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社会阶层评价指标的研究的演进、成就与困境

    时间:2020-08-29 10:51:0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从社会阶层界定、社会阶层评价指标、社会阶层评价指标的成就和社会阶层评价指标的不足四个方面来梳理西方和中国关于社会阶层评价指标的文献。研究发现,社会阶层评价指标的选取会影响社会阶层划分结果和对社会结构变迁地认识,我国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就,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阶层结构理论,但也存在划分标准与划分基础单一、结果不具可比性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动态性、适用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社会阶层;评价指标;社会经济地位指数;文献综述;职业

    文章编号:2095-5960(2020)01-0103-08;中图分类号:C31;文献标识码:A

    社会结构就是社会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按照一定的秩序所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网络[1],社会阶层结构是其核心[2]。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源于社会结构的稳定、协调和整合,而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则源于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矛盾和冲突[3]。社会阶层的合理流动是现代社会保持平等、高效运作的重要条件,不平等的感受使得人们的相对剥离感更加强烈[4]。李培林(1992)甚至将社会结构转型与市场调节和国家干预相提并论,认为它是“另一只看不见的手”,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资源配置状况和社会发展方向[5]。因此,阶级阶层分析,是更好地理解社会、理解社会不平等的有效路径[6],是分析造成社会流动障碍的主要原因以及探讨如何优化社会结构、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3][7],在我国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8]。

    评价指标是社会阶层相关研究的基础,对社会阶层现状、变化趋势及其形成原因等諸方面的研究,都离不开其划分标准或者说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是否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系统性、适用性等特点,决定了研究结果是否可信、可靠、科学、准确。中产阶层是保证社会稳定和推动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中产阶层占比达70%-75%的“橄榄型”结构是社会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了“扩大中等收入者在全社会的比例”的战略,其核心思想在于改变不合理的阶层结构,扩大社会中间层的占比。其前提条件在于能够依据合理评价指标准确判断哪些人群属于“中间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并在2015年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9]而要做到“精准扶贫”,必须首先准确判别哪些人口是“贫困人口”,即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口。因此有必要对社会阶层的评价指标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对基于相同或不同指标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探讨评价指标体系在我国的演进,分析已经取得的进展以及讨论尚且存在的不足。

    为了研究国内外文献,2019年4月22日,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选择高级检索选项,检索界面选择“期刊”,主题输入“社会阶层”,文献分类目录勾选“社会科学Ⅰ辑、社会科学Ⅱ辑和经济与管理科学”,来源类别勾选“SCI来源期刊和CSSCI”,检索到国内文献2994篇。观察发现2008年是研究“社会阶层”最热的一年,共239篇文章,之后十年中,社会阶层研究数量一直保持在180篇左右。从主题分布来看,研究“社会分层”的文章有569篇,占到全部文章的14.29%;共有542篇文章研究“社会阶层化”这一主题,占全部文章的13.61%;研究“社会阶层”的文章有266篇,占全部文章的6.68%。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主题输入“社会阶层”并含“评价”,检索到41篇文章,经过总体趋势分析得出其发文数量呈上升趋势。在计量实证分析方面,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主题输入“社会阶层”并含“实证”或者“计量”,检索到264篇文章,其中2017年至2019年发表文章数量共30篇。可见,虽然一直以来对社会阶层的相关研究都受到重视,专门研究评价指标的文献却非常少。

    一、社会阶层的界定

    社会阶层,有时亦称社会阶级。近年来,社会阶层这一名词出现频率倍增,超过了社会阶级这一概念。本文认为学者们主要从主客观划分标准、社会阶层群体特征、形成原因以及形成结果四个角度对社会阶层进行了界定。

    第一,从主客观划分标准进行界定。此种界定在文献中占多数,因此归为第一大类。Kraus & Stephens(2012)指出社会阶层是根据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影响后形成的具有不同社会地位的群体,群体具有的差异分为两类,一是客观社会资源的差异,二是主观感知到的社会地位差异[10]。刘同山、孔祥智(2015)指出社会阶层是因为全方位考察、衡量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因素后根据不同的主客观标准相互区别的社会群体[11]。随后,Fiske等(2016)强调社会阶层结合了主观社会权力与客观社会层级两个概念[12]。谭旭运等(2019)持有相同观点,提出社会阶层包括主观阶层和客观阶层的说法[13]。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学者都是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来界定社会阶层的。

    第二,从社会阶层群体特征进行界定。该类界定是将具有相同特征的群体归为同类,以此来区分社会阶层的类别。李春玲(2001)指出社会群体可以分享共同的社会经济状态和社会利益,并且有可能具有集体意识或采取集体活动,因此,形成了社会阶层的概念[14]。而刘艳茹、祝志杰(2011)提出社会阶层是具有社会总效用相同分配方式的特征而构成的社会群体[15]。

    第三,从形成原因进行界定。此种界定的文献数量较多,且为社会阶层的主流界定方式。在近年的研究中,多数文献将社会阶层产生的原因归纳为社会资源分配不均。高耀、刘志民(2015)认为社会阶层是社会不平等体系制度化的表现形式,实质来源于社会资源不均等的分配[16]。与该观点相同,杨青、蔡银莺(2018)认为社会阶层是社会成员因为社会资源的占有程度不同而造成了阶层化的现象,社会资源占有越多,社会层级则越高,反之亦然[17]。

    第四,从形成结果进行界定。该类界定方式是根据阶层分类的结果倒推为社会阶层的构成内容,近年的文献大多认为由于表现出不同的社会等级或者社会地位这些结果而构成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吴玉锋(2018)认为社会阶层是全体社会成员根据声望、权力和财富综合指标划分最终得到的不同等级的社会群体[18]。同样,韩冰、王良燕、余明阳(2018)认为社会阶层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的等级地位的结果[19]。持有相同观点的徐臻(2018)指出社会阶层研究社会资源的不同分布反映的社会成员的利益差异和地位差异[20]。

    相关热词搜索: 演进 困境 评价指标 社会阶层 成就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