的一个。

    关于杨国的文献资料已经有一些积累。

    先秦的史料有如下几条:

    其一,《国语·郑语》载,周幽王八年(前774),周太史史伯对当时为周王室司徒友(厉王之子、宣王之弟,即后来的郑桓公)曰:“当成周者……西有虞、虢、晋、隗、霍、杨、魏、芮……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则皆蛮、荆、戎、狄之人也。”

    其二,《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前544)载:“叔侯曰: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也,晋是以大。若非侵小,将何所取?武、献以下兼国多矣,谁得治之?”

    上面两条所述的中心意思有二:一是杨国为姬姓,二是杨国在晋南一带。其中提到的封国都位于成周的西方或西北方,虢国已知在今天的三门峡一带;虞与虢相邻,在其北面;晋在今天的晋南;隗在晋之周围;魏、芮在今天的平陆、芮城一带;霍、杨当在晋之北。即在公元前774年的西周末年、东周之初,杨国仍然存在。

    汉以后的文献也有记载。《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一下》所说的“杨氏出于姬姓,周宣王子尚父封为杨侯”,《广韵》也有相同的记载,《元和姓纂》则稍有不同,有两说:一是认为杨国是宣王曾孙所封,一是周景王之后所封。

    比较有意思的是,汉以后的文献所据不详,但所记述的杨国竟然和后来出土的考古材料相互印证!

    考古出土资料也有几条:

    其一,杨姞壶。1993年,由北京大学考古系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的曲村考古队发掘了晋侯墓地M64、M62和M63这组晋侯及夫人墓[1]。其中,M64的墓主为晋穆侯邦父,M62和M63埋葬的是M64墓主的前后两位夫人,这是当前学术界已经普遍接受的观点。在诸多的出土物中,M63出土一对铜壶,在壶盖和口部内壁均有相同的铭文“杨姞作羞醴壶永宝用”(图1)。

    孙庆伟认为,从考古类型学上来讲,两件杨姞壶更多地表现出春秋早期的特征。将之与1973年河南罗山出土的一件波曲纹壶和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M2011虢太子墓出土的两件壶相比,均为春秋早期的特征,故两件杨姞壶的制作年代更有可能是在春秋初年[2]。其意就是晋侯墓地M63时代到了春秋早期。

    其二,四十二年逨鼎。2003年1月19日,陜西眉县是几位农民在挖土中发现一个西周的铜器窖藏,出土27件铜器,其中的四十二年来逨鼎铭文中有“余肇建长父侯于杨”一句[3]。

    其三,尚父簋。1996年春天,洪洞博物馆曾在永凝堡征集到一件带盖双耳圈足簋,时代在两周之际,盖和内底均有铭文“严尚父作宝簋,子子孙孙永宝用”[4]。

    关于杨姞壶的讨论比较多一些,主要表现在对“杨姞”的解释方面,形成了关于做器者杨姞身份的两派意见:其中李学勤、李伯谦、冯时和王光尧等学者先后著文指出杨姞是姞姓杨国之女,同时也是M63的墓主人;而王人聪和孙庆伟等先生则主张杨姞是某位嫁到杨国的姞姓女子,其所做器因某种原因而随葬于晋侯墓地M63,但杨姞并非该墓的墓主[5]。《商周姓氏制度研究》一书作者陈絜,通过对大量商周时期的姓氏材料分析,支持“杨非姞姓之国,M63之墓主非杨姞”的说法,认为“杨姞壶是杨姞自作之器,杨姞为女子自称形式,一般情况下,出嫁女子自称时所系之国名或族名,通常是夫家之国或族……所以将M63称作是杨姞之墓是值得商榷的。至于杨姞壶的来历,我们不妨先假设为赠送或掠夺”。

    既然如此,杨姞就不会是来自于某个失载于文献的姞姓杨国且嫁于晋侯邦父,而只能是某姞姓女子嫁到周宣王四十二年(前786)始建的姬姓杨国。杨姞壶的作器者杨姞是周宣王四十二年所封姬姓杨国的国君夫人,她所作的两件铜壶作为赗赙之物而随葬于M63晋侯第二夫人墓。

    无论作何解释,杨姞壶与杨国有关系不容置疑。

    据《史记·晋世家》记载,晋穆侯继位是公元前811年。在位27年,卒于公元前785年前后,是为西周末年。其第二任夫人M63的墓葬形制以及随葬的铜礼器明显晚于晋穆侯(M64),甚至可以晚到春秋早期。这样,杨姞壶时代也与墓葬所表示的时代相若,杨国所封在公元前786年,所以在M63出土同时期的青铜器也合情理。

    陕西眉县新出土的四十二年来逨鼎形制明显为西周晚期特征[6],孙庆伟在讨论杨姞和杨国的问题时,曾经推测杨国的始封当在周宣王三十九年(前789)王师败绩与千亩之战以后。铭文中,有“余肇建长父侯于杨”一句,据北京大学董珊博士的考证,此条记载可以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一下》所说的“杨氏出于姬姓,周宣王子尚父封为杨侯”相印证,由此论定杨国的始封在宣王四十二年,即公元前786年。这也与铜器的特征相统一。尚父簋与眉县窖藏铜器铭文中的关于杨国始封的内容相印证,很好地说明了杨国始封的史实。由此论定杨国的始封在宣王四十二年,即公元前786年。

    永凝堡位于洪洞县城东北约6千米处,东与霍山相望,西临汾河平川,村的西、南、北三面是磨河,东面为开阔地。洪洞永凝堡自新中国成立以后屡见西周遗存、墓葬。1953年,洪洞坊堆村发现一个西周墓地,并有相应的遗址,山西省文管会派员进行调查。但因当地村民取土所致,墓葬形制早已被破坏,单位混乱。出土青铜器8件,其中鼎4、簋2、甗2;卜骨2偏,有钻无凿无灼(图2);陶鬲7件,“分别出土于7座墓葬中,足部还保留有黑色的烟痕”。簋为圈足,深腹,圈足高度是腹部高度的三分之一,耳下端饰兽面,下有珥,分别为饕餮纹和瓦纹,鼎略呈垂腹,立耳外撇,柱足,一件饰饕餮纹,另一件为分裆鼎,有铭“□父乙”。陶鬲弧裆尖袋足实足根,斜口沿和平口沿两种。根据这些特征,铜器年代似乎可到西周早期,陶器有早有晚。

    1954年10月,山西省文管会在坊堆进行了一次小规模发掘,在第五号探沟内,发现有带刻辞的卜骨,内容为“□囱□□三止又疾贞”。

    永凝堡出土的铜器是村民取土时发现的,考古人员赶到现场时器物早已全部取出,现场迹象已看不出来。共出土有兵器、工具、车马器和礼器等359件。其中礼器有鼎1件,有铭;簋2件,一件颈部饰圆涡及夔纹,两耳为兽首形(图3),有珥,器内底有铭“作豸商彝簋”。

    1980年6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临汾地区文化局文物干部培训班对永凝堡进行了正式发掘,钻探面积13000平方米,发现灰坑20座,墓葬56座,清理其中的22座(图4)。资料分两次发表[7-13]。

    此次发掘将村内墓地分为三部分:公路以北为北区(80SHYB),公路以南西部为南区(80SHYN),公路南侧村东口为南东区(80SHYND)。山西省考古所发掘并发表了北区的M5、M6、M14,南区的M3、M9、M11,南东区的M4、M8、M9、M11、M12、M14等12座墓葬。培训班发掘并发表了北区的M1、M2、M3、M4、M7、M8、M9、M10、M11、M12等10座墓葬。资料分两次发表。

    早期墓葬3座:NM9、BM11、BM13。

    中期墓葬8座:BM1、BM2、BM3、BM10、BM14、NDM4、NDM11(晚段)、NDM13(早段)。

    晚期墓葬7座:BM5、BM6、BM7、BM8、BM9、NDM8、NDM9。

    时代不明的墓葬3座。

    被盗扰的墓葬6座。

    NM9口长3.3米,宽1.8米,深5.2米,出土铜礼器有鼎1、簋1、壶1、戈3及车马器、马冠、当卢,另有陶鬲1。铜鼎为立耳柱足圆腹,此墓时代可早到西周早期,但却表现出与宗周文化的明显差异,尤其是马冠、当卢、铜戈等表现出与吕梁山石楼、永和一带殷墟时期文化面貌的相似性。陶鬲侈口、圆唇、高领、束颈、鼓腹、矮裆、圆锥形实足更是晋中一带流行的陶鬲风格。NDM4随葬有铜礼器簋1鬲1,陶器有鬲2、盆1、豆1、罐1、蛋形瓮1,其中,陶鬲、蛋形瓮表现出北方文化因素。

    通过分析,永凝堡墓地和遗址所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墓地时代从西周早期延续到晚期。

    其二,墓地主要表现出周文化特色。刘绪先生将之归结为晋文化。22座西周墓葬,其中9座出土有铜礼器,大部分出土有陶器,铜器与陕西地区西周铜器区别不大,陶器均为联裆鬲,大致与丰镐地区墓葬陶鬲相似,但个别墓表现出不同于宗周色彩的文化因素。

    其三,仅见到中型墓和小型墓葬,没有见到大型墓葬,墓葬规模似乎愈晚愈趋于大。

    其四,用鼎制度,最高级别墓葬建于3鼎。

    既然是周文化系统,我们不妨以我们熟悉的同样是周文化的曲村—天马遗址墓葬资料考察。

    在曲村—天马遗址发现的墓葬分两部分:埋有国君的公墓区和埋有普通贵族以及平民的邦墓区。公墓区的9组19座墓葬为晋侯及夫人的墓葬,其基本特征:有墓室,面积较大,配备有墓道,有积石积炭,陪葬有车马坑,铜礼器有食器的鼎簋之属、酒器的壶卣之属、水器的盘匜之属以及乐器的钟磬之属。晋侯的等级要高于晋侯夫人,一般是5鼎,可以拥有钟磬乐器;晋侯夫人则多3鼎,甚至不可以有钟磬类乐器。邦墓区的高级别墓葬最高为3鼎制,均无墓道,均无钟磬类乐器随葬,有着明显的等级区别。

    永凝堡墓地显然不是晋国墓地,但与晋国同属周文化,在礼制方面应该有着相同的习俗。

    永凝堡墓地最高级别墓葬是3鼎,但出土有钟磬类的乐器,值得关注。所以,我们认为以前的发掘仅仅是墓地的一部分,也许真正的大型墓葬还没有挖到。联系到这里存在大的遗址曾经出土卜骨,我们有理由认为这里应该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政体,亦即封国,并且有过都城。

    那么,在时空上应该与史载的哪个封国吻合呢?

    毫无疑问,出土于永凝堡墓地的尚父簋可以明确地传达给我们一个信息,即在公元前786年后这里是周宣王所封的姬姓楊国。

    刘绪先生指出“西周三鼎墓的存在和有字卜骨的发现说明本遗址在西周时期并非一般村落,居址中一定有与墓主及有字卜骨使用者身份相符的遗存。……是否与霍、杨有关,确实值得注意”,确有见地[14]。

    永凝堡墓地时代从周初延续到春秋,但如前所讨论,杨国之初封是在公元前786年,即西周晚期,这就需要对该墓地属于西周早、中期的遗存做出合理的解释。

    李伯谦先生在讨论杨姞壶的时候,曾认为历史上当有两个杨国:一为周初所封,可能是武王所封的先圣后裔,为姞姓;一为周宣王时所封,当为宣王之子,为姬姓。我们同意李先生的这个推论,这样的话就比较顺理成章地解决了永凝堡墓地西周早、中期遗存的问题。但需要对前后同国名不同姓的杨国同处于一个墓地的现象做出解释。同时,对他的初封的杨国为姞姓的观点保留意见,因为毕竟仅仅依据杨姞壶得出的结论,资料略显单薄,还待以后地下新的出土资料再深入讨论。

    先后不同的两个杨国在洪洞一带建都立邦,发展壮大。杨国的被灭应该是在晋国晋武公、晋献公大规模扩张时期,前面的文献已经显示,而从考古学的角度,永凝堡墓地的下限也说明了问题。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四次发掘[J].文物,1994(8).

    [2]孙庆伟.晋侯墓地M63墓主再探[J].中原文物,2006(3).

    [3][6]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宝鸡市考古研究所,眉县文化局.吉金铸华章[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4]见洪洞县博物馆馆藏资料。

    [5]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海博物馆.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

    [7]畅文斋,张吉先.山西洪洞县坊堆村及永凝堡发现古代文化遗址[J].文物参考资料,1953(12).

    [8]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山西洪赵县坊堆古遗址墓群清理简报[J].文物参考资料,1955(4).

    [9]畅文斋,顾铁符.山西洪赵县坊堆村出土的卜骨[J].文物参考资料,1956(7).

    [10]解希恭.山西洪赵县永凝堡出土的铜器[J].文物参考资料,1957(8).

    [11]张德光.山西洪洞古城的调查[J].考古,1963(10).

    [12]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洪洞县文化馆.山西洪洞永凝堡西周墓葬[J].文物,1987(2):1-16.

    [13]临汾地区文化局.洪洞永凝堡西周墓葬发掘报告[M]//三晋考古(第一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14]刘绪.晋文化[M]//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相关热词搜索: 西周 墓地 永凝堡 古杨国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