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篆书线条的演变与审美

    时间:2021-02-05 07:58:0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中国书法艺术是伴随着汉字书体产生、发展和成熟起来的,而汉字书体的演化实质也决定了书法线条的演化。秦代以前是篆书体线条演化和成熟的阶段,是汉字书体线条演化从自发转为自为的重要历史阶段。

    关键词:篆书;线条;演变

    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3-0074-01

    中国书法线条的演化分为四个历史阶段:第一,秦代以前是篆书体线条演化和成熟的阶段;第二,秦至两汉是隶书体线条演化和成熟的阶段;第三,两汉、魏晋至唐是草、楷、行书体线条演化和成熟阶段;第四,唐以后,中国书法财进入了五体书并存的不平衡发展阶段,书体线条也开始相互渗透、相互兼容、丰富变化起来。秦代的书法艺术发展是从自发阶段正式转入自为阶段的重要历史时期。所谓的处发四阶段即古文字时期,自为即今文字时期。

    自发阶段指爷韶文化即彩陶文化至秦统一六国前的这段时间。中国经过了新石器时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即夏、商、周、春秋、战国时代,前后至少经历了4300年的历史长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字体有陶器刻符、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等。这一切对自为阶段的书法艺术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先人在思考用什么材料和手段来统一目标和文字显然是经过了漫长而困苦的探索过程。而到秦代书法艺术的创造则容易得多,到晋代,短短500年,汉字的5种书体已经进入了成熟的艺术阶段。下面我将依照书法线条艺术的变化和演进,将秦代以前古文字、线条的演化作逐一例举。

    一、陶文

    陶文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主要用于记事。在我国中原、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云南、两广、台湾等地,发现的遗址将近有六、七千处。我国山东龙山文化遗址是距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成熟陶文书体。

    陶文的线条都是由简单、质朴的横线、直线、斜线和曲线组成,这些线条不经意间组成的大小、长短、繁简不等的刻符,为后来汉字书法艺术的发展打下了象形的指事的基础。

    1.仰韵文化时陶器上的刻符,大汶文化时的原始象形刻符,龙山文化时陶器上的刻符等等。在后来的甲骨文与金文中找到类似的字符。它是比甲骨文更原始更简单。经过三千多年的历史演变经过了奴隶社会的商代后半期出现了大家都能在博物馆里看到殷墟甲骨文。殷商通行文字与陶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陶文与甲骨相比,线条更加自然拙朴、浪漫、富有天趣,并且不能复制。

    2.陶文是在象形和指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汉字的发展一开始是“以形表意”的,紧接着,才有“表音”文字的出现。《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典。有正文14卷、叙目1卷。列540部首编排,字头为小篆,运用“六书”理论来分析字形,探索字的本义,保留先人的“以形表意”。用形声字符上“读日”、“读与某同”等方法来标注读音。还保留了先秦古人部分篆书的写法。

    《说文解字·叙》为许慎著书。在《叙》的开头,讲述了中国文字的起源:“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许慎将:“文”和“字”作了区分,“文”代表字源,是汉字形、音、义的根源;“字”是在“文”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田“文”到“字”是汉字发展的方向。直到许慎的六书出现,汉字才由“象形”演化为表音、表义为主的抽象的线条造型刻符。

    其实,陶器上刻符文化应该算是汉文字的初创期,也是中国书法艺术产生和发展的酝酿期。

    二、甲骨文

    甲骨是中国汉字早期最成熟的文字形成,它由陶文的刻符演变而来,它是契刻在兽骨上的用于占卜记事的文字,所以又叫“契文”、“甲骨卜辞”也有人称它是“龟甲兽骨文”。它记载了中国商朝的政治活动和经济发展。〈甲骨文开始已经慢慢的由画图似的线条变成了形成多变的书写性线条。

    这些甲骨上的文字主要在于实用,大的有半寸,小的只有一粒芝麻点,可算是史上最早的微书。它已失去了陶文字的画意,形声字约有27%,还有大量指事字、会意字和象形字。在商代晚期273年间,甲骨按不同时代和分+可分为五个时期:(1)自盘庚至武丁。属雄伟期,线条风格:粗壮,起笔多圆,收笔多尖,富有变化,气势雄劲。(2)自祖庾至祖甲时期。属谨饬期,线条风格:线巧、圆润,用刀如笔。(3)自廪辛至康丁时期,属颓靡期,线条风格:潦草、纤弱、中间粗两头尖。(4)自武乙至文丁时期,属劲峭期,线条风格:方笔居多,双刀刻出的线条峭峻、古拙,呈现中兴之气象。(5)自帝乙至帝辛时期,属严整期,线条风格:严整秀丽,篇幅加长,小字较多。商末周初的金文由它演生而来。

    西时期的甲骨文为春秋战国文字发展打下了基础,象形已大大减少,线条细小、匀称。甲骨上的文字小到要用5倍放大镜才可观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微雕奇迹。

    三、金文

    金文是浇铸或刻在青铜鼎彝器皿上的文字。又称“钟鼎文”、“铜器铭文”或“吉金文”。由于金文用毛笔书写,自然线条圆润遒劲,曲线的增加使它与刀刻的线条更加丰富多彩。因为它是泥范浇铸,行笔提按的变化能看得很清楚,但有锋芒的线条、也同样变得饱满丰腴。金文的线条把甲骨中的直线变成了曲线,细线变成了粗线,字体大小相近,结构变得方正,线条根根浑圆厚实。殷代晚期的《大盂鼎》《周公彝》等这些器皿上的金文还与甲骨很相似,线条含蓄深厚,苍劲有力,略带波磔。而周初金文线条变得凝重,结构和章法变得整齐,如《毛公鼎》、《颂鼎》等。大篆便是从这里演变而来。而战国末期,金文线条和小篆类似;如《虢季子白盘》《秦公簋》等,线条圆劲饱满。再如《散氏盘》《楚公钟》线条粗犷豪放,整篇字幅的面貌给人感觉圆活奔放、奇态百出,章法朴茂空灵。

    四、石鼓文

    它是秦刻石文字,由于它刻在形似鼓一样的石头上而得名。共十枚,文字内容是记载周宣王出猎的场景,又称“措碣”或“雍邑刻石”。它的线条匀圆盘曲,方正丰厚,用笔起止均为藏锋,结体促长伸短,平正、均匀,有竖行之气。它没有大篆那么粗犷奔放,也没有小篆那么平正、紧凑,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文字,属大篆。它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缘。

    五、大篆

    大篆又称“籒文”、“籒篆”,据传它是周宣王时太史籒所作。《说文解字》中说:“宣王太史本籒著大篆十五篇”。其中籒文共225字,据记载多已遗失。在《史籒篇疏证论》中王国维曾说:“推其体势,实上承石鼓文,下启奉刻石,与篆文相近。”大篆线条起笔时轻时重,行笔有转有折,给人感觉古朴、凝涩;没有小缘的匀称、紧凑,并且笔画繁多,错综复杂的多。《海岳名言》里米芾提到:“篆籒各随字形大小,故知百物之状,活动圆备,各各自足”。

    六、小篆

    小篆又称为秦篆,是秦朝丞相李斯所创,它是秦统一六国后的主要通行文字。《说文解字》中说:“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令赵高作《+历篇》,太史令髟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籒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可见小篆是从大篆省改而来。它从陶文、甲骨文、大篆一路演变过来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规整、秀丽、极为简易的篆体字。它结体对称,横短竖长,呈长方形。整篇无点、折笔画,只有横、坚屈曲笔画。结构上紧下疏。

    作为官方文书《秦诏版》文字,是古时帝王下令,将诏书刻在金属版上称为“诏版”。由于是用刀刻所以线条方折,写法草率,行款错落,但乃属小篆,也可称“草篆”。

    秦统一以前,各种书体匀属篆书落畴。线条也都是以藏锋为主的坚挺劲的中实线。

    七、近代篆书

    秦丰至汉,隶书的盛行,篆书逐渐从实用过渡到艺术欣赏的层画。汉代的篆书如《袁敞碑》,线条方圆结合,结构略方。三国时期《禅国山碑》和《天发神文件谶碑》都是篆书的结构和隶书的用笔,横线都是方头起笔和收笔,坚线是方头起笔,是针收笔,险峻古朴。

    唐人李阳冰是“铁线篆”的高手,细条均细韧健,法度森严。宋、元、明、清的篆书都在续。清代中期,篆隶大兴、碑学开始盛行,书者上追秦汉,开始摆脱李阳冰篆书的“清劲”之气。更加关注书写的笔墨情趣。如邓石如用长锋羊毫作篆,用隶书的笔意来写篆,秀劲洒脱。晚期在邓石如的基础上,何绍基用颜法作篆,圆融茂密。杨沂孙取法《石鼓》别具风格。吴大澂运用古籒之笔,写得率真。

    总之,篆书的线条对后来的隶、楷、草、行诸体均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相关热词搜索: 篆书 演变 审美 线条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