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吴地名邑,翰墨流芳

    时间:2021-02-06 07:55:3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常熟是吴地的一座山水名城,这里有蔚然深秀的虞山、明净清旷的尚湖;常熟又是一座人文名城,公元前510年,常熟青年言偃游学孔门,以擅长文学闻名,名列孔门“十哲”之九,晚年回归故乡传道讲学,被后人尊为“南方夫子”,为常熟的文化土壤奠定了深邃而博大的根基。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常熟逐渐形成了诸多以虞山命名的艺术流派—“虞山琴派”“虞山画派”“虞山诗派”“虞山印派”,均炳彪史册。其中,以书画艺术的流播最为广远。可以说,就常熟在书画史上的地位与社会影响而言堪称重镇。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书画艺术是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迁移而逐渐传播的。从魏晋时代的晋室南渡开始,书画艺术随着北方世族的迁移实现了由中原向南方的传播,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画家顾恺之、张僧繇等人的主要活动地域就是今天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应该说常熟的书画文化即肇源于此。但是,就常熟一地来看,真正影响中国书画史的人物到唐代才出现。

    唐代“草圣”张旭曾经做过常熟的县尉,有记载说,他在任职期间曾与一常熟老翁讨论书法,当他见到老翁父亲的书法后竟脱口而出“天下工书者也”,从此尽得笔法之妙。他的草书将东晋以来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今草”发展到“狂草”,凸显了盛唐气象,其特点在于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书法创作中去,产生了狂放不羁的草书风格,人称“草圣”。唐文宗时曾下诏将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称为“三绝”。常熟人民为了纪念这位“草圣”,在常熟城里保留了“醉尉街”“洗砚池”等张旭遗迹。旧时城内还有“草圣祠”,祠内有一楹联云“书道入神明,落纸云烟,今古竞传八法;酒狂称草圣,满堂风雨,岁时宜奠三杯”,表达了人们对这位书法家的敬仰之情。

    张旭还擅长书法理论,其学生颜真卿有《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传世。在这篇著作中,张旭以问答的形式介绍传授笔法,分析古今书法之异同,对锺繇的“笔法十二意”详加阐说,逐条论证,同时将自己学书法的经验体会传授给颜真卿。全文虽然篇幅不长,但其学术价值颇高,并对后世书艺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元代绘画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文人绘画的高峰时期,而常熟黄公望则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被后人推为“元四家”之首。黄公望本姓陆,早年过继给寓居在常熟的浙江永嘉人黄氏,因以为姓。他曾出入赵孟頫“松雪堂”,并得赵氏指授,山水师法董源、巨然而自成一格。黄公望曾居虞山之麓,静观虞山四时之变化,史载其“尝于月夜,棹孤舟,出西郭门,循山而行,山尽抵湖桥,以长绳系酒瓶于船尾,返舟行至齐女墓下,率绳取瓶,绳断,抚掌大笑,声振山谷,人望之以为神仙云”。还说他以虞山上天然赭石为颜料,独创浅绛山水,遂成一代宗师,对常熟画坛的兴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现传世的代表作有《富春山居图卷》《九峰雪霁图》等。其画风高旷清远,脱离尘俗,对后代山水画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明清两代山水画的各家各派,基本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从黄公望的画中吸取了有益的营养。

    可以说,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山水、花鸟、人物三个门类中,常熟绘画最为人所称道的便是山水画。就常熟而言,黄公望可以被看成开“虞山画派”先河。到了清初,常熟山水画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王翚开创“虞山画派”,让常熟在中国绘画流派史上也有了一席之地,另一位虞山画家吴历则与王翚一起跻身“清初六家”之列。

    王翚早年从同邑画家张珂学画,后拜太仓王鉴、王时敏为师,遍观拙修堂所藏前人名迹,画艺大进。康熙三十年(1691年)进京绘制《康熙南巡图》称旨,并受皇太子赐“山水清晖”额,由此声名更著。王翚学生众多,他与他的学生被后人合称为“虞山画派”,成为清代主要画派之一。清初画坛,摹古风盛行,王翚也是以摹古入手而自成一家的典型画家,他在继承传统、借鉴前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画风。王翚善于从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品中汲取艺术养分,不同之笔法、不同之意境在他笔下都能恰到好处地融合。广采博取师古人,融会贯通求变化,是王翚艺术成功的主要原因。后人辑王翚画论为《清晖画跋》,提倡“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泽唐人气韵,乃成大成”,今天来看依然具有很强的艺术理论生命力。王时敏认为“五百年来从未之见,惟我石谷一人而已”,钱谦益则认为王翚的绘画艺术可以继承黄公望衣钵,所谓“子久衣钵殆将独归石谷”。这些皆体现了当时文化界对王翚绘画高度的认可。

    吴历也擅画山水,师法王时敏,并远宗董、巨,尤得益于元人。他对黄公望之雄浑沉厚、吴镇之郁茂深秀、王蒙之苍茫潇洒皆兼收并蓄,加之本身风格高峻而自成面貌。后又加入天主教,借鉴西洋画法,风格气息尤为独特。有意思的是,吴历与王翚同邑、同时、同师,但个性风格大不相同,有论者谓“王翚以清丽胜,吴历以冷隽胜,功力悉敌”,颇为中肯。后人辑吴历画论为《墨井画跋》,其中不但记载宋元名迹和递藏情况,而且剖析各家优长之见,颇为允当,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吴历自己对山水画的理解。此外,黄鼎、彭睿等的山水画,亦笔墨老到,颇可玩味。

    除了山水画,常熟画坛的花鸟画也盛极一时。明代以周之冕为代表,清代则以蒋廷锡、马元驭最为著名。蒋廷锡擅长兼工带写式的花鸟画,其绘画力追沈周、陈淳以及元人笔墨,在秀润艳丽中更见一派萧疏雅淡之风韵。又因其进士出身,官至大学士、户部尚书,画以人贵,自然更名重一时。马元驭擅写生花卉,曾得恽南田亲授,其画气韵超逸,别开生面。马元驭之女马荃亦工花卉,妙得家法,与常州恽冰并称“江南双绝”。

    明清是常熟书法的繁荣时期。清代晚期常熟出现了以翁同龢、杨沂孙为代表的影响晚清书法发展的大家。翁同龢早年受帖学书法影响至深,书法流美劲健,富有书卷气息;中年后从钱沣书法中得到启示,开始主要学习颜真卿书法,得颜体书法雄浑博大的气息。受到当时碑学书法的启示,翁同龢开始尝试将碑派书法的特点融入到书法创作中去,用笔由流美变为苍老,结体由典雅转为古拙,追求书卷气与金石气的融合。翁同龢晚年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书法创作中,自成一体,人称“翁体”,在晚清影响极大。徐珂在《清稗类钞》中称之为“乾嘉后一人”,杨守敬也说翁同龢“同治、光绪推为天下第一,洵不诬也”。

    如果说翁同龢是以楷书、行楷书为擅长的话,那么杨沂孙则是以篆隶闻名的书法大家。道光年间,杨沂孙有幸结识了邓石如之子邓传密,邓传密将邓氏书法传授给他,从此杨沂孙成为邓氏书法传人。邓石如最为擅长的就是篆隶书法,杨沂孙也以此为依归,终生在篆隶书法尤其是篆书领域探索,终于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其篆书“融合大小二篆”,在晚清书法中占有重要地位。

    杨沂孙有很多书法论述。他主张篆书创作要着意先秦,追求书法的本源,从《说文解字》中的篆字入手,打下文字基础,进而直取汉篆,再由此上溯先秦石鼓与钟鼎文,把握篆书的正脉。同时,杨沂孙也不排斥流美的帖学书法。杨沂孙的书法实践与观念以“古雅”作为目标,从而形成了鲜明的艺术与思想风格。

    晚清至民国时期,常熟人萧蜕的书法堪称代表。他各体兼擅而以篆书为胜。其成熟时期篆书的风格用笔圆转、刚柔相济,在文字的结体上趋向方扁,而整体的气息则是融通碑帖,既有帖学书法的婉转流美,又有碑学书法雄浑苍茫之美,受到了广泛的赞誉,成为晚清之后常熟书法的又一位重要书家。

    近现代至当代,常熟书画依然名家众多,众星璀璨。这里产生了我国现代工艺美术开拓者、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创始人庞薰琹,海上花鸟派代表人物江寒汀、陆抑非,山水画家钱持云、卢星堂以及美术史论学者温肇桐等,千年书画不断被传承。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书画艺术在常熟这片土地上延绵不息,名家辈出呢?笔者认为大概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经济、文化发达。良好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是常熟画家辈出的主要原因。常熟是江南鱼米之乡,丰厚的物质基础为这里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这里又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读书著述、崇文重教之风绵延不绝。尤其在明清时期,琴棋书画、诗文曲赋等传统文化艺术领域流派纷呈、人才辈出,构成了书画家们社会活动的理想氛围。

    第二,以书画作为家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常熟书画自明清以来出现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家族性传承。当时书画作为一种雅文化在世族中流传,世家大族都把书画视为传承家族文化的载体,如杨氏家族的杨沂孙在《敬书先君遗迹后示同福》(同福为杨沂孙长子)一诗中说:“书学诚小道,善继亦尟觏。昔惟羲与献,差不愧堂冓。在唐又询通,险峻变寒瘦。小米追大米,已觉瞠乎后。彭嘉视衡山,家学迥非旧。吾家拨镫诀,正传有受授。三世及先君,楷法照宇宙。守骏未尝跛,丰左不亏右。越小越精神,愈老愈韶秀。效法亦有年,思肖未入彀。悠悠世俗称,自省讵非缪。”

    在这里,杨沂孙对自己家族“正传有受授”的“拨灯法”颇为自豪,并且要求子孙善加传承,使之成为维系家族文化的重要纽带,表达了强烈的家族笔法传承理念。

    第三,求理问道的艺术心态。常熟的书画家善于在书画实践之外求理问道,这也是常熟书画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如黄公望有山水画理论著述《写山水诀》存世,其所论山水树石画法均出于长期实践,所言笔墨要点亦是真切体会;同时,他倡导文人画风,认为绘画要“逸墨撇脱,有士人家风”,鄙“画工之流”,以“去邪、甜、俗、赖”为“作画大要”,这对明清绘画思潮有着重要的影响。清初冯班的《钝吟书要》和翁振翼的《论书近言》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钝吟书要》评论前代书法家及其作品的优劣得失、记述作者自己学习书法的心得,言简意赅。书中所说都是冯班自己的体会,很少有因袭的毛病。《论书近言》系统阐述了书学技法、学书思想、精神修养等方面的内容,是一篇有独到见解的书论。同时,有些书画家虽不以理论见长,但留下诸多题跋文字亦值得品味。如翁同龢在《梁山舟〈碑版异文录〉跋》中,借梁同书《碑版异文录》道出了他“随手变体、法为我用”的书法创作观;在《〈古缘萃录〉碑帖二卷跋》中,又阐述了碑帖并重的书法史观。

    从古至今,诸多常熟籍或客居常熟的书画家承先继后,使常熟书画艺术绵延千年,奠定了常熟在中国书画版图中的地位。今天,从这片书画沃土上又走出了言恭达、朱颖人、叶维、言亢达、姚新峰、刘懋善等一批优秀书画家,而在常熟工作、生活的书画家则更多,其中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十多人,在全国县级市中名列前茅。我们有理由相信书画艺术在常熟必将发扬光大,世代传承。

    相关热词搜索: 翰墨 流芳 地名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